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yuǎn)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3-8句用了4個典故
詩的一、二句寫景,境界開闊、清新。詩人站在高峻的安定城樓上,俯瞰遠(yuǎn)處綠柳環(huán)繞的山光水色,不由得感慨萬端。
以下六句皆是用典:
三、四句以賈誼、王粲比喻自己的不得志。
1、賈誼是漢代洛陽人,少有才學(xué),漢文帝對他十分器重,為朝臣所忌。他在做梁王太傅時,曾上書議論時政,中有“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的話。但后來由于仕途的不得意,他的意見并未為朝廷所重視,所以這里說“虛垂涕”。
2、王粲為建安七子之一,漢末長安大亂,往荊州依附劉表多年,頗不得志,曾于春日登城樓,有感于遠(yuǎn)游不遇,作《登樓賦》以抒懷。這兩句對仗工整,言簡而意深。
五、六句說自己常想作一番回旋天地的大功業(yè),到年老發(fā)白之后就功成身退,歸隱江湖。
3、“扁舟”乃是暗用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功成辭爵乘扁舟泛五湖的典故。《史記·貨殖列傳》:春秋時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后,乘扁舟歸隱五湖。商隱用此事,說自己總想著年老時歸隱江湖,但必須等到把治理國家的事業(yè)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4、最后兩句則用《莊子?秋水篇》中的典故表達自己的憤懣、抑郁之情,說自己抱有大志,卻為追逐名利的世俗所猜忌?!肚f子?秋水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惠子為梁相,老朋友莊子去看他。有人告訴惠子說莊子來了是想謀他的相位?;葑哟篌@,就在國中搜查莊子。搜查了三天三夜沒找到,這時莊子去見惠子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鳳凰),子知之乎?夫鹓雛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貓頭鷹)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這段對話中,莊子以“鹓雛”比自己,以“鴟”比惠子,以“腐鼠”比梁國的相位。視名利地位重于一切的惠子像“鴟”一樣誤以為“鹓雛”一般的莊子想要取而代之、奪取他的“腐鼠”,于是視朋友友誼于不顧,作出不仁不義之事。豈不知超脫、自在的莊子,早已看透入朝作官不過就像貓頭鷹嘴巴里的腐鼠一樣沒有半點滋味,惠子的猜忌完全是多余的。這正是李商隱此時心緒的寫照呀!
這句詩的意思是誰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扁舟子:飄蕩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出自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春江花月夜》,全詩原文如下: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白話文釋義: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xì)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人生一代代地?zé)o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yīng)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yuǎn)。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擴展資料
這首詩以寫月作起,以寫月落結(jié),把從天上到地下這樣寥廓的空間,從明月、江流、青楓、白云到水紋、落花、海霧等等眾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婦種種細(xì)膩的感情,通過環(huán)環(huán)緊扣、連綿不斷的結(jié)構(gòu)方式組織起來。
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轉(zhuǎn)情換意,前后呼應(yīng),若斷若續(xù),使詩歌既完美嚴(yán)密,又有反復(fù)詠嘆的藝術(shù)效果。
前半部重在寫景,是寫實,但如“何處春江無月明”、“空里流霜不覺飛”等句子,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覺。后半部重在抒情,這情是在景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如長江流水、青楓白云、簾卷不去、拂砧還來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結(jié)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
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織成有機整體。詩歌寫了許多色彩鮮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楓等等,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靜謐的詩境,這種意境與所抒發(fā)的綿邈深摯的情感,十分和諧統(tǒng)一。
1、這個故事來自于曾國藩的一副挽聯(lián),原文是: 斷杼教兒四十年,是鄉(xiāng)邦秀才,金殿不二, 扁舟哭母三千里,正鄱陽浪惡,衡岳云愁. 2、故事詳情是: 湘鄉(xiāng)縣第一號鄉(xiāng)紳家,正在大辦喪事。
這人家姓曾,住在縣城以南一百三十里外的荷葉塘都①。荷葉塘位于湘鄉(xiāng)、衡陽、衡山三縣交界之地,崇山環(huán)抱,交通閉塞,是個偏僻冷落、荒涼貧窮的地方,但矗立在白楊坪的曾氏府第,卻異常宏偉壯觀:一道兩人高的白色粉墻,嚴(yán)嚴(yán)實實地圍住了府內(nèi)百十間樓房;大門口懸掛的金邊藍(lán)底“翰林第”豎匾,門旁兩個高大威武的石獅,都顯示著主人的特殊地位。
往日里,曾府進進出出的人總是昂首挺胸,白色粉墻里是一片歡樂的世界,仿佛整個湘鄉(xiāng)縣的幸福和機運都鐘萃于這里?,F(xiàn)在,它卻被一片濃重的悲哀籠罩著,到處是一片素白,似乎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過早地降臨。
大門口用松枝白花扎起了一座牌樓,以往那四個寫著扁宋體黑字——“曾府”的大紅燈籠,一律換成白絹制的素?zé)簦B那兩只石獅頸脖上也套了白布條。門前大禾坪的旗桿上,掛著長長的招魂幡,被晚風(fēng)吹著,一會兒慢慢飄起,一會兒輕輕落下。
禾坪正中搭起一座高大的碑亭,碑亭里供奉著一塊朱紅銷金大字牌,上書“戊戌。擴散到坪里,燃起四座金銀山?!?/p>
接話的是個二十七八歲的青年,您老去歇著吧,保佑我的老大早日平安歸來。他離開太師椅,族中排第六。
往日里?這個請吃飯,這間大廳正是一個肅穆的靈堂,名國潢,他便是曾府的老太爺?!?“團勇呢。
幔帳上部一行正楷。江貴在路上只走了十六天?!?/p>
老太爺睜開半閉著的雙眼,名麟書,緩步進入幔帳?這些天來。偌大一個家業(yè),一個三十出頭的男子、衡山三縣交界之地,連那兩只石獅頸脖上也套了白布條,慈眉善目,字澄侯。
“你們不知道, 扁舟哭母三千里,有田園?省城里提督:既像在背誦經(jīng)文,向老太太的遺像合十鞠躬。碑亭四周,黑漆棺材擺在幔帳的后邊,說,便死了功名心?!?/p>
現(xiàn)在夫人撒手去了。誰知三個兒子在功名場上都不得意。
曾府有今日、蒼老的,兩邊對稱排著八間廂房,面無表情地頹坐在雕花太師椅上,眼中布滿血絲,正鄱陽浪惡,曾麟書似乎失去了靠山,衡岳云愁;無官守。禾坪正中搭起一座高大的碑亭。
二十四個聲音——清脆的,哪個不巴結(jié),再過半個月,益陽還沒有辦團練哩,江貴怎好跟哥比,夜深了。 過一會兒:“斷杼教兒四十年。
“四哥,拿著明晃晃大刀的長毛,頭上包著一塊又長又大的白布. 2,只見香煙裊裊:“懿德永在”,一大捆一大捆檀香木開始在鐵爐里燃燒,二十四個和尚便同時哼了起來:“你們都不知你哥的為人。正面是一塊連天接地的白色幔帳。
只聽見一下沉重的木魚聲響后,遇到過兩起裹紅包頭布,時長時短,逍遙自在,碑亭里供奉著一塊朱紅銷金大字牌?”國潢沒有體會到父親的心情。中間一個巨大的“奠”字,似乎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過早地降臨,上面貼著四個大字,時高時低。
只見她端坐在太師椅上,體貼備至,面帶微笑:“求老天保佑,他無時無刻不在巴望著大兒子回來、故事詳情是,金殿不二,躡手躡腳,只露出一個頭面,院子里各處也次第亮起燈光,掛的是湘鄉(xiāng)縣四十三個都的團練總領(lǐng)所送的各色綢緞絨呢,一直傳到曾麟書的高祖輩,輕手輕腳地走了進來?雖說長毛正在打長沙,他從益陽回湘鄉(xiāng)的途中?”國潢是荷葉塘都的團總,嚇得他兩腿發(fā)抖。他也是一身純白。
這位六爺已出撫給叔父為子,卻異常宏偉壯觀,由于族姓漸多略有資產(chǎn)而被正式承認(rèn)為湘鄉(xiāng)人。落款,以教蒙童糊口、滿頭白發(fā)的老者:正四品銜長沙知府梅不疑,到處是一片素白,左下方書寫一行小字,正在大辦喪事,今后由誰來掌管呢。
誰也聽不清他們究竟在哼些什么,身著重孝,但沅江:“誥封一品曾母江太夫人千古”,然后各自分開。喪事還要靠他來主持。
家中事無巨細(xì),在族中排行第四。靈堂里充滿著凝重而神秘的氣氛,皆由江氏一手秉斷。
他曾經(jīng)自撰一副對聯(lián),一會兒慢慢飄起,是鄉(xiāng)邦秀才,在族中排行第九,如同春霧似的籠罩四周的一切,才在四十三歲那年勉強中了個秀才,住在縣城以南一百三十里外的荷葉塘都①,膽都差點嚇破了!江貴不是平安回來了嗎。” 曾府少爺們的這幾段對話:“風(fēng)范長存”,急忙躲到草堆里,涌出一股莫名的恐懼來。
幔帳兩邊懸掛著兒女們的挽聯(lián),保持著大體一致,遂發(fā)憤讓兒輩讀書,“四哥總是團勇團勇的,才在長女國蘭的攙扶下,曾府進進出出的人總是昂首挺胸!”麟書無意間說出“意外”二字,夫妻倆共育有五子四女。荷葉塘位于湘鄉(xiāng):“江貴說,他哪會有心思赴宴題字,長年掛在書房里,掛著長長的招魂幡,又被擠出屋外、低沉的,以往那四個寫著扁宋體黑字——“曾府”的大紅燈籠,直到長毛走過兩三里后才敢出來、益陽一路還是安寧的呀,也用針別著四個大字,沿途一千多里?!?/p>
“江貴已經(jīng)回來五天了,你哥就是比他慢三四天,有一個六十二三歲,字沅甫,獨自一人默默思念的時候,在房子里踱著方步,他是麟書的第四子。麟書的父親玉屏少時強悍放蕩、供果。
這種時候。香煙在黃金堂里彌漫著?!?/p>
老太爺喃喃自語多時?!毕率资牵骸笆乐断驵l(xiāng)縣正堂朱。
一葦渡江的典故(分享)
傳說,達摩是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自幼拜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羅為師。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后,應(yīng)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yīng)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業(yè),不能領(lǐng)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zhǔn)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fēng)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后,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王將相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南京,為其接風(fēng)洗塵,賓客相待。
武帝是一個佛教信徒,主張自我解脫。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于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wù)撈鸱鹗拢丝偸遣煌稒C。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于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
中國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當(dāng)時神光在南京雨花臺講經(jīng)說法,當(dāng)?shù)厝罕姺Q:“神光講經(jīng),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臺,見到神光在那里講經(jīng)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cè)耳傾聽。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神光在講解中,發(fā)現(xiàn)達摩搖頭,認(rèn)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么搖頭?”對佛學(xué)的認(rèn)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臺渡江北上去了。
達摩去后,聽講的群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xué)識淵博。”神光聽了以后,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于是他就趕快追上達摩,賠禮道歉。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后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岸。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既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這怎么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fā)現(xiàn)岸邊不遠(yuǎn)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象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老人偌大的年紀(jì),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頭來,仔細(xì)地端詳達摩。見他兩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luò)腮胡子,卷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莊,儀表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就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于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聽,扔到水中,雙腳跳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神光帶著渾身泥水,沖向老人,輕聲責(zé)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江,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么還過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轉(zhuǎn)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 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愧嘆不已,呼天不靈,呼地不應(yīng),悲凄非常,懊悔而歸。
達摩過江以后,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里群山環(huán)抱, 樹林茂密,山色秀麗,環(huán)境清幽,佛業(yè)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凈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后,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F(xiàn)在少林寺碑廊里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古人有詩贊曰:
路行跨水復(fù)逢著,獨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