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沒有社會學一說。
社會學,由孔德在1838年《實證哲學教程》第四卷中提出,是一門利用經(jīng)驗考察與批判分析來研究人類社會結構與活動的學科。社會學家通常將經(jīng)濟學、政治學、人類學等一起并列于社會科學來進行研究。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
可見社會學其實是社會哲學、政治學、人類發(fā)展等部門的綜合,相互交叉、相互運用。諸子百家中儒、法、道、墨、陰陽以及佛釋等都有社會學的內容,但是分散、零碎、不成體系。所以學習社會學還是讀西方學者的吧。
周曉虹的《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
劉少杰的《后現(xiàn)代西方社會學理論》
1、馬克斯·韋伯
《儒教與道教》、《學術與政治》、《經(jīng)濟與社會》、《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2、迪爾凱姆
《自殺論》、《社會學方法的準則》、《社會分工論》
3、馬克思相關著作和論述
同時順便了解:孔德、斯賓塞、滕尼斯、齊美爾、帕累托這些人的大概理論和著作。
接下來就可以涉及思想大師的理論著作
1、哈貝馬斯
《交往行動理論》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2、吉登斯
《社會的構成》 《現(xiàn)代性的后果》 《民族-國家與暴力》
3、???/p>
《瘋癲與文明》 《規(guī)訓與懲罰》
4、布迪厄
《實踐與反思》
其實社會學的經(jīng)典著作還有很多,入門之后就知道了
社會學(英語:Sociology)起源于19世紀末期,是一門研究社會的學科。
社會學使用各種研究方法進行實證調查和批判分析,以發(fā)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并會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目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tǒng)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jīng)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并列于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社會學在研究題材上或研究法則上均有相當?shù)膹V泛性,其傳統(tǒng)研究對象包括了社會分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采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于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是由社會結構、個體機構的影響下塑造而成,所以隨著社會發(fā)展,社會學進一步擴大其研究重點至其他相關科目,例如醫(yī)療、軍事或刑事制度、互聯(lián)網(wǎng)等,甚至是例如科學知識發(fā)展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一類的課題。
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在20世紀中葉以來多樣化的語言、文化轉變也同時產(chǎn)生了更多更具詮釋性、哲學性的社會研究模式。
然而,自20世紀末起的科技浪潮,也為社會學帶來了嶄新的數(shù)學化計算分析技術,例如個體為本建模(ABM)和社交網(wǎng)絡分析。因其興起的歷史背景,社會學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現(xiàn)代性社會中的各種生活實態(tài),或是當代社會如何形成演進以至今日的過程,不但注重描述現(xiàn)況,也不忽略社會變遷。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樱蟮饺蚧纳鐣厔菁俺绷?。家庭、各式各樣的組織、企業(yè)工廠等經(jīng)濟體、城市、市場、政黨、國家、文化、媒體等都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而這些研究對象的共通點是一些具有社會性的社會事實。
雖然“社會性”的定義在不同學派之間仍有爭執(zhí),但社會事實外在于個人,且對個人的行為跟認知有影響,這一點是大致上為社會學者所共同接受的。 人類對社會變化發(fā)展的整體研究源遠流長,社會學的邏輯和理念早在其形成學科基礎之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
對社會的分析和研究基本上是源于西方文化、哲學思想的長年累積,并至少在早于柏拉圖時代之前產(chǎn)生。而更加正規(guī)的社會統(tǒng)計調查的起源更可以追溯到至少早在1086年的“末日審判書”。
另一方面,在中世紀的伊斯蘭社會也有早期社會學的蹤影,不少研究均指出歷史上第一位社會學家,是一位十四世紀來自北非的阿拉伯學者——伊本·赫勒敦,其最著名的著作《歷史緒論》(Muqaddimah)首次介紹了有關社會凝聚力和社會沖突議題的社會科學理論。到了十七世紀,以笛卡兒為代表的理性主義者即注意到科學擁有發(fā)現(xiàn)真理的能力,而開始嘗試運用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現(xiàn)象。
社會學一詞的英語“sociology”(或“sociologie”),是由拉丁語“socius”(同伴)、“-ology”(研究),和希臘語“λ?γο?”(即“l(fā)ógos”,意指字詞、知識)組合而成,這個名稱最早由法國散文家埃馬紐埃爾-約瑟夫·西哀士(1748年—1836年)在一份當時未公開的手稿中創(chuàng)造。至1838年,法國科學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1798年—1857年)正式確立了“社會學”一詞。
孔德在初期曾使用“社會物理學”(social physics)一詞,但后來被別人挪用,其中包括著名的比利時統(tǒng)計學家朗伯·阿道夫·雅克·凱特勒。孔德寄望通過對社會領域整體的科學認識,而令歷史學、心理學和經(jīng)濟學形成一體化,社會學正式由此而生。
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確立于十九世紀中葉,其出現(xiàn)并非歷史的偶然,而是與劇烈的社會變遷引起的社會運行狀態(tài)失調有著密切的關系。自十八世紀末開始,先后發(fā)生了兩次來自歐洲的大革命,第一次是以1789年法國大革命為標志的政治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從英國開始、一直擴展到歐洲和美國的工業(yè)革命,這兩件重大事件使西方社會發(fā)生了根本性轉型。
資本主義確立后,一方面生產(chǎn)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令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思想觀念和政治制度都發(fā)生重大變化;另一方面,社會運行也暴露出許多不協(xié)調因素,如周期性經(jīng)濟危機、失業(yè)、犯罪等。對于這些問題,傳統(tǒng)方法和原有科學體系無法作出滿意的解釋和回答,于是社會學作為一門不同于其他社會科學的獨立新學科便應運而生。
孔德所身處的年代適逢法國大革命之后的持續(xù)動蕩,他認為社會上的各種弊病和問題可以透過社會學實證主義消除,這是在其著作《實證哲學教程》(The Course in Positive Philosophy)、《實證主義概論》( A General View of Positivism)中明確提出的一個認識論模式。他相信在人類知識發(fā)展“三階段律”(Law of three stages)中,在繼神學階段和形而上學階段(或稱玄學階段)之后,實證階段將占據(jù)最終的位置,也是他最重視的部分[1][18]。
孔德認為過去神學主導及崇尚武力的社會會慢慢消失,以理性、科學、工業(yè)為主的年代正在抬頭,兩者之間的沖突正是社會動蕩的源頭。在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這種過渡性的沖突及混亂是無可避免的。
在舊制度消失前,人們無法體驗新制度,往往需要多次社會轉變才能改組社會。社會學就是針對社會改組問題(現(xiàn)代性。
1、應該首先歸結于那個時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歷史時期承載了太多太多。
2、孔德后來成為了實證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跟他的學術生涯和生活的社會情境分不開的。 3、孔德其實是比較務實的,知道“人餓了就要吃飯”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所以跟圣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分道揚鑣,因此走上了自己的學術道路。
4、孔德的出身和宗教是離不開的,孔德的學術和哲學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后來他對實證哲學的研究,在教授實證哲學課程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 5、孔德創(chuàng)立實證社會學也是出于一種靈感和設想,從“秩序與進步”、“動與靜”等多個二元對立的哲學思想中提取,結合當時他所處的工業(yè)社會的現(xiàn)實特點,從而迸發(fā)了社會學的構想。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