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 道經(jīng)一至五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無形無象、永恒長存,無法用言語描述,所以用言語描述的道,不是永恒長存的道;名,變化多端、玄妙莫測,無法用語言闡述,所以用語言闡述的名,不是玄妙莫測的名。無,是用來描述天地萬物未產(chǎn)生之前的狀態(tài)的,無,是天地萬物的原始狀態(tài);有,是用來說明天地萬物產(chǎn)生之后的狀態(tài)的,有,是孕育天地萬物的母親。因此,始終保持清靜無欲的境界,才洞察得到“道” 和“無”的奧妙;始終保持心思專一的狀態(tài),才觀察得到“名”和“有”的微妙?!盁o”和“有”同出于“道”和“名”,兩者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本質(zhì)是一致的。“道”和“名”深遠玄妙、難以琢磨,它是一切奧妙的根本。
2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當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美時,這說明丑的事物已經(jīng)遍布天下;當天下人都知道好的事物好時,這說明壞的事物已經(jīng)充斥世界。美和丑,好和壞是互相對立、相互轉(zhuǎn)化的。同時,有和無互相轉(zhuǎn)化,難和易互為參照,長和短互相呈現(xiàn),高和低相對而存,音與聲相互諧和,先與后互相隨行:這是永恒的。因為圣人懂得事物對立面相反相成的道理。所以圣人用無為的法則對待世事,反而容易成就功業(yè);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反而容易教化百姓?!暗馈甭犎稳f物興盛敗亡而不橫加干涉,滋養(yǎng)萬物蓬勃生長而不據(jù)為己有,促進萬物成熟繁衍而不居功自傲。圣人功成業(yè)就又不攫為己有,所以他沒有得失的憂慮。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器重賢能的人才,可以使百姓不爭強好勝;不珍愛貴重的財物,可以使百姓不去偷盜;不顯露容易引起欲望的東西,可以使百姓心智不迷亂。因此,圣人治理百姓是讓他們內(nèi)心清靜、肚腹吃飽、心機減少、身體強健,讓百姓始終沒有機巧和貪欲;讓那些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人不敢任意胡為、不會肆意賣弄而已。如果像這樣,那么天下就沒有什么不能治理了。
4. 道沖,而用之久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雖然空虛無形, 可一旦作用于“有”,它便效用無窮?!暗馈鄙钸h玄妙、變幻莫測啊,它是天地萬物的根源,但又好像什么都不是。它消磨萬物的尖銳鋒芒,解除萬物的紛擾糾纏,它與光輝、潔白融合,又與塵土、污垢混同:道無所不能啊又無所不在。道寂靜無聲、隱沒無形啊,它客觀存在,但又無法捉摸。我不知道它從何而來、因何產(chǎn)生,我只知道它在日月星辰、天地萬物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淈(gǔ),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沒有意念,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任萬物自生自滅,就像對待祭祀用的芻狗一樣,既不重視也不輕視;圣人沒有偏見,無所謂仁愛不仁愛,他任百姓自由自在,就像對待祭祀用的芻狗一樣,既不偏愛也不歧視。天地之間的空間,大概跟風箱相像吧?雖然風箱里面看起來是空的,實際上它的效用無窮無盡:不鼓動它,它虛靜得什么也沒有;要是鼓動它,里面就會有風流出,并且越是鼓動,產(chǎn)生的風就越多。天地之間的空間跟風箱一樣,里面好像什么也沒有,但它的效用無窮無盡:天地寧靜,萬物則自然寧和;天地運動,萬物亦順時而動,天地大動,萬物則顛倒傾覆。鼓動風箱要把握節(jié)奏,才能控制好火候;天地運動也跟鼓動風箱一樣,要保持適度,萬物才能生生不息;說話也跟鼓動風箱一樣,話說得多,就像風箱鼓動得快,不僅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消耗精力;治世也跟鼓動風箱一樣,政令頒布得越多,就像風箱鼓動得越快,不僅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勞民傷財。因此,一個人,無論是說話做事還是經(jīng)邦濟世都應把握好度并且時常保持虛空寧靜的狀態(tài)。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時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陽,《史記》載為楚國苦縣 今安徽渦陽人,也有史料記載,老子為河南鹿邑太清人,漢族人,與孔子同時期而年稍長于孔子。朱強說又稱老聃。
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
老子著有《道德經(jīng)》,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后被莊周發(fā)展。道家后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
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chuàng)世說的雛形。
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樣貌:據(jù)太平廣記所記載:老子黃白色,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老子皮色黃白,眉毛很美,額頭寬闊耳朵很長,眼睛很大,牙齒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額頭有十五道皺紋,額角兩端似有日月的形狀。
他鼻子很端正,有兩根鼻骨,耳朵上有三個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雙手上有十道貴人的紋路。)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暗馈睘榭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深刻影響,其內(nèi)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
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
《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
老子的故事 從字面上理解,老子就是老先生的意思,猶如孔子就是孔先生的意思一樣。
但老子這個稱呼,卻包含著一種特別的情感、一種特別的敬愛。根據(jù)古代中國人的習慣,他們只會尊稱自己的父親為老子。
如果有人膽敢在別人面前自稱老子,那就意味著一種妄自尊大和冒犯。 沒有人知道老子的真實姓名。
于是,人們就像尊稱自己的父親一樣尊稱他為老子。在中國上下500年的歷史上,這種尊稱是絕無僅有的。
傳說,老子的母親姓理,理智的理,理解的理,道理的理。理氏懷胎81年,生下一個白頭發(fā)、白眉毛、白胡子的男孩,就感慨萬分地把他喚做老子。
根據(jù)這個故事推斷,老子就不是老先生,而是老兒子的意思了。 這個傳說看似荒誕,卻寓意深刻。
如果說老子象征著人生的智慧,那么這個傳說背后的真實故事就是:有一個女人,經(jīng)過長達81年的深思,終于理解了生命的真實意義。就好像佛教故事中的觀音菩薩一樣——《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說,觀音菩薩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終極目標問題時,她透過紛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實意義,因此超脫了一切的痛苦和厄運。
無論是理氏,還是觀音,似乎都意味著,人類必須通過一種女性的方式到達智慧。男性的方式是攻擊性的,女性的方式是接受性的。
男性的方式是攻擊性的,他在思考如何攻擊,他會向著外面的世界,去追求、去奮斗、去掠奪、去獲取。女性的方式是接受性的,她在思考如何接受,她會守護著自己的那道門,選擇接受的對象、以及用何種方式接受。
在人類的歷史上,之所以形成男人追求女人的戀愛模式和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婚姻模式,也是因為性別的特點而形成的一種自然分化。 人們常常用金子來比喻智慧的價值,然而,這種比喻卻很不恰當。
你可以用攻擊性的方式去獲得金子,但你無法用攻擊性的方式去獲得智慧。智慧不是金子,它不在外面,你就算踏遍千山萬水、用盡千方百計、歷盡千辛萬苦也找不到它。
它在你的里面,在你的心靈深處。它不是金子,它是點金術。
是的,它是神奇的點金術。當你真正理解了它,你再也不會攻擊,再也不會掠奪,你只是接受,像女人那樣溫柔地接受,像老子的母親那樣安靜地接受——然后,你要體驗、要感知,像老子一樣感知,像老子一樣關注于你的感知——就在一剎那之間,你的眼前煥然一新,生活充滿了美感,天堂進入了你的心中。
你不可能采用攻擊的方式進入天堂——恰恰相反,你應該采用接受的方式,讓天堂進入你的心中。天堂不是一個地理的地方,它是一個心理的經(jīng)歷。
一個懂得接受的人是豐富的,一個懂得感知的人是快樂的。當你接受了這個世界,然后去感知它,你會看到千姿百態(tài)的美,你將生活在連續(xù)不斷的驚喜中。
花園是天堂的一種形式,山林是天堂的一種形式,海洋也是天堂的一種形式。你可以靜靜地坐在花園里欣賞天堂的美;也可以用旅游的方式在山林中感受美的千變?nèi)f化;還可以站在海邊、或者船甲板上,看海水翻涌,看浪花飛濺,拋珠灑玉似的飛濺出許多動態(tài)的美。
你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形式的美,如果你懂得接受,懂得感知,那么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個天堂,那個精彩紛呈、快樂無限的天堂。 然而,你沒有采用接受的方式,以致于你無法感知它的美。
你認為這個世界是丑陋的,你攻擊它,你挑戰(zhàn)它,你要創(chuàng)建一種自以為是的美。于是它就變成了你的假想敵,丑陋的、恐怖的、不可理喻的假想敵。
你的前途,你的人生,也因此變得吉兇未卜、禍福難測。于是你感到無助,你需要求助于一個智者,像老子一樣的智者。
不過,看來老子幫不上你的忙,就像我一樣幫不上你的忙。他不能幫助你打敗你的假想敵,他只能幫助你打敗你自己。
可是,你怎么能夠打敗自己呢?你是那么脆弱,你要變得強大起來——你不能理解老子的話,你不能心甘情愿地當一個弱者。 那條難以描述的人生之路,老子稱之為“道”。
他說:“道可道,非常道。” 這句話道來道去了2500多年,像繞口令一樣讓人費解。
孔子問禮 魯國的孔丘苦苦鉆研禮的學問,可終沒有得出結(jié)果,為此,他感到十分苦惱。
當他聽說老子經(jīng)過多年苦心探索鉆研,知識淵博,已經(jīng)求得天道的消息后,就決定拜訪老子。他帶了南宮敬叔一起來到周的都城洛陽。
老子看見孔子,便熱情地問道:“你來了,我聽說,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北方的賢者,可不知你是否已經(jīng)懂得了天道?” 孔子回答說:“我還沒有懂得天道?!?老子又問:“那么,你是如何去探求天道的呢?” 孔子回答說:“鉆研‘禮、仁義’,以制度名數(shù)來尋求的。
到如今已有整整五年的時間了,可是還沒有得到?!?老子又問:“你又怎樣繼續(xù)去尋求呢?” 孔子回答說:“我是從陰陽的變化中來尋求,已有12年了,可仍然沒有得到?!?/p>
老子說:“是啊。陰陽之道是眼睛不可看到,耳朵不可聽到,言語不可表達,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
因此,所謂得道,只能是體道,如果試圖象認識有形、有聲之物一樣去認識道,用耳朵聽,那是聽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語去表達,也是沒有合適的言辭能夠表述清楚的?!?老子稍微停了一下,看了看孔子,又繼續(xù)說:“你說你尋求了十二年而不得,那是當然的。
如果道是可以奉獻的,那么,人們就沒有不把它奉獻給君王的;如果道是可以進貢的,那么,子女就沒有不把它進貢給父母的;如果道可以告訴別人,人們就沒有不告訴兄弟的;如果道可以給予他人,那么,人們就沒有不給予子孫的。然而,這些只是假設,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原因就是道不可見、不可聽、不可言、不可贈送。尋求道,關鍵在于內(nèi)心的感悟。
.心中沒有感悟就不能保留住道;心中自悟到道,還需和外界的環(huán)境相印證。因此,可以說,得道之人是無為的,是簡樸而滿足的,是不以施舍者自居,也無所耗費的。
自己正的人才能正人,如果自己內(nèi)心不能正確領悟大道,心靈活動便不通暢。” 臨別時老子對孔子說;“富貴的人用錢財送人,有學問的人用言辭送人,我不算有學問的人,但還是送給你幾句話吧尸老子停了一會又說:“孔丘啊,你要恢復的周禮已失去生命力了。
你時來運轉(zhuǎn)時就駕著車去做官,生不逢時就象蓬草一般地隨風旋轉(zhuǎn)。要知道善于經(jīng)商的人總是將貨物藏起來,好象什么也沒有;有高尚道德的人容貌謙虛的像個笨人。
拋棄你的驕氣和過高的欲望吧!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什么好處?!?老子的一席話,對孔子觸動很大,他對自己的學生說:“鳥,我知道它們善飛;魚,我知道它們善游;獸,我知道它們善于奔走。
對于鳥,可以用箭射它;對于魚,可以用網(wǎng)捕捉;對于獸,可以用陷阱擒獲。至于天上的龍,我不知道龍的形狀,也不知道它是怎樣乘著風飛上天的。
我今天看見了老子,就象見到了龍一樣?。 ?。
1、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jīng)》時,一年逾百歲、鶴發(fā)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 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愿向您討教個明白。
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jīng)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xiàn)在,一直是游手好閑地輕松度日。
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4舍屋宇卻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谷;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
先生,是不是我現(xiàn)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老子聽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愿取石頭?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么呢?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 眾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石頭了。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
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于人于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
老翁頓然大慚。2、老子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無不具有教學的風范。
當時,有一位自認“廣聞博學”的士成锜,因經(jīng)常聽人贊嘆老子,心想:“難道還有人比我聰明,比我更有智慧?為何大家對老子的評價那么高?”因此,他就登門拜訪老子。當他來到老子的住處,一見老子便說:“我經(jīng)常聽人稱贊你是大智慧的人,所以特來拜訪。
但是我見到的和聽到的卻不一樣。走進你的住處,好像進入鼠洞,滿地丟棄的菜蔬,一片雜亂,你根本不懂得調(diào)理生活環(huán)境,枉費我迢迢來此,而你竟然是這么糟的人!”老子聽了毫無反應。
來訪者罵完轉(zhuǎn)身就走。但當天,士成锜一直回想,心里覺得很奇怪——我對人人稱為圣人的老子破口大罵,把他比成老鼠,他一句話也答不出來,我應有勝利之感才對,但為何心里反而失落,這是什么道理?當晚,他一夜失眠。
隔天一早又去拜訪老子,老子的表情和昨天一樣,并無溫怒之色,也無排斥他的表情。來訪者坐在老子面前,問道:“昨天我說了很多無禮的話,但是你一點兒也不生氣。
我自以為勝利了,可是心里卻若有所失,這是什么道理?”老子這時才開口說:“真正體會人生真理的人平等看待一切生物,不管是牛、馬、狗、貓或是老鼠,和人有多大差異呢?所以,不論你把我比成什么,我都不覺得是侮辱,因為生命之體是平等的呀!”士成锜聽了頓有所悟,趕緊把座椅移到一旁,不敢和老子對坐,他覺得老子太偉大了,而自己忽然變得卑小幼稚。他又繼續(xù)請教:“要如何才能真正體悟真理?”老子回答:“你昨天來時擺著架勢,目露兇光,由此可知你的心氣浮動。
要知道自以為是、傲視他人、喜好辯論之人,其心念必然不得自在?!比巳硕加屑冋娴谋拘?,但習性一起,處處要向人挑戰(zhàn),其實心中已有自性之賊,若能恢復純真的本性,所謂的馬、牛、猴、狗、貓……都是平等的,一切渾然忘我,則能和大自然融合成一體。
老子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關于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傳述者是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謚號,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他的籍貫有國、有縣、有鄉(xiāng)、又有里,曰:“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有官職,曰:“周守藏室之史也”;有跟同時代名人孔子的交往,曰:“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有老子清楚的世系,曰:“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事于漢孝文帝,假之于解為膠西珢太傅。”
據(jù)高亨先生《老于注釋》考證,老子生于魯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老子父親李乾是周朝的下層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時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也使得他成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進而飽覽了周王朝及諸侯國的典籍,為他創(chuàng)立學說奠定了基礎。
春秋末年,周王朝內(nèi)亂,老子棄官西去,經(jīng)函谷關,關令尹喜慕其大名,強留著書,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經(jīng)》。 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一書,是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先河的哲理詩,是人類生命活力的頌歌,是中國這一智慧巨人對宇宙、人生、社會、政治、軍事認知的哲學格言,是中國文化的大寶藏,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燦爛的日出。
五千精妙,博大精深,從宇宙到人生,從物質(zhì)到精神,從社會到政治,無數(shù)個層面上的東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的思想似乎高懸太空,實則立足人世,他貌似虛靜,卻滿溢愛之情;他倡“無為”,結(jié)果是“無不為”;他言守靜,實則“制動”;他甘“居后”,反而“占先”;無為清靜其外,有為積極其內(nèi)。
《道德經(jīng)》充滿智慧之愛,閃爍智慧之美。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
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在老子生地河南省鹿邑縣這座文明古老的縣城里至今仍留下了很多老子遺跡和歷代紀念老子的建筑物。
如老君臺(升仙臺)、太清宮、洞霄宮、隱陽山(羊角山)、九龍井、孔子問禮處、瀨鄉(xiāng)溝(厲鄉(xiāng)溝)、李母墳、老子牧牛場……等。史志也留下了歷代紀念老子的活動,留下了諸多皇帝、大臣、文人騷客拜謁游覽的記載。
東漢桓帝幾次遣使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桓帝親自祭祀老子于濯龍宮,稱老子為老君,太上老君(袁宏《后漢記》十);大唐王朝建立后,由于唐帝室姓李,太宗李世民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帝親至老子廟祭拜,追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舊唐書·高宗紀下》),天寶二年(743),追尊老子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寶八年(749),帝親謁太清宮,冊老子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帝親朝太清宮,又加冕老子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寶大帝(《舊唐書·玄宗紀下》)。宋代建隆初,宋太祖遣使詣真源(時鹿邑稱真源)祠老子(李信《宋朝事實》卷七);宋徽宗政和年間,治升老子于列傳之首,別為一帙,禁以耳、聃、伯陽命名。
宋真宗祥符七年(1014)謁老子于太清宮。太清宮始建于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初為老子祠,再名老子廟,唐玄宗李隆基親改其名為“太清宮”,之后一千多年沒有改過。
唐王朝時,太清宮已“如帝王者居,廟貌益侈”(《古今圖書集成》),有房600余間,到元朝尚占地37500畝,由于后來的風雨剝蝕,兵燹匪患,現(xiàn)存完好的太極殿一座,圣母殿一座,唐柏三株,老子“趕山鞭”一根,唐宋歷代碑刻十二通。中國有嶗山太清宮,沈陽太清宮等至少八座以上以紀念老子的古建筑被冠以太清宮之名,但首推河南鹿邑老子家鄉(xiāng)太清宮歷史悠久,且史料記載最完備,并被當做唐皇族家廟而受到多位皇帝的拜謁。
坐落在鹿邑縣城東北隅的老君臺,始建于唐初,是一座平地而起灰磚砌成的八棱角高臺,上有大殿,左右配殿各一間,四株唐柏蒼翠蔥蘢。全國解放前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張愛萍、胡耀邦、楊尚昆、楊得志等曾到太清宮、老君臺參觀。
老子姓李,今天世界各地所有的李姓子孫都會為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祖先而驕傲。鹿邑不但是老子的故里,而且還是李姓的發(fā)源地。
據(jù)《新唐書》和《元和姓纂》記載:李姓原為理姓,因世代為掌管司法的長官“大理官”,而因官得姓,至商紂王時,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紂,得罪而死。其妻與子理利貞逃難,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為感謝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理為李。
李利貞娶了陳國契和氏女,家于苦縣。因之鹿邑成了中國頭號大姓——李姓發(fā)源地。
據(jù)《元和姓纂》稱:李利貞十一世孫是李耳,生于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老子故里成立了中國鹿邑老子學會,已經(jīng)在開展和推進老子學術思想研究,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方面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連續(xù)三年召開了“老子誕辰紀念會”、“中國鹿邑老子學術研討暨經(jīng)貿(mào)洽談會”和“中國鹿邑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三次大型、高規(guī)格、高層次的會議。國內(nèi)外先后有500余名專家、學者、老學愛好者和新聞記者到鹿邑,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或參觀采訪,國內(nèi)外各大報刊、電臺、電視臺都作了專題報導。
中國鹿邑老子學會的影響已遠播海內(nèi)外,同國內(nèi)外20多個學術研究機構建立了經(jīng)常性的聯(lián)系。學會。
關于老子出生的傳說,據(jù)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
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
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發(fā),白白的大絡腮胡子。
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p>
老子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顯赫的人物。在《封神演義》中,洪均老祖親傳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別創(chuàng)立闡、道、截三教,老子為道教教主。
當時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來通天教主大擺誅仙陣,老子應邀闖陣,在陣中與通天教主一場大戰(zhàn),酣戰(zhàn)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來,把魚尾冠一推,只見頭頂上三道氣出,化為三清,少頃,從東、南、北方向來了上清、玉清、太清三個道人,俱各霞光萬道、鶴發(fā)童顏,將通天教主團團圍住,混戰(zhàn)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幾扁拐,落荒而逃。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氣化三清”的故事。
后人有詩贊曰: “函關初出至昆侖,一統(tǒng)華夷屬道門;我體本同天地老,須弭山倒性還存?!?。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