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氏來源較多,有以下幾種: 一、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
后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lǐng)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fā),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lián)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shù)厝朔Q其為周家,于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屬河南),被當?shù)厝朔Q為周家,后來演化成周氏。 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其后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五、是鮮卑族復姓中有賀魯氏,后改為周氏。 六、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shù)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
孝文帝遷都洛都后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七、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后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fā)展。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
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起源一:
說在久遠的黃帝時期,黃帝麾下就有一個將領(lǐng)叫做周昌,商朝的時候呢,也有一個叫做周任的太史,他們的后代呢,就一直以周姓為姓氏。可以說,周姓是古代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起源二:
當然了,說到周姓,就不得不說一個朝代,一個持續(xù)了差不多八百年的朝代——周朝。當然了,周朝的建立者是姬姓,但隨著周朝的不斷統(tǒng)治,和姬姓的不斷繁衍,姬姓的一些后代,就以國號為姓,將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周,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一統(tǒng)天下之后,一些周朝的宗室子孫,為了避嫌或者避禍,也都改姬為周。
?
所以,很多學者都認為,周姓開始大面積繁衍,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畢竟周朝有著近八百年的統(tǒng)治,其宗室子孫何其多,縱然多有更改姓氏之人,但改為周姓這亦不在少數(shù)。
而很多人也將周朝的姬姓,奉為周姓的正統(tǒng)源流。
除此之外,周姓還有許多分支源流,比如一些被迫改姓。
眾所周知,古代皇帝的名號是要避諱的,皇帝名字里出現(xiàn)的字,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諧音也不行。唐朝時期,唐玄宗的名字叫做李隆基,那么“姬姓”的人就不能姓姬了,所以當時長安的姬姓之人,統(tǒng)一改為周姓
周姓起源: 周朝,1.由周族(古代華夏族的一支,后完全融入漢族)建立。
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春秋和戰(zhàn)國。
周族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在陜甘一帶活動,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為主要的根據(jù)地。至公元前11世紀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強大。
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國,擴充實力;一面把它的都邑從周原遷到今天長安縣灃水西岸,建成豐京。它不斷向東進逼的勢態(tài),加劇了與商朝的矛盾。
商王帝辛一度將西伯昌(文王)囚于里。周臣用美女、珍寶進獻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
西伯昌回到國內(nèi)后,進一步加緊了伐商的準備。此時,商王朝政治腐敗,內(nèi)外矛盾空前尖銳。
文王認為伐商條件已成熟,臨終前囑太子發(fā)(武王)積極準備伐商。武王即位以后,出兵車300乘、士卒4.5萬人、虎賁(沖鋒兵)3000人,浩浩蕩蕩地向東進發(fā)。
庸、蜀、羌、鬃、微、盧、彭、濮等許多小國也率兵會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師,歷數(shù)商紂之罪。
商紂王發(fā)兵17萬與周軍對陣,但軍士們無心戰(zhàn)斗,前徒倒戈,引導周軍攻紂。商紂王倉惶逃遁,在鹿臺自焚而死,商朝遂亡。
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周王朝時代。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tǒng)治地區(qū),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
但如何牢固控制東方的大片領(lǐng)土,成了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于是,他采用「分封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
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tǒng)治的據(jù)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wèi)的作用。武王把商紂之子武庚(祿父)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監(jiān)督武庚;又將周公封于魯、姜尚封于齊、召公封于燕。
周武王死后,其子繼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
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散布流言,說周公意在謀取王位。不久,武庚與管、蔡串通一起,并聯(lián)合東方的徐、奄、薄姑等國發(fā)動叛亂。
周公調(diào)大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終于平定了武庚與管、蔡之亂,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東征取得全面勝利,使周王朝的統(tǒng)治得到鞏固。
武王滅商之后,回到鎬京,深感鎬京與新征服地區(qū)相距太遠。他意在夏人活動中心的伊洛河地區(qū)建立新的都邑。
他的這一想法尚未實現(xiàn),突然病逝。從寶雞出土的何尊銘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繼承了武王之遺志,決定在洛陽附近建一新邑,「宅茲中國」。
從這里對新征服地區(qū)進行統(tǒng)治,可大大縮短距離。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陽附近「相宅」。
不久,洛邑(成周)與武王所建的鎬京(宗周)一起,成為西周時期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為徹底鏟除殷遺民的復國夢想,成王時還將殷頑民遷至成周。
由于周公旦在宗周攝政,魯侯之爵由他的長子伯禽就封。魯?shù)牡赝诮裉斓纳綎|曲阜,已發(fā)現(xiàn)魯城遺址;姜尚所封的齊國,在今山東臨淄;召公所封的燕國在今北京房山,也已發(fā)現(xiàn)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亂被平息后,該地封給武王之弟康叔,為衛(wèi)侯,已在河南浚縣發(fā)現(xiàn)衛(wèi)國遺址;紂的庶兄微子啟未參預武庚叛亂,他作為商族的后裔被封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衛(wèi)國的西邊,還有個晉國,成王攻滅唐國后,以其地封給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與曲沃交界處已發(fā)現(xiàn)其遺址。
這些諸侯國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勢,互有聯(lián)系、互相制約,因而在早期階段對政治局面的穩(wěn)定確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獻中所說「成康之際,四十年刑錯不用」,正說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亂后,周王朝出現(xiàn)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經(jīng)過一系列戰(zhàn)爭之后,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鄧、楚;北到肅慎、燕、亳;東邊到達濱海;西邊直抵甘、青。其范圍比商朝的地域還大。
周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機器,對域內(nèi)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制訂的刑罰,比商代更系統(tǒng)。
常備軍的人數(shù)比商代還多,在宗周駐有六師,在成周駐有八師。全國的土地與臣民,名義上都屬周王所有,即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所以,周王封給諸侯土地與臣民時,要舉行授土授民的儀式。所封的諸侯國,要定期朝見周王,有保衛(wèi)王室的義務(wù)。
他們還要向周王納貢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納貢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懲處。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讓或交換土地,漸漸將土地變?yōu)樗接胸敭a(chǎn)。
同時,隨著新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私田的數(shù)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現(xiàn),對以井田制為基礎(chǔ)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蝕和沖擊的作用。
西周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比商代又有發(fā)展。大量使用奴隸生產(chǎn),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勞動產(chǎn)品,促使各種手工行業(yè)得到發(fā)展。
青銅業(yè)生產(chǎn)進一步擴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銅作坊外,諸侯國也有自己的青銅作坊。青銅產(chǎn)品的數(shù)量更多,用途也更廣,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青銅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了其它行業(yè)的興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廣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萬件銅器上都鑄刻有銘文,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許多事件。
最多的一件鑄有499個字,不亞于當時的一篇文獻。農(nóng)業(yè)、畜牧、紡織、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shù)也有不少新進展。
這些成就促使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都有變化??脊艑W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人工冶制的鐵器,說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們已經(jīng)掌握了。
構(gòu)成當代漢族周姓主要有三大支:古周國、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古周國。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已經(jīng)存在周部落,黃帝之臣有周昌和周書,他們都是周部落的人。
周部落就是古周國,當屬黃帝族。黃帝時代我國西北農(nóng)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已經(jīng)具有打深井、挖水渠、引水灌溉農(nóng)田的技術(shù)。
黃帝之臣周昌和周書大概是最早鑿井引水灌溉農(nóng)田的氏族的首領(lǐng),他們發(fā)展了農(nóng)業(yè),是當時重要的部落。周字原義為環(huán)繞之意,字型像水井和水渠流道。
因此,黃帝時代的周部落是以顯示其氏族技能的圖形"周"作為氏族之徽號,進而成為氏族之名。周氏族一直活動于山西臨汾(亦稱太原)一帶,也是周昌的古周國之地。
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有神奇色彩的周姓,已有5 0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有一些周姓人尊黃帝之臣周昌為先祖。
第二支出自姬姓。古今絕大多數(shù)的周姓人是奉黃帝玄孫后稷為周姓之先祖。
姬姓周的歷史始于后稷,后稷名棄,是虞舜時代種稷的農(nóng)官。稷即谷子,去殼為小米,是當時西北民族的主要食糧。
后稷管理農(nóng)業(yè)有功,被封在邰之稷山,今稱稷王山,位于山西稷山、聞喜、萬榮和運城四地交界處。到了夏朝孔甲時期,夏王朝已衰落,后稷的后裔在商人的逼迫下向北遷移,進入古周國之地山西臨汾地區(qū),吸取了黃帝族固有的農(nóng)耕經(jīng)驗和夏朝的井田制度,創(chuàng)作了區(qū)田,發(fā)展了農(nóng)業(yè),壯大了氏族,史稱大周。
后又越呂梁山進入屈地,今山西吉縣及石樓縣屈產(chǎn)河一帶。進入商朝后,后稷的后裔公劉率族人西遷到豳,即今陜西旬邑縣西,亦到過陜西武功縣的稷山,先周部落開始形成。
商朝后期,公劉的后裔古公直父南遷到岐山南的周原,建立城邑,正式稱周。經(jīng)歷三代,即古公直父(周太王)、姬昌(周文王)和姬發(fā)(周武王),東進滅商,建立了長達800年之久的周朝。
在夏商1000多年中,周人一直活動在山西境內(nèi),直至商朝末期,才西遷和南移進入陜西長安以西地區(qū)。先秦,周氏族的名人稀少,史書中僅出現(xiàn)過商末太史周任一人。
正式大批使用周姓是在周朝滅亡之后,也有2 300年的歷史。周平王遷都洛邑,即今洛陽,史稱東周。
平王少子姬烈封于汝墳,今河南葉縣東,至十八代孫姬邕,秦滅周,子孫遂姓周。到了漢朝,漢武帝劉邦因周仁為周王室的后裔而封之為汝墳侯。
從此以后,這支周姓發(fā)展很快,在漢唐時期形成以汝南郡為核心的十幾個著名郡望,成為周姓中最大的支派,子孫已經(jīng)分布到河南、河北、陜西、江西、安徽、江蘇、湖北、浙江等地區(qū)。隨后在唐朝初進入了福建和廣西,唐末周姓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四川。
清初開始進入臺灣地區(qū)。 周朝亡國之主周赧王被遷于憚孤,今河南臨汝西北,其后代也姓周,這是周平王后裔的另一支重要的姬姓周。
后東遷江蘇北部,形成著名郡望沛國的周姓群體。漢初佐高祖定天下的周勃、周昌,西漢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的周亞夫均為周赧王的后裔,這是周姓自得姓以來最輝煌和發(fā)展的時期。
另一支姬姓周出自周武王胞弟周公旦之后。東周莊王時期,周公旦后裔周公黑肩在朝執(zhí)政,在周莊王時政變失敗而被殺,其后代為避難而改姓周。
這支主要居于山東曲阜一帶,后代默默無聞,不見于史書。 第三支源自外族的改姓。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北方地區(qū)民族大融合和中國歷史上人群大遷移的時期。由于北方的戰(zhàn)亂和少數(shù)民族的大批進入中原,周姓隨其他的華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和發(fā)展。
中原百姓中開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周姓中也流入了鮮卑人的基因,北魏獻帝之兄的普氏,以及鮮卑姓普屯氏、賀魯氏等,尤以河南郡望最為著名。隨后金時女真人傲國氏,清朝滿洲八旗姓周延氏族后來均集體改姓周。
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后逐漸同化為北方周姓漢族了。
周氏至周盛波、周盛傳兄弟始貴,《清史稿》分別有傳。
《續(xù)修廬州府志》五十八卷有表。同治元年以團勇組建“盛字營”投效淮軍,到滬后又擴建“傳字營”,二人分別統(tǒng)領(lǐng),后期為淮軍最大一支軍。
現(xiàn)將《周氏宗譜中記述》“盛軍”參將以上將領(lǐng)(除周盛波、周盛傳)者簡介如下: 周盛華 字含英,行三。肥西人,住燒脈崗康灣圩。
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正月初六日。世耕讀。
少讀,嗜兵書。善擊劍之術(shù)。
咸豐三年(1853)偕胞弟盛波、盛傳、盛春倡辦鄉(xiāng)團,為團首。居前后數(shù)十里內(nèi)無從太平軍者。
咸豐五年(1855)二月初四晶,派河太平軍大股突至周新店圍堡,因眾寡不敵,遂與練勇孫榮等五十余人,堡破陣亡。追贈游擊銜,予云騎尉世職。
終年三十歲。 周盛春 字錦三,號茂園,行六,農(nóng)興鄉(xiāng)周老圩人,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十九日,咸豐年間與盛華諸兄筑堡練團。
同治元年隨兄投效淮軍,隸盛軍。轉(zhuǎn)戰(zhàn)蘇滬間,功保副將。
同治三年留守無錫。于八月廿七日卒于軍營,年二十七歲。
贈總兵、誥封武顯將軍、榮祿大夫、賞戴花翎、予七品蔭生世職,入祀原籍及立功地方昭忠祠。 周盛佑 字蔭堂,行三,肥西人。
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三月初九日。咸豐間在鄉(xiāng)參加團練為團勇。
同治初年投效淮軍、隸盛軍。官至提督銜記名總兵,賞戴花翎,統(tǒng)帶淮軍勇丁,誥授振威將軍、騎都尉世職。
光緒四年(1878)六月初一日病故于營次,終年47歲。 周盛忠 字厚卿,行三。
肥西人。生于道光十四年(1834)四月初二日。
同治初年投效淮軍隸盛軍,管帶盛字副營,功至二品封典、花翎副將、誥封武功將軍、騎都尉世職。光緒二十年(1894)八月十六日,中東平壤之役,力陣捐軀,柩回故里,葬大團山西,有碑,終年61歲。
周盛長 字介春,行三,肥西人。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初三日。
咸豐年間在鄉(xiāng)參加團練為團勇。同治初年投效淮軍,隸盛軍。
轉(zhuǎn)戰(zhàn)多年,官至花翎提督銜記名總兵、誥授武顯將軍。光緒廿五年(1899)正月初五日卒,年61歲。
周盛鼎 字象臣,肥西人。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初五日。
咸豐間在鄉(xiāng)參加團練為團勇。同治初投效淮軍,隸盛軍。
官至花翎提督銜遇缺題奏總鎮(zhèn)、誥授振威將軍。賞偉勇巴圖魯勇號。
光緒十年(1884)十月初九日卒,終年44歲。 周盛朝 字瑞廷,肥西人。
生于道光廿一年(1841)十月廿二日。咸豐末在鄉(xiāng)參加團練為團勇。
同治初投效淮軍隸盛軍。官至提督銜記名總兵、賞戴花翎、誥授振威將軍,賜敢勇巴圖魯勇號,卒年不詳。
周盛武 字緯堂,肥西人。生于道光廿一年(1841)八月廿日。
同治初投效淮軍隸盛軍。功擢總兵銜兩江補用副將,賞戴花翎,騎都尉世職。
同治五年(1866)六月廿一日卒于軍中,年二十六歲。 周盛和 字煦亭,行二。
肥西農(nóng)興鄉(xiāng)人。咸豐間在鄉(xiāng)參加團練為團勇。
同治初年投效淮軍隸盛軍。官至二品封典、兩江補用參將、誥授武功將軍,賞戴花翎。
周家瑞 字祥臣,行五。肥西人。
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九月初十日。同治間投效淮軍隸盛軍,功擢提督銜記名總兵,賞戴花翎,誥授振威將軍。
于光緒廿年(1894)正月十七日卒,終年58歲。 周家泰 字靜軒,行三。
肥西人。生于道光廿五年(1845)十月十八日。
同治間投效盛軍,功至記名總兵、兩江補用副將,賞戴花翎、誥封武顯將軍,賞彥勇巴圖魯勇號。卒于光緒十八年(1892)九月十三日,終年48歲。
周家標 字復裕、號敬亭,肥西人。生于道光廿七年(1847)八月初八日。
同治間投效盛軍,官至花翎副將銜盡先參將,誥授武顯將軍。 周家麟 冊名占鰲,字閣臣,號冠英,肥西人。
生于道光廿九年(1849)八月初八日。同治間投效盛軍。
歷功至副將銜兩江督標盡先扒補參將,隨帶加三級,賞戴花翎,誥授武功將軍。卒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七月初七日,終年53歲。
周家鼎 字薦汾,號潛泗,晚號哀蒼老人。肥西農(nóng)興鄉(xiāng)人,行三。
生于同治元年(1862)五月廿九日。未弱冠即隨伯父盛傳軍中,歷署直隸安州知事、開州知事。
特旨起用知府、三品銜記名道、賞戴花翎。創(chuàng)辦京師八旗工藝廠,兩屆主考全國工業(yè)。
賞從一品封典,誥授榮祿大夫。著有《澶淵治譜》、《高江救災大要》等書行世。
周家德 字載福,號仲明,行二。肥西燒脈鄉(xiāng)康灣圩人。
生于咸豐四年(1854)二月十七日。青年投效盛軍,管帶津防盛字正營,官至三品銜補用道,賞戴花翎。
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廿三日卒,終年54歲。 周家梁 字楣伯,號棟臣,肥西農(nóng)興鄉(xiāng)人。
生于咸豐七年(1857)八月廿一日。蔭七品。
光緒間投效盛軍。官至鹽運使銜,隨帶加二級遇缺題奏道,賞戴花翎、二品封典。
原任北河石景山河府,誥授通議大夫。光緒廿九年(1903)五月十五日卒,四十七歲。
周家熙 字曙巖,又名家澍,字雨亭,行四。肥西農(nóng)興鄉(xiāng)人。
生于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十七日。光緒間參加盛軍。
官至運同銜,江蘇即補直隸州,賞戴花翎,誥授奉政大夫。 周家駒 字天衢,號子昂,附貢生。
肥西縣農(nóng)興鄉(xiāng)周老圩人。生于咸豐四年(1854)八月十五日。
同光間參加盛軍。奏派總理北洋海軍營務(wù)處。
官至分部行走郎中,江蘇即補道,欽加。
起源一: 說在久遠的黃帝時期,黃帝麾下就有一個將領(lǐng)叫做周昌,商朝的時候呢,也有一個叫做周任的太史,他們的后代呢,就一直以周姓為姓氏。
可以說,周姓是古代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起源二: 當然了,說到周姓,就不得不說一個朝代,一個持續(xù)了差不多八百年的朝代——周朝。
當然了,周朝的建立者是姬姓,但隨著周朝的不斷統(tǒng)治,和姬姓的不斷繁衍,姬姓的一些后代,就以國號為姓,將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周,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一統(tǒng)天下之后,一些周朝的宗室子孫,為了避嫌或者避禍,也都改姬為周。? 所以,很多學者都認為,周姓開始大面積繁衍,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畢竟周朝有著近八百年的統(tǒng)治,其宗室子孫何其多,縱然多有更改姓氏之人,但改為周姓這亦不在少數(shù)。
而很多人也將周朝的姬姓,奉為周姓的正統(tǒng)源流。 除此之外,周姓還有許多分支源流,比如一些被迫改姓。
眾所周知,古代皇帝的名號是要避諱的,皇帝名字里出現(xiàn)的字,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諧音也不行。唐朝時期,唐玄宗的名字叫做李隆基,那么“姬姓”的人就不能姓姬了,所以當時長安的姬姓之人,統(tǒng)一改為周姓。
泰山奶奶是碧霞元君的俗稱。
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tǒng)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 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編輯本段]來歷一、碧霞元君為黃帝所遣之玉女。據(jù)《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岳觀時,曾經(jīng)預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
《玉女考》李諤之《瑤池記》云:“皇帝嘗建岱岳觀,譴七女,云冠羽衣,焚修以迎西昆真人,蓋玉女為七女中之一,其修而得道者?!? 二、為華山玉女。
但—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據(jù)明王之綱《玉女傳》:“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
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泰山奶奶 三、為漢代民女石玉葉,憑靈泰岱。
據(jù)《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
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
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
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于泰山岳頂玉女池內(nèi)。
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為“靈應宮”,后又擴建,增大規(guī)模,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
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tǒng)攝岳府之神兵天將,并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四、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統(tǒng)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該重重有賞。
可是,想來想去,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最后,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shù)暮弥饕?,把全國的領(lǐng)地都分給大臣們。卻說他讓姜子牙分封諸侯,封來封去把全國其他的名山大川、風水寶地都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東岳泰山。
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是個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準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里又殺出個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說是武王答應她,要她來找姜子牙。
姜子牙見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賭氣地對他們說:"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是個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泰山。
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一只,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趕來。
等到黃妃爬上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黃妃趕到后兩人爭論起來互不服輸,她建議自己住山上讓哥哥住山下。
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道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xié)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說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
[1] [編輯本段]信仰明清時,由于碧霞元君影響日益擴大,祀元君的廟宇也從泰山擴展到全國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對其的信仰遍及大半個中國。 奶奶廟 人們對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兩條:首先,與元君的職司分不開。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王錫爵《東岳碧霞宮碑》記載:“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愿,貧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歲,賈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為親愿,弟為兄愿,親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誠弗應。”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眾的心理層面上簡直是有求必應,無所不能。
其次,碧霞元君作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樂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讓勞苦大眾倍覺親切,從而愈加信賴她,一躍成為民眾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來此祭拜以示慶賀。
[編輯本段]碧霞元君咒天母運合,玉闕真仙。金蓮發(fā)苞,御制熊然。
孟夏十八,化現(xiàn)母前。修真合道,受命天仙。
敕封玉女,護世威嚴。 神兵侍衛(wèi),鬼官俟宣。
誅鋤奸盜,扶危濟險。平治水火,降福消愆。
清寧宇宙,仁慈而憐。從善者奉,逆我者亶。
人間祀仰,天地齊年。何災不滅,何福不遷?遵承帝命,永劫綿綿。
包含岱岳,玄之又玄。如律令。
武王姬發(fā)建立(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周朝,分西周和東周。
北朝之一,宇文覺建立(公元557-581年),史稱北周。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時期(公元690-705年),史稱武周(南周)。
五代之一,郭威建立(公元951-960年),史稱后周。
清朝平西王吳三桂反叛后立國號為周。
姓:見“周姓”詞條。
注意:口上面是“土”不是“士”。
周勃(?~公元前169年),沛縣(今中國東南部的江蘇沛縣)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將。
周勃的祖先原是河南卷縣人,后來遷到了沛縣。他原來靠編織養(yǎng)蠶的器具為生,還經(jīng)常給辦喪事的人家做吹鼓手,也參加過軍隊,做拉強弓的武士。
劉邦起兵反秦時,他就跟隨著南征北戰(zhàn),建漢后,又參與平定諸王的叛亂,最后封為絳侯。他先后俘虜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軍、郡守各三人,獨自擊破敵軍二支,攻下城池三座,平定五個郡,七十九個縣,可謂戰(zhàn)功赫赫。
周勃為人樸實忠厚,剛直無私,劉邦對他很信任,認為國事可以放心地委托他去辦。但是周勃一點也不喜愛文學,對儒生也不講什么禮節(jié),每次找儒生說客來談事,總是朝他們大聲喊:“有什么話就直說!” 周勃后來病死,謚號為武侯。
一年后,文帝又封他的兒子周亞夫為條侯,以示繼承周勃的爵位。周勃之子周亞夫也是一位威震三軍的名領(lǐng),歷史上有名的“細柳慰軍”,就是贊揚他治軍嚴明,連皇帝慰問時也不讓隨便進軍營。
所以文帝臨終時告誡太子劉啟,如有緊急之事,可以讓周亞夫領(lǐng)兵出征。這可謂子繼父志、兩代忠臣。
周亞夫[?一前143],西漢名將。沛縣(屬今江蘇)人。
周勃子,初封條侯。文帝時,匈奴東進,他以河內(nèi)守為將軍,防守細柳(在今陜西咸陽),軍令嚴整,被譽為“真將軍”。
景帝時,任太尉,平定吳楚七國之亂,遷丞相,謝病免。后以子私買御物所累下獄,絕食死。
周 處[約236-297]:西晉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南]人氏,字子隱,吳時為東觀左丞,晉平吳后,歷任新平太守,遷御史中丞,后任建威將軍,平西將軍、周孝侯,當?shù)刂两窳鱾髦膼簭纳啤⑸淠仙交?、斬長橋蛟之傳說,京劇傳統(tǒng)劇目《除三害》就是表現(xiàn)他的故事。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