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展華夏五千年歷史畫卷,活躍著許多海外使者,他們不僅將異域文明傳至中國,而且將中華文明遠播世界。早在三代時期,文獻中就載有外國人來華的吉光片羽。東漢以降,中外交流日益頻繁。漢明帝夜夢金人,天竺高僧迦葉摩騰與竺法蘭,白馬馱經成就洛陽白馬寺,鑄就佛法西來的傳奇;達摩祖師一葦渡江,開啟中國禪宗發(fā)展和少林文化的先河;阿倍仲麻呂和空海法師,冒險渡海,學習大唐文化,為日本的文化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漢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社會文明高度發(fā)達,吸引了諸多外國人來華求學傳經;特別是佛教創(chuàng)立后,佛法的傳播更加速了外國人來華的腳步。
西來佛僧:迦葉摩騰與安世高
白馬馱經不僅成就佛教東傳,而且是外國人來華的最早記載。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夜夢金人,繞殿翩飛。夢醒后,明帝將所夢幻境一一向眾大臣訴說,博文廣識的一位大臣諫言曰:陛下所夢金人乃西方佛陀。明帝頓時大徹大悟,遂派遣侍從官郎中蔡愔、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8人前往西方尋求佛法。蔡愔一行人等一路向西,歷經3年,在天竺遇見了正前往東方傳教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人隨蔡愔等人用白馬馱著佛經抵達洛陽,受到了漢明帝的盛情款待。為此,漢明帝下令在洛陽近郊興建一座寺廟,以供兩位高僧傳揚佛法、生活起居所用,同時為了紀念白馬馱經的功勞,寺廟遂命名為“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古剎,享有中國佛教“祖庭”與“釋源”之稱。兩位高僧寓居洛陽時努力學習漢文,并嘗試將佛經中的梵文經書譯成漢文經書。他們最先翻譯的就是《佛說四十二章經》,全書共42段,每段皆自成一章。經書翻譯完畢后,明帝視其為國寶,將經書珍藏于蘭臺石室第十四間,并鑿刻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畫釋迦立像。此外,兩位高僧還翻譯了《法海藏經》《佛本行經》《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二百六十戒合異》5部經書。
東漢末年,隨著華夏與西域之間的交流日益緊密,眾多天竺高僧前赴后繼來到中土傳教。安世高,本名清,字世高,原為西域安息國太子;因為他的王族地位,又被稱為“安侯”。他于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來到京都洛陽,囿于當時漢文佛經極度欠缺,在市井街巷中,眼見民眾將佛法視為神仙方術,甚為悲嘆。為改變這一局面,安世高著手翻譯經書。在譯經過程中,他將高深的佛法與信徒的現實需求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止觀法門的經論。在語言的運用上,他偏重于直譯,力求保持經書的本來面貌,語言言簡意賅。此外,安世高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形式,有時自己親自拿筆做記錄,有時只是口譯、由別人代筆,這種由安世高口頭解釋、別人執(zhí)筆翻譯的佛經稱為“阿含口解”,后來名揚天下的《十二因緣經》便由此而來。安世高翻譯的佛經主要是小乘佛經,一生翻譯了35部經書,共計41卷;現存22部經書,共計26卷。
開宗立派:菩提達摩與鳩摩羅什
菩提達摩是最富傳奇色彩的一位,他出身于南天竺的婆羅門種姓。南朝時,達摩只身前往東土,并在建業(yè)(今江蘇南京)拜謁了梁武帝。雖然兩人坐而論道,暢談佛法,但結果卻各執(zhí)一詞,不歡而散。達摩遂一葦渡江,抵達嵩山五乳峰,在此面壁修行長達9年。由于他長時間面壁而坐,日光照射他的影子,在石壁上留下了一道印痕,時人稱為“壁觀婆羅門”。時有道育、慧可二僧,崇敬達摩,并在嵩山侍奉其多年,達摩最終將衣缽傳于慧可,禪宗譜系自此相襲,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大力弘揚,最終一花五葉,盛開秘苑,禪宗發(fā)展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派。達摩在嵩山修行期間,還與少林結緣,創(chuàng)制了少林易筋經等武術,成為少林武功發(fā)展中最重要的人物。
鳩摩羅什出生于西域龜茲國,父親鳩摩羅炎出身天竺望族,母親則是龜茲王妹。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興韃伐后涼,親迎鳩摩羅什入長安,入住逍遙園西明閣,以國師禮待之,并在長安組織了場面恢弘的譯場,請鳩摩羅什主持譯經工作。僅十余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譯經和說法事業(yè),與弟子翻譯了《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以及《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論,系統(tǒng)介紹了“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
鳩摩羅什所譯經論影響甚大,翻譯了《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堪稱“三論宗”鼻祖;鳩摩羅什主持翻譯《成實論》,進而開創(chuàng)了成實宗;此外,其所翻譯的《法華經》造就了天臺宗;《阿彌陀經》造就了凈土宗。據《出三藏記集》記載,鳩摩羅什所譯經總數共計35部294卷;《開元釋教錄》中,共收藏經書74部384卷。
隨著大唐盛世帶來的舉世繁華,長安成為世界大都市和區(qū)域中心,對周邊地區(qū)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同時隨著大唐帝國對外交往的擴大,中華文化開始源源不斷輸出海外。
東瀛遣唐使:阿倍仲麻呂與吉備真?zhèn)?br />
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中文名晁衡,16歲時,他隨遣唐使來唐學習經學。他“結發(fā)游圣,負笈辭親,問禮于老聃,學詩于子夏”,王維與李白亦為其摯友。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阿倍仲麻呂從明州望海鎮(zhèn)(今寧波鎮(zhèn)海)返回日本。當時,遣唐使藤原清河至唐,唐玄宗命阿倍仲麻呂盛情款待。當藤原清河返國時,“仲麻呂欲與歸,出明州濱?!?,王維為此替其餞行,作《送秘書晁監(jiān)還日本國》,情感真摯,令阿倍仲麻呂十分感動,遂賦《御命使本國》詩,表達了阿倍仲麻呂對中國及友人的念念不舍之情。
吉備真?zhèn)湓碌勒鎮(zhèn)洌侨毡灸瘟紩r代的學者和政治家。他曾隨日本奈良時代第九次遣唐使團來華留學。抵達中土后,吉備真?zhèn)浔慌赏L安鴻臚寺學習儒家經典,其授業(yè)恩師乃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趙玄默。趙玄默是唐代著名的學者,是唐玄宗親自指派專門教授外國留學生的老師。吉備真?zhèn)淞魧W19年,回國后得到日本朝廷重用。752年,他再一次作為第十一次遣唐使團副使來到中國,唐玄宗授予其銀青光祿大夫、秘書監(jiān)、衛(wèi)尉卿等官職。翌年回國,緣于吉備真?zhèn)涔冏恐?,日本天皇擢升其為右大臣。吉備真?zhèn)鋵⑻瞥冗M的文化,諸如五經、三史、明法、算術、音韻、書法、天文、歷學、兵事、禮儀、祭祀、建筑等知識帶回日本。此外,吉備真?zhèn)溥€將唐朝重要的典章、經籍帶回日本,為日本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帶回主要典籍有《太衍歷經》《唐禮》《樂書要錄》《太衍歷經》《太衍歷立成》《東觀漢紀》等,這些典籍大多都與禮樂制度有關。如《太衍歷經》傳到日本后,為日本歷法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唐禮》對日本朝廷禮儀的完善和改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國早已散佚的《樂書要錄》現仍存于日本,對唐樂在日本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成為研究唐代音樂的重要史料。
除了典章制度外,吉備真?zhèn)溥€將許多先進的器物帶回日本,這些器物大多與日常生產生活有關,如測影鐵尺、樂器銅律管、方響等。吉備真?zhèn)溥€帶去了不少軍事器械,諸如騎兵使用的馬上飲水漆角弓、露面漆四節(jié)角弓等,這些器物大大促進了日本軍事的發(fā)展。
新羅文豪:崔致遠
新羅人崔致遠生于慶州沙梁部,是古代新羅的文學泰斗,被奉為漢文學開山鼻祖,素有“東國儒宗”“百世之師”的美譽。崔致遠在中國寓居長達16年,精通漢文化,擅長詩詞歌賦。869年,年僅12歲的崔致遠因仰慕中國文化,不畏艱辛,跋山涉水來到中國。經過5年學習,他在唐朝參加科舉考試并高中進士。877年,崔致遠被任命為宣州溧水縣尉。他在處理政務的同時醉心于文學創(chuàng)作,撰有詩詞文賦5卷,后結集成書,名為《中山覆簣集》,中山是崔致遠為官之地溧水縣的別號,該書是韓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個人文集,對后世影響深遠。此外,他在寓居揚州期間還撰有《桂苑筆耕集》20卷,其中《秋夜雨中》《江南女》都是為人稱道的佳作。崔致遠與當時唐朝許多著名文人都是好朋友,在他來華的16年中,裴瓚、顧云等文人經常與他一起討論詩文。
因政績卓著,崔致遠又被擢升為淮南節(jié)度使從事,后來唐僖宗授予他都統(tǒng)巡官承務郎侍御史內供奉職務。880年,崔致遠任職期滿,欲西回長安。恰遇黃巢起義,起義軍采石渡江,一路勢如破竹,攻破潼關天險,長安淪陷。崔致遠西行無望,只好另覓良機。經友人顧蕓推薦和書信自薦,崔致遠入幕揚州高駢門下。大唐雖已風雨飄搖,揚州卻繁盛依舊。高駢文才甚高,喜與文人交游,幕下才士云集。崔致遠的出眾才華深得高駢賞識,為其擬有大量詔、啟、狀之類的公文。憑借高駢的極力舉薦,崔致遠先后擔任侍御府內奉、都統(tǒng)巡官、承務郎、館驛巡官等重要職位。881年,高駢起兵討伐黃巢,崔志遠擬就的《檄黃巢書》為天下傳誦,并憑此獲“賜緋魚袋”勛位。884年,唐王朝任命其為唐朝使臣出使新羅,被新羅國王授予侍讀兼翰林學士、守兵部侍郎知瑞書監(jiān)。894年,他向新羅真圣王進獻了他有關社會改革的十多條建議,新羅國王因此授予他官職。崔致遠將中國先進的文化帶回新羅,促進了朝鮮社會的發(fā)展。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5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