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用典,是指在詩詞中借用歷史故事或神仙故事來抒情。還有一種說法,借用或點化前人的詩文佳句來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詩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于是形成了一種堆典體。堆砌典故很使人費解,有人就說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賣弄淵博。
其實也不盡然。
辛棄疾的詞,用典是最多的。
賀新郎----綠樹聽鵜鴃,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覓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攆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常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常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個典故。
1、“馬上琵琶關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親典故?!锻趺骶o序》
2、“更長門翠攆辭金闕-”------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被打入長門宮典故。
3、“看燕燕,送歸妾”--------衛(wèi)國皇后莊姜的典故?!对娊?。燕燕》
4、“將軍百戰(zhàn)----故人常絕”-----西漢將軍李陵與蘇武的典故。
5、“易水蕭蕭----悲歌未徹”------荊軻刺秦典故?!妒酚洝?/p>
6、“啼鳥還-----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鵑啼血的典故。
7、“誰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園序》、《贈孟浩然》詩句意。
古代詩人寫詩用典的人不少,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但在詞中,辛棄疾用典是最多的。你可以查一查辛詞。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見。
1、《短歌行》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辟p析
“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思念??v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把音信傳?)
曹操在這里引用這首詩,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yōu)槭裁床恢鲃觼硗侗嘉夷??”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曹操的“求才”之心。
2、《短歌行》里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辟p析
這是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里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并合作的?!北磉_了曹操求才若渴之情。
3、《短歌行》里的“海不厭深”賞析
這句也作“水不厭深”,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原文是:“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币馑际潜硎鞠MM可能多地接納人才。
4、《短歌行》里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賞析
引周公自比,說明求賢建業(yè)的心思?!妒酚洝份d周公自謂:“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保ㄏ搭^時要多次挽起頭發(fā),吃一頓飯時多次停下,生怕失去天下有識之士。)
擴展資料
《短歌行》里的其他名人典故賞析
1、“唯有杜康”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 漢《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道家名人?!保ǘ趴祫?chuàng)造了秫酒。又叫少康,夏朝的君主,道家的知名人士)
2、“周西伯昌,懷此圣德。”
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時居于岐山之下,被封為西伯,即西方諸侯的首領。
3、“三分天下,而有其二?!?/p>
相傳當時天下分為九州,周文王統(tǒng)轄六州,所以孔子有“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殷朝土地為三份,周文王有其中的兩份。)之說。曹操在此亦說“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是說獻帝之世,之所以尚能保持劉漢統(tǒng)緒,是他在不遺余力而努力維護的結果。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短歌行
1、哀鴻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
《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比哲人,謂我劬勞?!?/p>
詩歌寫使臣行于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嗚之聲不絕。后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2、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后因稱兩姓聯(lián)姻為“秦晉之好”。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愿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3、桑梓 桑梓,代指家鄉(xiāng)。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躬敬止?!笔钦f家鄉(xiāng)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
后來人們用來喻指故鄉(xiāng)。 毛澤東·《七絕》: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節(jié)前一天或兩天。
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
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5、采薇 采薇,代指隱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后,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終餓死。
后以此喻隱居避世。 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6、三徑 三徑,指隱居生活。 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子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
后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擴展資料: 關于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p>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掇o?!贰ⅰ掇o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xiàn)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
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典故的今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辭?!?、《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參考資料:典故_百度百科。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有版本為“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1)選自《李白詩選》,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
仍置鳳凰臺里,起臺于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臺,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3)三山半落青天外:從鳳凰臺上望過去,覺得三山距離遙遠,不能盡收眼底。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連而得名。
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
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4)二水:又做一水。
二水說認為“白鷺洲為長江中小洲,在金陵水西門外,因常有白鷺聚歇得名。秦淮河經金陵,西入長江,因自鷺洲中分為二”;一水說認為“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一支"。
趙昌平的《唐詩三百首全解》和陶今雁的《唐詩三百首詳注(2009年第六版)》均作“二水中分白鷺洲”。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
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5)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攔賢臣。浮云,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
" 6)金陵,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金陵為南京古稱,是江蘇省省轄市,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 7)白鷺洲,白鷺洲位于南京城東南隅,后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qū)最大的公園。
8)晉代衣冠,吳宮花草和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勝會”。譯文古老的鳳凰臺曾有鳳凰翔集遨游,鳳去臺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一派支流。
只因為浮云能夠遮蔽光輝的白日,登高不見長安城怎么不使人發(fā)愁?鑒賞:該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點明了鳳去臺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鳳凰臺”進一步發(fā)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
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后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xiàn)實,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該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lián),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lián)深刻得多。
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fā)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白的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顥的詩宏偉。
[3]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復,音節(jié)流轉明快,極其優(yōu)美?!傍P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臺空,就連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fā)揮。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
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p>
“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
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xiàn)、若隱若現(xiàn)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鞍樦蕖?,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
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xiàn)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
但是,“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边@兩句詩寄寓著深意。
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
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盾嫦獫O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
該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痹谟庙嵣?,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
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
不愛西昆,宋代人寫西昆說白了那就叫矯情.還說學義山,人家的形倒是十足了,還不是"獺祭魚"! 巫陽歸夢隔千峰,(楚襄王夢見巫山神女事,見宋玉\賦) 辟惡香銷翠被空。
(應是辟惡香銷翠被濃,辟惡香 用以辟邪,《箏賦》中歌曰: “年年花色好,足侍愛君旁。影入著衣鏡,裙含辟惡香。
鴛鴦七十二,亂舞未成行?!保?桂魄漸虧愁曉月,(化自義山詩無題"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月露誰教桂葉香",“侵夜可能爭桂魄”) 暢棱扳谷殖咐幫栓爆兢蕉心不展怨春風。
(義山"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遙山黯黯眉長斂,(司馬相如之妻卓文君眉如遠山,稱“遠山眉”.韋莊《荷葉杯》詞云:“一雙愁黛 遠山眉,不忍更思?!币赃h山比眉是自古有之.) 一水盈盈語未通。
(義山"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都是寫女子傳情不得的苦衷) 漫托鹍弦傳恨意,( 鹍雞 。古代指像鶴的一種鳥。
鹍弦是用鹍雞筋作的琵琶弦.也作鯤弦.《樂府雜記》:“賀懷智以鹍雞筋作琵琶弦,用鐵撥彈。” 云鬟日夕似飛蓬。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是女為悅己者容最古老的版本了吧。
與君一別,懶梳妝停畫眉,不是化妝品欠奉,實是沒有心思,連頭發(fā)也亂得像飛蓬。 知道了典故,意思不難,無非是女子別后相思,孤獨終夜,無處寄得,只有憔容撥琴而已。
原發(fā)布者:龍源期刊網
【摘要】本文主要總結了古詩詞中常見的13個典故,并說明詩中用典,貴在自然,貴在妥帖,貴在切合其事。
【關鍵詞】古詩詞;典故
典故,或稱用典、用事,是指用過去的事來說明當前的問題,既要“師其意”,還須故中出新,使用典情思雋永,耐人尋味。用典,“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痹娭杏玫洌F在自然,貴在妥帖,貴在切合其事。
1.龍城
楊炯《從軍行》:“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鄙騺缙凇峨s詩三首(其三)》:“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蓖醪g《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匈奴名城,秦漢時匈奴祭祀的地方,泛指敵方要塞。
2.投筆
祖詠《望薊門》:“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毙翖壖病端{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蓖醪峨蹰w序》:“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薄逗鬂h書》: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投筆”即棄文從武。
3.折腰
5.鴻雁
9.陽關
13.梁園
《別云間》
明代 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賞析:
這首訣別故鄉(xiāng)之作,表達的不是對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對山河淪喪的極度悲憤,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無限依戀和對抗清斗爭的堅定信念。
詩作首聯(lián)敘事。其中“羈旅”一詞將詩人從父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到身落敵手這三年輾轉飄零、艱苦卓絕的抗清斗爭生活作了高度簡潔的概括。詩人起筆自敘抗清斗爭經歷,似乎平靜出之,然細細咀嚼,自可讀出詩人激越翻滾的情感波瀾,自可讀出平靜的敘事之中深含著詩人滿腔辛酸與無限沉痛。
頷聯(lián)抒寫詩人按捺不住的滿腔悲憤。身落敵手被囚禁的結局,使詩人恢復壯志難酬,復國理想終成泡影,于是詩人悲憤了:“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大明江山支離破碎,滿目瘡痍,衰頹破敗,面對這一切,詩人禁不住“立盡黃昏淚幾行”,流不盡“無限河山淚”。詩人一直冀盼明王朝東山再起,可最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恢復故土、重整河山的愛國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與哀慟,忍不住向上蒼發(fā)出“誰言天地寬”的質問與詰責。
頸聯(lián)坦露對故鄉(xiāng)、親人的依戀不舍之情。無論怎樣失望、悲憤與哀慟,詩人終究對自己的人生結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將終結,詩人該會想些什么呢?“欲別故鄉(xiāng)難”,詩人緣何難別故鄉(xiāng)呢?原來,涌上他心頭的不僅有國恨,更兼有家仇。父起義兵敗,為國捐軀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敵手,自是兇多吉少,難免一死,這樣,家運不幸,恐無后嗣。念及自己長年奔波在外,未能盡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跡于空門”,生母“寄生于別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念及讓新婚妻子在家孤守兩年,自己未能盡為夫之責任與義務,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這一切的一切,詩人內心自然涌起對家人深深的愧疚與無限依戀。
尾聯(lián)盟恢復之志。盡管故鄉(xiāng)牽魂難別,但詩人終將恢復大志放在兒女私情之上,不以家運后嗣為念,最終表明心跡:“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闭缭娙嗽凇丢z中上母書》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矣”。“已知泉路近”的詩人坦然作出“毅魄歸來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堅決復明的決心,生前未能完成大業(yè),死后也要親自看到后繼者率部起義,恢復大明江山。詩作以落地有聲的錚錚誓言作結,鮮明地昭示出詩人堅貞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精忠報國的赤子情懷,給后繼者以深情的勉勵,給讀者樹立起一座國家與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豐碑。
全詩思路流暢清晰,感情跌宕豪壯。起筆敘艱苦卓絕的飄零生涯,承筆發(fā)故土淪喪、山河破碎之悲憤慨嘆,轉筆抒眷念故土、懷戀親人之深情,結筆盟誓志恢復之決心。詩作格調慷慨豪壯,令人讀來蕩氣回腸,禁不住對這位富有強烈民族意識的少年英雄充滿深深的敬意。
這首訣別故鄉(xiāng)之作,表達的不是對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對山河淪喪的極度悲憤,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無限依戀和對抗清斗爭的堅定信念。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