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哀鴻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
《詩經(jīng)·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比哲人,謂我劬勞?!?/p>
詩歌寫使臣行于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嗚之聲不絕。后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2、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后因稱兩姓聯(lián)姻為“秦晉之好”。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愿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3、桑梓 桑梓,代指家鄉(xiāng)。
《詩經(jīng)·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躬敬止?!笔钦f家鄉(xiāng)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
后來人們用來喻指故鄉(xiāng)。 毛澤東·《七絕》: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節(jié)前一天或兩天。
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
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5、采薇 采薇,代指隱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后,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終餓死。
后以此喻隱居避世。 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6、三徑 三徑,指隱居生活。 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子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
后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擴展資料: 關于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p>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掇o海》、《辭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xiàn)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
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典故的今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辭?!贰ⅰ掇o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參考資料:典故_百度百科。
古詩中常用的典故:1.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哀鴻: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2.《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愿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秦晉: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后因稱兩姓聯(lián)姻為“秦晉之好”。3.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寒食:一個節(jié)日,清明節(jié)前一天或兩天。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
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4.毛澤東《七絕》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桑梓:代指家鄉(xiāng)。
《詩經(jīng)·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躬敬止?!笔钦f家鄉(xiāng)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
后來人們用來喻指故鄉(xiāng)。5.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采薇:隱居避世。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
殷之后,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終餓死。后以此喻隱居避世。
6.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三徑:指隱居生活。
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子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后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7.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雞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論語》中:子路隨孔子出游時與孔子走散了,遇見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打聽。由于子路的態(tài)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厚待他。
后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8.鄭元佑 《汝陽張御史死節(jié)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化碧:多用以稱頌忠臣志士。《莊子·外物》:' 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后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yè)而蒙冤受屈。9.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指邊境敵人?!稘h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
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yè)。
10.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雙鯉:書信。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焙髞怼半p鯉”就用作書信的代稱。
受字數(shù)限制,待補充,供參考。
原發(fā)布者:龍源期刊網(wǎng)
【摘要】本文主要總結了古詩詞中常見的13個典故,并說明詩中用典,貴在自然,貴在妥帖,貴在切合其事。
【關鍵詞】古詩詞;典故
典故,或稱用典、用事,是指用過去的事來說明當前的問題,既要“師其意”,還須故中出新,使用典情思雋永,耐人尋味。用典,“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詩中用典,貴在自然,貴在妥帖,貴在切合其事。
1.龍城
楊炯《從軍行》:“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沈佺期《雜詩三首(其三)》:“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蓖醪g《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匈奴名城,秦漢時匈奴祭祀的地方,泛指敵方要塞。
2.投筆
祖詠《望薊門》:“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毙翖壖病端{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蓖醪峨蹰w序》:“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薄逗鬂h書》: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投筆”即棄文從武。
3.折腰
5.鴻雁
9.陽關
13.梁園
1、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
2、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shù)厝擞糜裣话阉难仄饋恚旰笱兂闪吮逃?。后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yè)而蒙冤受屈。
3、折腰:《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而棄官歸隱?!罢垩币鉃楣戆菀?,后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4、長城:《南史·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p>
5、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yè)。如李白《塞下曲》:“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p>
折柳:折柳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焙笕擞谜哿[晦離愁之情,也有暗示思鄉(xiāng)之情的。
莼羹鱸膾:指家鄉(xiāng)風味。典出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或《晉書·張翰傳》)。
“(張翰)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歸。”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
后來文人以“莼羹鱸膾”、“莼鱸秋思”借指思鄉(xiāng)之情。 辭第:漢時,北方匈奴貴族經(jīng)常騷擾邊境。
一次漢武帝要為大將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辭謝道:“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焙笠杂鳛閲?。
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xiàn)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
豆蔻:豆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p>
后來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 杜康:《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為酒的代稱。
《說文解字》中說: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發(fā)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為酒的代稱。
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
相傳春秋俞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每當伯牙彈彈到描寫高山、流水的典調時,鐘子期就感到他的琴聲猶如巍峨的高山、浩蕩的江河。
鐘子期死后,伯牙嘆無知音,不再彈琴。后常借指知音或樂曲的高手。
紅葉:代稱傳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斷惟勞夢,紅葉成詩想到秋?!?/p>
據(jù)唐人盧渥從宮墻外水溝中拾到一片寫有怨詩的紅葉,后珍藏起來。宣宗放宮女嫁人,盧渥選中的宮女,正巧就是在紅葉上題詩的人。
后來借指以詩傳情。 懷桔:指孝順雙親。
典出《三國志?吳志?陸績傳》:“績年六歲,于九江見袁術,于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墜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跑曰:‘欲歸遺母。
’術大奇之。”我這的不全,我只是平常比較喜歡寫一些詩詞,用的時候沒有問題。
具體你可以看一看 /fyw0fyw0/blog/static// 這上面總結得很全,我很佩服。
結草銜環(huán)
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報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傳統(tǒng)美德。成語“結草銜環(huán)”的典故不僅向我們講述了成就這美德的兩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是一亙古不變的天理。
“結草”的典故見于《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陜西大荔縣)交戰(zhàn),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撕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wěn),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zhàn)役中大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后,當天夜里,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來,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無兒子的愛妾。魏武子剛生病的時候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辈痪梦何渥硬≈?,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后,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钡鹊轿何渥铀篮?,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jù)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銜環(huán)”典故則見于《后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xù)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辈⒁园篆h(huán)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象這玉環(huán)一樣潔白無暇?!?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后人所傳誦。
后世將“結草”“銜環(huán)”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原文』
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于輔氏。壬午,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還。及洛,魏顆敗秦師于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辜膊?,則曰:「必以為殉?!辜白?,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辜拜o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左傳.宣公十五年》)
續(xù)齊諧記曰:“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于樹下, 為螻蟻所困。寶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飛去。 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园篆h(huán)四枚與寶:‘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huán)矣?!保ā逗鬂h書·楊震傳》)
用典故的詩句: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李商隱《錦瑟》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李賀《雁門太守行》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題烏江亭》早服還丹無世情, 琴心三疊道初成。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無題》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游《書憤》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 溫廷筠《商山早行》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易水送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崔灝《黃鶴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絕句》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方法,其主要特點是借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適當,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辭效果。
能顯得既典雅風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語言更加精練、言簡意賅、辭近旨遠。具體說來有如下作用: 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 1.古代詩人在一些以慨嘆歷史為主題的詩歌中.往往通過引用關于歷史人物或歷史故事的典故來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赤壁杜牧 折戴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人借在赤壁偶然發(fā)現(xiàn)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斷戟而聯(lián)想起三國時的著名戰(zhàn)役——赤壁之戰(zhàn),從分析戰(zhàn)爭勝敗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帶有某種機遇”的政治見解,深刻而精辟。 2.針對社會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詩人在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限制不便暢所欲言的時候,往往引用典故來影射時事.達到借古諷今的表達效果。
泊秦準 杜牧 煙籠塞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詩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個典故,此曲為亡國之音。我們分析時可聯(lián)系社會背景,晚唐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tǒng)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于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所以。
詩人這里是借題發(fā)揮,表面上是諷刺歌女,實際上是把矛頭指向高層。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詩歌的本質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詩人的情感有時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達。
從抒發(fā)情感類型的角度,我們通??梢苑譃檫@樣幾種情況: 1.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謳歌和贊美。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詩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國時刺客荊軻的《易水歌》,“黃金臺”相傳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筑,置千金于臺上,宴請?zhí)煜缕娌拧?/p>
引用這兩個典故,是對天子信任重用將士和對將士浴血奮戰(zhàn)精神的稱頌。 2.表達對積極樂觀人生態(tài)度的進取和追求。
行路難 李白 金搏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水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未垂釣碧溪上,忽復秉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關系到兩個典故:姜太公曾經(jīng)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
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jīng)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位古人開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
但最終成為名垂青史的人物。詩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會有施展抱負的機會,表現(xiàn)出了對未來、對前途的美好希望。
3.表達對壯志難酬的悲憤和慨嘆。 書憤 陸游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蓑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或誰堪伯仲間。 這兒連用了檀道濟自比長城和諸葛亮鞠躬盡瘁兩個歷史故事,抒寫了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感慨,同時也表達了要干一番偉業(yè)的理想。
再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中引用了一個典故。據(jù)《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
后來,文帝采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jié)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這里詩人是在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下以魏尚自喻,抒發(fā)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三、引發(fā)聯(lián)想。創(chuàng)新意境 詩詞中,在對現(xiàn)實景物描繪時引用典故。
可把此時此景與彼時彼景相聯(lián),能創(chuàng)設新的畫面,加深詩的意境,促使人產生聯(lián)想,從而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如: 鷓鴣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睜相應湘江闊,普竹叢深日向西。 面對“雨昏”“花落”這眼前之景,游子本已感到凄迷與傷感;但詩人又用了“青草湖”“黃陵廟”這兩個典故,不由讓人勾起了對屈子懷沙、湘妃泣竹等歷史傳說的聯(lián)想。
這樣。在時空的穿梭交錯中,聞鷓鴣之啼,不覺更感哀怨凄惻。
又如: 破陣子·為陳。
一、引用歷史典故。
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到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等幾個歷史人物及他們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對時事的看法,表達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和壯志難酬的慨嘆。 此外,經(jīng)常入典的歷史故事有:“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對大將武功的推崇;“新豐客”“新豐”,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楚狂”“接輿”,喻不滿現(xiàn)實、佯狂處世的隱士,用來抒發(fā)牢騷,或表示甘于隱匿的思想;“青?!奔凑丫#脕砻鑼懭饩吧?,抒發(fā)征人悲壯凄涼的情懷;“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歸云”“五湖煙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激流勇退,遨游江湖,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南冠”“楚囚”,指被羈絆的正義之士,或指詩人身陷囹圄;“王謝堂前燕”,以王謝家族盛衰為喻,寄托吊古傷今的情懷;“高山流水”“伯牙琴”,指知己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以及在才學、技藝方面的互相了解與合作。
二、引用神話傳說。 如李商隱《無題》中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古以為是可望而不可即之地;“青鳥”,是西王母跟前的信使,專為她傳遞音信。
詩人借“蓬山”比喻意中人遠隔萬重的仙境,與會無期,怎不令人愁絲縈懷?只好請“青鳥”去殷勤問候,表達了詩人對意中人的惦念之情和內心的無限惆悵。 借用神話傳說入典的,常見的還有:“滄海桑田”,比喻時局變化和人事變遷;“爛柯人”暗示了在外時間的長久,又表現(xiàn)出世態(tài)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回雁峰”,相傳雁到此不再南去,遇春而回,表達返回故國的愿望;“桂魄”“蟾桂”,代稱月亮;“化鶴”“歸鶴”,表示人生變幻,反映一種消極的出世思想;“赤松子”指仙人,表現(xiàn)尋仙訪道的思想和生活;“七夕”“鵲橋”“星橋”“牽??椗钡龋S脕韺懩信異矍榈闹邑?;“巫山神女”“云雨巫山”“云雨”,多用來詠懷與巫峽有關的古跡,或寫男女戀情;“天狼”,表示有戰(zhàn)事;“折桂”,指登科及第。
三、引用、化用前人語句。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有“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兩句,早在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中就用“心若懷冰”來比擬心靈的純潔,后來鮑照《白頭吟》中用“清如玉壺冰”比喻清白高潔的品格,再后來唐人用“冰壺”比喻為官清廉高潔。
這樣,在王昌齡的這兩句詩句中,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更能表達自己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引用前人詩句入典,常見的還有:“玉樹后庭花”“后庭花”,據(jù)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后主制作的樂曲,這靡靡之音使陳朝走向滅亡,后人用這首曲表淫靡之音、亡國之音;“陽春白雪”,用來稱贊那些不容易被大眾接受的高雅的藝術作品;“關山”“關山月”,是邊地音樂,表達遠離家鄉(xiāng)、戍守邊關的將士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二毛”,指人屆中年,頭發(fā)斑白,表示年歲漸長,日見衰老;“山陽聞笛”“聞笛”,表示追念故友,緬懷友誼;“五柳先生”“五柳”,指高人隱士,或高人隱士隱居之地;“采薇”,表示隱退之志,以示高潔;“式微”,表示國勢或門祚衰落,或自己政治上不得意,打算歸隱田園;“登樓”,表示登高遠眺,千里江山盡收眼底的情景,同時又喚起思家念鄉(xiāng),懷念故國的憂傷情緒;“魯叟”,孔子的代稱,有時也比喻老儒,常借此感嘆道之不行,個人不得施展其抱負;“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也比喻活躍的思想、不羈的性格;“新亭淚”“新亭風景”,表示對國勢衰頹、山河變色的感傷,寄寓愛國憂時的情懷等。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