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 四月繡花針
成都又名“蓉城”,顧名思義,芙蓉花應是成都人的最愛了。每當芙蓉花開時分,粉紅的芙蓉大如玉碗,從遠處。 就命百姓在城苑上下遍植芙蓉樹。待到來年花開時節(jié),成都就“四十里如錦繡”,成都自此也就有了“芙蓉城”的別稱
雨紛紛 暗合的是杜甫的“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
羽毛扇遙指千軍陣 錦緞裁幾寸 ——羽毛扇,指諸葛亮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边@里暗指的是武侯祠是紀念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皇帝劉備和丞相諸葛亮的君臣合祀祠宇 巧的是 旁邊的錦里里面就有展示蜀繡的工場
看鐵馬踏冰河 絲線縫韶華 紅塵千帳燈 ——陸游“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山水一程風雪再一程 ——納蘭性德 《長相思》 夜深千帳燈
A2
紅燭枕五月花葉深 六月杏花村——杜牧
紅酥手青絲萬千根 姻緣多一分
宋·陸游·《釵頭鳳》詞:“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紅酥亦作“ 紅蘇 ”形容紅潤柔膩
等殘陽照孤影 牡丹染銅樽 滿城牧笛聲
伊人倚門望君踏歸程
C1
君可見刺繡每一針 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牡丹開一生 有人為你等
江河入海奔 萬物為誰春——天為誰春,也是納蘭的詞
萬物為誰春,應該是引自納蘭的《畫堂春》: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想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明月照不盡離別人————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晏殊
C2
君可見刺繡又一針 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夏雨秋風有人 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錦書畫不成
情針意線繡不盡 鴛鴦枕
錦書
前秦女詩人蘇蕙所創(chuàng)回文詩(璇璣圖),表達女子對丈夫的思念
這個典故經常用了,比如“山盟雖在,錦書難托”等等
鴛鴦枕
《西廂記》,紅娘抱著枕頭送崔鶯鶯相就張生,鴛鴦枕,翡翠衾,羞搭搭不肯把頭抬,弓鞋鳳頭窄,云鬢墜金釵。
鴛鴦枕都是情人使用,枕繡鴛鴦,但求同心同意至死不分
繞指柔破錦千萬針 杜鵑啼血聲
芙蓉花蜀國盡繽紛 轉眼塵歸塵
戰(zhàn)歌送離人 行人欲斷魂
濃情蜜意此話當真
《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杜鵑啼血——《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
這歌詞總結一句就是閨中懷征人,有這條線串著,就好理解了。
自古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經歷一次次離亂,卻終究還是錦繡芙蓉,天府之國,川人堅韌勤慧可見。
嘔心瀝血
唐朝著名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
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后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據(jù)《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載,孫權曾騎馬射虎,馬被虎抓傷,他用長槍投刺,虎被嚇退。此處是蘇軾以孫權自比。
出自《江城子·密州出獵》,是宋代文學家蘇軾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詞。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
蘇軾因此詞有別于“柳七郎(柳永)風味”而頗為得意。他曾致書鮮于子駿表達這種自喜:“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shù)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p>
此作是千古傳誦的東坡豪放詞代表作之一。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為詞的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道路。
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xiàn)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
原文如下: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譯文如下:
我姑且抒發(fā)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氣,左手牽著黃狗,右手托著蒼鷹。隨從的將士們頭戴華美艷麗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蕩蕩的大部隊像疾風一樣,席卷平坦的山岡。為報答全城的百姓都來追隨我,我一定要像孫權一樣射殺一頭老虎給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興時,我的胸懷更加開闊,我的膽氣更加張揚。即使頭發(fā)微白,又有什么關系呢?朝廷什么時候才能派人拿著符節(jié)來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時我定當拉開弓箭,使之呈現(xiàn)滿月的形狀,瞄準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來。
擴展資料:
這首詞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這是宋人較早抒發(fā)愛國情懷的一首豪放詞,在題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開拓意義。詞的上闕敘事,下闕抒情,氣勢雄豪,淋淳酣暢,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讀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后轉寫自己的感想:決心親自射殺猛虎,答謝全城軍民的深情厚意。
過片以后,敘述獵后開懷暢飲,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夠承擔起衛(wèi)國守邊的重任。結尾直抒胸臆,抒發(fā)殺敵報國的豪情:總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滿月一樣,射掉那貪殘成性的“天狼星”,將西北邊境上的敵人統(tǒng)統(tǒng)一掃而光。
這首詞在偎紅倚翠、淺斟低唱之風盛行的北宋詞壇可謂別具一格,自成一體,對南宋愛國詞有直接影響。作者對此闋也頗感自豪,在《與鮮于子駿書》中,他曾說此詞“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自是一家”。
可見這首詞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詞的嘗試,可見作者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頗具文學底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江城子·密州出獵
楚霸王項羽攻占咸陽后,有人勸他定都,可因為思念家鄉(xiāng),項羽急于東歸,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后人便延伸出了‘錦衣夜行’這個成語,確切地說是“衣錦夜行”。
根據(jù)最新版《新華成語詞典》,把“衣”字讀音做了修改,“衣”發(fā)第一音。項羽認為,富貴后不回故鄉(xiāng),就象身穿錦繡在夜間行走,沒有人能看見。
后遂用“衣繡夜行、衣錦夜行、夜行披繡、錦繡夜行、夜繡行、宵錦”等謂不能向人顯示榮華富貴;又用“衣錦還鄉(xiāng)、錦衣還里、衣錦還、錦還、衣錦晝游、錦衣行晝、晝錦、晝繡”等指富貴后回鄉(xiāng),表示炫耀富貴榮華。 【衣繡夜行】《漢書·朱買臣傳》:“上(漢武帝)謂買臣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今子何如?’買臣頓首辭謝?!?/p>
【衣錦夜行】黃小配《廿戴繁華夢》第二十回:“古人說:‘富貴不還鄉(xiāng),就如衣錦夜行。’那有知得?大人不如趁滿任回來。”
【夜行披繡】蘇武《報李陵書》:“語曰:夜行披繡,不足為榮?!?【錦繡夜行】辛棄疾《臨江仙·昨日得家報特丹漸開》詞:“風流人不見,錦繡夜間行。”
【夜繡行】趙翼《朝衣》詩:“出游未共春衣典,起早翻如夜繡行?!?【宵錦】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奠豪書》:“故鄉(xiāng)如此,誠為衣繡;故人不見,還同宵錦?!?/p>
【衣錦還鄉(xiāng)】《南史·柳慶遠傳》:“出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烏于新亭謂曰:‘卿衣錦還鄉(xiāng),朕無西顧憂矣。
’”黃滔《送翁員外承贊》詩:“衣錦還鄉(xiāng)翻是客,車謁帝卻為歸?!睆垏e《薛仁貴》第四折:“你孩兒三箭定了天山……今日衣錦還鄉(xiāng),控望父母來了?!?/p>
【錦衣還里】廬《童子軍》第二出:“著甚的肘后懸金印,錦衣還里想。” 【衣錦還】李白《送張遙之壽陽幕府》詩:“勖爾效才略,功成衣錦還?!?/p>
【錦還】周亮工《送王將軍還里暫遲湖上》詩:“一曲臨江仙自好,錦還未必勝生還。” 【衣錦歸】劉兼《宣賜錦袍設上贈諸郡客》詩:“深冬若得朝丹闕,太華峰前衣錦歸?!?/p>
歐陽修《謝致士表》:“頭垂兩鬢之霜毛,腰束九環(huán)之金帶,雖異負薪之里,何殊衣錦之歸?!?【錦衣歸】顧炎武《班定遠投筆》詩:“封侯來萬里,老見錦衣歸?!?/p>
【衣錦】李白《送外甥制班從軍》詩:“丈夫賭命報天子,當斬胡頭衣錦逥?!?【晝錦還鄉(xiāng)】王維《送秘書晁監(jiān)還日本國詩序》:“游宦三年,愿以君羹遺母;不居一國,欲其晝錦還鄉(xiāng)。”
姚勉《沁園春·送友人歸蜀》:“晝錦還鄉(xiāng),油幢佐幕,誰道青天行路難。” 【著繡晝行】《三國志·魏志·夏侯元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念足下震華鼓,建朱節(jié),楞本州所謂著繡晝行也?!?/p>
陳師道《贈鄭戶部》詩:“著繡晝行真細事,下車磬折得深衷?!?【衣繡晝行】《三國志·魏志·張既傳》:“〔張既〕出為率領州刺史,太祖謂既曰:‘還君本州,可謂衣鄉(xiāng)晝行矣?!?/p>
【衣錦晝游】《新唐書·張士貴傳》:“〔士貴〕從征伐有功,賜爵新野縣公,又從平洛,授虢州刺史。帝曰:‘李令卿衣錦晝游耳。
’” 【錦衣行晝】辛棄疾《水龍吟·次年南澗用前韻迷仆壽再和以壽南澗》詞:“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錦衣行晝?!?【晝錦】李清照《長壽樂·南昌生日》詞:“有令容淑質,歸逢佳偶,到如今,晝錦滿堂貴胄。”
范成大《晝錦行送陳鈣矮判信州》詩:“晝錦聲名兩榮耀,惟有信州如相州?!编嵉螺x《倩女離魂》第四折:“嗅如今富貴還鄉(xiāng)井,方信道耀門閭、晝錦榮。”
【晝繡】《陳書·陳寶應傳》:“起家臨郡,兼晝繡之榮;裂地置州,假藩麾之盛?!?〖釋義〗說者(韓生)見項羽攻占咸陽后不圖建立霸業(yè),一心要衣錦還鄉(xiāng),便嘲笑他不過是個戴著帽子的沐猴而已。
后遂用“沐猴而冠、沐猴冠、沐冠猴、楚沐猴、笑沐猴”等謂人目光短淺、徙有儀表,成不了大事?!俱搴锒凇俊稘h書·伍被傳》:“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為漢廷公卿列侯皆發(fā)沐猴而冠耳!”《晉書·張戴傳》:“茍不能匡化輔政,佐時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榮求利,厚自封之資,豐私家之積,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 【沐猴冠】蘇軾《次韻答章傳道見贈》:“達人千鈞弩,一弛難再彀;下士沐猴冠,已系猶跳驟?!?/p>
又《錦溪》詩:“楚人休笑沐猴冠,越俗徒夸翁子賢。” 【沐冠猴】沈鯨《雙珠記》第十三出:“文身虜,沐冠猴,那知罪惡重山丘?!?/p>
【楚沐猴】蘇軾《代書答梁先》詩:“強名太守古徐州,忘歸不如楚沐猴。” 【笑沐猴】黃遵憲《己亥續(xù)懷人詩》之五:“優(yōu)孟衣冠笑沐猴,武靈胡服眾人咻。”
孫原湘《題仲瞿祭霸王墓詩后》詩:“時來雉亦烹功狗,事去人爭笑沐猴?!倍匚洹吨貞c辦事處五周年紀念》詩:“曾聞制苞驅狂狗,莫訝韓生笑沐猴?!?/p>
xī zhī zhuāng shuì選自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因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后人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故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今名。
《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筆記小說?!端螘⒌酪?guī)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
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作者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
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zhàn)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原文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恒置帳中眠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
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jié)之謀②。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③。
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孰眠,于是得全④。
于時稱其有智。注釋 ①“王右軍”句:王敦是王羲之的堂伯父。
《晉書·王允之傳》認為這事屬王允之。允之也是王敦的侄兒。
減,少于。 ②錢鳳:字世儀,任王敦的參軍,是王敦的謀主。
王敦發(fā)動叛亂失敗后,他也被殺。屏人:叫別人避開。
逆節(jié):叛逆。 ③剔吐:用指頭摳出口水。
④從橫:即縱橫,此指到處流淌。譯文 右軍將軍王羲之不滿十歲的時候,大將軍王敦很喜愛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帳中睡覺。
有一次王敦先出帳,王羲之還沒有起床。一會兒,錢鳳進來,屏退手下的人,商議事情,一點也沒想起羲之還在床上,就說起叛亂的計劃。
王羲之醒來,已經聽到了他們的談論,就知道沒法活命了,于是摳出口水,把頭臉和被褥都弄臟了,假裝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還沒有起床,彼此十分驚慌,說:“不得不把他殺了。”
等到掀開帳子,才看見他吐得到處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于是才保住了命。當時人們都稱贊他有智謀。
故事原文 東晉時期,十歲的王羲之長得清秀可愛、聰明伶俐,當時的朝中大臣、領有重兵的大將軍王敦非常喜歡這個同族兄弟的兒子,經常把他帶在身邊,有時安置在帥帳里和他一起吃飯,一起睡覺。 晉元帝登上帝位后,很不滿意王氏家族控制朝政的局面,于是暗中想削弱王氏家族的勢力。
王敦本來就是個野心家,他很不滿意讓晉元帝當皇帝,所以也在暗中圖謀篡奪皇位。 有一天,王敦早早地就起床了,而王羲之當時也在他的帳中休息,因為貪睡,所以還沒有起床。
不一會兒,王敦的心腹錢風進入臥室,兩個人便讓左右的侍從都下去,秘密地商量叛變起兵的大事,他們聊得太投入了,完全忘記了還有個小孩在帳中睡覺。 王羲之在錢風進來的時候就已經醒了,剛準備出來,可突然聽到了他們密謀的事情,內心非常震驚,這可是滅九族的事??!王羲之立刻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一旦被王敦叔叔知道自己聽到了他們密謀的事,那么自己的小命就不保了。
怎么辦呢?在這命懸一線的時刻,王羲之的腦中靈光一閃,想到了一個主意:用手指悄悄地摳著喉嚨,引起嘔吐,把自己的臉和被褥都弄得很臟,并裝出睡得很香的樣子。 王敦和錢風正談得起勁,突然他想起帳中還有個小孩,不禁嚇了一大跳,要是這事泄露出去,那可不得了!為了免除后患,王敦對錢風說:“沒辦法了,只能把羲之這孩子除掉了!盡管很可惜,但又有什么辦法呢?只能怪他的命不好了?!?/p>
他趕忙前去掀開帳子一看,只見被褥到處都臟兮兮的,王羲之滿嘴都是唾沫,臉上露出微微的笑容,似乎正做著好夢呢! 王敦又悄悄地退了出來,長長地噓了一口氣,對錢風說:“這孩子正做著美夢呢,肯定沒有聽到我們密謀的事,就放過他吧?!? 就這樣,王羲之運用計謀躲過了一場殺身之禍。
婁師德,生于公元前630年,卒于公元前699年,是鄭州原武也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原陽人,是唐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將軍,曾經官至宰相,是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大臣。因為他為唐朝所作出的突出事跡和貢獻,而被唐德宗列入三十七個宰臣上等之一,與房玄齡和杜如晦等名臣齊名。
婁師德在二十歲的年紀便考取了進士,隨后被任命為江都(即現(xiàn)今江蘇揚州)縣尉,因為政績突出隨后便升任監(jiān)察御史職位。婁師德是文臣出身,但是他也曾經隨軍征戰(zhàn)過。那是在678年,唐高宗命令當時的宰相李敬玄為統(tǒng)領,率軍討伐吐蕃,并在河南、河北一帶招募兵士。婁師德挺身而出,前去應募。高宗十分高興,便任命他為散朝大夫,跟隨宰相出征。沒想到宰相李敬玄對戰(zhàn)事一竅不通,結果導致大敗,手下的大將劉審禮也被俘。婁師德在這種危急關頭,整備殘存兵力,他陳說利害關系,以自己的雄辯之才說服了吐蕃將領論贊婆,解救了這次危機。他隨后便被任命為中侍御史和河源君司馬職位,主持屯田工作。后來在吐蕃侵犯河源軍時率軍迎戰(zhàn),八次作戰(zhàn)無一敗績,完全展示了他作為將領的雄才大略的一面。
因為他突出的功績,他曾經先后兩次擔任宰相的職位,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足以看出皇帝對他的信任和器重。他在699年九月病逝于現(xiàn)在的甘肅靖遠,享年七十歲,也算是壽終正寢。
縱觀婁師德的一生,不管是擔任文臣還是武將,他都勤勉奮進,有所作為,而且他生性寬厚仁愛,對人親切友好,始終保持一顆謙卑謹慎的心。他的這種高貴品質和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崇敬。
婁師德唾面自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成語叫“唾面自干”,意思是如果別人往自己臉上吐唾沫,不能還擊,也不能把唾沫擦掉,而是應該讓唾沫被自然吹干。這個成語形容的是那種受了巨大的侮辱卻仍然能夠忍耐,不會反抗的人。這個成語并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它的來歷跟我國古代一個著名的大臣有關,這個人就是唐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和將軍之位的婁師德。
婁師德,是生活在唐代初期的一位具有過人謀略和智慧的大臣。他字宗仁,出生在鄭州原武即現(xiàn)在的河南原陽。他二十歲的時候便考取了進士,起先擔任江都縣尉的官職,隨后因為政績突出而升遷至監(jiān)察御史。此后又以文官的身份應征從軍,跟隨軍隊遠征吐蕃,建立了一番戰(zhàn)功,之后便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和河源軍司馬等職位。之后便是兩次拜相,直到公元699年病逝,此后皇帝為了表彰他做出的卓越功績,追贈他為涼州都督,謚號為貞。
婁師德能夠在官場上一路高升除了他自己確實是有才能之外,跟他的容忍和寬厚的性格是分不開的。有一次,他的弟弟被朝廷派去做代州刺史,在臨別之際,婁師的說道:“我現(xiàn)在是宰相,你也做了高官,我們這一家的身份現(xiàn)在是很高貴了,但是如此一來肯定斛招來有心之人的嫉恨,那么我們一個怎么辦呢?”他的弟弟回答:“如果今后有人朝我吐口水,我也決不會反抗,把口水擦去就行了?!钡菉鋷煹聟s不以為然:“這還不夠,人家朝你吐口水是生氣的表現(xiàn),你把口水擦掉,會使別人更加憤怒。你應該欣然接受,讓口水慢慢變干?!边@就是成語“唾面自干”的來歷。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婁師德博大的胸懷和強大的忍耐力,這也正是幫助他在朝堂之上與人和平相處的重要品質~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被譽為介休三賢之一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彥博進士及第。歷任殿中侍御史、轉運副使等職。慶歷七年(1047年),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以平王則起義功,拜同平章事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
至和二年(1055年)復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極論市易法“損國體、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
元豐六年(1083年)以太師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司馬光薦
拜平章軍國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紹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卒,年九十二?;兆跁r,與司馬光等并入元祐黨人碑,后追復太師,謚號忠烈??滴趿荒辏?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文彥博歷仕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jié)鉞,出將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間,秉公執(zhí)法,曾成功地抵御西夏入侵。為相期間,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為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
被世人稱為賢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洛陽耆英會文彥博退居洛陽后,和富弼、司馬光等十三人,仰慕白居易九老會的舊事,便會集洛陽的卿大夫年齡大、德行高尚的人,他認為洛陽風俗重年齡不重官職大小,便在資圣院建了“耆英堂”,稱為“洛陽耆英會”,讓閩人鄭奐在其中畫像。當時富弼七十九歲,文彥博與司封郎席汝言都已經七十七歲,朝議大夫王尚恭七十六歲,太常少卿趙丙、秘書監(jiān)劉幾、衛(wèi)州防御使馮行己都已七十五歲,天章閣待制楚建中、朝議大夫王慎言已七十二歲,太中大夫張問、龍圖閣直學士張燾已七十歲。當時宣徽使王拱宸任北京(大名府)留守,寫信給文彥博,想要參加他們的會,王拱宸七十一歲。而只有司馬光還沒到七十歲,文彥博素來看重他,便用唐朝九老狄兼謩的舊例,請他入會。司馬光因為自己是晚進后輩而不敢在富、文二人之后。文彥博不聽,讓鄭奐自幕后傳司馬光畫像,又到北京傳王拱宸的畫像,于是參會的有十三人,他們置酒賦詩相互取樂。當時洛陽有許多名園古剎,有水竹林亭的風景,文彥博等人頭發(fā)和眉毛雪白,儀表神態(tài)端莊美好。每次聚集宴會時,洛陽的百姓都隨從觀看。
因妃拜相
據(jù)梅堯臣所作《碧云騢》記載:宋仁宗妻張貴妃的父親曾是文彥博家的門客。張貴妃為了鞏固自己在后宮的地位,主動結交文彥博,對他以伯父相稱,以便在皇宮爭寵中獲得更多的外力支持。當時,文彥博是樞密直學士、成都知州。有一次,臨近上元節(jié),張貴妃示意文彥博進獻燈籠錦。蜀錦天下聞名,尤以成都燈籠錦為最,此錦紋樣以燈籠為主體,配飾流蘇和蜜蜂,喻意“五谷豐登”。文彥博馬上安排人把燈籠錦制成,并送達京師。
到了上元節(jié)那天,張貴妃特意穿著燈籠錦做的衣服,去見宋仁宗,宋仁宗驚呼:“何處有此錦?”張貴妃回答說:“這是要成都文彥博織來的,他曾與我父親有舊,所以以伯父相稱。不過,我怎能指派朝廷大臣呢?是文彥博主動織來獻給陛下您的?!彼稳首陬H高興,從此開始留意文彥博。不久,宋仁宗就把文彥博調回,任樞密副使,隨后重任為參知政事。后來此事為唐介所上奏,文彥博外調許州。第二年的上元節(jié),內臣有人作詩說:“無人更進燈籠錦,紅粉宮中憶佞臣。”仁宗聽到這詩后也笑了。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