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lián)用的是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說明做事要有項羽那種拼搏到底、義無反顧的決心。
下聯(lián)用的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雪恥的典故,表示要學越王勾踐刻苦自勵、發(fā)憤圖強的毅力。蒲松齡撰下此聯(lián),就是激勵自己在讀書和創(chuàng)作上,象這兩位人物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
做任何事情,有了決心和毅力,還會不成功的嗎?天不負這位有志者,蒲松齡懷著矢志不渝的決心,窮畢生精力著書,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不僅在詩文、詞賦、戲曲、俚曲等均有佳作,一部《聊齋志異》更是為古典文學樹起一座豐碑。幸好腐朽的科舉制度沒讓蒲松齡跨進官場仕途,否則,文學史上將殞滅一顆巨星。
是Geordie。
Geordie這首歌的背景來源有兩個出處。第一個見于17世紀早期的《蘇格蘭手卷》(《Straloch Manuscripts》)中一個名叫《God be wi' thee, Geordie》的故事。
另外一個出處見于Buchan在1828年編寫的《古民謠和歌曲》(《Ancient Ballads and Songs》)一個叫做《Gight's Lady》的故事中。在《蘇格蘭手卷》的故事中,Geordie擁有6個孩子(不是歌中的三個),他被指控偷了國王的6匹白色的馬并且在Bohenny賣掉而被判絞刑。
而根據(jù)Buchan的記載,Geordie在史上確有其人,全名是George Gordon of Gight(1512-1562),是詹姆斯四世一個私生女的兒子,并且擁有爵士封號。他由于“對領主Bignet之妻過于親密”的罪名而被囚禁。
Geordie的妻子Lady Ann趕到了愛丁堡請求法官寬恕她的丈夫,結果是,法官同意釋放Geordie,不過前提是要他親手殺掉自己的妻子,最終Lady Ann為了挽救丈夫的性命而選擇死亡。我很喜歡Joan Baez 的版本。
不知道過了這么久你還用不用這個百度ID,很高興為您解答。
煮鶴焚琴,拼音zhǔ hè fén qín釋義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來源宋·胡仔《苕溪漁隱叢篆集》引《西清詩話》:“義山《雜纂》,品目數(shù)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下曬暉,背山起樓,燒琴煮鶴?!?/p>
這個成語是說是說古代某大人物,以
風雅人士自居,又是吟詩又是自費出書,據(jù)說曾留學車遲之國鍍
過金。 見了當老師或?qū)懳恼碌募一铮?都親切握手,熱烈交談 。
很是一番高級境界。一位朋友送他古琴一張,白鶴一對。 過
了兩天去拜訪,那大號之官早當成爛木頭和鷺鷥燉靚湯喝啦。
相傳舊時有位無賴文人,仗著自己小有才華和名氣,經(jīng)常在父老鄉(xiāng)親面前吟詩作對,炫耀自己。有一次,他路過一座橋時,見橋下有一美女正在淘米(該美女是蘇東坡的一侍女,名叫朝云,非常聰明。),于是便吟詩調(diào)戲:
有木便為橋,無木也念喬。
去了橋邊木,添女便為嬌。
阿嬌休避我,我實愛阿嬌。
此詩根據(jù)特定的環(huán)境,應用變字法對少女進行調(diào)戲,耍賴還裝文雅,手段委實高明。少女聽后,微微一笑,隨即吟詩應道:
有米便為糧,無米也念良。
去了糧邊米,添女便是娘。
老娘雖愛子,子不孝老娘。
此詩可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與無賴相同的格式和腔調(diào)回擊,特別是最后兩句,道明文人的無禮,并巧設圈套,把文人當成兒子。
喬 姓 氏 起 源 : 堂號: 1 文惠堂:宋朝喬行簡,歷任淮西轉(zhuǎn)運官,參知政事。
多次向朝 廷上疏論時政。被拜為右丞相,封“魯國公”。
死后謚為“文惠”。 2 另外還有“梁國”堂號。
聚 集 地 : 一、姓氏源流 喬姓的來源有三: 1 出自姬姓,為橋姓所改,是一個以山命名的姓氏。據(jù)《元和姓 纂》及《萬姓統(tǒng)譜》所載,相傳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黃帝死后葬于橋 山(在今陜西省黃陵縣城北),子孫中有留在橋山守陵看山的,于是 這些人就以山為姓,稱為橋氏。
至于橋氏改為喬氏,是在南北朝時的 魏。據(jù)桑君編纂的《新百家姓》記載,東漢時有太尉橋玄的6世孫橋 勤在北魏任平原內(nèi)史,北魏末年魏孝武帝不堪忍受宰相高歡的專權和 壓迫逃了出來,橋勤隨孝武帝一起投奔到宇文泰建立的西魏。
一天, 宇文泰心血來潮,叫橋勤去掉橋的木字邊,變成喬,取“喬”的高遠 之意。橋勤不敢不從,從此改橋為喬,世代相傳下去,這就是陜西喬 姓的由來。
史稱喬氏正宗。 2 出自匈奴貴姓。
史料記載,漢代匈奴貴姓有四個----蘭、喬、 呼衍、須仆,內(nèi)有喬氏,后與漢族的喬氏渾為一體。 3 出自鮮卑之后。
據(jù)有關史書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有喬姓的 鮮卑人出現(xiàn),他們的后代一直延續(xù)著這個姓。 二、遷徙分布 喬姓源于黃帝的葬地陜西省境內(nèi)。
西漢時有睢陽人橋玄官至太 尉,他的六世孫橋勤在北魏末年隨孝武帝投奔關中,居同州。另外, 據(jù)《前代錄》載,匈奴貴姓有喬氏在戰(zhàn)國時期游牧與燕、秦、趙等地 。
同一時期,魯國有喬庇;西漢有橋仁,為梁人,與楊榮并受《禮》 于戴圣,喬仁著有《禮記章句》69篇,成帝時為大鴻臚;東漢有官東 郡太守橋瑁,是喬玄的第五世孫,任廣陵太守,其子喬肅為東萊太守 。這些說明,宋以前已有喬氏分布在今陜西、湖南、江蘇、山西境內(nèi) 了。
關于喬姓變遷的史料不多,從零星的史料看來,喬氏在宋代以 前主要分布在今陜西、湖南、陜西、江西等省,宋元時期有遷至今河 南、浙江、云南的。明清又有遷到今江西、山東、上海、湖北的。
直 至現(xiàn)代,東北的一些地方還有喬氏的聚居點。 據(jù)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研究結 歷 史 名 人 : 喬達:山水畫家,燕(今屬河北)人。
喬行簡:南宋大臣。浙江東陽人,光宗紹熙進士,理宗時曾任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進知樞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軍國重事,并被封為魯國公。
著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 喬林:唐代宰相,太原(今屬山西)人。
喬知之:左司郎中,馮翎(今屬陜西)人。 喬維岳:官至太常少卿、壽州刺史,南頓(治所在今河南 項城西)人。
喬用遷(?-1851),湖北孝感人。字見齋。
嘉慶進士,授內(nèi) 閣中書。充軍機章京。
后歷任廣西南寧知府、道員,廣東按察使。1840年,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時,曾率軍在穿鼻洋、尖沙角轟擊入侵的英國軍艦和走私船。
同年任山東布政使。1845年升貴州巡撫。
1852年卒。 喬松年:清代山西巡撫,徐滿人。
喬世植:上海人,著名詩人。 喬林:畫家、篆刻家,如皋人。
喬允升:明代刑部尚書,洛陽(今屬河南)人。 喬宇:著名大臣,樂平(今屬河北)人。
喬中和:太原通判,丘(今屬河北)人。 喬吉:元代散曲家、戲曲作家,太原(今屬山西)人,后居 杭州(今屬浙江),散曲風格清麗,內(nèi)容則多消極頹廢,明清人多以 他同張可久并稱為元散曲兩人家。
當初,曹操地位很低的時候,沒有了解他。
曹操曾經(jīng)去拜見喬玄,喬玄見到他感到驚異。對他說:“如今天下將要發(fā)生動亂,能夠安定天下的豈不是你嗎?”曹操因此常感嘆喬玄是他的知己。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經(jīng)過并前往喬玄的墳墓,感到凄愴并祭祀他。親自撰文說:“原任太尉喬公,品德高尚,仁愛寬容。
國家感念您的訓誡,讀書人緬懷您的教誨。您的在天之靈,我們緬懷不止。
我從年輕時候,就去過您的府上,那時以頑劣的品質(zhì),接受您的會見。您對我褒獎稱贊,就像孔子稱贊自己不如顏淵,李生贊嘆賈復。
士為知己者死,我一直記著這句話。又想起我們的誓約:‘我死之后,你如果經(jīng)從這里經(jīng)過,如果不拿一斗酒一只雞來祭奠我,車馬過去三步以后,你得肚子疼不要怨我。
’雖然是當時開玩笑的話,如果不是關系密切,怎么會說出來這樣的話?懷念舊事,想起來就感覺凄愴。如今我奉命東征,駐扎在鄉(xiāng)里,向北望著土地,心思在您的陵墓上。
所以用薄禮祭奠您,愿您享用!” 喬玄的小兒子十歲的時候,獨自外出游玩,突然有三個人拿著棍棒把他劫持了,進入喬玄府里樓閣上,讓喬玄拿錢贖人,喬玄不答應。不久,司隸校尉陽球率領河南尹、洛陽縣令包圍喬府。
陽球等人擔心劫匪殺掉喬玄的兒子,沒有下令追趕劫匪。喬玄大聲說:“犯罪的人沒有人性,我怎么能因為一個兒子的性命而縱容了國家的罪犯!”催促命令追擊。
陽球于是攻擊劫匪,喬玄的兒子也死了。 他于是面見靈帝謝罪,請求靈帝向天下下令:“凡是有劫持人質(zhì)的,一律格殺,不得拿財寶贖回人質(zhì),讓罪犯有利可圖”。
于是詔書發(fā)布了這個命令。起初從漢安帝以后,法律漸漸失去效力,京城里面劫持人質(zhì)的,不管對方是不是富貴官宦人家。
從喬玄這次事件以后,就沒有這種事再發(fā)生。 后世盛傳東漢末年的江東美女大喬、小喬為漢太尉喬玄之女,實為誤傳。
誤傳緣由《三國志·吳書九》中記載,大喬、小喬為“橋公”之女。清代人沈欽韓在《兩漢書疏證》一書中說:“橋公者,太尉橋玄也。
漢制為三公者方稱公。”沈欽韓的意思是,只有官至“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人才能被稱作“公”,因此《三國志·吳書九》中記載的“橋公”必為漢太尉橋玄。
沈欽韓的說法被多方引用,幾成定論,但實際是沒有歷史依據(jù)的。清代末年的盧弼就在其所著的《三國志集解》中指出:“弼按權呼張昭曰張公,時人呼程普為程公,世人呼龐德公為龐公。
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見《漢書·賈誼傳》。于公治孝婦獄,郡中大敬重于公,見《漢書·于定國傳》。
是皆不必三公始稱公也?!笨梢娫诋敃r,并不是只有官至“三公”的人才能被稱作“公”,因此沈欽韓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盧弼在《三國志集解》里還指出:“又按本傳橋公二女為攻皖時所得,據(jù)《寰宇記》,橋公為舒州懷寧人,即漢之廬江郡皖人?!逗鬂h書·橋玄傳》玄為梁國睢陽人,兩不相涉。
果為玄女則阿瞞方受知于玄,銅雀春深早已如愿相償,伯符、公瑾不得專此國色矣?!逗鬂h書》、《三國志》絕無一字及之,沈說之誤無疑矣?!?/p>
這里再一次論證了沈欽韓的說法有誤。另外,按《三國志》的記載,孫策、周瑜分別納大、小喬是在攻破皖城之后;是199年的事。
而喬玄183年就已去世,死時已有七十五歲,從年齡上來看,也不可能是大、小喬之父。 《搜神記》記載有一則關于喬玄的軼事:喬玄最初任司徒長史時,于五月底時在門中間睡覺。
半夜后,看見東面的墻壁很白,像開了門一樣明亮。喬玄于是叫左右的人前來詢問,沒有人看見。
喬玄自己起來上前用手摸探,墻壁還是與原來一樣。于是回到床上,又看見了這種現(xiàn)象。
他心里感到十分害怕。正好應劭前往看望他,交談之間喬玄就把此事告訴他了。
應劭說:“我的同鄉(xiāng)董彥興,是許季山的外孫。善于探索幽深隱微的事理,了解神通變化,即使眭孟、京房也超不過他。
但他天性偏狹,認為卜筮是羞恥之事。”不久,董彥興的老師王暢前來,喬玄請他前去迎接。
一會兒,王暢就和他一起來了。喬玄態(tài)度謙虛,安排了豐盛的食物,親自到桌邊敬酒。
董彥興說:“我怕只是鄉(xiāng)間的儒生,沒有特別的本事。您禮節(jié)周到,說話客氣,這讓我十分不安。
我稍稍能辨別吉兇,愿意為您效勞?!眴绦偃t讓,然后才把此事告訴他。
董彥興說:“您府上正有怪事,所以看見白光像開門一樣明亮,但這不會有害處。到六月上旬,雞叫之時,聽到南邊人家哭,就吉利了。
到了秋天,您將調(diào)往北方任職,郡城的名字中有金字。之后您會位至將軍三公。”
喬玄說:“像這么怪異的事,挽救家族都來不及,哪里能指望著想都不敢想的事呢。這是你安慰我罷了。”
在六月九日,太尉楊秉突然去世。七月七日,喬玄升任鉅鹿太守,“鉅”字邊有“金”。
后來喬玄又任度遼將軍,官至三公。 關于喬玄的卒年,范曄《后漢書·橋玄傳》放在光和六年(183年)。
而喬玄碑文兩篇,均載其卒年為光和七年(184年)五月,而在這一年黃巾起義爆發(fā),喬玄于五月逝世,大概是因為戰(zhàn)亂的緣故,無法返回家鄉(xiāng)豫州梁國睢陽縣安葬,所以推遲至九月才下葬。所以應該是《后漢書》有誤。
宋代的科舉考試,實行試卷糊名彌封和謄錄法,比較有效地防止考官在評選時作弊。
唐代的科舉考試,因試卷前寫有舉人的姓名、籍貫等項,世家豪族仍可靠其特權,在發(fā)榜前知其是否錄取,考官也可從中耍弄手法,拉攏親信。武則天時,因吏部選舉多有不實,便命令應試舉人自己將試卷上的名字糊起來,暗考以定等第。
但是此后并未形成一種制度,考官在錄取中,仍然“兼采時望,不專詞章”。北宋初年,仍沿襲唐代這種風氣,同時考生“投卷”也很盛行。
主考官將去貢院的時候,達官貴人可以向他推薦人才,稱為“公薦”。考生錄取后,要向主考官謝恩,稱主考官為“師門”、“恩門”,而自稱“門生”。
為了防止權貴干擾,考官徇私,師生結黨,趙匡胤和他的繼承人采取了許多有力的措施,據(jù)《宋會要輯稿·選舉三》記載,建隆三年(公元926年)九月規(guī)定:“今后及第舉人,不得輒拜知舉官子孫弟侄”,“兼不得呼春官(這里指知貢舉官)為恩門、師門,亦不得自稱門生?!崩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也載,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九月規(guī)定:“禮部貢舉人,自今朝廷不得更發(fā)公薦,違者重置其罪?!?/p>
《通考·選舉考三》載: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蘇易簡知貢舉,“既受詔,徑赴貢院,以避請求”,以后便建立了鎖院制度。同年殿試,禮部奏名合格進士,采納將作監(jiān)丞陳靖的建議,初次實行“糊名考?!狈?。
即在舉人考前先糊其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項,在決定錄取卷后,再拆彌封,查對姓名、籍貫,借以杜絕考官“容私之弊”。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禮部試時,選派官員專司封印卷首。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七月,仁宗“詔諸州,自今考試舉人,并封彌卷首”。從此,糊名考校就不僅施行于殿試、省試,也施行于諸州取解試了。
在實行彌封制不久,又發(fā)現(xiàn)考官指使舉人在試卷上暗作記號,有時考官還可以辨認字畫。后來,根據(jù)袁州人李夷賓的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專設謄錄院,派書吏將試卷抄成副本,考官評卷時只看副本。
試卷彌封、謄寫法的實行,應舉者考試成績的優(yōu)劣“一決于文字”,這樣,總算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標準,從此,貴族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同等對待,貴族、官僚利用科舉世襲的特權被取消了。事實證明,彌封、謄錄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行之有效的考試方法之一,它對選拔人才曾經(jīng)發(fā)揮過積極的作用。
但是,到了北宋后期,特別是南渡以后,由于宋王朝的腐朽,科場舞弊層出不窮,糊名、謄錄也就流于形式了。宋真宗時,監(jiān)察御史張士遜任考場巡捕官,因有親戚應試,向主考官提出辭職,以避嫌疑。
真宗立即下詔:自今舉人與試官有親嫌者,移試別頭。即另設考場、另派考官。
這種做法唐代已有,但只限于省試,也不是定制。宋代別試成為一種制度,范圍也擴大了,州試省試都相繼實行。
宋代的知貢舉(主考官)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臨時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唐代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員外郎或禮部侍郎為主考官,而宋代任何官員都可以充任,并另增派權知貢舉(副職)若干人,互相監(jiān)督。
宋代的制科遠不如唐代之盛。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等科,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增為六科,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又增為九科。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制科曾多次停罷,有時雖然舉行,但應詔者極少。在宋王朝統(tǒng)治的321年中,制科御試僅有22次,被錄取的不過41人而已。
至于書判拔萃、詞學兼茂、博學宏詞等科,完全是為了選拔草擬朝廷日用文字,諸如詔誥、章表、赦敕、檄書之類的人才,無論是考試內(nèi)容或考試方法,和制科都是不一樣的。宋朝統(tǒng)治者對于那些多次應試而不第的舉人實行“特奏名”法,特賜各科“出身”。
唐末王仙芝起義時,進士“不得志者”如敬翔、李振等人,加入了起義軍。為了防范失意士人心生異志,宋代統(tǒng)治者“廣開科舉之門,俾人人皆有覬覦之心,不忍自棄于盜賊奸宄”。
所以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69年)三月規(guī)定,凡舉人參加過十五次以上考試終場者,特賜本科“出身”。從此,士大夫潦倒不第者都“覬覦一官,老死不止”。
這是“特奏名”法之始。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三月,又賜特奏名五次以上應試者本科等“出身”,年老者授將作監(jiān)主簿。
由于特奏名的數(shù)量日益增多,“英雄豪杰皆汨沒消靡其中而不自覺”,所以,“亂不起于中國,而起于夷狄”。這是宋代統(tǒng)治者為防范士大夫卷入農(nóng)民起義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宋代的武科,始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仁宗親試武舉12人,據(jù)《宋史·選舉志》記載,先試騎射,然后試策,“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墒遣痪镁屯V沽?。
后來,雖然也曾設立武學和恢復武舉,以馬射、步射、武藝、策略作為教學和考試的內(nèi)容,但是并不為人重視。直至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武舉殿試之后,才和文舉一樣賜給黃牒。
這科共選33人,第一名賜武舉及第,其余并賜武舉出身。但是,此后的武舉并沒有選拔出什么人才,只是為一些人提供進身之階,于國家毫無意義。
除了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外,宋代仕途中還有幾種與前代不甚相。
南宋末年,蒙古軍大舉南侵,賈似道奉命率軍抗擊,但他不思進取,暗中與蒙古簽定納幣稱臣的屈辱條約,回朝后隱瞞了投降真相,宣稱打了大勝仗,趕走了蒙軍。幾年以后,蒙軍再次南下,攻打宋朝軍事重鎮(zhèn)─襄陽、樊城,兩城軍民浴血奮戰(zhàn),堅守了八年之久,其間告急文書接連不斷,可賈壓下救援書,不發(fā)援兵,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游山玩水上,對賈的作為,老百姓恨之入骨,但卻沒有辦法,只好把人人都愛吃的南乳肉比作賈似道,以解對他食肉寢皮之恨,并把賈的一品官職移到南乳肉上,稱為“一品南乳肉”。
原料
帶皮豬五花肋肉一塊(約重500克),蔥段、姜片各10克,料酒30克,醬油15克,白糖30克,紅腐乳25克,鹽3克,紅曲米15克,豬油25克,油菜100克,味精2克,香油5克。
制法:
1.把豬五花肋肉刮洗干凈,切成3厘米見方的塊,放入沸水鍋里焯一會,撈出用溫水洗凈。紅腐乳研碎。
2.將肉塊與蔥段、姜片、料酒、醬油、白糖、紅腐乳、鹽2克一同放在鍋里,加適量清水,用旺火燒沸后,改用小火燒30分鐘,加入紅曲米,繼續(xù)燒30分鐘出鍋。把肉皮朝下碼在碗里,潷入原汁,上屜用旺火蒸30分鐘至酥爛。
3.勺放豬油,放入油菜煸炒,加鹽1克、味精、香油,熟后出鍋擺在盤子周圍。
4.將碗里的湯汁潷在鍋里,蒸好的肋肉扣在盤中間,將湯汁燒沸收濃稠后,起鍋澆在肉塊上即可上桌。
在潮州很多工夫茶具,象茶船(盤)、茶壺、茶杯中,除了會畫或刻著山水、花鳥等畫,一般還會寫上“寒夜客來茶當酒” 這句話。
相傳很久以前,鄉(xiāng)下的窮秀才冬夜里來了位在京城做官的同窗好友。四壁瀟然的窮秀才雖然沒酒菜可請這遠方的好友,但為了能沖出最好的工夫茶,讓這位遠道而來的好友好好品嘗,窮秀才不惜冒著冬夜里冷凜的寒風,光著腳徒步幾里路,來到韓江邊打著冬天里清澈的韓江水,回家沖工夫茶款待這位好友。
他們品茶當歌,京城的好友被窮秀才的真誠感動了!天亮時急著趕路的好友給他留下了“寒夜客來茶當酒” 的絕句?!昂箍蛠聿璁斁啤钡慕^句世代相傳下來。
“寒夜客來茶當酒” 說明了潮州人好客和對客人的真誠,也說明了潮州人自古以來對工夫茶的講究。
【一個刻在巖石上的夢】 阿布辛拜勒神廟被看成是拉美西斯最偉大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古代建筑瑰寶。
四尊從山體巖山中鑿出的巨型雕像高20米,象征著坐在宮殿大門口的法老,如今它們已經(jīng)變成了埃及文明的象征。意大利著名的埃及學家之一賽爾喬多納多尼(SergioDonadoni)教授解釋說:“這真是一座令人難以置信的建筑,它將埃及古典建筑的建筑元素帶入了深山中?!?/p>
這座神廟建在一個山坡上,開鑿的深度有60米,它本意是供奉三位主神阿蒙、拉、布塔,但實際上它只為一位“真神”——拉美西斯本人——服務。 神廟,除了在地面上的建筑外,還有一種在山崖開鑿出來所為巖窟廟。
典型的巖空心央是位于阿斯旺南,接近尼羅河第二瀑布的阿布辛拜勒的拉美西斯二世廟。這座神廟是獻給阿蒙,拉·哈拉凱悌和普照塔神的,并且還紀念拉美西斯二世本人。
實際上是一座神廟和祭廟的結合體。阿布辛拜勒的巖窟廟依山傍巖,在峭壁斜坡上開鑿洞口。
大廟門面或許可以稱為塔門,高32米,長36米,塔門洞口兩旁雕刻有高約21米的4座拉美西斯二世坐像。洞口內(nèi)還有柱廳以及位于廟內(nèi)深處的供奉上述了神及其本人的雕刻坐像的對所。
洞窟內(nèi)全長60米,每年2月21日拉美西斯二世生日,以及10月21日拉美西斯二世加冕日時,陽光可通過洞口直射到廟窟內(nèi)深處的神和他本人的雕像上。現(xiàn)因建筑阿斯旺大壩,1968年開 始,廟址遷移到離尼羅河201米遠的65米高處,日照石像時間也分別延后一天。
在阿布辛拜勒廟附近,還有一座獻給他的妻子尼斐爾泰麗的較小的巖窟廟。廟的正面排列6座雕像,隊拉美西斯二世的3座外,還有補充描繪為哈托爾(Hathor)神形象的尼斐爾泰麗的3座雕像 但阿布辛拜勒神廟的命運卻是多災多難的,建成后不久,一場地震使它蒙受巨大損失,許多石柱和雕像斷裂,受損的部分還包括神廟正面的整個上半部。
大部分破損的地方隨后得以修復,但當時的建筑師們卻對雕像愛莫能助,只能任雕像的碎塊散落附近。 【一個用沙子制成的保險柜】 拉美西斯死去幾個世紀之后,這座建筑被完全荒廢,沙子開始逐漸將其埋沒,最終只剩下入口處巨大雕像的頭部和肩膀露在外面。
1813年,一位瑞士學者約翰布克哈特(Burckhardt)發(fā)現(xiàn)了它,在繼續(xù)沉睡4年后,意大利人喬丹貝爾佐尼(Giovan Belzoni)開始進行對其挖掘。經(jīng)過幾個月的工作,最終在沙石中開辟出一條道路,歷經(jīng)幾千年之后終于又有人能夠走進這座神廟的內(nèi)部。
又過了很久,這座被拉美西斯選來代表自己強大勢力和神圣天命的宏偉神廟終于面臨滅頂之災,險些永遠葬身于水下。1960年,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Nasser)開始下令修建阿斯旺(Assuan)大型水庫,水庫建成后將形成一個長約500公里的人工湖,可以將許多不毛之地變成良田。
這是一個對于國家來說至關重要的項目,但它卻會將代表;埃及法老文明的許多遺跡永遠埋入水底,其中就有阿布辛拜勒神廟,這件事也使它在全世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載入史冊的拯救行動】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向世人發(fā)出了警報,它發(fā)動了一次名副其實的拯救行動,世界上113個國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向埃及提供人力、資金和技術。
拯救計劃要將要將阿布辛拜勒神廟拆成許多塊,然后在離原地180米,地面抬高65米的地方再將這些碎塊重新組裝起來。整個工程花費了5年時間,使用了兩千多名工人、成噸的材料以及在考古史上從未有過的資源技術。
在整個過程中,每一塊都被編上號以便于重新組裝。重建后的神廟和原來的方位一樣,它根據(jù)星座和阿斯旺大壩建成后的尼羅河走向而定。
凸顯的山峰也恢復了原樣,整個巨型積木總算完工了。 【最寵愛王妃的不幸】 距阿布辛拜勒神廟不遠的北邊,有一間規(guī)模較小的山間廟宇,這是法老獻給納菲爾塔莉(Nefertari)的祭廟。
人們對這位王妃的出身一無所知,她好像來自平民家庭。但有一點不容置疑,無論是法老還是普通百姓都深愛著她。
王妃的名字意為“最美麗的女人”,而眾多的畫像也證明了她的魅力。拉美西斯在繼承王位前不久娶了她,從此就與她形影不離,無論是在宗教儀式中還是在國事活動里都能見到她。
在繪畫中以及其他文物上也常能看見她與丈夫親密地依偎在一起。在政治生活中,妮菲塔麗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她借助書信和禮物與希泰族的女王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她為法老生下了六個子女:兩個女兒和四個兒子,但都因早逝而未能繼承王位。事實上另一位王妃伊斯諾弗萊特(Istnofret)的兒子莫尼普塔(Merenptah)成了拉美西斯的接班人。
納菲爾塔莉(Nefertari)本應與拉美西斯一起主持阿布辛拜勒神廟的落成典禮,但很有可能她未能成行。根據(jù)一個介于小說與歷史之間的假說,妮菲塔麗恰恰是在這座本應與法老同享永恒的神廟門前死去,當時她委托大女兒隨父親主持落成典禮。
妮菲塔麗被隆重的安葬在女王谷。 1904年,意大利考古學家埃爾內(nèi)斯托斯基亞帕雷利(Ernesto Schiapparelli)發(fā)現(xiàn)了她的墳墓,但她的木乃伊和隨葬品均被盜 。
盡管如此,墓室內(nèi)經(jīng)過修復的經(jīng)過修復的精美壁畫仍然讓納菲爾塔莉(Nefertari)的墓成為古埃及文明的一顆明珠。 【一首永恒的史詩】 。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