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指典制和掌故。
《辭?!?、《辭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xiàn)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dāng),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dāng)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
典故的今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掇o?!?、《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典故研究大家、著名語言學(xué)家王光漢《詞典問題研究--為典故正名》指出:以上說法都失之籠統(tǒng)。首先是“引用”一詞即用的不甚確當(dāng)。
引用就是援引,考據(jù)中的引證,小說筆記中的引文等都是引用,難道這種引證、引用都是用典?考據(jù)、小說筆記難道不算“文”?至于其他能稱之為“文”的注明出處的引語與考據(jù)、小說筆記的大段原文直錄就其本質(zhì)講應(yīng)該說是屬于同一類型的,這類顯然都應(yīng)與典故劃開。其次是“有來歷出處”的說法更失科學(xué)。
“有來歷出處”只能作為典故的先決條件之一,但并非“有來歷出處”的詞、包括暗引的語句都可以視作典故。古人為詩著文,頗強(qiáng)調(diào)“無一字無來歷”,一部《辭源》所收的詞有多少沒有不同時代的用例呢?如果說前人用過,后人再用即是“有來歷出處”,那么《辭源》豈非成了典故辭典?現(xiàn)出的典故之書之所以劃不清成語、引語、普通語詞與典故之間的界限,其中很大一部分責(zé)任在上述辭書對典故的這個釋義上。
現(xiàn)出的典故之書存在上述問題最主要是對語典缺乏認(rèn)識。劃清語典與成語、引語、普通語詞之間的界限是至關(guān)重要的。
辭書關(guān)于語典的釋文即“引用”“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必須再加上一層限定,這個限定就是“離開源出語言環(huán)境即無法理解”。有這層限定,語典的范圍即可明晰。
所謂“離開源出語言環(huán)境即無法理解”有兩層含義:一是從詞義角度上講,用典的詞語必須具有源出的語言環(huán)境義,因而不了解源出語言環(huán)境便無法了解該詞語何以具有那樣一個并非詞語字面所具有的詞義。這類詞語多由源出語言環(huán)境高度概括、縮略而成,如“河洲”用寫男女愛戀或稱美后妃之德,源于《詩經(jīng)·關(guān)雎》之意;成語中的“三人成虎”用寫流言惑眾,容易誤假為真,源于《戰(zhàn)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p>
他如名句“人生七十古來稀”縮略而成的“古稀”等均屬此類;二是從構(gòu)詞角度講,詞語形成與源出語言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如果不了解源出語言環(huán)境,即沒法理解其何以為詞。成語中的“逃之夭夭”之用“夭夭”來言“逃”等即屬此類。
語典有了上面這樣的界定,顯然就能把它和一般成語及引語,普通語詞等劃分了開來。當(dāng)然,典故還有一類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構(gòu)制的詞語,如“刻舟求劍”、“完璧歸趙”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應(yīng)是指那些使用時代已不存在這些典制,用這些典制詞語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這一類數(shù)量并不是很多。
它與掌故的區(qū)別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那一部分。 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等歷史典故,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文學(xué)典故,如曉風(fēng)殘月,大江東去 等文化典故,如牛郎織女等掌故和典故雖然有區(qū)別,但它們又同宗同脈,同根同源。
一般來說,適合于掌故的分類,典故也適合。譬如,我們把掌故按內(nèi)容分為文學(xué)掌故(如:《西游記》掌故)、文化掌故(如:飲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飾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國十大名曲》掌故)、歷史掌故(如:三國掌故)、地方景點掌故(如:中國十大風(fēng)景名勝的掌故)等等。
因此典故也可以分為上述類型,但無論掌故和典故都是為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服務(wù)的,它們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還可以按國別分類,外國文學(xué)中也有典故,由于國外不像中國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蓋的范圍更廣,分類也更多,如數(shù)學(xué)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適當(dāng)運(yùn)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xiàn)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詩詞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隱、蘇東坡為甚。
有人說李商隱“好積故實”,如《喜雪詩》,一篇中用了18個典故。事實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詩而來的,詩與典故是密不可分的。
外國也不例外,就是反對用典的人,其詩作中也往往自覺不自覺用起典故來。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典故的凝縮委婉和詩歌的簡練生動有關(guān)。
在創(chuàng)作詩詞中如何能運(yùn)用好典故呢?(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這樣在需要時才能用得上,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社會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關(guān)典故。要避免創(chuàng)作時頭腦空空聯(lián)想不到有關(guān)典故。
如:“將立夏,嘆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寫詞。一騎青衫穿煙雨,沐霧早上,悠然過天池。
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飛,剪云亂徑,紛紛柳絮可入詩。黃昏去樓榭,憑欄拍遍,周圍渺人煙。
正是一年絕好處,我獨賞,最樂事。往年此時,紅男綠女漸漸來,嬉笑別谷雨,清明寒食傷親怨,總有淡淡思。
觀料峭突巖,草長鶯飛啼,人在圖畫中,畫在人眼里,兩般競相趣。常言勸君不惜光陰舊,到老恐悔環(huán)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閑看:天池之上競船渡,橫往縱來總是直。
【九萬風(fēng)】參見人事部?志趣“九萬欲摶空”。
唐李商隱《東下三旬苦于風(fēng)土馬上戲作》:“天池遼闊誰相待,日日虛乘九萬風(fēng)?!薄厩Ю锶曙L(fēng)】參見政事部?治理“仁風(fēng)動”。
唐高湘《和李尚書命妓餞崔侍御》:“謝安春洛餞袁宏,千里仁風(fēng)一扇清。” 【長風(fēng)】參見人事部?志趣“乘風(fēng)破浪”。
唐李群玉《廣州陪涼公從叔越臺宴集》:“高鳥散飛驚大旆,長風(fēng)萬里卷秋鼙。”【北窗風(fēng)】參見人事部?雅逸“羲皇人”。
唐李商隱《自貺》:“誰將五斗米,擬換北窗風(fēng)。”【風(fēng)落帽】參見器用部?衣冠“孟嘉帽”。
唐李白《九日龍山飲》:“醉看風(fēng)落帽,舞愛月留人。 ” 【西風(fēng)塵】參見地理部?土石“元規(guī)塵”。
宋蘇拭《次韻王廷老退居見寄》之一:“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風(fēng)還避庾公塵”【易水風(fēng)】參見地理部?水流“易水”。唐許渾《送從兄歸隱蘭溪二首》之二:“夜憶蕭關(guān)月,行悲易水風(fēng)?!?/p>
【草木風(fēng)】參見武備部?軍旅“草木兵”、武備部?其他“風(fēng)聲鶴唳”。 唐杜甫《洗兵馬》:“三年笛里關(guān)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fēng)?!?/p>
【秋風(fēng)起】參見人事部?情感“憶鱸魚”。唐韓翔《和高平朱參軍思?xì)w作》:“一雁南飛動客心,思?xì)w何待秋風(fēng)起。”
【朝南暮北風(fēng)】《后漢書?鄭弘傳》李賢注引南朝宋孔靈符《會稽記》:“射的山南有白鶴山,此鶴為仙人取箭。 漢太尉鄭弘嘗采薪,得一遺箭,頃有人覓,弘還之,問何所欲,弘識其神人也,日:‘?;既粜跋d薪為難,愿旦南風(fēng),暮北風(fēng)。
'后果然。”o指順風(fēng)。
宋陸游《溯溪》:“閑攜清圣濁賢酒,重試朝南暮北風(fēng)。”另參見九流部?神仙“樵風(fēng)”。
【舜風(fēng)】參見人物部?帝王“舜詠”。 唐張錫《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yīng)制》:“菊彩揚(yáng)堯日,萸香繞舜風(fēng)。”
【天漏】參見九流部?神仙“女媧”。O喻天下雨。
唐杜甫《九日守岑參》:“安得誅云師;疇能補(bǔ)天漏?!薄臼唷繀⒁姷乩聿??土石“石燕”。
北周痰信《喜晴》:“已歡無石燕,彌欲棄泥龍。 ”【石燕】《水經(jīng)注?湘水》:“湘水東南流徑石燕山東,其山有石一,紺而狀燕,因以名山。
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風(fēng)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p>
O詠雨。清尤侗《四月十五日圣駕禱雨立降喜成二律限韻》之二:“旱魃敢同石燕舞,雨師早馭土龍迎。
”另參見天文部?氣象“石燕拂云”、動物部?飛禽“湘燕”?!居陦|巾】參見器用部?衣冠“折角巾”。
宋楊億《公子》:“'細(xì)雨墊巾過柳市,輕風(fēng)側(cè)帽上銅堤?!?【洗兵雨】參見武備部?軍旅“洗兵”。
南朝梁《隴西行》之二:“洗兵逢驟雨,送陣出黃云。'”【隨車一雨】參見政事部?治理“甘雨”。
宋范成大《次韻袁起巖甘雨即日應(yīng)祈》;“天造賢侯惠此州,隨車一雨緩千憂。”【聯(lián)床雨】參見倫類部?親眷。
對床夜雨。清趙翼《與邵松阿別幾三十年今夏始至虞山》:“廿年別緒聯(lián)床雨,四海虛名滿鬢霜?!?/p>
【楚雨】參見人事部?情感“朝云暮雨”、唐李商隱《梓州罷吟寄同舍》:“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濱臥病竟無憀。 ”【漂麥雨】參見植物部?草本“飄麥”。
清唐孫華《春日感懷次張蒿園韻》:“浥草只愁漂麥雨,鳴條無奈落花風(fēng)?!薄玖赜辍繀⒁娙宋锊?,將相“濟(jì)巨川”。
唐張嬪《投翰林張侍郎》:“愿與吾君作霖雨,且應(yīng)平地活枯苗?!薄竟鄩辍繒x張華《博物志》卷七:“太公為灌壇令。
文王夢婦人當(dāng)?shù)酪箍?,問之,曰:‘吾是東海神女,嫁與西海神童。今灌壇令當(dāng)?shù)?,廢我行。
我行必有大風(fēng)雨,而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風(fēng)雨過,是毀君德。'文王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夜,果有疾風(fēng)暴雨從太公邑外過?!?/p>
《搜神記》卷四略同。O詠雨,或喻有德政。
唐杜甫《題都縣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云散灌壇雨,春青彭澤田。 ”另參見政事部?治理“灌壇遺風(fēng)”。
【山陰野雪】參見倫類部?朋友“訪戴”。唐杜甫《多病執(zhí)熱奉懷李尚書》:“不是尚書期不顧,山陰野雪興難乘。”
【玉田】參見器用部?珍寶“種玉”。O喻雪景。
唐李紳《登禹廟回降雪五言二十韻》:“玉田千畝合,瓊室萬家開。 ”【披氅】參見植物部?木本“王恭柳”。
①喻雪。宋蘇軾《雪詩八首》之二:“閑來披氅學(xué)王恭,姑射群仙邂逅逢?!?/p>
【袁安雪】參見人事部?貧賤“袁安困雪”。清顧炎武《吳興行贈歸高士柞明》:“窮冬積陰天地閉,知君惟有袁安雪”【雪似鹽】參見人物部?婦女“謝女”_O喻雪。
唐李賀《馬詩》之二:“臘月草根甜,天街雪似鹽?!薄玖涸费磕铣沃x惠連《雪賦》:“歲將暮,時既昏,寒風(fēng)積,愁云繁。
梁王不悅,游于兔園,乃置旨酒,命賓友,召鄒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風(fēng)于《衛(wèi)詩》,詠南山于《周雅》,授簡于司馬大夫日。
‘抽子秘思,騁子妍辭,侔色揣稱,為寡人賦之?!薄監(jiān)詠文人賞雪賦詩之雅事。
唐韋莊《代書寄馬》:“鬃白似披梁苑雪,頸肥如撲杏園花?!绷韰⒁姷乩聿??城建“兔園”、倫類部?賓主“延枚”、倫類部?賓主“梁國客”、文明部?詩詞“賦吟梁苑雪”、文明部?詩詞“授簡”、文明部?文章“梁苑賦”、人事部?雅逸“聲灑梁苑”。
【程門雪】參見倫類部?師友“立雪程門”。元謝應(yīng)芳《楊龜山祠。
夕雨紅榴拆,新秋綠芋肥
紅榴拆:紅石榴綻裂開來。
唐·王維《田家》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宋·王安石《詠石榴花》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
然:燃。謂石榴花開得象燃燒的火焰。
宋·蘇軾《阮郎歸》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榴花:石榴花。子:指石榴。
唐·韓愈《榴花》
關(guān)于萬畝石榴園歷史典故:嶧城萬畝石榴園,位于嶧城西十余里的群山之陽,東西長30里,南北寬4里的山坡上,面積達(dá)十萬畝。園內(nèi)榴樹35萬余株,43個品種,為目前我國最大的石榴園,因而被譽(yù)為“天下第一榴園”。榴花盛開季節(jié),置身園中,榴山林海,繁花似錦。紅如丹霞火一片,白如瑞雪云朵朵。蒼勁奇崛的石榴樹干,虬枝古樸,千姿百態(tài),如臥虎盤龍。榴樹深處,曲徑通幽,深深山溪,聲貌動人。金秋時分,碩果累累,確為一處使人流連忘返的游覽勝地。園內(nèi)有青檀寺、一望亭、園中園、權(quán)妃墓、三近書院等景點。
山石榴花十二韻(唐·白居易)
曄曄復(fù)煌煌,花中無比方。
艷夭宜小院,條短稱低廊。
本是山頭物,今為砌下芳。
千叢相向背,萬朵互低昂。
照灼連朱檻,玲瓏映粉墻。
風(fēng)來添意態(tài),日出助晶光。
漸綻胭脂萼,猶含琴軫房。
離披亂剪彩,斑駁未勻妝。
絳焰燈千炷,紅裙妓一行。
此時逢國色,何處覓天香。
恐合栽金闕,思將獻(xiàn)玉皇。
好差青鳥使,封作百花王。
石榴樹(唐·白居易)
可憐顏色好陰涼,葉剪紅箋花撲霜。
傘蓋低垂金翡翠,薰籠亂搭繡衣裳。
春芽細(xì)炷千燈焰,夏蕊濃焚百和香。
見說上林無此樹,只教桃柳占年芳。
山石榴(唐·杜牧)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艷中閑。
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云鬟。
1、海妖之歌:
出自希臘神話。傳說在一個島上住著一些以美妙歌聲迷人害人的海妖,名叫塞壬。后奧德賽路經(jīng)該島,事先得到瑟西女仙的警告,用蠟封住同伴們的耳朵,又把自己綁在桅桿上,同伴們奮力劃槳,終于戰(zhàn)勝了迷人的歌聲。比喻那種騙人的甜言蜜語。
2、蘋果之爭:出自希臘神話。密爾彌多涅斯人的國王珀琉斯和女神西蒂斯邀請眾神參加婚禮,惟獨忘了爭吵之神厄里斯。厄里斯尋釁將一個金蘋果扔在宴席中,說是要送給最美麗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愛神阿芙羅狄蒂都爭相要這個金蘋果,最后蘋果判給了阿芙羅狄蒂。并由此引發(fā)了特洛伊戰(zhàn)爭。比喻禍端?;蛑柑魟邮欠?、播弄不合。
3、阿基里斯之踵:
希臘神話英雄阿基里斯唯一能被刺傷的地方。他出生后,母親海洋女神西蒂斯握著他的腳跟在冥河里浸泡,因此他全身除腳踵外其他地方刀槍不入。比喻易受傷害的地方或致命弱點。
4、忘憂果:
出自荷馬史詩《奧德賽》。奧德賽的船隊返鄉(xiāng)途中,船被風(fēng)雨吹到一處海邊。同伴們吃了當(dāng)?shù)靥禺a(chǎn)忘憂果之后,竟然忘記家鄉(xiāng)和親人,忘記自己上岸的目的,也忘記回船上去。后比喻身居異鄉(xiāng),樂不思?xì)w。
5、月桂:
出自希臘神話。阿波羅愛上了女妖達(dá)乎涅,但達(dá)乎涅拒絕了他的追求。有一次阿波羅遇見達(dá)乎涅,達(dá)乎涅立即跑到河邊,向他父親河神呼救,她父親便將她變成了一棵月桂樹。阿波羅撫摩著月桂說:“你既然不能做我的妻子,你至少也得做我的樹。月桂樹啊,我的頭發(fā)上、豎琴上、箭囊上要永遠(yuǎn)纏著你的樹枝,我要讓羅馬大將在凱旋的歡呼中頭上戴著你的花冠,你的枝葉永遠(yuǎn)接受光榮吧?!焙髞砣藗兯煊迷鹿饦渲幊傻幕ü谫浗o優(yōu)秀的詩人。月桂、桂冠也被用來做勝利和光榮的象征。
6、護(hù)城神像:
古希臘作為城市保衛(wèi)者的武裝神祗的雕像。當(dāng)時的人認(rèn)為,只要護(hù)城神像還在,敵人就攻不破。被雕成的神像主要有太陽神阿波羅、愛與美之神阿芙羅狄蒂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后轉(zhuǎn)義為有力的保障和支柱。
7、認(rèn)識自己:
出自希臘神話。奧維德的《愛經(jīng)》里有這樣的話:“阿波羅說:”快把你的弟子領(lǐng)到我的殿里來罷,他們可以在那兒念那全世界聞名的銘文:凡人,認(rèn)識你自己。‘“古希臘人認(rèn)為”認(rèn)識自己“才能富于智慧,得福免禍。
8、繆斯:
“繆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九位文藝和科學(xué)女神的通稱。她們均為主神和記憶女神之女,都在奧林匹斯山的庇厄里亞出生和居住。她們以音樂和詩歌之神阿波羅為首領(lǐng),分別掌管著歷史、悲劇、喜劇、抒情詩、舞蹈、史詩、愛情詩、頌歌和天文。因為她們常去的帕耳那索斯山下有卡斯他利阿神泉,所以古希臘的詩人、歌手都向繆斯呼告,祈求靈感。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繆斯”來比喻文學(xué)、寫作和靈感等。
知音: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的知音故事。
相傳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
鐘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彈琴,以為沒有人能像鐘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桃李:據(jù)漢朝《韓詩外傳》記載,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zhì)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的人。后丟官只身跑到北京,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向他發(fā)牢騷,埋怨自己過去培養(yǎng)的人在危難時不肯幫助他。
簡子聽后笑著對子質(zhì)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墒牵绻愦禾旆N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倒要扎傷人。
你過去培養(yǎng)、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yǎng)人才,就象種樹一樣,應(yīng)先選好對象,然后再培植??!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zhì)培養(yǎng)人才不當(dāng)。故后人就把培養(yǎng)人才叫做“樹人”;把提拔培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叫做“桃李”。
因老師培養(yǎng)出來的學(xué)生很多,就被譽(yù)為:“桃李滿天下”了。 銅臭:古時有個做官的人,整天花天酒地在妓院里無所事事。
一次他拿起一枚銅錢放在鼻邊,說道“銅錢的味道好香??!”旁邊的徐娘看不慣便說“銅乳之臭,不屑一顧?!蹦莻€人聽見便讓人將徐娘打死。
這就是銅臭的來由。泰山:唐明皇要封禪泰山,命張說為封禪使,張說的女婿鄭鎰本是九品官。
按照老規(guī)矩,封禪以后,自三公以下都能遷升一級。只有鄭鎰靠了丈人,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兼賜緋服。
唐明皇看到鄭鎰一下子升了幾級,感到很奇怪,就詢問原因,鄭鎰一時無話可答。這時黃幡綽又來調(diào)侃,他說:“這是因為靠了泰山之力”。
“泰山”一語雙關(guān),既指封禪一事,又指岳父,因為中國向來有稱岳父為“泰山”的,又代表長壽的意思。替罪羊:“替罪羊”一詞是舶來品。
對應(yīng)英文有scapegoat、whipping boy。世界各地都習(xí)慣于用“替罪羊”一詞,比喻代人受過的人。
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獻(xiàn)祭上帝的犧牲,還承擔(dān)了一項任務(wù),就是給人類“替罪”。
用羊替罪來自古猶太教。古猶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即:猶太新年過后第十天)定為“贖罪日”,并在這一天舉行贖罪祭。
儀式是這樣的:通過拈鬮決定兩只公羊的命運(yùn),一只殺了作祭典,另一只由大祭司將雙手按在羊頭上宣稱,猶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過,已經(jīng)轉(zhuǎn)嫁到這頭羊身上了。接著,便把這頭替罪羊放逐到曠野上去,即將人的罪過帶入無人之境。
最后,再把那贖罪的羊燒死?!疤孀镅颉币徽f由此傳開。
三不知:“三不知”出自《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茍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為防止晉國坐大,就派大夫陳成子帶兵援鄭。
有個名叫茍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zhàn)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标惓勺勇犃?,罵他說:“出發(fā)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
’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zhàn)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zhàn)。你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fēng)滅自己志氣的話!”茍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后人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此話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fā)展、結(jié)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后才向上報告?,F(xiàn)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
喬遷:喬遷一詞,出自: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詩經(jīng)·小雅·伐木》,見成語喬遷之喜,喬遷:鳥兒飛離深谷,遷到高大的樹木上去。祝賀用語, 賀人遷居或賀人官職升遷之辭。
問津:詢問渡口;問路?!墩撜Z·微子》:“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p>
雷同:我國古時有一種說法,打雷時萬物都同時響應(yīng)?!抖Y記·曲禮》說:“毋剿說,毋雷同。”
漢代鄭玄注:“雷之發(fā)聲,物無不同時應(yīng)者。人之言當(dāng)各由己,不當(dāng)然也?!?/p>
意思是說,打雷時萬物都有回聲,但人應(yīng)該用自己的心去判斷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說以為己語,像萬物聞雷聲懼怕而回應(yīng)那樣。因而,“雷同”還有“隨聲附和”之義。
后來,雷同被人引入文學(xué)中來,便有了今天的意思。敲竹杠:清朝末年,鴉片走私十分嚴(yán)重,走私販子為躲避關(guān)卡檢查,挖空心思藏匿鴉片。
水上走私的販子把毒品密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隨船從水路運(yùn)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駛至浙江紹興碼頭,緝私官帶人上船檢查,查遍了船艙的每個角落也沒發(fā)現(xiàn)鴉片。
這時,一個師爺吸著長煙筒,漫不經(jīng)心地走到船艄,信手在撐船的竹篙上敲煙灰,敲得竹篙“嘟嘟”直響,別人沒有反應(yīng),船主卻嚇得面色大變,知道師爺已看透了秘密,慌忙把這位師爺請到后艙,掏出大把的銀子悄悄塞給他,請他關(guān)照,不要再敲竹篙了。師爺?shù)玫姐y子便沒說什么,隨緝私人員下船去了。
此后,“敲竹杠”便成了訛詐財物的代名詞,并一直沿用下來。破天荒:指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的事,舊時文人常用“破天荒”來表示突然得志揚(yáng)名。
出自: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唐荊州衣冠藪澤,。
zhuàngyuán
狀元(狀元)
1.科舉時代稱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唐 制,舉人赴京應(yīng)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謝恩》:“狀元已下,到主司宅門下馬,綴行而立,斂名紙通呈?!?元 關(guān)漢卿 《陳母教子》第一折:“學(xué)儒業(yè),守?zé)舸?,望一舉,把名揚(yáng)。袍袖惹,桂花香,瓊林宴,飲霞觴,親奪的狀元郎!” 洪深 《五奎橋》第一幕:“自從在上輩狀元公手里造好了,直到現(xiàn)在, 周 家老是興興旺旺?!?/p>
2. 唐 時新進(jìn)士, 宋 時廷試列一甲者,有時也稱狀元。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古稱狀元,不必殿試第一名。 唐 鄭谷 登第后,《宿平康里》詩曰:‘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 谷 登 趙昌翰 榜,名次第八,非第一也。 周必大 有《回姚狀元穎啟》,《回第二人葉狀元適啟》。當(dāng)時新進(jìn)士,皆得稱狀元?!卑矗?葉適 登 淳熙 進(jìn)士,為第二名。參閱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三、清 趙翼 《陔馀叢考·狀元榜眼探花》。
3.喻在本行業(yè)成績最突出者。 李準(zhǔn) 《參觀》:“ 辛明修 是全國有名的大勞模,歷年來小麥豐產(chǎn)的‘狀元’?!比纾喝倭校行谐鰻钤?。
bǎngyǎn
榜眼
其名始于 北宋 初,當(dāng)時殿試錄取的第二、三名,皆稱為榜眼。后第三名稱“探花”,榜眼專指第二名。 宋 王禹偁 《送第三人朱嚴(yán)先輩從事和州》詩:“貨船東下 歷陽湖 ,榜眼科名釋褐初?!薄睹魇贰みx舉志二》:“[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jìn)士及第。” 清 趙翼 《陔馀叢考·狀元榜眼探花》:“ 北宋 時第三人亦呼為榜眼。葢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為探花,遂專以第二人為榜眼耳?!?
tàn huā
探花
1.看花。 唐 皮日休 《春雨》詩:“野客正閑移竹遠(yuǎn),幽人多病探花稀?!?宋 陸游 《初春探花有作》詩:“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p>
2.猶采花。喻尋求女子的愛情。 明 陸采 《懷香記·掾房訂約》:“前日 春英 到寓所來說,小姐垂盼小生,要求相會。我想潭府深沉,難展探花之手?!?/p>
3. 宋 以后稱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三名。本于 唐 的探花使。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士人赴殿試唱名》:“伺候上御 文德殿 臨軒唱名,進(jìn)呈三魁試卷,天顏親覩三魁,排定名姓資次……第一名狀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眳㈤?清 趙翼 《陔馀叢考·狀元榜眼探花》。
知音: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的知音故事。
相傳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
鐘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彈琴,以為沒有人能像鐘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桃李:據(jù)漢朝《韓詩外傳》記載,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zhì)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的人。后丟官只身跑到北京,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向他發(fā)牢騷,埋怨自己過去培養(yǎng)的人在危難時不肯幫助他。
簡子聽后笑著對子質(zhì)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倒要扎傷人。
你過去培養(yǎng)、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yǎng)人才,就象種樹一樣,應(yīng)先選好對象,然后再培植??!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zhì)培養(yǎng)人才不當(dāng)。故后人就把培養(yǎng)人才叫做“樹人”;把提拔培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叫做“桃李”。
因老師培養(yǎng)出來的學(xué)生很多,就被譽(yù)為:“桃李滿天下”了。 銅臭:古時有個做官的人,整天花天酒地在妓院里無所事事。
一次他拿起一枚銅錢放在鼻邊,說道“銅錢的味道好香??!”旁邊的徐娘看不慣便說“銅乳之臭,不屑一顧?!蹦莻€人聽見便讓人將徐娘打死。
這就是銅臭的來由。泰山:唐明皇要封禪泰山,命張說為封禪使,張說的女婿鄭鎰本是九品官。
按照老規(guī)矩,封禪以后,自三公以下都能遷升一級。只有鄭鎰靠了丈人,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兼賜緋服。
唐明皇看到鄭鎰一下子升了幾級,感到很奇怪,就詢問原因,鄭鎰一時無話可答。這時黃幡綽又來調(diào)侃,他說:“這是因為靠了泰山之力”。
“泰山”一語雙關(guān),既指封禪一事,又指岳父,因為中國向來有稱岳父為“泰山”的,又代表長壽的意思。替罪羊:“替罪羊”一詞是舶來品。
對應(yīng)英文有scapegoat、whipping boy。世界各地都習(xí)慣于用“替罪羊”一詞,比喻代人受過的人。
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獻(xiàn)祭上帝的犧牲,還承擔(dān)了一項任務(wù),就是給人類“替罪”。
用羊替罪來自古猶太教。古猶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即:猶太新年過后第十天)定為“贖罪日”,并在這一天舉行贖罪祭。
儀式是這樣的:通過拈鬮決定兩只公羊的命運(yùn),一只殺了作祭典,另一只由大祭司將雙手按在羊頭上宣稱,猶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過,已經(jīng)轉(zhuǎn)嫁到這頭羊身上了。接著,便把這頭替罪羊放逐到曠野上去,即將人的罪過帶入無人之境。
最后,再把那贖罪的羊燒死。“替罪羊”一說由此傳開。
三不知:“三不知”出自《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茍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為防止晉國坐大,就派大夫陳成子帶兵援鄭。
有個名叫茍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zhàn)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标惓勺勇犃?,罵他說:“出發(fā)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
’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zhàn)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zhàn)。你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fēng)滅自己志氣的話!”茍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后人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此話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fā)展、結(jié)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后才向上報告。現(xiàn)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
喬遷:喬遷一詞,出自: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詩經(jīng)·小雅·伐木》,見成語喬遷之喜,喬遷:鳥兒飛離深谷,遷到高大的樹木上去。祝賀用語, 賀人遷居或賀人官職升遷之辭。
問津:詢問渡口;問路。《論語·微子》:“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p>
雷同:我國古時有一種說法,打雷時萬物都同時響應(yīng)。《禮記·曲禮》說:“毋剿說,毋雷同。”
漢代鄭玄注:“雷之發(fā)聲,物無不同時應(yīng)者。人之言當(dāng)各由己,不當(dāng)然也?!?/p>
意思是說,打雷時萬物都有回聲,但人應(yīng)該用自己的心去判斷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說以為己語,像萬物聞雷聲懼怕而回應(yīng)那樣。因而,“雷同”還有“隨聲附和”之義。
后來,雷同被人引入文學(xué)中來,便有了今天的意思。敲竹杠:清朝末年,鴉片走私十分嚴(yán)重,走私販子為躲避關(guān)卡檢查,挖空心思藏匿鴉片。
水上走私的販子把毒品密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隨船從水路運(yùn)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駛至浙江紹興碼頭,緝私官帶人上船檢查,查遍了船艙的每個角落也沒發(fā)現(xiàn)鴉片。
這時,一個師爺吸著長煙筒,漫不經(jīng)心地走到船艄,信手在撐船的竹篙上敲煙灰,敲得竹篙“嘟嘟”直響,別人沒有反應(yīng),船主卻嚇得面色大變,知道師爺已看透了秘密,慌忙把這位師爺請到后艙,掏出大把的銀子悄悄塞給他,請他關(guān)照,不要再敲竹篙了。師爺?shù)玫姐y子便沒說什么,隨緝私人員下船去了。
此后,“敲竹杠”便成了訛詐財物的代名詞,并一直沿用下來。破天荒:指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的事,舊時文人常用“破天荒”來表示突然得志揚(yáng)名。
出自: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唐荊州衣冠藪澤,。
第一個嘛,應(yīng)該是源自這個順口溜:
Peter, peter, pumpkin-eater,
had a wife and failed to keep her
put her into a pumpkin shell
There he kept her very well!
第二個復(fù)制來的你看看:Swan Song最后杰作;絕筆
Swan Song字面譯做"天鵝之歌",源于希臘成語Kykneion asma.
天鵝,我國古代叫鵠,是一種形狀似鵝而體形較大的稀有珍禽,棲息于海濱湖畔,能游善飛,全身白色。因此,英語成語black swan,用以比喻稀有罕見的人或物,類似漢語成語"鳳毛麟角"之意。
在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Apollo)是太陽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藝,又是詩歌與音樂之神,后世奉他為文藝的保護(hù)神。天鵝是阿波羅的神鳥,故常用來比喻文藝。傳說天鵝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頸長鳴,高歌一曲,其歌聲哀婉動聽,感人肺腑。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因此,西方各國就用這個典故來比喻某詩人,作家,作曲家臨終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個演員,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即a last or farewell appearance;the last work before death之意;偶爾也可指某中最后殘余的東西。
Swan Song是個古老的成語,源遠(yuǎn)流長。早在公元前6世紀(jì)的古希臘寓言作家伊索(Aisopos)的寓言故事中,就有"天鵝臨死才唱歌"的說法。古羅馬政治家、作家西塞羅(Cicero,公元前106-前43)在其《德斯肯倫別墅哲學(xué)談》等論文中,就使用了"天鵝之歌"來比喻臨死哀歌。在英國,喬叟,莎士比亞等偉大詩人、劇作家,都使用過這個成語典故。如:莎翁的著名悲劇《奧噻羅》(othello)中塑造的愛米莉霞的形象,她在生死關(guān)頭勇敢得站出來揭穿其丈夫的罪行。她臨死時把自己比做天鵝,一生只唱最后一次歌。
第三個和拿破侖有關(guān)。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fèi)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