昆蟲是地球上數(shù)量最多的一個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中超過了50%昆蟲的種類。截至目前為止,人類已知的昆蟲就有100余萬種,且不包括人類還沒有發(fā)現(xiàn)的昆蟲?! 〕R姷睦ハx種類有蜜蜂、馬蜂、蜻蜓、蒼蠅、蚊子、牛虻、蝴蝶、步行蟲、蟑螂、螻蛄、地老虎、蟬的幼蟲、負子蝽、田鱉、龜蝽、劃蝽、石蛾、蜉蝣、跳蚤、虱子等?! ∑渲?,春天比較常見的昆蟲有蝴蝶、蜜蜂、蒼蠅、蜻蜓等;而夏天比較常見的昆蟲主要有牛虻、蚊子、飛蛾、蟑螂、跳蚤、虱子、蟋蟀等一類的。? 常見的昆蟲分類 昆蟲主要分為鞘翅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廣翅目、蜻蜓目以及其他昆蟲。其中,鞘翅目里的昆蟲主要有蛹、步甲、花金龜?shù)取! 〕酥?,常見的昆蟲還有細腰蜂、胡峰、蝽蟓、螢火蟲、蝗蟲、飛蛾、白蟻、螳螂、竹節(jié)蟲、蠹、白蛉、步甲、擬步甲、衣魚、蠟蟬、龍虱等。我知道蜘蛛并不屬于昆蟲,但它與昆蟲極為接近。事實上昆蟲這種不怕人的特性恰恰與進化論有著密切的關系,事實上所有動物在很早的時候都是不怕人的,之所以現(xiàn)在會怕人,是因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獲得了相應的適應性。它們的遺傳基因告訴它們人類是捕食者,會對它們的生命構成威脅。所以動物怕人是一種遺傳上的本能,是進化過程中所獲得的適應性。但是對于昆蟲來說則不同,因為對于昆蟲而言,人類并不能算是捕食者。?雖然也有一些人喜歡吃油炸昆蟲之類的食物,但是畢竟大多數(shù)人是不吃昆蟲的,而且對昆蟲是敬而遠之,所以昆蟲自然不回懼怕人類。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昆蟲都是如此,蟑螂發(fā)現(xiàn)人類之后就會迅速逃跑,這是因為蟑螂已經獲得了懼怕人類的適應性,因為當人類發(fā)現(xiàn)蟑螂后會無一例外的選擇殺滅。所以說,昆蟲不怕人,可以作為進化論的一個有力證據(jù)。雖然進化論飽受爭議,但是其仍然具有難以撼動的地位,
昆蟲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最常見的鞘翅目是昆蟲綱中的第一大目,通稱甲蟲。種類有33萬種以上,占昆蟲總數(shù)的百分之40。鱗翅目是昆蟲綱中僅次于鞘翅目的第二大目。雙翅目包括蚊、蚋、蠅等,是昆蟲綱中較大的目。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shù)量也十分驚人。昆蟲的分布面之廣,沒有其他綱的動物可以與之相比,幾乎遍及整個地球。分有不同的種類。多數(shù)昆蟲可以做標本,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良好生物資源。分類如下鞘翅目鞘翅目是昆蟲綱中的第一大目,通稱“甲蟲”。種類有33萬種以上,占昆蟲總數(shù)的40%。在中國記載7000余種。它們的前翅呈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因此而得名。外骨骼發(fā)達,身體堅硬,因此能夠保護內臟器官。體型的變化甚大。此類昆蟲的適應性很強。有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廣:分為植食性——各種葉甲、花金龜;肉食性——步甲、虎甲;腐食性——閻甲;尸食性——葬甲;糞食性——糞金龜。本類群屬完全變態(tài),幼蟲因生活環(huán)境和食性不同有各種形態(tài);蛹絕大多數(shù)是裸蛹,稀有的為被蛹。鱗翅目鱗翅目是昆蟲綱中僅次于鞘翅目的第二大的目蝴蝶蝴蝶,由于身體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鱗片而得名。主要分蛾類和蝶類,共同識別特征是虹吸式口器,由下顎的外顎葉特化形成,上顎退化或消失;完全變態(tài);體和翅密被鱗片和毛;翅二對,膜質,各有一個封閉的中室,翅上被有鱗毛,組成特殊的斑紋,在分類上常用到;跗節(jié)6節(jié);無尾須;全變態(tài)。幼蟲多足型,除三對胸足外,一般在第3~6及第10腹節(jié)各有腹足一對,但有減少及特化情況,腹足端部有趾鉤;幼蟲體上條紋在分類上很重要;蛹為被蛹。成蟲一般取食花蜜、水等物,不為害(除少數(shù)外,如吸果夜蛾類為害近成熟的果實)。幼蟲絕大多數(shù)陸生,植食性,為害各種植物;少數(shù)水生。雙翅目雙翅目包括蚊、蠓、蚋、虻、蠅等,是昆蟲綱中較大的目。由于成蟲前翅為膜質,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而得名。雙翅目分為長角、短角和環(huán)裂三個亞目。長角亞目的觸角在6節(jié)以上,包括蚊、蜢、蚋,是比較低等的類群;短角亞目觸角在5節(jié)以下,一般3節(jié),通稱“虻”;環(huán)裂亞目就是我們通稱的“蠅”。膜翅目膜翅目包括各種蟻類蜂類。膜翅目昆蟲特征明顯,包括嚼吸式口器,前后翅連接靠翅鉤完成等。本類群分布很廣,已知種類100000多種,估計至少250000種。根據(jù)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廣腰亞目是低等植食性類群,包括葉蜂、樹蜂、莖蜂等類群;細腰亞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種類,包括蟻、黃蜂和各種寄生蜂等。半翅目半翅目,由異翅亞目和同翅亞目兩個亞目所組成,有133科、超過6萬種。異翅亞目即椿象。是昆蟲綱中的主要類群之一。半翅目昆蟲的前翅在靜止時覆蓋在身體背面,后翅藏于其下。由于一些類群前翅基部骨化加厚,成為“半鞘翅狀”而得名。有刺吸式口器,以植物或其它動物的體內汁液為食。屬不完全變態(tài)昆蟲。其腹部有臭腺,遇到敵害會噴射出揮發(fā)性臭液。同翅亞目包括蟬、蚜蟲等。半翅目的分類仍有爭議,同翅目原先被視為獨立的目,許多地方也仍將半翅目和同翅目視為不同目。直翅目直翅目是一類較常見的昆蟲,包括螽斯、蟋蟀、螻蛄、蝗蟲等,全世界已知20000種以上,分布很廣。成蟲前翅稍硬化,稱為“覆翅”,后翅膜質。本類群為不完全變態(tài),若蟲和成蟲多以植物為食,對農、林、經濟作物都有為害;少數(shù)種類為雜食性或肉食性。直翅目是較原始的昆蟲類群,起源于原直翅目,在上石炭時期已經分成了觸角較長的螽斯類,和觸角較短的蝗蟲類。其中很多種類由于鳴叫或爭斗的習性,成為傳統(tǒng)的觀賞昆蟲,比如斗蟋和螽斯。廣翅目廣翅目是一個較小的類群,僅有泥蛉科和齒蛉科兩科。世界范圍分布,記載約300種。中國已知有40多種,常見種類有古北泥蛉、東方巨齒蛉、中華斑魚蛉等。有些學者把它列為脈翅目的1個亞目。廣翅目昆蟲的成蟲中至大型,體長8~65毫米,展翅24~175毫米,前后翅相似,翅脈呈網狀,翅成屋脊狀置背上,前緣部脈不分叉;后翅臀區(qū)寬廣,可以折疊;翅脈較多,但到外緣不再分成小叉,可區(qū)別于脈翅目;前緣橫脈成列,簡單或端部分叉。蜻蜓目蜻蜓目蜻蜓目蜻蜓目在昆蟲綱中是比較原始的類群,也是較小的一個目。蜻蜓目分為三個亞目:差翅亞目統(tǒng)稱“蜻蜓”;均翅亞目統(tǒng)稱“蟌”以及發(fā)現(xiàn)于日本和印度的兩種間翅亞目昆蟲。全世界約有5000種,中國有300多種。蜻蜓身體粗壯,休息時翅膀平展于身體兩側;蟌身體細長,休息時翅膀束置于背上。間翅亞目則擁有粗壯的身體和束置于背上的翅膀。蜻蜓目屬不完全變態(tài)昆蟲,稚蟲“水蠆”在水中營捕食性生活。成蟲也為肉食性種類,捕食小型昆蟲,飛行迅速,性情兇猛。其它昆蟲昆蟲綱除了上述的7個目以外還有其它27個目,共計34個目。昆蟲綱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但是擁有外骨骼、三對足是它們的共同特征。其中許多種類是我們熟識的:“朝生暮死”的蜉蝣目——蜉蝣,兇猛的螳螂目——螳螂;無所不在的蜚蠊目——蟑螂;令人討厭的虱目——體虱。昆蟲的適應能力很強,不管你喜歡與否,它們都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3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