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隋末戰(zhàn)亂破壞嚴重,唐太宗貞觀之治和唐高宗永徽之治后,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當時主要屬于河南道。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guān)中,而青、齊(今青州、濟南)等地的物價仍遠低于中國其它地方。
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晚唐時,再一次戰(zhàn)亂四起。
北宋:北宋時期,山東的經(jīng)濟得到恢復并快速發(fā)展。宋徽宗宣和元年到宣和二年(1119年—1120年)宋江聚眾三十六人在梁山造反,這個故事被寫進元惠宗至正年間成書的《水滸傳》。
南宋:南宋時山東屬于金國,金代極盛時的金章宗泰和年間,山東西路和山東東路總?cè)丝诔^一千萬。明朝:明太祖洪武年間設(shè)立山東?。ó敃r包括遼東)。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朝廷獎勵人民墾荒。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東的耕地面積有7240余萬畝,居全國第三位。
明太宗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以后,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于漕運的發(fā)展而繁榮起來。清朝:清朝山東省分三道:濟東泰武臨道、登萊青膠道、兗沂曹濟道。
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山東耕地達到9000余萬畝。1860年代,煙臺成為山東第一個開放口岸。
1895年,在甲午戰(zhàn)爭中,日軍攻占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1898年,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
德國還修筑了從青島通往濟南的膠濟鐵路(1905年),和津浦鐵路的北段(1911年),把山東當作自己的勢力范圍。1899年,義和團從山東興起,攻擊遍布全省的西方傳教士。
膠州古代人口發(fā)展緩慢。
鴉片戰(zhàn)爭前的百余年人口增長相當迅速,年平均增長高達14‰。建國前后人口生產(chǎn)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
公元20世紀70年代以后,結(jié)束了人口生產(chǎn)的失控狀態(tài)。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口素質(zhì)不斷增強。
一 人口數(shù)量 明代始有人口記載。1586(明萬歷十四年),18474 丁,約9萬人。
明末清初,人口減少,至1653年(清順治十年), 13848丁,約7萬人。1711年(康熙五十年),18097丁,約9萬人。
1713年,清廷規(guī)定:“新增人丁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此后,人口統(tǒng)計數(shù)大幅度增長,至1836年(道光十六年),106350丁,約50萬人。
1919年(民國 8年),總?cè)丝?10526人。至1944年,總?cè)丝谶_ 712755人。
建國后,膠州人口發(fā)展較快,1949-1987年38年間,人口增加24萬人,人口平均增長速度為11%。其中,1950-1957年, 8年間人口增加6.9萬人。
1958-1961年,人口逐年下降,4年間減少4.2萬人。1962-1972年,經(jīng)濟開始好轉(zhuǎn),人口呈迅速增長趨勢, 11年間人口增加12.8萬人。
1973-1987年,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速度放慢,15年間人口增加8.1萬人。 二 人口分布 民國以來,人口密度逐漸增大。
1919年(民國8年),平均每平方公里195人,1949年每平方公里358人。1987年,每平方公里為546人,分別為1919年、1949年人口密度的2.8倍和1.5倍。
膠州北部平原區(qū)占全市面積的49.5%,1964年普查人口為284807人,占全市總?cè)丝诘?7%,平均每平方公里46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63人;1987年人口為414268人,占全市總?cè)丝诘?0%,平均每平方公里67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126人。 南部丘陵區(qū)占全市面積的50.5%,1964年普查人口218038人,占市總?cè)丝诘?3%,平均每平方公里 37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25人;1987年人口272968人,占全市總?cè)丝诘?0%,平均每平方公里43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112人。
1964年城鎮(zhèn)人口38057人,占總?cè)丝诘?.6%;農(nóng)村人口464788人,占總?cè)丝诘?92.4%。此后10余年城鎮(zhèn)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300人。
1978年起,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城鎮(zhèn)人口較大幅度增長,至 1987年,人口68640人,占全市總?cè)丝诘?0%,平均每年增長2673人。 三 人口變動 人口變動分自然變動和機械變動: 自然變動 民國時期,膠州人口為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率類型。
建國后,人民的生活狀況和醫(yī)療條件明顯改善,人口死亡率總的趨勢逐漸下降。進入70年代后,死亡率穩(wěn)定在6‰左右,增長趨勢與出生率基本一致。
1949~1987年,出現(xiàn)過兩個生育高峰期、一個生育低谷期。1952~1957年,出生106284人,死亡40088人,為第一個生育高峰期。
1958~1961年,群眾生活困難,營養(yǎng)不良,出現(xiàn)生育低谷、死亡高峰期。4年出生36642人,死亡44292人,減少2250人。
1962-1970年,出現(xiàn)第二個生育高峰期。9年出生183551人,死亡47162人,自然增長136389人。
從70年代起,計劃生育工作逐漸走上正軌,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1974~1987年,14年出生133150人,年均出生率14.7‰;自然增長76703人,自然增長率8.47‰。
機械變動 明洪武至永樂年間,先后有云南、山西等地移民遷居膠州定居,另立村莊二百余個,為明清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人口計劃遷移。民國時期,遇有災荒年景,佃農(nóng)、破產(chǎn)農(nóng)民多到外地逃荒要飯,或到東北三省謀生,俗稱“闖關(guān)東”。
年景好轉(zhuǎn)大多數(shù)又轉(zhuǎn)回家鄉(xiāng)。建國后,膠州遷出人口多于遷入人口。
1954~1987年,遷出人口441705人,遷入人口356975人。其中1954~1979年, 26年遷出人口比遷入人口多95261人,平均每年遷移凈減少人口 3664人;1980~1987年,平均每年遷移凈增加人口1316人。
四 民族構(gòu)成 膠州自古以來主要為漢族人居住。建國后,來膠州定居的少數(shù)民族人口漸趨增多。
1953年,少數(shù)民族人口 6人(回族)。1964年人口普查,全縣總?cè)丝跒?02845人,其中漢族502802人,占總?cè)丝诘?9.99%;少數(shù)民族43人,占總?cè)丝诘?.01%。
少數(shù)民族中,回族25人、滿族5人、高山族4人、朝鮮族3人、壯族3人、蒙古族1人、苗族1人、維吾爾族1人。1982年人口普查,共有12個民族,比1964年新增4個民族(水族、藏族、錫伯族、達斡爾族),減少1個民族(維吾爾族)。
總?cè)丝跒?56096人,其中漢族655878人,占總?cè)丝诘?9.97%;少數(shù)民族人口增加到218人,占總?cè)丝诘?.03%。少數(shù)民族中,回族88人、滿族87人、朝鮮族24人、蒙古族7人、壯族3人、高山族3人、水族2人、苗族1人、藏族1人、錫伯族1人、達斡爾族1人。
少數(shù)民族人口分布比較集中。1985年有少數(shù)民族人口 130人。
其中112人分布于膠城鎮(zhèn),占少數(shù)民族人口總數(shù)的86%;余18人分布于三官廟、大莊、冷家村、北王珠、小麻灣、南杜村、鋪集7處鄉(xiāng)鎮(zhèn)。 五 性別構(gòu)成 民國時期,男性多于女性,1929年(民國18年),男性299685人,占總?cè)丝诘?4.87%;女性246476人,占總?cè)丝诘?5.13%。
1944年,男性374521人,占總?cè)丝诘?2.55%;女性338234人,占總?cè)丝诘?7.75%。建國后,人口性別比例的變化分為兩個階段。
1949~1969年,女性略多于男性。1949年,男。
1、《百發(fā)百中》:春秋時代,楚王手下有個名叫養(yǎng)由基的人,善于射 箭。
有 一次,他 站在 離 柳樹 百步 以外 的 地方,張 弓 搭 箭,連發(fā) 數(shù) 箭,都 射中了 柳樹 的 葉子。大家 看了 贊嘆 不絕。
從此,輾轉(zhuǎn)相傳,就 把 他的 箭術(shù) 稱為“百發(fā)百中”。 2、《不恥下問》: 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孔圉(yu3)死了,被 大家 稱為 “文”,孔子的學生子夏問孔子 道:孔圉天資聰明而又勤奮好學,他不認為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是件羞恥的事,所以他死后給他這個稱號?!?/p>
3、《膽大如斗》三國 時期,蜀國的姜維膽量很大,也有 才干,得到軍師諸葛亮的器重,委任他為征西將軍,并且竭力培植他。諸葛亮死后,蜀國的兵馬就由他統(tǒng)率,任蜀國的大將軍。
他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多次領(lǐng)兵攻打魏國,都沒有取勝。后來魏國征伐蜀國,蜀國寡不敵眾,遭到慘敗,后主劉禪投降。
不久,魏國的鐘會陰謀叛變魏王,姜維認為時機已到,便假意與鐘會勾結(jié),企圖趁機恢復蜀。不料事機敗露,姜維被魏兵所殺。
魏兵剖開他的肚子,發(fā)現(xiàn)姜維的膽像斗一般大。 4、《得過且過》傳說,五臺山上有一種 鳥 叫 寒號鳥,有 四只 腳,兩扇 肉翅。
每當 盛夏 季節(jié),它的 身上 長滿了 五彩燦爛的 羽毛,因此 自鳴得意地 叫:” 鳳凰 不如 我,鳳凰 不如 我!” 等到 深秋,它的 羽毛 全 脫落了,像 剛 出殼 的 幼鳥 一樣,在 寒風 中 瑟索 發(fā)抖。它 無可奈 何地 叫道:” 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天氣 轉(zhuǎn)暖,寒號鳥 又 繼續(xù) 跳著 叫著,忘卻了 冬天 的 威脅。
5、《點石成金》晉代,有個叫許遜的人,曾當過旌陽縣令,時常 裝鬼弄神,施符作法,如同 仙人 一般,老百姓 稱 他 為“ 許真君”。 有 一次,他 看到 百姓 繳不上 租稅,就 動了 惻隱之心,用 法術(shù) 把 石頭 點化成 金子,替 百姓 上繳了 拖欠 的 租稅。
1、孔子: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義利之辯: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鬃拥膶W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lǐng)取金錢。
孔子說:“賜(即子貢),你錯了!圣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為?,F(xiàn)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lǐng)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lǐng)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p>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鬃痈吲d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
2、孟子 :戰(zhàn)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jié)沒有改嫁。
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
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3、孫武,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孫子晉見吳王之后,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
吳王看后,贊不絕口。為考察孫子的統(tǒng)兵能力,吳王挑選了100多名宮女由孫子操練。
孫武把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zhí)行軍法。但宮女們不聽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
孫武便召集軍吏,根據(jù)兵法,斬兩位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馬上派人傳命說:寡人已經(jīng)知道將軍能用兵了。
沒有這兩個美人侍候,寡人吃飯也沒有味道。請將軍赦免她們。
孫武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武執(zhí)意殺掉了兩位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xù)練兵。
當孫武再次擊鼓發(fā)令時,眾宮女前后左右,進退回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guī)矩,陣型十分齊整。闔閭失去愛姬,心中不快。
孫武便親見闔閭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p>
聽了孫武的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便拜孫武為將軍。在孫武的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zhì)有了明顯提高,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4、王羲之,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入木三分: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fā)現(xiàn)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5、王祥,瑯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西孝友村)人 。
三國曹魏及西晉時大臣。王祥繼母朱氏一次想吃鮮魚,當時天寒冰凍,王祥脫下衣服,準備砸冰捕魚,忽然冰塊融化,跳出兩條鯉魚,王祥拿著鯉魚回去孝敬母親。
繼母向王祥說很想吃燒黃雀,不久就有數(shù)十只黃雀飛進屋帳內(nèi),王祥得以給母親吃。鄰居都驚嘆這是王祥的孝道感動上天。
姜尚 周代齊國的始祖,軍事家、政治家。
姜姓,呂氏,名望。西周初年輔佐武王滅商有功,俗稱“姜太公”。
兵書《六韜》,相傳是他的著作。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
春秋初期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今傳《管子》一書,系后人依托之作。
晏嬰(?~前55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
傳世《晏子春秋》一書,系戰(zhàn)國時人搜集有關(guān)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至圣先師”。 魯班 (約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輸,名般,是春秋末期魯國人。
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發(fā)明家。被后人尊為“匠師之祖”。
曾參 (前505——前435),今山東平邑縣人,亦稱曾子。編著了《大學》、《孝經(jīng)》兩書,對教育事業(yè)做出了積極貢獻。
后世稱為“述圣”。 齊桓公(?~公元前643),春秋初期齊國國君,軍事統(tǒng)帥。
姜姓,名小白。開創(chuàng)春秋五霸之首。
孫武 字長卿。齊國人。
春秋末期軍事家。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杰出的兵書。
左丘明 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
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墨子 (約前468~前376)名翟。
古小邾國(今滕州市)人。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
現(xiàn)存《墨子》五十三篇。 孫臏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東陽谷縣人。
戰(zhàn)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孟珂 (約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東鄒縣人。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稱為“亞圣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
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莊子》一書傳世。
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趙國人,一生在山東地區(qū)活動,今蒼山蘭陵鎮(zhèn)東南有荀子墓。
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
扁鵲 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山東長清)人。
戰(zhàn)國時醫(yī)學家 吳起(?~前381)衛(wèi)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戰(zhàn)國時軍事家。
現(xiàn)存《吳子》六篇 東方朔 (前154——前93),西漢大文學家。今山東陵縣人 孔融 (153——208年),今山東曲阜人,孔子20世孫。
東漢末學者,“建安七子”之一,有個典故叫孔融讓梨,就是他四歲那年干的。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
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
著作有《出師表》《隆重對》《諸葛亮集》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瑯琊臨沂人。
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圣”。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
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
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
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五十篇 賈思勰 益都(治在今壽光)人。
北魏農(nóng)學家。著有農(nóng)學名著《齊民要術(shù)》。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瑯琊臨沂(今臨沂市)。
唐大臣、著名書法家。傳世名作甚多,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約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章丘)人。南宋女詞人。
《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散佚。后人輯有《漱玉詞》。
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
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清明上河圖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南宋詞人。著有《稼軒詞》。
戚繼光 (1528——1587),明朝著名軍事家,抗倭名將,沿海入侵倭寇聞風喪膽,創(chuàng)竹竿戰(zhàn)法。今山東蓬萊人 孔尚任 (1648——1718),孔子64代孫,今山東曲阜人。
昆曲名劇《桃花扇》即他所為。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
清文學家。著有《聊齋志異》等。
膠州古代人口發(fā)展緩慢。
鴉片戰(zhàn)爭前的百余年人口增長相當迅速,年平均增長高達14‰。建國前后人口生產(chǎn)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
公元20世紀70年代以后,結(jié)束了人口生產(chǎn)的失控狀態(tài)。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口素質(zhì)不斷增強。
一 人口數(shù)量 明代始有人口記載。1586(明萬歷十四年),18474 丁,約9萬人。
明末清初,人口減少,至1653年(清順治十年), 13848丁,約7萬人。1711年(康熙五十年),18097丁,約9萬人。
1713年,清廷規(guī)定:“新增人丁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此后,人口統(tǒng)計數(shù)大幅度增長,至1836年(道光十六年),106350丁,約50萬人。
1919年(民國 8年),總?cè)丝?10526人。至1944年,總?cè)丝谶_ 712755人。
建國后,膠州人口發(fā)展較快,1949-1987年38年間,人口增加24萬人,人口平均增長速度為11%。其中,1950-1957年, 8年間人口增加6.9萬人。
1958-1961年,人口逐年下降,4年間減少4.2萬人。1962-1972年,經(jīng)濟開始好轉(zhuǎn),人口呈迅速增長趨勢, 11年間人口增加12.8萬人。
1973-1987年,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速度放慢,15年間人口增加8.1萬人。 二 人口分布 民國以來,人口密度逐漸增大。
1919年(民國8年),平均每平方公里195人,1949年每平方公里358人。1987年,每平方公里為546人,分別為1919年、1949年人口密度的2.8倍和1.5倍。
膠州北部平原區(qū)占全市面積的49.5%,1964年普查人口為284807人,占全市總?cè)丝诘?7%,平均每平方公里46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63人;1987年人口為414268人,占全市總?cè)丝诘?0%,平均每平方公里67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126人。 南部丘陵區(qū)占全市面積的50.5%,1964年普查人口218038人,占市總?cè)丝诘?3%,平均每平方公里 37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25人;1987年人口272968人,占全市總?cè)丝诘?0%,平均每平方公里43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112人。
1964年城鎮(zhèn)人口38057人,占總?cè)丝诘?.6%;農(nóng)村人口464788人,占總?cè)丝诘?92.4%。此后10余年城鎮(zhèn)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300人。
1978年起,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城鎮(zhèn)人口較大幅度增長,至 1987年,人口68640人,占全市總?cè)丝诘?0%,平均每年增長2673人。 三 人口變動 人口變動分自然變動和機械變動: 自然變動 民國時期,膠州人口為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率類型。
建國后,人民的生活狀況和醫(yī)療條件明顯改善,人口死亡率總的趨勢逐漸下降。進入70年代后,死亡率穩(wěn)定在6‰左右,增長趨勢與出生率基本一致。
1949~1987年,出現(xiàn)過兩個生育高峰期、一個生育低谷期。1952~1957年,出生106284人,死亡40088人,為第一個生育高峰期。
1958~1961年,群眾生活困難,營養(yǎng)不良,出現(xiàn)生育低谷、死亡高峰期。4年出生36642人,死亡44292人,減少2250人。
1962-1970年,出現(xiàn)第二個生育高峰期。9年出生183551人,死亡47162人,自然增長136389人。
從70年代起,計劃生育工作逐漸走上正軌,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1974~1987年,14年出生133150人,年均出生率14.7‰;自然增長76703人,自然增長率8.47‰。
機械變動 明洪武至永樂年間,先后有云南、山西等地移民遷居膠州定居,另立村莊二百余個,為明清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人口計劃遷移。民國時期,遇有災荒年景,佃農(nóng)、破產(chǎn)農(nóng)民多到外地逃荒要飯,或到東北三省謀生,俗稱“闖關(guān)東”。
年景好轉(zhuǎn)大多數(shù)又轉(zhuǎn)回家鄉(xiāng)。建國后,膠州遷出人口多于遷入人口。
1954~1987年,遷出人口441705人,遷入人口356975人。其中1954~1979年, 26年遷出人口比遷入人口多95261人,平均每年遷移凈減少人口 3664人;1980~1987年,平均每年遷移凈增加人口1316人。
四 民族構(gòu)成 膠州自古以來主要為漢族人居住。建國后,來膠州定居的少數(shù)民族人口漸趨增多。
1953年,少數(shù)民族人口 6人(回族)。1964年人口普查,全縣總?cè)丝跒?02845人,其中漢族502802人,占總?cè)丝诘?9.99%;少數(shù)民族43人,占總?cè)丝诘?.01%。
少數(shù)民族中,回族25人、滿族5人、高山族4人、朝鮮族3人、壯族3人、蒙古族1人、苗族1人、維吾爾族1人。1982年人口普查,共有12個民族,比1964年新增4個民族(水族、藏族、錫伯族、達斡爾族),減少1個民族(維吾爾族)。
總?cè)丝跒?56096人,其中漢族655878人,占總?cè)丝诘?9.97%;少數(shù)民族人口增加到218人,占總?cè)丝诘?.03%。少數(shù)民族中,回族88人、滿族87人、朝鮮族24人、蒙古族7人、壯族3人、高山族3人、水族2人、苗族1人、藏族1人、錫伯族1人、達斡爾族1人。
少數(shù)民族人口分布比較集中。1985年有少數(shù)民族人口 130人。
其中112人分布于膠城鎮(zhèn),占少數(shù)民族人口總數(shù)的86%;余18人分布于三官廟、大莊、冷家村、北王珠、小麻灣、南杜村、鋪集7處鄉(xiāng)鎮(zhèn)。 五 性別構(gòu)成 民國時期,男性多于女性,1929年(民國18年),男性299685人,占總?cè)丝诘?4.87%;女性246476人,占總?cè)丝诘?5.13%。
1944年,男性374521人,占總?cè)丝诘?2.55%;女性338234人,占總?cè)丝诘?7.75%。建國后,人口性別比例的變化分為兩個階段。
1949~1969年,女性略多于男性。1949年,男。
1,孔丘 (前551——前479),字仲尼,今山東曲阜東南一帶人。
春秋末年偉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史稱孔子。青年時期做過看管牛羊的小官和管理倉庫的小 官。
中年后開始授徒講學。51歲時任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魯班 (約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輸,名般,是春秋末期魯國人。
是我國古代 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發(fā)明家。被后人尊為“匠師之祖”。
3,曾參 (前505——前435),今山東平邑縣人,亦稱曾子。編著了《大學》、《孝經(jīng)》兩 書,對教育事業(yè)做出了積極貢獻。
后世稱為“述圣”。 4,孫臏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東陽谷縣人。
戰(zhàn)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 兵法》一書。 5,孟珂 (約前372——前289年),即孟子。
今山東鄒縣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 家。
被稱為“亞圣”。 6,扁鵲 (前357——前307年),姓秦,名越人。
今山東長清縣人。系我國醫(yī)學事業(yè)重要的 奠基人之一。
發(fā)明 望 聞 問 切等療法。 7,東方朔 (前154——前93),西漢文學家。
今山東陵縣人。性詼諧滑稽,善辭賦。
8,匡衡 西漢時期人,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zhèn)人。鑿壁偷光來讀書,就是他干的。
后官至丞 相。 9,鄭玄 (127——200年),漢末著名經(jīng)學家。
今山東高密人。 10,孔融 (153——208年),今山東曲阜人,孔子20世孫。
東漢末學者,“建安七子”之 一,有個典故叫孔融讓梨,就是他四歲那年干的。 11,管寧 (158——241年),是管仲的后代,三國時期著名學者。
今山東臨朐人。 12,王粲 (177——217年),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今山東鄒縣人。
13,劉楨 今山東東平縣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14,仲長統(tǒng) (180——220年),東漢末著名哲學家、政論家。
今山東鄒縣人。他曾提出“人 事為本,天道為末”的論點。
15,諸葛亮 (181——234年),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今山東沂南縣人。 16,王戍 (234——305年),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
今山東臨沂人。 17,左思 (約255——305年),西晉著名文學家,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人。
叫洛陽紙變貴的 就是他的文章《三都賦》和《招隱》。 18,王羲之 (321——379年),今山東臨沂城北人。
東晉大書法家。 19,鮑照和鮑令暉,系哥妹倆,是南朝宋詩人。
今山東蒼山縣人。其中,哥哥與謝靈運、顏 延之被人稱為“元嘉三大家”。
妹妹是南朝宋齊兩代唯一留有著作的女文學家。 20,劉峻 (462——521年),南朝梁著名學者、文學家。
今山東平原縣人。 21,劉勰 (約465——532年),今山東莒縣人。
南朝梁杰出的文學理論批評家。所著《文心 雕龍》一書,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極大。
22,肖穎士 (708——759年),唐代文學家。今山東蒼山縣人。
與當時名士李華齊名,時稱 “蕭李”。 23,顏真卿 (709——785),唐代大臣,書法家。
今山東臨沂市人。 24,黃巢 (?——884),唐末農(nóng)民大起義領(lǐng)袖,今山東荷澤東南人。
25,石介 (1005——1045),北宋前期學者、教育家、文學家。,今山東泰安市郊區(qū)橋溝村 人。
支持并參與范仲淹等人發(fā)起的政治改革。有著作《徂徠集》流傳于世。
26,宋江 (?——約1122年) 北宋末年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今山東鄆城縣人。
27,荀子,山東莒南縣人(這個拿不準) 28,李清照 (1084——約1151),宋代著名女詞人,今山東濟南人。 29,辛棄疾 (1140——1207年),南宋著名詞人,今山東濟南人。
30,邱處機 (1148——1227),金、蒙時期,道教全真道龍門派創(chuàng)始人。今山東棲霞縣人。
31,唐賽兒 ,明初農(nóng)民起義女領(lǐng)袖。今山東濱縣人。
32,李開先 (1502——1568),明代中葉著名文學家和戲曲家。今山東章丘縣人。
33,戚繼光 (1528——1587),明朝著名軍事家,抗倭名將。今山東蓬萊人。
34,王士禎 (1634——1711),清朝大臣,詩人。今山東桓臺縣人。
在創(chuàng)作上倡導“神韻 說”。 35,趙執(zhí)信 (1662——1744),清朝詩人。
今山東淄博人。18歲中進士。
36,蒲松齡 (1640——1715),清初著名小說家,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qū)人。
舜帝,山東諸城人。
三皇五帝之一,古代名君。姜尚周代齊國的始祖,軍事家、政治家。
姜姓,呂氏,名望。西周初年輔佐武王滅商有功,俗稱“姜太公”。
兵書《六韜》,相傳是他的著作。姜太公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
春秋初期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今傳《管子》一書,系后人依托之作。
安徽阜陽潁上縣人,現(xiàn)有管鮑祠。晏嬰(?~前55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
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傳世《晏子春秋》一書,系戰(zhàn)國時人搜集有關(guān)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至圣先師”。
魯班(約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輸,名般,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發(fā)明家。
被后人尊為“匠師之祖”。曾參(前505——前435),今山東平邑縣人,亦稱曾子。
編著了《大學》、《孝經(jīng)》兩書,對教育事業(yè)做出了積極貢獻。后世稱為“述圣”。
齊桓公(?~公元前643),春秋初期齊國國君,軍事統(tǒng)帥。姜姓,名小白。
開創(chuàng)春秋五霸之首。孫武 字長卿。
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
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杰出的兵書。左丘明 魯國人。
春秋末期史學家。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墨子 (約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國(今滕州市)人。
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現(xiàn)存《墨子》五十三篇。
孫臏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東陽谷縣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孟珂 (約前372——前289年),即孟子。
今山東鄒縣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被稱為“亞圣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
有《莊子》一書傳世。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
趙國人,一生在山東地區(qū)活動,今蒼山蘭陵鎮(zhèn)東南有荀子墓。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
著有《荀子》一書。扁鵲 姓秦,名越人。
齊國渤海盧(今山東長清)人。戰(zhàn)國時醫(yī)學家吳起(?~前381)衛(wèi)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
戰(zhàn)國時軍事家?,F(xiàn)存《吳子》六篇東方朔 (前154——前93),西漢大文學家。
今山東陵縣人孔融(153——208年),今山東曲阜人,孔子20世孫。東漢末學者,“建安七子”之一,有個典故叫孔融讓梨,就是他四歲那年干的。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樼痍柖迹ń裆綎|沂南)人。
三國蜀漢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著作有《出師表》《隆重對》《諸葛亮集》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瑯琊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圣”。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
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
著有《文心雕龍》五十篇賈思勰 益都(治在今壽光)人。北魏農(nóng)學家。
著有農(nóng)學名著《齊民要術(shù)》。顏真卿(709~785)字清臣。
祖籍瑯琊臨沂(今臨沂市)。唐大臣、著名書法家。
傳世名作甚多,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李清照(約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章丘)人。
南宋女詞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散佚。
后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
清明上河圖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詞人。
著有《稼軒詞》。戚繼光 (1528——1587),明朝著名軍事家,抗倭名將,沿海入侵倭寇聞風喪膽,創(chuàng)竹竿戰(zhàn)法。
今山東蓬萊人孔尚任 (1648——1718),孔子64代孫,今山東曲阜人。昆曲名劇《桃花扇》即他所為。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清文學家。
著有《聊齋志異》等。劉墉:宰相劉羅鍋 高密人,1719—1804,號石庵,清代書法家,后人稱為清四大書家(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之一。
古代山東歷史名人簡表舜帝,山東諸城人姜尚周代齊國的始祖,軍事家、政治家。姜姓,呂氏,名望。
西周初年輔佐武王滅商有功,俗稱“姜太公”。兵書《六韜》,相傳是他的著作。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春秋初期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今傳《管子》一書,系后人依托之作。晏嬰(?~前55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
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傳世《晏子春秋》一書,系戰(zhàn)國時人搜集有關(guān)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至圣先師”。
魯班(約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輸,名般,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發(fā)明家。
被后人尊為“匠師之祖”。曾參(前505——前435),今山東平邑縣人,亦稱曾子。
編著了《。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1.1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