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溜須”,宋真宗時,有位大臣叫丁渭,善于察言觀色,逢迎獻媚,頗得皇帝賞識,于是被封為副宰相。當時的宰相是寇準,當然高丁渭一個官階,丁渭就將獻媚之功對寇準施展。有一次,二人在一次吃飯時,寇準的胡須上沾了一些飯粒,丁渭趕忙卑恭的湊上前去,伸出手輕輕的為寇準溜胡須,還肉麻的大贊寇準的胡須多么漂亮,寇準大笑道:“怎么?難道世間還有替人溜須的宰相嗎?”自此,丁渭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溜須宰相?!傲镯殹币辉~就有了獻媚新意。" y d3 C; j" s E2 O) ?& J
; w0 H$ u! X5 S! }) Q
“拍馬”原來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禮節(jié)。他們在路上相遇時,便下馬閑談,互相拍拍馬的屁股,說一句“馬養(yǎng)的真壯實啊”僅此而已。類似朋友見面拍下肩膀,握手寒暄。后來演變成“拍馬”說奉承恭維話。顯赫們騎在馬上,奴才替主子拍馬,盡顯出服侍周到的獻媚本色,與“溜須”有異曲同工之效,這才合成了“溜須拍馬”。
趙氏孤兒”的這段故事最早見之于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趙世家》。
晉景公年間,奸臣屠岸賈欲除忠烈名門趙氏。他率兵將趙家團團圍住,殺掉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全家老小。
惟一漏網的是趙朔的妻子,她是晉成公的姐姐,肚子里懷著孩子,躲藏在宮中。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還有一個好友叫程嬰。
趙朔死后,兩個人聚到了一起。公孫杵臼質問程嬰:“你為什么茍且偷生?”程嬰說:“趙朔之妻正在懷孕,若生下來是個男的,就把他撫養(yǎng)成人,報仇血恨,若是個女的,我就徹底失望了,只好以死報答趙氏知遇之恩?!?/p>
不久,趙妻就分娩了,在宮中生下個男孩。屠岸賈聞之,帶人到宮中來搜索,沒有找到趙氏母子的藏身之處。
母子倆逃脫這次劫難后,程嬰對公孫杵臼說:“屠岸賈這次沒找到孩子,絕對不會罷休。你看怎么辦?”公孫杵臼一腔血氣地問:“育孤與死,哪件事容易?”程嬰回答:“死容易,育孤當然難。”
公孫杵臼:“趙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難的事情。讓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恰好程嬰家中也有一個正在襁褓中的嬰兒,程嬰含淚采取了調包之計,將自己的孩子抱上,與公孫杵臼一齊逃到了永濟境內的首陽山中。
讓妻子帶著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向逃去。屠岸賈聞之,率師來追。
程嬰無奈只好從山中出來說:“程嬰不肖,無法保生趙氏孤兒。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將軍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訴你孩子的藏身之處。
屠岸賈答應了。程嬰領路,終于找到隱匿山中的公孫杵臼和嬰兒。
杵臼當著眾人的面,大罵程嬰,他一邊罵一邊佯裝乞求:“殺我可以,孩子是無辜的,請留下他一條活命吧!”眾人當然不允。程嬰眼睜睜地看著親生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死在亂刀之下。
程嬰身負“忘恩負義,出賣朋友,殘害忠良”的“罵名”,偷出趙氏孤兒來到了山高谷深、僻靜荒蕪的盂山隱居起來。這一隱居就是十五年,就是這片人跡罕至的深山中,穿梭著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蕩著一老一少的對話;就是這片與世隔絕的溝谷中,積聚了一老一少的復仇力量。
趙氏孤兒,終于長成了頂天立地的漢子。蒼天不負有心人,程嬰與趙武,在朝中韓厥的幫助下,里應外合,滅掉了權臣屠岸賈。
趙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嬰忠義大白于天下,公孫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最后的程嬰,并未品味勝利的美酒,十數年積聚的喪子之痛,喪君之痛,喪友之痛一并襲上心頭,程嬰自刎而死,趙武為此服孝三年。
中國歷史上如果沒有這段傳奇的故事,戰(zhàn)國時代的名門望族趙氏何能復興?何能有后來雄霸天下的趙簡子趙襄子?何能有韓趙魏三家分晉?何能有后世的“三晉”稱謂?后世為紀念忠烈千秋的程嬰,公孫杵臼,在藏山立廟以祀。廟曰“文子祠”以趙武之謚號趙文子命名。
現存山門、牌樓、戲臺、鐘鼓樓。碑坊正殿、寢宮、梳洗樓等三十余處遺跡依山而建,雄偉壯觀,氣勢萬千。
近年來,當地愛我論壇又在“文子祠”附近修建了“春秋戰(zhàn)國城”,增設了群雄殿、將相府、忠烈館、古戰(zhàn)場等新的仿古建筑,使人們可以進一步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代風云變幻的三晉歷史。 大將軍屠岸賈兇暴殘忍,專權誤國,陷害忠誠正直的大夫趙盾,在他的慫恿下,晉國國君下令:抄斬趙氏滿門。
一夜之間,趙盾和他的兒子趙朔、家屬、奴婢等共計三百余口,倒在血泊中,做了冤鬼。趙朔的夫人莊姬公主,因是國君的胞妹,幸免于難,被送回內宮居住,此時她已懷有身孕。
幾個月以后,莊姬公主生下一個男嬰,取名趙武,但這一切都逃不過屠岸賈的眼睛,他早已下令,把內宮封鎖起來。莊姬公主以看病為名,把趙家的摯友、鄉(xiāng)間醫(yī)生程嬰召進內宮,含淚請求程嬰救孩子出宮。
程嬰把趙武放進藥箱準備帶出宮門。守將韓厥見程嬰一腔正義,十分感佩,放走程嬰和趙武,自己拔劍自刎。
屠岸賈追查不到趙氏孤兒的下落,氣急敗壞,宣布要把全國半歲以內的嬰兒全部殺光。 為了保全趙氏孤兒和晉國所有無辜的嬰兒,程嬰與退職年邁的大夫公孫杵臼商議,用假相瞞騙屠岸賈:程嬰獻出自己親生兒子代替趙氏孤兒,公孫老人頂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后由程嬰親自去向屠岸賈告發(fā)。
屠岸賈聽信了程嬰的舉報,殘忍地殺死了公孫老人和“ 趙氏孤兒”。晉國上下目睹了這場血腥屠殺,敢怒而不敢言,人們在背后無不切齒痛罵程嬰的賣友求榮。
程嬰面對這一切,只有強忍悲憤,默默承受。 十幾年來,程嬰苦心教育,把趙武培養(yǎng)成一個文武雙全的青年。
為了接近屠岸賈,他讓趙武認屠岸賈為義父。終于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訴了趙武。
在守邊歸來的大將軍魏絳的鼎力相助下,趙武拔劍刺向仇人,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斬不盡、殺不絕的趙氏孤兒。
詞目 沆瀣一氣
發(fā)音 hàng xiè yī qì
釋義 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出處 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示例 皓東的敏銳活潑,和勝佛的豪邁靈警,兩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氣。(清·曾樸《孽?;ā返谑幕兀?
詞目 餐霞飲瀣
發(fā)音 cān xiá yǐn xiè
釋義 餐食日霞,吸飲沆瀣。指超塵脫俗的仙家生活。
出處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質性》:“屈原憂極,故有輕舉遠游、餐霞飲瀣之賦?!?
詞目 餐霞漱瀣
發(fā)音 cān xiá shù xiè
釋義 餐食日霞,吸飲沆瀣。指超塵脫俗的仙家生活。
出處 景耀月《長歌行》:“餐霞漱瀣壽千秋,世不求仙何所由?!?/p>
一、奉旨填詞柳三變:柳永《鶴沖天》中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句,
北宋仁宗曾批評他:“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將名字抹去。柳永自稱:“奉旨填詞。”
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據說完顏亮讀罷柳永的《望海潮》一詞,稱贊杭州之美:“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馬吳山之志”,隔年以六十萬大軍南下攻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
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柳永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于世,于是聲傳一時。余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并且柳詞可分俚、雅兩派。
擊鼓罵曹 東漢末年,河北平原郡有一位名叫禰衡的名士,他自幼飽讀詩書,精于韜略,以能言善辯聞名于時。
后來受到北海太守孔融的賞識,被聘為幕賓??兹谑制髦囟[衡的才干,了使他能有一個施展抱負的機會,特意將他推薦給了朝廷。
當時的漢獻帝不過是個傀儡皇帝,朝政大權完全控制在身為丞相的曹操手中。禰衡早就看透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就是去了,曹操也未必真的肯用自己。
可是一來礙于孔融的知遇之情,二來自己也久有匡扶漢室的志向,便抱著試試看的念頭隨孔融來到許昌。 剛剛平定了北方群雄的曹操,正當躊躇滿志不可一世之際,他早就聽說過禰衡這個人,在他看來,禰衡不過是個徒有虛名的舌辯之徒,再加上禰衡素有性情高傲的名聲,因此曹操對孔融的推薦并不怎么感興趣。
聽說禰衡到來,曹操故意端起丞相的架子命人將他傳喚進來。 在孔融和曹操部將張遼的陪同下來到丞相府,禰衡見了曹操躬身施禮,曹操卻坐在位上動也不動。
禰衡一見曹操如此倨傲無禮,不由大失所望,心里暗自埋怨孔融把自己薦錯了人。 曹操明知是禰衡,卻故意裝做不認識地問道:“下站何人!” 標衡強忍怒火回答道:“敝人姓禰名衡字正平,平原郡人氏?!?/p>
孔融在一旁覺得有點兒不對勁兒,忙小聲對曹操說:“丞相,這位就是我對您說過的禰先生啊?!?曹操“哼”了一聲,把臉一沉說:“我知道他是禰衡,你瞧他那大搖大擺的樣子,見了老夫也不說行個大禮,這樣的狂妄之徒,怎不他。
孔融一見慌忙上前勸阻,禰衡神情自若,毫不畏懼。曹操知道禰衡是當今名士,如果殺了他自己必落惡名,便對張遼說道:“將軍不必動怒,這種狂妄之徒用不著和他計較?!?/p>
說完,轉過身問禰衡道:“明天正值元旦佳節(jié),老夫準備明日一早在丞相府大宴群臣,我?guī)は抡萌币幻睦?,不知你愿不愿意干??曹操明知禰衡性情高傲,卻故意讓他充當一名鼓吏,以此來羞辱他,誰知,禰衡卻一口答應了下來。曹操心里暗道:好吧,明天準時到來便罷,若是遲來一步,我就按軍法處置,讓你死而無怨! 禰衡十分清楚曹操的用意,他同意擔當鼓吏也有他自己的想法。
自己空有滿腹學問,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曹操要在元旦節(jié)這天大宴群臣,自己剛好借擔當鼓吏的機會,在百官面前將他痛罵一番。
這樣即使丟了性命,也可留個清白的名聲。 第二天一早,丞相府前車水馬龍,文武百官紛紛前來赴宴,禰衡故意身穿一件破藍衫大搖大擺地走進府來。
門吏一見忙上前訓斥他說:“丞想大宴群臣,你穿這樣一件破藍衫成何體統(tǒng)?” 禰衡十分惱怒,索性把藍衫脫掉赤著上身硬往里闖。門吏慌忙阻攔,禰衡大聲道:“用不著你們管,丞相如果降罪,自有我一人承擔?!?/p>
這時,曹操傳下令來,命鼓吏擂鼓三通。禰衡當即在大廳外面的西廊下擂起鼓來,他將自己的滿腔激憤之情全部傾注于鼓聲中,那聲音如金聲玉振時緩時疾,緩如輕騎遠逝,疾如驚雷驟發(fā)。
廳上的文武百官都為這鼓聲所吸引,紛紛朝廊下觀望。眾人一見禰衡竟 然赤著上身不禁大為吃驚。
曹操知道禰衡有意這樣,可當著百官之面又不便發(fā)作,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曹操走到廊下問道:“今日老夫大宴群僚,你當著百官之面赤身露體究竟是何用心?” 禰衡微微一笑,說:“赤身露體,方顯得我禰衡是個清白之人?!?“那你說說這里誰是混濁之人?” “你曹操就是個混濁之人!”、禰衡一言出口,廳上百官全都大驚失色,孔融心里更是焦急萬分,心想,這下禰衡的性命算是保不住了。
誰知曹操聽了卻絲毫未惱,仍不動聲色地道:“既然你說老夫是混濁之人,那就說說為什么吧?!?禰衡毫無所懼,慨然應道:“你不識賢愚是眼濁,不納忠言是耳濁,不讀詩書是口濁,常懷篡逆是心濁。
我禰衡乃是天下名士,你身為丞相卻將我用為鼓吏,難道不是混濁之人!” 曹操聽罷哈哈大笑,說:“老夫興兵以來,橫掃天下,赫赫威名無人不曉。你不過是個狂妄無知的小兒郎,竟敢在老夫面前自夸自量,真是太令人好笑了?!?/p>
此時,禰衡早將生死置之度外,當即歷數了曹操擅權亂政、禍國殃民的種種罪行,甚至連他出身閹宦的家底都給抖落了出來。 沒等禰衡說完,張遼早已怒不可遏了,他拔出劍來指著禰衡大罵道:“大膽禰衡,竟敢三番兩次辱罵丞相,今日若不殺你,難解我心頭之恨!” 眾人一見忙上前勸阻,禰衡冷冷一笑說:“好你個張遼,你當我不知你是什么東西嗎?想當初你在呂布手下為將,呂布被曹操捉住死在白門樓,你卻投降了曹操。
像你這樣背主求榮貪生怕死的奴才,還敢在我面前張牙舞爪,真乃狗仗人勢,恬不知恥!” 張遼被禰衡罵的惱羞成怒,恨不得一劍將禰衡劈做兩段。曹操知道禰衡激怒張遼,意在求死,若是殺了他,反倒成全了他。
便對張遼說道:“張將軍息怒,這等狂妄之徒,不值得污了將軍的寶劍?!?老奸巨滑的曹操想出了一條借刀殺人之計,他知道荊州的劉表是個性情暴躁的人,如果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依劉表的脾氣非把他殺了不可,這樣一來,非但可以將禰衡除掉,自己還可不擔那殺害名士的惡名。
曹操打定主意,便對禰衡說道:“老夫看你是個 舌辯之徒,這里有書信一封,命你前去荊州順說劉表。
上演圍魏救趙的李秀成事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zhàn)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zhàn)。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yè)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zhàn)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
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并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fā)。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于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并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于見人。
后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于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F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
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
田忌依計而行?!惫?,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zhàn)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zhàn)場,龐涓復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zhàn)術。
杜康酒名聲大振,還有一段趣聞: 傳說杜康在白水康家衛(wèi)開了一個酒店。
東晉“竹林七賢”中的名士劉伶,以飲酒聞名天下。一天,劉伶從這里路過,看見酒店門上貼著一幅對聯(lián):“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
橫批:“不醉三年不要錢”。劉伶看了,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我這個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哪里的酒沒吃過,從未見過這樣夸??诘?。
且讓我把你的酒統(tǒng)統(tǒng)喝干,看你還敢不敢狂?接著,劉伶進了酒店,杜康舉杯相敬。誰知,三杯下肚,劉伶只覺天旋地轉,果然醉倒了,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一醉三年。
三年后,杜康到劉伶家要酒錢。家人說,劉伶已死去三年了。
劉伶的妻子聽到杜康來討酒錢,又氣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哭鬧著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笑道:“劉伶未死,是醉過去了?!?/p>
他們到了墓地,打開棺材一看,劉伶醉意已消,慢慢蘇醒過來。他睜開睡眼,伸開雙臂,打了一個大呵欠,吹出一股噴鼻的酒香,得意地說:“好酒,真香??!”這就是民間至今還流傳的“杜康造酒醉劉伶”的故事。
至今,在白水縣大楊鄉(xiāng)康家衛(wèi)村杜康墓對岸,一小溪之隔,便是劉伶之墓,石砌而就。古代流傳下來的《杜康造酒醉劉伶》一書中寫道:“天下好酒數杜康,酒量最大數劉伶,……飲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劉伶三年整?!?/p>
當然,這是夸張的民間傳說。但杜康酒確實有“開壇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譽。
據記載,劉伶平日少言寡語,惟以飲酒為樂事。常縱酒狂飲,數日不止,劉伶常帶著酒,并命人拿著鐵鍬跟在后面,囑令說,“我如果醉死了,就地把我埋掉?!?/p>
劉伶的妻子見他嗜酒如狂,苦苦勸說,劉伶對妻子說:“要我戒酒可以,但是我自己總下不了決心,只能向鬼神的力量才能戒掉,你快去置辦酒肉敬鬼神吧!”妻子聽了十分高興,馬上準備了酒肴,要劉伶對鬼神起誓,哪知劉伶在神前祝道:“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罷取過酒肉大吃狂喝,頃刻間,喝得爛醉如泥。
某日,妻子釀制了一大缸酒,劉伶見了又要酒喝,妻子說:“待酒熟之后,讓你喝個大醉。”酒熟了,妻子喚劉伶喝酒,劉伶興沖沖地揭開了酒蓋,酒香撲鼻,劉伶忍不住俯身就喝,妻子一把將他推進了酒缸,隨即壓上了蓋子,氣惱地對缸中的劉伶說:“這回叫你喝個夠!”三天以后,劉伶妻聽缸中寂然無聲,急忙打開缸蓋,發(fā)現缸中酒已見底,劉伶垂頭坐于酒糟上,妻以為劉伶死了,急得大聲呼叫,誰知劉伶慢慢地抬起頭,笑著對妻子說:“。
沉瀣一氣:比喻氣味相投的人連結在一起.現常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含貶義.
------------------
成語出處:語出宋.王堂《唐語林.補遺》
原文內容:崔相沆知貢舉,得崔瀣.時中榜同姓.瀣最為沆知.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成語釋義:比喻氣味相投的人連結在一起.現常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含貶義.
典故內容:隋唐時期,凡是讀書人要做官,都必須通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見崔瀣的很有才華,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
就等著發(fā)榜了.主將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他錄取了.發(fā)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技術考試及第可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發(fā)榜后,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崔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
也真是巧合,"沆" "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于是,愛湊趣的人就把二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象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后人把"沆瀣一氣"演繹成為成語,帶有貶義.
吳王闔閭又名闔廬,姓姬,名光,吳王諸樊之子,故又稱“公子光”。春秋末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軍事家,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繼承問題,公子光以慶賀吳王僚伐楚班師設宴招待。勇士專諸將劍藏在魚腹中,趁上菜之機刺殺了吳王僚,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故事,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史稱“吳王闔閭”。
闔閭上臺后即開始實施強國富民振興計劃。他廣泛搜羅人才,重用伍子胥、孫武等人,并在全國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勵政策,施恩行惠,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使吳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逐漸得到加強。
闔閭九年(前506),吳王闔閭率師會蔡、唐之師伐楚,柏舉之戰(zhàn),五戰(zhàn)五捷,大敗楚軍,僅10天即進入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創(chuàng)造了春秋時期攻占大國都城的先例。翌年,越國君主允常率師進攻吳國,闔閭親自出征,大敗越軍。闔閭十一年(前504),吳師再次伐楚,迫使楚國遷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東南)。從此,吳國威震中華。闔閭十九年(前496),吳王閻閭興師伐越,兩軍在今浙江省嘉興南交戰(zhàn)。越大夫靈姑浮以戈擊闔閭,斬落闔閭大趾。闔閭被迫還師,死于陘,后葬蘇州虎丘山。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