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是宋代詩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xiàn)在屬河南)。
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他生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
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后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存詞19首。
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賞識,因而升遷。 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
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表現(xiàn)個人生活情趣的流連光景之作,詞句明凈,詩風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
以《墨梅》詩受到徽宗的賞識。南遷之后,因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經(jīng)歷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對學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詩風有了改變,轉(zhuǎn)學杜甫。
他不象江西派詩人那樣, 只從句律用字著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題材廣泛,感時傷事,寫了不少寄托遙深的詩篇,趨向沉郁悲壯,雄闊慷慨, 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陳與義與呂本中有過交往,但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并未列陳與義之名。
宋人也有稱他崇尚陳師道的,但多數(shù)人認為他最近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稱杜甫為江西派的"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
陳與義不是江西人, 作詩重錘煉,固然有與陳師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與黃庭堅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別,不應列入江西詩派。 陳與義詩作最逼近杜詩的是七律。
像《登岳陽樓》之一、《巴丘書事》、《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除夜》等,雄渾悲壯,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詩 2首、《除夜》等則以清迥峭刻見長。
五言古詩寫景造意,接近謝靈運、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間寫景:"魚游水底涼,鳥宿林間靜。
談余日亭午,樹影一時正?!?微波喜搖人,小立待其定。
"觀察細密,造語工致。七言絕句重在意趣,格調(diào)清婉,如《和張規(guī)臣水墨梅五絕》、《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興寄,或活用典實,屢見新意,耐人尋味。
陳與義亦擅詞作。〔臨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開后卻匆匆"等名句都為人稱誦,胡仔、黃□等人對他也有較高的評價。
總的說來,他的詞作以清婉秀麗為主要特色。 陳與義集原為其學生周葵編,共10卷,早佚。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胡□箋注《 簡齋詩集》30卷(附《無住詞》1卷)刊刻問世,《四部叢刊》即據(jù)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陳簡齋詩外集》。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陳與義集》即以胡本為底本 編輯本段 簡齋體 陳與義,號簡齋,嚴羽《滄浪詩話》在“以人而論”詩體時,將陳與義的詩稱為“陳簡齋體”。
“簡齋體”的早年流連光景之作,觀察細致 ,描寫生動,饒有情趣。善用直致、淺語入詩,重意境,重白描。
后期的“簡齋體”取法杜詩,得其沉雄之韻,規(guī)模宏大,聲調(diào)瀏亮;對仗著重上下句之間氣脈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潛氣內(nèi)轉(zhuǎn),意境圓融,風格雄渾沉郁。 編輯本段 經(jīng)歷介紹 陳與義自幼聰明好學,能詩文,為同輩所敬重。
《宋史》本傳說他“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兆谡腿辏?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開德府(今河南濮陽)教授,累遷太學博士,進升為符寶郎,掌皇帝八寶及國之符節(jié),不久被貶為陳留郡(今河南杞縣境)酒稅監(jiān)。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人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宋遂亡。陳與義自陳留避難南奔,經(jīng)襄陽,轉(zhuǎn)湖南,繞廣東、建,于紹興元年(1131年)抵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陳與義為高宗舊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為禮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湖州(今浙江吳興)。
召為給事中,參與討論政事,抄發(fā)章疏,稽察違失,以備顧問應對。又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觀,旋而復用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七年正月,授參知政事(副宰相),唯師禮用道德以輔朝廷,尊主威振綱紀而嘔心瀝血。
陳與義性格沉重,不茍言笑,待人接物謙虛謹慎。被他推薦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從來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薦、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
因此,他在士大夫階層中具有較高的威望。朝臣們多愿向他坦露心跡或請求指正迷津。
當時,丞相趙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备咦谡f:“今梓宮與太后、淵圣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p>
丞相的意思是,多數(shù)人主張打回汴京,收復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將來因失去機會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則認為,二帝被擄,連同太后、嬪妃、宮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議和恐難于返回。
陳與義聽了之后,贊成丞相的用兵,反對高宗的議和,便婉轉(zhuǎn)地說:“若和議成,豈不賢于用兵;萬一無成,則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p>
從道理上以為陳與義的話很對,但事實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茍延殘喘。陳與義看出高宗無意收復中原,他很失。
陳與義是宋代詩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xiàn)在屬河南).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他生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后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存詞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賞識,因而升遷. 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表現(xiàn)個人生活情趣的流連光景之作,詞句。
陳與義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宋代詩人。
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
徽宗政和 三年(1113)登太學上舍甲科,授文林郎、開德府教授。后歷官太學博士、秘書省著作佐 郎等職,不久謫監(jiān)陳留酒稅。
北宋亡,奔徙于今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等地。高 宗紹興元年(1131),抵臨安(今浙江杭州)。
歷任中書舍人、侍講、禮部侍郎、翰林學士 等職。紹興七年任左中大夫,參知政事。
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后 兩個時期。
前期詩風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詩受到徽宗的賞識。南遷之后,經(jīng)歷了 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轉(zhuǎn)學杜甫。
他不象江西派詩人那樣, 只從句律用字 著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題材廣泛,感時傷事, 成為宋代學習杜 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陳與義與呂本中有過交往,但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并未列陳與義之名。
宋 人也有稱他崇尚陳師道的,但多數(shù)人認為他最近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稱杜 甫為江西派的"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
陳與義不是江西人, 作詩重錘 煉,固然有與陳師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與黃庭堅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 然有別,不應列入江西詩派。 陳與義詩作最逼近杜詩的是七律。
象《登岳陽樓》之一、《巴丘書事》、《再登岳陽 樓感慨賦詩》、《除夜》等,雄渾悲壯,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詩 2首、《除夜》等 則以清迥峭刻見長。
五言古詩寫景造意,接近謝靈運、柳宗元等人。 如《 夏日集葆真池 上》中間寫景:"魚游水底涼,鳥宿林間靜。
談余日亭午,樹影一時正?!?微波喜搖人, 小立待其定。
"觀察細密,造語工致。七言絕句重在意趣,格調(diào)清婉,如《和張規(guī)臣水墨梅 五絕》、《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興寄,或活用典實,屢見新意,耐 人尋味。
陳與義亦擅詞作?!才R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 桃花開后卻匆匆"等名句都為人稱誦,胡仔、黃□等人對他也有較高的評價。
總的說來, 他的詞作以清婉秀麗為主要特色。 陳與義集原為其學生周葵編,共10卷,早佚。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胡□箋注《 簡齋 詩集》30卷(附《無住詞》1卷)刊刻問世,《四部叢刊》即據(jù)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陳簡齋 詩外集》。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陳與義集》即以胡本為底本. 陳與義詩集(卷一) 岸幘 岸幘立清曉,山頭生薄陰。
亂云交翠壁,細雨濕青林。 時改客心動,鳥鳴春意深。
窮鄉(xiāng)百不理,時得一閑吟。 八關(guān)僧房遇雨 脫履坐明窗,偶至晴更適。
池上風忽來,斜雨滿高壁。 深松含歲暮,幽鳥立晝寂。
世故方未闌,焚香破今夕。 八音歌 金張與許史,不知寒士名。
石交少瑕疵,但有一曲生。 絲色隨染異,擇交士所貴。
竹林固皆賢,山王以官累。 匏酌可延客,藜羹無是非。
土思非不深,無屋未能歸。 革華雖可侯,不敢踐危地。
木奴會足飽,寬作十年計。 八音歌 金章笑鶉衣,玉堂陋茅茨。
石火不須臾,白駒隙中馳。 絲鬢那可避,會當來如期。
竹固不如肉,飛觴莫辭速。 匏竹且勿喧,聽我歌此曲。
土花玩四時,未覺有榮辱。 革木要一聲,好異乖人情。
木公不可待,且復舉吾觥。 巴丘書事 三分書里識巴丘,臨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聲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陽樓。 四年風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亂洲。
未必上流須魯蕭,腐儒空白九分頭。 跋江都王馬 天上房星空不動,人間畫馬亦難逢。
當年筆下千金鹿,此日窗前八尺龍。 跋任才仲畫兩首 遠游吾不恨,扁舟載幅巾。
山色暮暮改,林氣朝朝新。 野客初逢句,薄暮欲生春。
因知子任子,胸懷非世人。 前年與孫子,共作南山客。
扶疏月下樹,偃蹇澗邊石。 賦詩題古蘚,三叫風脫幘。
任子不同游,毫端有疇昔。 跋外祖存誠于帖 亂眼龍蛇起平陸,前身羲獻已黃墟。
客來空認袁公額,淚盡慚無楊惲書。 拜詔 紫陽山下聞皇牒,地藏階前拜詔書。
乍脫綠袍山色翠,新披紫綬佩金魚。 北風 北風掠野悲歲暮,黃塵漲街人不度。
孤鴻抱饑客千里,性命么微不當怒。 梅花欲動天作難,蓬飛上天得盤桓。
千里臥木枝葉盡,獨自人間不受寒。 北征 世故信有力,挽我復北馳。
獨沖七月暑,行此無盡陂。 百卉共山澤,各自有四時。
華實相后先,盛過當同衰。 亦復觀我生,白發(fā)忽及期。
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愿傳飛仙術(shù),一洗局促悲,被襟閬風觀,濯發(fā)扶桑池。
別伯共 樽酒相逢地,江楓欲盡時。猶能十日客,共出數(shù)年詩。
供世無筋力,驚心有別離。好為南極柱,深尉旅人悲。
別大光 堂堂一年長,渺渺三秋闊?;腥缓馍角埃嘤龈靼装l(fā)。
歲窮窗欲霰,人老情難竭。君有杯中物,我有肝肺熱。
飲盡不能起,交深忘事拙。乾坤日多虞,游子屢驚骨。
衡陽非不遙,雁意猶超忽。一生能幾回,百計易相奪。
滔滔江受風,耿耿客孤發(fā)。他夕懷君子,巖間望明月。
別孫信道 萬里鷗仍去,千年鶴未歸。極知身有幾,不奈世相違。
歲暮蒹葭響,天長鴻雁微。如君那可別,老淚欲沾衣。
別岳州 朝食三斗蔥,暮飲三斗醋。寧受此酸辛,莫行歲晚路。
丈夫少壯日,忍窮不自恕。
陳與義(1090年-1138年),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
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甲科進士,授開德府教授。宣和四年(1122年)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
宋室南渡后,避亂于襄漢。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召為兵部員外郎。
紹興元年(1131年)遷中書舍人。紹興五年(1135年),召為給事中。
紹興六年(1136年),拜翰林學士。紹興八年(1138年)作品有? 《登岳陽樓》 ? 《襄邑道中》 ? 《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 ? 《詠牡丹·一自胡塵入漢關(guān)》 ? 《春寒》 ?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 《送人歸京師》 ? 《傷春·廟堂無計可》 ? 《菩薩蠻(荷花)》 ? 《虞美人(亭下桃花盛開,作長短句詠之)》,以資政殿學士知湖州,因病卒。
1. 《襄邑道中》
宋代:陳與義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2.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宋代: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3. 《登岳陽樓二首》
宋代: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
樓頭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氣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楓。
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
4. 《詠牡丹》
宋代: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guān),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5. 《春寒》
宋代:陳與義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首聯(lián)“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二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
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直敘國事的危急。廟堂,指朝廷。
平戎,指平定外族的侵略。坐,當因此講。
甘泉,是漢代皇帝的行宮,在今天陜西省淳化縣的甘泉山上。漢文帝時,匈奴入侵,告警的烽火可以直達甘泉宮。
這里,上句“廟堂無策可平戎”,是說朝廷對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漢代匈奴入侵,晚間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宮,來表示由于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不抵抗,因此使得金兵長驅(qū)直入,從邊境到達內(nèi)地。李白《塞下曲》,“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云”。
這里借用漢代的故事,比喻朝廷沒有平定邊患的良策。 頷聯(lián)“初怪”二句,承上直寫南宋小朝廷狼狽逃奔的可悲行徑,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體化。
“初怪上都聞戰(zhàn)馬”是說一開始為北宋都城汴京在金人戰(zhàn)馬的嘶鳴中淪陷而感到震驚;“豈知窮??达w龍”,是說今天哪里想到會看見皇帝在金兵的追趕下從偏遠的海上逃跑。飛龍,指宋高宗乘坐的大船。
對這種敵人步步進逼、朝廷節(jié)節(jié)敗退的局面,詩人憂心如焚,春回大地,萬象更新,而國勢卻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詩人的傷感。 頸聯(lián)“孤臣”二句,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發(fā)感慨,扣著題目寫“傷春”。
“孤臣霜發(fā)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上句寫傷,下句寫春,由“每歲煙花一萬重”的春,引起“孤臣霜發(fā)三千丈”的傷。
孤臣,作者自指,一是表示流落無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霜發(fā),即白發(fā)。
用了李白“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詩句。煙花,指春天艷麗的景物,用了杜甫“關(guān)塞三千里,煙花一萬重”的詩句。
此處“煙花”,泛指春景,也切合詩題的時令。詩人把“白發(fā)三千丈”與“煙花一萬重”兩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為一聯(lián),對仗貼切、工整,表現(xiàn)了詩人傷時憂國的感情。
杜甫有詩說:“天下兵雖滿,春光日至濃”、“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陳與義在別的詩中也說:“天翻地覆傷春色?!?/p>
都是由春光爛漫與家國殘破的對比之中,產(chǎn)生了莫大的憂傷。這也可以看出陳與義學習杜甫與江西詩派的不同之處。
杜甫傷春,一方面說“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一方面說“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盡管為外族的入侵深深地憂慮,但還是相信國家終究是會恢復的。陳與義在這首《傷春》詩中,也從“萬方多難”的現(xiàn)狀中看到了希望。
尾聯(lián) “稍喜長沙向延閣,疲兵敢犯犬羊鋒” 二句,落筆很有力量。向延閣,指向子諲。
延閣,是漢代史官的官署。向子諲曾任秘閣直學士,相當于史官的職務,所以陳與義借用漢代史官稱他為向延閣。
據(jù)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建炎四年春正月丁卯,金人犯潭州(今長沙)?!瓗洺贾饼垐D閣向子諲初聞警報,率軍民固守,且禁士庶無得出城。
敵騎至潭,呼令開門投拜,軍民皆不從,請以死守。”后來金兵圍攻長沙八日才破城,向子諲率領(lǐng)官吏從南楚門突圍而出。
犬羊,金人為北方游牧民族,與犬羊為群,故詩人以犬羊鋒來形容金兵的猖狂進攻。建炎四年(1130)二月,向子諲任長沙太守,組織軍民抗擊金兵。
詩人對向子諲是歌頌的,向子諲以疲憊、力弱的部隊,敢于冒犯野獸一般的金國侵略軍的鋒銳之氣,是具有愛國精神和犧牲精神的。詩人在這里顯然是以在長沙的向子諲與在“廟堂”的當權(quán)派作對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鋒”,而“廟堂”都是“無策可平戎”。
所以對向子諲的歌頌,就包含了對“廟堂”當權(quán)派的批判?!捌1曳溉蜾h”,不僅筆調(diào)蒼涼悲壯,而且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向子諲衛(wèi)國精神的無限崇敬之情。
“敢犯”二字,氣勢凌云,讀來足以超頑振懦。詩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譏諷的意圖。
“稍喜”并不是說向子諲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而是說在“廟堂無策可平戎”的局面下,還有向子諲的“疲兵敢犯犬羊鋒”,使人看到了—線希望,在憂傷之中帶來了一點欣慰。 這首感懷時事的詩作,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前期戰(zhàn)亂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
詩中一方面對南宋朝廷不采取抵抗政策,一味退卻逃跑,表示出極大的不滿,另一方面對向子諲等官兵紛起抗敵的愛國壯舉,進行熱情地謳歌。這種鮮明的主戰(zhàn)態(tài)度,在當時是十分可貴的。
清代紀昀在方回《瀛奎律髓》的批注中說:逼近杜甫。具體地說,他的愛國思想和風格都與杜甫感懷世事的七律相接近。
因此,從這首《傷春》里,我們可以窺見陳與義南渡后的詩風開始轉(zhuǎn)變,能卓然成家而自辟蹊徑。宋代劉克莊《后村詩話》前集卷二,說陳與義“建炎以后,避地湖嶠,行路萬里,詩益奇壯。
……以簡潔掃繁縟,以雄渾代尖巧,第其品格,故當在諸家之上?!薄端膸烊珪偰刻嵋芬喾Q其“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蕩以后,感時撫事,慷慨激越,寄托遙深,乃往往突過古人?!?/p>
這些評語,并非溢美之辭,而是符合南渡后陳與義的詩風特征的。“此詩真有杜忠”這是極有見地的。
盡管詩人的愛國感情沒有杜甫那樣的深厚和強烈,但是在這首七律中顯露出來的愛國情思,沉雄渾成的藝術(shù)風格,已經(jīng)不是在形貌上與杜甫相似,而是在氣味上逼近杜甫。具體地說,他的愛國。
襄邑道中
陳與義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陳與義(1090-1139),字去非,號簡齋,北宋末南宋初的詩人。他寫詩學習杜甫,抒寫國破家亡的苦痛和顛沛流離的生活,氣勢雄渾,情調(diào)蒼涼?!断逡氐乐小肥潜蓖鰢郧暗淖髌?,和他后期的作品基調(diào)不同。
①襄邑――現(xiàn)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睢(suī)縣,在開封(北宋京城)東南150里,惠濟河從境內(nèi)通過。
②榆堤――長滿榆樹的河堤。
③不知――原來不知,現(xiàn)在才知道了。
④俱東――同向東。
春末夏初時節(jié),詩人從京城開封出發(fā)到襄邑去,乘船惠濟河東行。這天天氣晴朗,兩岸原野落花繽紛,隨風飛舞,將滿河春水照得紅紅的,連船帆也仿佛染上淡淡的紅色了。船帆趁順風,一路輕揚,沿著長滿榆樹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
兩岸飛花,滿堤榆樹,一片輕帆,順風百里,詩人這次遠行,何等輕松暢快,心曠神怡呀!
詩人靜臥船艙,仰看藍天白云。咦,滿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動也不動呢?轉(zhuǎn)瞬之間詩人就恍然大悟了:原來白云正默默隨我同行,和我一道向東飛去呢!
天上的云和小上的帆,本來是一道乘風前進的。船艙的詩人,行是看到白云在空中處于靜止狀態(tài),但仔細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頭頂上,足見它并沒有靜止不動,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樣,正在向前行駛?!芭P看滿天云琺勸,天知云與我俱東”,動中見靜,似靜實動。詩人的觀察和感受,不但很有情趣,而且含有智慧和哲理,給人以有益的啟示。譬如,有人只顧欣賞自己的成績,卻往往忽略旁人的進步,如果讀到這首詩,他大概會有一些感觸吧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