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妒酚洝氛f他是東周洛陽人,曾到齊國受業(yè)于鬼谷先生,后出游數歲,一無所獲而歸。遭到家人的譏笑。于是他發(fā)憤用功,得周書《陰符》而讀之,領會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奧秘。他先去游說周顯王、秦惠王和趙肅侯,但都未成功。接著又到燕國去見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縱主張,并資助他車馬金帛,使他能到趙、韓、魏、齊、楚幾國去游說。六國經過他的勸說而聯(lián)合起來,蘇秦成為縱約長,“并相六國”。到燕易王時,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齊,到齊閔王時,齊大夫嫉恨蘇秦而使人刺之。他在臨死前對閔王說,我死后可用叛齊之罪名而處車裂之刑,這樣做以便于找出刺殺我的兇手。蘇秦死后,其弟蘇代、蘇厲也到處游說而“乞顯諸侯”。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采納,謝謝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祖于隋末戰(zhàn)亂逃至碎葉(今吉而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游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舉家遷居四川綿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之張譽為「天上謫仙人」,后人又稱「李謫仙」。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他只能游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yè),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yè)的機會。,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句。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后,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后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涂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其先世為太原人,后遷居下圭(今陜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鄭。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哪《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
<<--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因處于牛李常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
高適(702-765),字達夫,德州莜(今河北景縣)人,少潦倒落拓,四十歲后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縣尉,不久即辭去,后來在河西節(jié)度使歌舒翰幕中掌書記,接觸了大漠神奇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出處】語見(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璽書勞異曰:‘ 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方論功賞,以答大勛。'”【用例】(清·王浚卿《冷眼觀·第二十回》):“誰知那個旗婆,猶自賊心未死,竟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膽敢又到孝感縣境一個大字號店里去,仍照這么一做,這回他卻是惡貫滿盈,自尋敗露了?!?/p>
【解說】東漢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后,派大將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
馮異敗回營寨后,重召散兵,復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內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漢光武帝劉秀下詔獎之,謂馮異初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澠池獲勝。
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終有所得,當論功行賞,以表戰(zhàn)功?!踞屃x】① 東隅:指日出處,即早晨,喻初始。
② 桑榆:指日落處,即夜晚,喻最終?!臼е畺|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
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敗,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語。
失意 :
shī yì
不如意;不得志:一
失意時多,得意時少|失意之時莫灰心。 [編輯本段]【詞意探源】 【釋義】:
(1)指不如意;不合己意。
《三國志·魏志·呂布傳》:“(董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p>
鮑照《代結客少年場行》:“失意杯酒間,白刃起相仇?!?/p>
(2)指失望;不得志。
《漢書·蓋寬饒傳》:“寬饒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國,而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決?!?/p>
(3)指不合他人之意。
杜甫《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詩:“上官權許與,失意見遷斥?!?[編輯本段]【近反義詞】 近義詞: 失落反義詞: 得意 [編輯本段]【對失意的反應和心境的描述】 李白:自古圣賢多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韓愈: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李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自是人生常恨水常東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黃巢: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劉禹錫: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失落 失落(Loss)是生命進展過程中自然發(fā)展的現象,人生所經歷的失落,小至掉了物品,大至失去所愛的人,有時候失落是莫名的。
充斥于生活中,卻鮮少有系統(tǒng)化的定義及分類(Weenolsen,1988)。根據1933版《牛津英文字典》,「失落」來自「掠奪」,意思就是「被強行奪去 」,是指剝奪了原屬于某人之事物,也就是剝奪了合法所有物的經驗(陳文棋譯,民83) D'Andrea(1990)則認為:失落是當個人經驗到屬于個人某些部分被搶奪,而這些部分是具有重要意義或是個人熟悉的 Weenolsen(1988)將失落定義為:「任何事情,無論大或小,破壞了生活及自我的某些方面,即為失落。失落不是改變,但改變通常包含失落及壓迫感?!沽好缹挘?2)則認為:與個人有關的任何改變,使個人產生負向的感受時,即能稱為個人的失落。Duck(1992)主張失落可從四方面來看:
(一) 失去關系的事件;
(二) 造成關系分離或中止的過程;
(三) 親密關系的減弱;
(四) 關系反轉(reversal of a relationship)。
任何個體對失落的解釋不同,必須去評估該特殊失落對他的意義,與失落有關的名詞尚有:
*哀悼(bereavement):適應失落的過程(Judith,1995);遭遇失落的狀態(tài)(Rando,1984)。
*沮喪(mourning):公開表達或分享悲傷,通常是透過舉行儀式的方式,因文化而顯著不同(Judith,1995);也可以說是在失落后的一種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內在心靈過程(Rando,1984)。
*哀傷(grieving):哀傷是對失落的一種持續(xù)性、自然性、個人化的反應(Hughes,1995) ,通常是指伴隨失落感的痛苦情緒,但近來學者們多傾向于認為哀傷不僅僅是情緒的表露,它還會表現在心理、社會、生理、認知等各方面(Worden,1991; Rando,1984) ,并藉哀傷的過程以獲得內在心理的重組與均衡(Cook & Dworkin ,1992)。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