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以前屬于定西地區(qū)管轄,1986年白銀恢復建市后又劃歸白銀管轄,是屬于白銀的。
會寧縣(Huining County),甘肅省白銀市下轄縣,有“西北狀元縣”“中國小雜糧之鄉(xiāng)”“博士之鄉(xiāng)”等美譽。
會寧縣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8處。
會寧縣境內有西寧城、桃花山、鐵木山等著名景點,曾獲得“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游縣”“中國優(yōu)秀紅色文化旅游名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等稱號。
2021年1月,入選“2021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榜單。
近年來,紅色主題旅游受到追捧,它已不再是中老年群體的專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前往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其中,14 歲以下的青少年占比 5.4%,20 至 39 歲青年群體占比 57.3%,游客群像呈現(xiàn)年輕化。1)愛國主義意識提升。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意識和民族自尊心明顯抬頭。
(2)黨的工作受到認可。在黨的帶領下,我國對外關系從站起來到強起來,在國際上展現(xiàn)出大國擔當,為解決全球性治理難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對內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和社會治理領域均取得顯著成績,如此次疫情,我黨以人民為中心快速按下經濟暫停鍵,僅僅三個月就實現(xiàn)了疫情的穩(wěn)定。以上種種成就,使得大家的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會師塔是會寧人民為了弘揚紅軍精神紀念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50周年于1986年修建,會師塔現(xiàn)已成為甘肅省會寧縣地標性建筑。
會寧會師樓,通渭榜羅,岷縣哈達鋪,,,,,,,,,,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簡稱會師塔)是會寧人民為了弘揚紅軍精神紀念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50周年于1986年修建,會師塔現(xiàn)已成為甘肅省會寧縣地標性建筑。 會師塔高達28.78米。共11層的紀念塔,象征長征途中總共經歷了11個月。塔的整體為三塔環(huán)抱,前九層分開,最后兩層合在一起。象征著“九九歸真,三軍統(tǒng)一”。 正面雕刻著鄧小平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18個大字。 塔內懸有甘肅楹聯(lián)學會會長安維翰撰寫的對聯(lián):“會一二四方面紅軍,憶井崗舉旗,遵義籌策,大渡橋橫,金沙水拍,過草地,爬雪山,除腐惡,斬荊棘,長征途中三軍明良遇,將相和,肝膽相照,風云際會;寧千萬億倒懸黔首,顧祖厲激浪,香林放彩,關川穗碩,青江風徐,去郭城,穿韓砭,越溝岔,翻坡寨,枝楊鎮(zhèn)上全民簞壺迎,袍澤與,詩文傳捷,酒看犒師。”一塔,象征三軍會師勝利。
會寧縣有著2100多年的建縣史,而最輝煌的歷史莫過于紅軍長征途中三大主力在此勝利會師,標志著長征勝利,為中國革命史揭開新的一頁。
1936年9月,中共中央在討論紅軍會師地點時,周恩來向毛澤東建議“放在會寧為好”,毛澤東聽后興奮地說:“會寧,好地名,好地名?。〖t軍會師,中國安寧!”同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
在會師舊址內,保存有完好的紅軍會師遺址,并建有巍峨的三軍會師紀念塔、壯觀恢弘的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規(guī)模宏大的將帥碑林長廊。
會寧紅色革命歷史鑄就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團結一致、敢于勝利”的“會師精神”,而“會師精神”也激勵著會寧58萬革命老區(qū)人民奮發(fā)有為,發(fā)揚新時代“會師精神”建設新會寧,順利實現(xiàn)摘帽脫貧,穩(wěn)步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走向高質量發(fā)展之路。
甘肅省主要紅色旅游基地有7家,分別是蘭州八路軍辦事處舊址、會寧紅軍會師園、長征景園景區(qū)、南梁蘇維埃政府舊址、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天險臘子口景區(qū)、高臺烈士陵園。
會寧紅軍會師舊址位于甘肅省會寧縣會師鎮(zhèn),是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而擴建的革命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主要建筑“會師樓”始建于明代,是三軍會寧會師的物證,也是會寧古城的象征?!凹t軍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陳列著紅軍會師期間留下的馬燈、銅壺等大量文物。
2016年12月,會寧紅軍會師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名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會寧紅軍會師舊址
開放時間
8:30-17:30
地理位置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會師鎮(zhèn)
謝邀回答
浙江雖然不是抗戰(zhàn)主戰(zhàn)場,但也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抗戰(zhàn)遺址。如:
金華羅店黃紹竑別墅 在婺城區(qū)羅店鎮(zhèn)的原金華市第三醫(yī)院(傳染病醫(yī)院)內,有一處被忽視的建筑———黃紹竑別墅(當?shù)厝艘卜Q“黃公館”)。這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浙江省主席的黃紹竑為自己建造的寓所。
事實上,雖然把這幾幢簡陋的平房稱為別墅或者公館顯得有點夸張,但它卻承載著一段重要的歷史:1939年3月17日至4月6日,周恩來到金華指揮抗戰(zhàn)工作期間,曾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公開身份與黃紹竑在“黃公館”會晤,共商團結抗戰(zhàn)大計。
1937年12月,黃紹竑再度出任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1934年黃曾任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主持了浙江省內乍浦、嘉興一線“永久防御工事”的建筑工作,1936年底調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然而他剛剛上任,杭州就淪陷了,國民黨浙江省黨政軍機關從杭州撤離到永康方巖和金華。
也就在這時候,黃紹竑在羅店建造了“黃公館”。對此,金華籍名人曹聚仁在他的《萬里行記》中有過記錄:“到了抗戰(zhàn)第二年,浙江省政府移到了金華,黃紹竑主席家住在羅店,即雙龍洞下面,其他廳、局等機關,移到了永康方巖。
” 整個“黃公館”,就像是被倉促使用后又倉促丟棄的一個廠房。 只有走出房屋,看到在冬天依然綠意盎然的花園里的樹木時,才能依稀想見當初周恩來與這房子的主人在這里縱論抗戰(zhàn)大計的情景。
自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由積極抗日轉為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國共摩擦事件、頑固派反共事件不斷發(fā)生。當時的金華,外有日寇的威脅,內有國民黨特務的挑撥離間,浙江政壇在如何抗日的問題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局勢動蕩而險惡。 正在這關鍵時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周恩來,以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公開身份,來到東南抗日前哨的浙江。1939年2月18日,周恩來一路輾轉,經廣西桂林,江西南昌、吉安、上饒和安徽涇縣,于3月17日抵達金華,下榻中國旅行社金華分社。
第二天,周恩來到金華羅店,得知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正在浙西于潛,便冒雨離開金華,前往于潛會晤黃紹竑和國民黨浙江省軍政要員……以后,周恩來在于潛、天目山、金華、麗水等地與黃紹竑進行了多次商談,雙方詳細交談了共同抗戰(zhàn)的問題。
根據史料記載,從3月17日到4月6日,周恩來曾經兩次到羅店“黃公館”拜訪黃紹竑,第一次沒有見到,第二次雙方相談甚歡。 ? 云和小順村 小順村位于云和縣城東北14公里甌江江畔的葫蘆狀的小盤地上,南據虎頭(山)雄姿,北蟠蛇(山)逶迤,東仰仙鶴(山)展翅,西眺云湖魚躍。
風光旖旎,鐘靈毓秀。937年7月7日北京蘆溝橋事件暴露的日寇全面侵略中國野心。1937年8月13日上海淪陷,12月13日南京失守。 浙江岌岌可危,國民黨愛國將領、桂系三杰之一的黃紹竑洞察局勢,積極備戰(zhàn)。
于1937年8月2日在易守難攻的小順村動工興建浙江鐵工廠,1938年5月建成投產,主要產品有中正式步槍、機槍、槍榴彈等。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派遣譚震林到浙東四明山一帶建立紅色抗日根據地。派遣粟裕到浙南遂昌、云和、龍泉、景寧一帶建抗日根據地。
1940年1月1日,周恩來受黨中央指示,在白崇禧陪同下,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身份經紹興、浙東來到小順,與黃紹竑會晤。在黃紹竑公館徹夜深談,商談抗日救國事宜。特別是要求黃紹竑主席保護和支持粟裕部隊的生存、壯大,營造共產黨武裝抗日力量在浙江發(fā)展壯大的空間環(huán)境,這便是浙江抗戰(zhàn)史上意義重大而深遠的“周、黃會晤”。
同時在沉香廟(當時是工人食堂)對浙鐵千余工人作了題為“工人頂天立地” 的主題演講,激勵工人為抗日救國多造武器彈藥,支持前方抗戰(zhàn)。為了紀念周恩來同志小順之行,昂揚斗志,黃紹竑在小順的橫街口處立了高大的鐵彩門,門額上書“頂天立地”四個大字,還親筆題詞在村口處立了6米多高的“愛國陣亡將士紀念碑”。
1940年10月,被毛澤東譽為“民族旗幟、華僑領袖”的陳嘉庚以南洋籌賑總會會長的名義,率團慰問小順鐵工廠工人。1942年成立中共浙江鐵工廠委員會,八年抗戰(zhàn),小順成為重要的后方陣地,現(xiàn)存有2000余件兵工廠的檔案和實物。
? 徐氏宗祠 徐氏宗祠位于徐村行政村麻坪村西,背靠天雷山崗,現(xiàn)存三進建筑,歇山頂門樓,為清代晚期建筑。 據《中共蘭溪黨史》記載,1942年5月24日蘭溪淪陷,5月29日中共蘭溪縣委在徐氏宗祠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成立抗日武裝。
經過籌備,6月5日,中共蘭溪縣委第一支抗日武裝麻坪塢游擊隊在徐氏宗祠正式成立。 ? 抗日戰(zhàn)壕 抗日戰(zhàn)壕位于麻坪村西天雷崗山頂。天雷崗是該村附近最高的山峰,海拔為120米。 據村里老黨員回憶,戰(zhàn)壕是國民黨六十三師在1943年春挖掘,原來有3條,挖在三個山坡上,另2條因村民種植果樹被毀,是為抗日而建。
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始建于唐中葉,今甘肅省隴西縣南安鄉(xiāng)一心村廟兒巷,相傳是李氏聚居地,那里曾有名叫“李家龍宮”的雄偉建筑。稱其為官者,不但規(guī)模大,而且規(guī)格也高于廟,為上、中、下三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環(huán)境肅穆,頗為壯觀。
龍宮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九條雕龍栩栩如生,龍宮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條雕龍。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葉茂。巍然屹立的南大門上高懸唐玄宗御筆親書的“李家龍宮”四個金色大字,遒勁凝重,神采飛揚。主祭堂上懸掛“隴酉堂”巨匾。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龍宮祭祀祖先。
唐王朝末期,社會動蕩,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布各地,李家龍宮數(shù)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至今在一心村廟兒巷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一片瓦礫,有的地方厚達十幾米,當?shù)厝朔Q“瓦渣坡”。
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集資,重建李家龍官,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筑——亦稱“北極宮”。清順治、康熙、同治年間,屢建屢毀,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xù)增建—新。
增建后的李家龍宮,外圍建筑有北天第一門(俗稱頭天門)、北天第二門和北大第三門。
宮內前部建有戲臺和五座樓,院中蒼松翠柏,肅穆幽靜,謂之“前五樓”。后部建有主祭堂建筑群和五座假山,主祭堂兩側殿,屋脊上群龍俯仰,神態(tài)各異。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純陽真人李瓊(呂洞賓)等李氏先祖牌位,香火甚旺。五座假山分別名為普賢崖.文殊嶺’白衣巖,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假山都建有風格各異的亭臺樓閣,掩映在綠蔭叢中。假山旁北極池微波漣漪,游魚戲水,琪花瑤草,點綴其中,此謂之“后五山”。后來,李家龍官又遭拆毀,“前五樓”、北天第二門、北天第三門及主祭堂建筑群均已毀沒,三座假山夷為平地。
1993年以來,隴西縣多梁道籌措資金,對李家龍宮西主殿、南北兩側殿、北殿、過庭、聚賢樓、郡公樓、戍邊樓.荷花池和北天第一門進行了恢復原貌的維修,并修建了龍宮圍墻,完成了龍宮環(huán)境的硬化,綠化和美化,陳列了“隴西李氏文化展覽”,基本具備了海內外李氏祭祖的條件。修復后的北天第一門頂部為五朵六部斗拱組成的景山式屋頂,東西方向,三開間,中間寬3.50米,通寬6.60米,進深4.50米,高9米,油漆彩繪,煥然一新,雄踞北關。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0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