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南原之戰(zhàn)是明末闖王李自成與明朝軍隊的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此役李自成幾乎全軍覆沒,僅以十八騎突圍出來,逃入商洛山(在今陜西南部)中。
經過
崇禎十年兵部尚書楊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張網(wǎng)”方案。是年九月李自成在漢中遭曹變蛟伏擊,只得退居四川。后來前往梓潼、劍州一帶活動。洪承疇分析李自成勢窮,必定出潼關東走河南。洪承疇命孫傳庭于潼關南原設置三重埋伏,崇禎十一年春二月,曹變蛟等人將李自成逼入潼關。此役李自成部尸積如山,幾乎全軍覆沒,當?shù)鼐用瘛坝鰟t棒殺,秦賊遂盡”,最后僅以十八騎突圍出來,逃入商洛山中。
曹操潼關敗馬超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三月,作為丞相的曹操派遣司隸校尉鐘繇,進攻盤踞在漢中的張魯(天師道首領)。同時命令征西護軍夏侯淵等率兵出河東,名義上是要去與鐘繇會師,共討張魯,實際上是要渡過黃河,進入關中,討伐占據(jù)關中的馬超、韓遂。管倉庫的官員高柔向曹操建議說,咱們的大軍西進,韓遂、馬超會懷疑是攻打他們,一定會互相煽動而聯(lián)合起來。應該首先消滅馬超、韓遂等勢力,平定關中。關中如果歸順了,漢中一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平定。曹操沒有采納高柔的建議,因為馬超、韓遂等當時在名義上仍然是朝廷的將軍,并沒有反叛朝廷,曹操沒有理由討伐他們。他要用向關中進軍逼得馬超、韓遂等反叛,然后師出有名地討伐他們。
關中諸將馬超、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得到曹操進軍關中的消息,對他“去討張魯”的借口果然產生懷疑,就聯(lián)合起來抗拒曹操。他們擁兵十萬,割據(jù)關中,扼守潼關。曹操作為朝廷的丞相,抗拒曹操當然就是反叛朝廷。這樣一來,曹操就名正言順地對馬超、韓遂等進行討伐。
八月,曹操率主力逼近潼關,與馬超等軍隔關對陣。曹操用大部分兵力假裝進攻潼關,吸引住馬超,卻派徐晃、朱靈二將軍秘密率步兵騎兵4 000人由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西)偷渡黃河,占據(jù)黃河以西地區(qū)。閏八月,曹操率軍由潼關北渡黃河。.他令部隊先行渡河,自己與勇士百余人在南岸掩護。馬超率步、騎兵萬余人向曹操進攻,射來的箭如同暴雨,曹操坐在行軍凳上一動不動。將軍許褚扶著曹操上了船,船夫中箭而死。這時許褚一只手舉著馬鞍為曹操擋箭,一只手劃船。在這緊急關頭,校尉丁斐放出不少牛馬,誘騙馬超軍。馬超的部隊頓時混亂起來,爭先恐后地搶奪牛馬,曹操乘機渡過黃河,向北進發(fā)。接著,又從蒲阪西渡黃河,沿黃河西岸向南推進。馬超等部隊退據(jù)渭河口,抗拒曹操。曹操到處設置疑兵,欺騙對方,暗中令部隊人渭河架設浮橋。晚上,曹軍進駐渭河南岸宿營。馬超派軍乘夜偷襲,被曹操的伏兵擊敗。馬超派人向曹操求和,并以割讓河西地盤為條件,曹操不答應。
九月,曹操的大軍全部渡過渭河。馬超多次向曹軍挑戰(zhàn),曹軍總是堅守營壘,不與交戰(zhàn)。馬超無奈,再次請求割地求和,并表示愿意將子弟送人曹營作為抵押。謀士賈詡說,可以假意答應。曹操問他為什么,他說:“目的在于離間他們之間的關系?!辈懿倬筒捎昧速Z詡的計策。
曹操與韓遂的父親以前同年舉上孝廉,又與韓遂同朝做官,有過交往。因為這點關系,韓遂請求與曹操會面,曹操答應了。在雙方軍隊的陣列之間,曹操與韓遂騎馬相見。兩人都沒有下馬,交談了一陣,沒有涉及戰(zhàn)事,只講些過去在京都洛陽的往事。談完之后,曹操拍手大笑。這時韓遂部下很多人前擁后擠地爭著看曹操。曹操笑著向他們說:“你們要看我嗎?我也是個一般人呀,沒有長四只眼睛兩個嘴,只不過智謀多些就是了。”
當韓遂返回以后,馬超問他跟曹操談了些什么。韓遂說沒談什么,馬超對他懷疑起來。隨即,曹操又給韓遂寫了一封信,把許多字句故意加以涂改。馬超得知曹操來信,索取要看;一看其中涂改了一些字句,以為是韓遂涂改的,不讓自己知道一些秘密,對韓遂更加懷疑了。
此后,曹操便定下日期與馬超會戰(zhàn)。先以輕裝士卒與馬超軍作戰(zhàn),待挫傷對方銳氣之后,立即派出強勁騎兵突然從兩面夾擊,大敗馬超等軍,斬了成宜、李堪等人,韓遂、馬超逃往涼州(治所在今甘肅張家川縣),楊秋逃往安定,關中地區(qū)遂成為曹操的地盤。
756年唐將哥舒翰統(tǒng)兵20萬鎮(zhèn)守潼關,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出關作戰(zhàn),結果被反軍安祿山打敗。安祿山占據(jù)潼關西進,唐玄宗倉皇西逃。880年黃巢起義軍由洛陽進發(fā)潼關,唐將田令孜率兵10萬鎮(zhèn)守潼關,未料起義軍由禁溝潛入,奪取潼關,直搗長安。
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關,從而安定陜甘。
解放戰(zhàn)爭時期,陳庚、謝富治兵團在潼關一帶打敗國民黨軍,開辟了豫、陜、鄂根據(jù)地。迄今,潼關許多村莊以“軍”、“營”為名。
公元1882年秋,十七歲的譚嗣同,從湖南故鄉(xiāng)赴甘肅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陜西潼關,在這里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
這位英氣勃發(fā)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jiān)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云濤里。啊,云濤,云濤,四面八方盡是滾滾云濤,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并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云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這愿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sb/ShowArticle.asp?ArticleID=515
潼關南原之戰(zhàn)是明末闖王李自成與明朝軍隊的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此役李自成幾乎全軍覆沒,僅以十八騎突圍出來,逃入商洛山(在今陜西南部)中。
經過 崇禎十年兵部尚書楊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張網(wǎng)”方案。是年九月李自成在漢中遭曹變蛟伏擊,只得退居四川。
后來前往梓潼、劍州一帶活動。洪承疇分析李自成勢窮,必定出潼關東走河南。
洪承疇命孫傳庭于潼關南原設置三重埋伏,崇禎十一年春二月,曹變蛟等人將李自成逼入潼關。此役李自成部尸積如山,幾乎全軍覆沒,當?shù)鼐用瘛坝鰟t棒殺,秦賊遂盡”,最后僅以十八騎突圍出來,逃入商洛山中。
曹操潼關敗馬超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三月,作為丞相的曹操派遣司隸校尉鐘繇,進攻盤踞在漢中的張魯(天師道首領)。同時命令征西護軍夏侯淵等率兵出河東,名義上是要去與鐘繇會師,共討張魯,實際上是要渡過黃河,進入關中,討伐占據(jù)關中的馬超、韓遂。
管倉庫的官員高柔向曹操建議說,咱們的大軍西進,韓遂、馬超會懷疑是攻打他們,一定會互相煽動而聯(lián)合起來。應該首先消滅馬超、韓遂等勢力,平定關中。
關中如果歸順了,漢中一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平定。曹操沒有采納高柔的建議,因為馬超、韓遂等當時在名義上仍然是朝廷的將軍,并沒有反叛朝廷,曹操沒有理由討伐他們。
他要用向關中進軍逼得馬超、韓遂等反叛,然后師出有名地討伐他們。 關中諸將馬超、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得到曹操進軍關中的消息,對他“去討張魯”的借口果然產生懷疑,就聯(lián)合起來抗拒曹操。
他們擁兵十萬,割據(jù)關中,扼守潼關。曹操作為朝廷的丞相,抗拒曹操當然就是反叛朝廷。
這樣一來,曹操就名正言順地對馬超、韓遂等進行討伐。 八月,曹操率主力逼近潼關,與馬超等軍隔關對陣。
曹操用大部分兵力假裝進攻潼關,吸引住馬超,卻派徐晃、朱靈二將軍秘密率步兵騎兵4 000人由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西)偷渡黃河,占據(jù)黃河以西地區(qū)。閏八月,曹操率軍由潼關北渡黃河。
.他令部隊先行渡河,自己與勇士百余人在南岸掩護。馬超率步、騎兵萬余人向曹操進攻,射來的箭如同暴雨,曹操坐在行軍凳上一動不動。
將軍許褚扶著曹操上了船,船夫中箭而死。這時許褚一只手舉著馬鞍為曹操擋箭,一只手劃船。
在這緊急關頭,校尉丁斐放出不少牛馬,誘騙馬超軍。馬超的部隊頓時混亂起來,爭先恐后地搶奪牛馬,曹操乘機渡過黃河,向北進發(fā)。
接著,又從蒲阪西渡黃河,沿黃河西岸向南推進。馬超等部隊退據(jù)渭河口,抗拒曹操。
曹操到處設置疑兵,欺騙對方,暗中令部隊人渭河架設浮橋。晚上,曹軍進駐渭河南岸宿營。
馬超派軍乘夜偷襲,被曹操的伏兵擊敗。馬超派人向曹操求和,并以割讓河西地盤為條件,曹操不答應。
九月,曹操的大軍全部渡過渭河。馬超多次向曹軍挑戰(zhàn),曹軍總是堅守營壘,不與交戰(zhàn)。
馬超無奈,再次請求割地求和,并表示愿意將子弟送人曹營作為抵押。謀士賈詡說,可以假意答應。
曹操問他為什么,他說:“目的在于離間他們之間的關系?!辈懿倬筒捎昧速Z詡的計策。
曹操與韓遂的父親以前同年舉上孝廉,又與韓遂同朝做官,有過交往。因為這點關系,韓遂請求與曹操會面,曹操答應了。
在雙方軍隊的陣列之間,曹操與韓遂騎馬相見。兩人都沒有下馬,交談了一陣,沒有涉及戰(zhàn)事,只講些過去在京都洛陽的往事。
談完之后,曹操拍手大笑。這時韓遂部下很多人前擁后擠地爭著看曹操。
曹操笑著向他們說:“你們要看我嗎?我也是個一般人呀,沒有長四只眼睛兩個嘴,只不過智謀多些就是了?!?當韓遂返回以后,馬超問他跟曹操談了些什么。
韓遂說沒談什么,馬超對他懷疑起來。隨即,曹操又給韓遂寫了一封信,把許多字句故意加以涂改。
馬超得知曹操來信,索取要看;一看其中涂改了一些字句,以為是韓遂涂改的,不讓自己知道一些秘密,對韓遂更加懷疑了。 此后,曹操便定下日期與馬超會戰(zhàn)。
先以輕裝士卒與馬超軍作戰(zhàn),待挫傷對方銳氣之后,立即派出強勁騎兵突然從兩面夾擊,大敗馬超等軍,斬了成宜、李堪等人,韓遂、馬超逃往涼州(治所在今甘肅張家川縣),楊秋逃往安定,關中地區(qū)遂成為曹操的地盤。 756年唐將哥舒翰統(tǒng)兵20萬鎮(zhèn)守潼關,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出關作戰(zhàn),結果被反軍安祿山打敗。
安祿山占據(jù)潼關西進,唐玄宗倉皇西逃。880年黃巢起義軍由洛陽進發(fā)潼關,唐將田令孜率兵10萬鎮(zhèn)守潼關,未料起義軍由禁溝潛入,奪取潼關,直搗長安。
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關,從而安定陜甘。 解放戰(zhàn)爭時期,陳庚、謝富治兵團在潼關一帶打敗國民黨軍,開辟了豫、陜、鄂根據(jù)地。
迄今,潼關許多村莊以“軍”、“營”為名。
潼關,古為桃林塞。
《左傳》有“晉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的記載。那時桃林的范圍,包括今潼關以東到河南靈寶縣西境。
戰(zhàn)國時,函谷關(今靈寶縣坡頭鄉(xiāng)王垛村一帶、東臨弘農澗)就成為秦的東大門。潼關關城始建于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楊家莊附近。
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在潼關大戰(zhàn),潼關之名,始見于史。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p>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zhàn)馬嘶鳴的古戰(zhàn)場,素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
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圣祭祖。
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國曾聯(lián)合對抗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御住六國聯(lián)軍的攻勢。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于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qūn)巡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由于函谷關易守難攻,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抗秦后,新立的楚懷王為盡快平息戰(zhàn)亂,宣告誰先入關中,得為關中王,此處所指的關亦是函谷關,之后劉邦先入關中,不過并非直入函谷關,理由即是函谷關易守難攻,加上關內即是秦的首都咸陽,護守函谷關的秦軍必是精銳,為避免攻堅,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繞道進入關內。
不過,項羽不滿劉邦先入關,設下鴻門宴,但又不愿違逆楚懷王當初的宣告,因此在冊封時將劉邦封為巴王,之后封為漢王,雖然巴、漢兩地也屬于關中關內(函谷關以西),但當時為未開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與秦朝專門用來流放罪犯的地方。不過劉邦仍然在漢中成功積蓄力量,最終在楚漢相爭中戰(zhàn)勝了項羽。
陳倉,古地名,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發(fā)源地。東周春秋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建城“陳倉”(今寶雞市金臺區(qū)代家灣古陳倉城遺址),距今已有2770余年,所以寶雞市區(qū)有2770余年建城史。
東周秦武公(公元前687年)設虢縣,秦孝公(公元前361年)設陳倉縣。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 年)因聞陳倉山有“石雞啼鳴”之祥瑞,改稱“寶雞”。
此地為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xiāng)、佛骨圣地。
陽平關,為蜀道上一個鎮(zhèn),三國時期名為陽平關。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為蜀北主要門戶。
唐朝屬中央直轄三泉縣。
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云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
潼關在東漢以前還沒設關城,到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設潼關,并同時廢棄函谷關。據(jù)《通□ 》載:"自澠池西入關有兩路,南路由回阪,自漢以前皆由之。曹公惡路險,更開北路為大路?!苯ò矔r改山路于河濱。當路設關,始有潼關。
潼關以水得名?!端涀ⅰ份d:“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浪洶洶,故取潼關關名,又稱沖關。這里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踞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勢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漢潼關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移關城于南北連城間的坑獸檻谷,即禁溝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遷隋潼關城于黃、渭河南岸。宋熙寧元年十年(公元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陳洎擴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戶劉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揮金事馬 增修城牌“依山勢而曲折”筑城墻,后稱明城。清朝增修擴建,北臨黃河,南跨鳳凰、麒麟二山,東斷東西大路臨黃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斷東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門開六處,每處各有兩洞,中有甕城相連。東門稱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兩陜”;西稱“懷遠”,后改“控制三秦”。南門有兩個,東邊的稱作上南門,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覽山”;西邊的稱下南門,先名“迎薰”,后改“鳳□”。北門也有兩個,靠西邊的是大北門,先稱“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關門有兩個,南邊北門筑閘樓七間,里設天橋;北邊門筑閘九間。六大城門,除南門無樓外,東西城各有兩個。潼水穿城而過,經潼津橋注入黃河。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馮玉祥修筑潼河大橋。城內建有金陵寺、鐘樓、望河樓、呂祖廟、閱書樓、象山祖師廟及牌坊、樓閣多不勝舉,古稱“金碧輝煌,映映川原?!?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本侵略軍隔河炮擊,飛機轟炸。國民黨軍隊借修筑工事之機,拆毀大量建筑物,西城門樓和箭樓被焚。
解放后,黨和政府又撥出???,對縣城部分建筑物又進行了修復。不過,五十年代末,中央決定修建三門峽水庫,潼關城建筑物拆除。
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zhàn)馬嘶鳴的古戰(zhàn)場,素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圣祭祖。
函谷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西據(jù)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zhàn)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wèi)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皠钍仃P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zhàn)”,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zhàn)”,都是在這里進行的。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qū)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余篇。
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函谷關古文化旅游區(qū),位于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qū)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圣宮、道家養(yǎng)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臺、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余處。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圣地,道家文化的發(fā)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發(fā)軔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聲播海外。
潼關 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
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為華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沖, 《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p>
潼浪洶洶,故取潼關關名,又稱沖關。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是關中的東大門,西進長安東去洛陽的必經之路,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畿內首險,三秦鎮(zhèn)鑰,四鎮(zhèn)咽喉,百二重關”之譽就是形容潼關。潼關,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關隘之一。
《山海關志》記載:“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關位于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
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
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 來比擬這里形勢的險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萬古用一夫”的詩句。
潼關八景,是潼關能夠欣賞的八處勝景。八景是雄關虎踞、禁溝龍湫、秦嶺云屏、中條雪案、風陵曉渡、黃河春漲、譙樓晚照、道觀神鐘 雄關虎踞 雄關,是指潼關故城東門的關樓。
踞是蹲或坐的意思。虎踞,是指東門外麒麟山角形似一只猛虎蹲在關口。
東門城樓北臨黃河,面依麒麟山角,東有遠望溝天塹,是從東面進關的唯一大門,峻險異常,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進關時,沿著東門外陡坡道拾給而上,舉目仰望關樓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視的猛虎,守衛(wèi)著陜西的東大門,它以威嚴雄險著稱。
禁溝龍湫 龍湫,上有懸瀑,下有深潭叫做龍湫。禁溝龍湫景致在禁溝口石門關北面禁溝水與潼河相匯處。
北距潼關故城約2公里。禁溝既長且深,下有流水,水源出自秦嶺蒿岔峪,匯合沿途泉水流至溝口石門關。
溝床突變,湍流直下,飛沫四濺,好似白練高掛。溝水下落與潼河相溶,匯為深潭。
碧波蕩漾,魚躍興波,綠樹成蔭,花香鳥語,頗有江南水鄉(xiāng)風韻。秦嶺云屏 潼關南面的秦嶺峰巒起伏,蒼翠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每當雨雪前后,景象更為佳妙,峰巒中游云片片,若飄若定,似嵌似浮,來之突然,去之無蹤。一會兒若龍騰躍,一會兒若馬奔馳。
有時如絲如縷,有時鋪天蓋地,或如高山戴帽,或如素帶纏腰,或如綿團亂絲。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
迨旭日初露,錦幛乍開,五光十色,山為畫,畫為山,畫山融為一體?!肚厥耋A程記》的作者曾欣喜地寫道:河南(黃河以南,指潼關一帶)連山,綿綿不絕。
……時見白云逢逢,自半山出,惝恍無定姿,心目為之清曠。中條雪案 中條指中條山,在今山西省。
其西面端與潼關隔黃河相望,明代時為蒲州所轄。中條雪案,指中條山清幽的雪景。
在時代,潼關正是軍事重鎮(zhèn),設防范圍北跨黃河,在蒲州境內筑守御城,設千總,管轄蒲州一些關津渡口。潼關故城處 正是欣賞中條雪案的最好位置。
大雪紛飛,蒼翠的中條山換上了銀裝素裳。站在潼關城頭北眺,但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滿目皚皚,大河上千,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銀為樹,玉作峰 ,粉塑欄桿,素裹山川。
倘好雪后新晴,則銀光四射,瓊瑤失色,云游霧蕩,觀者恍惚置身于仙境之中。風陵曉渡 風陵,神話傳說中女媧氏之墓。
位于潼關故城東門外黃河岸河灘。風陵處的渡口叫風陵渡。
每日拂曉,沉睡的黃河剛剛蘇醒,岸上樹影依稀可辨時,南來北往的客商就熙熙囔囔地朝風陵渡集結了。推車的,騎馬的,趕牲口的,荷擔的,負囊的……接踵而來。
有的趕路,有的候渡,有有則已經坐在船頭泛舟中流。遙望黃河上下,煙霧茫茫,桅燈閃爍。
船只南北橫馳,彩帆東西爭揚,側耳傾聽,嘩嘩 的水聲,吱吱的櫓聲,高亢的號子聲,顧客的呼喊聲,鳥聲,鐘聲,……匯成一片,古渡兩岸回蕩著優(yōu)美的清晨爭渡的交響曲。黃河春漲 萬物復蘇,春暖花開,黃河上游的萬山叢中,積雪消融,封冰解凍,黃河流量劇增。
站在潼關城頭北眺 東望,只風銀光四閃的冰凌伴隨著河水,洶涌而下,水于一色,眼前一葉葉冰船傲居浪頭,忽高忽低,時隱時顯,有的排著長隊,中流爭渡;有的單槍匹馬,岸邊徘徊。風聲、水聲、隆隆的冰塊相撞聲,威武雄壯,激蕩情懷。
譙樓晚照 譙樓,古代建筑在城門上的樓,樓上駐兵,用以暸望,報警報時。譙樓晚照,指日落時候潼關譙樓(指西城門樓)的景致。
夕陽西下,晚霞似火,高大巍峨的譙樓----西城門樓披上錦鄉(xiāng),置身于彩云之中。雕柱斗角,飛檐鉤心,光輝四射,譙樓暗亮分明,邊沿折光,五顏十色。
欄桿空處,紅霞道道如束。譙樓四周歸鴻默默爭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
樓上游客,指點山川,似在畫中賞景。道觀神鐘 道觀指道教的廟宇。
道觀神鐘,因道觀里的異于一般的神鐘而馳名。 相傳在明萬歷年間(公元1590年左右)洪水泛濫,黃河洶涌澎湃,流有雌雄二 鐘,摩蕩有聲,雌鐘(鐵鐘)止于潼關,出,扣拓陰晴。
而雄鐘(銅鐘)則流于陜州。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這口奇異的雌鐘,被懸掛在麒麟山頂?shù)溺娡ど稀?/p>
鐘亭周圍綠樹參天,白云繚繞,晨昏扣之,鐘聲抑揚頓挫。宮商遞變,律呂相生,聲揚遠聞,。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