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臺灣人過年從農(nóng)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上元節(jié))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一個月。 “尾牙”是普通百姓春節(jié)活動的“先聲”。
這一天,臺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祭拜土地公,各商家行號也要在那天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戶戶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送完神后,家家戶戶就開始“清屯”,舉行大掃除。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出外謀生的家人,都要趕回老家來團聚;如無法趕回,家人就要空出一個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團聚。全家一起圍著桌子吃一年之中最豐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爐,爐邊置一些銅錢,以示溫暖如春,財氣旺盛。
吃完之后,年長者要給年少者“壓歲錢”,然后全家圍坐在爐邊,說說笑笑,通宵不眠,叫“守歲”。初一這一天,信徒們除祭拜自家的祖宗神仙之外,還要到廟里燒金、焚香、上供品祭拜。全家人著新裝出游,稱作“出行”或“行春”,取越走越能存錢的意思。
三亞和臺南的冬天誰更冷?
它們兩個的緯度不一樣,臺南處于亞熱帶,而三亞處于熱帶位于北緯十八度以南,和美國的夏威夷群島是一個緯度,所以冬天是不冷的,最冷的三九天還有人穿短袖,還可以下海游泳。而臺南就不一樣了,最冷時還要穿毛衫。所以綜上所述,臺南的冬天會更冷!
1.簡約款式更耐看
簡約常見的款式,卻更加耐看有氣質,抹茶綠的條紋T恤清新自然,充滿春夏的甜美活力,款式簡約又時尚。下身搭配淺藍色的高腰短褲,顯高顯瘦,很適合小個子的她穿,有大長腿的既視
2.舒服的配色顯高級
喜歡穿的衣服不僅款式簡約,連配色也是淺淺淡淡低調(diào)耐看,反而越看越好看,越看越氣質,淺色的鏤空上衣清爽簡約又氣質百搭,搭配的也是淺色的高腰短褲,顯高顯瘦,配色干凈舒服,清爽又高級。腳上穿的也是經(jīng)典簡約的淺色高幫帆布鞋,休閑時尚又舒服耐看。
春節(jié),是我國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美麗的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肉相連,息息相關。臺灣過年的民間風俗,跟祖國大陸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 圍爐 在臺灣,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不論大小,桌上的每樣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討吉利。“圍爐”時桌上的每樣菜都是很有意思的:魚圓(丸)、肉圓取意“三元”,象征團圓。蘿卜,臺灣和閩南一樣叫“菜頭”意為“好彩頭”有吉兆之意。全雞的“雞”,臺灣語諧音“家”即“食雞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為經(jīng)過油煎火炸,以示“家運興旺”。蚶,臺灣詰解作“胖”。吃蚶,取意“發(fā)財發(fā)福”。“圍爐”進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凈連根煮熟后,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里,以祝父母長壽。“圍爐”時,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來不及趕回,也要突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對他的思念。 走春 “走春”,是臺灣民間對“拜年”的一種俗語,至今仍很盛行。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說些吉利話,主人都會拿出以朱紅色木盒或九龍盤盛的糖果,并端甜茶,熱情招待,表示主客之間的親密??腿烁孓o離去時,主人和客人向對方的孩子互贈紅包。 吃長年菜 新年春節(jié)里,臺灣同胞有一種吃長年菜的習慣。所謂長年菜,其實就是那種莖葉很長,帶有苦味的芥菜。今日臺灣,人們的各種活動,迷信色彩比較重。他們認為這種菜,葉長,絲長,象征命長。有的人在煮時還故意加上一些長長的粉絲,說這樣綿綿不斷,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一般人都知道,蔬菜具有吸油的功能。新年春節(jié)里,大魚大肉,油油膩膩的,吃點蔬菜不僅可以解油,而且還能調(diào)劑胃口。所以,臺灣同胞新年春節(jié)里吃“長年菜”的習慣,是一種很符合科學的飲食之道。 避債戲 過去,臺灣過年時,民間有這樣一項別開生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節(jié)目——“避債戲”,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一些寺廟演戲。那些欠有別人債款而年前又無法還清的人,為了躲避債主上門催債,便偷偷地跑到廟前的“避債戲”臺前“看戲”這時,如果討債或收賬的人,硬是闖到“避債戲”臺下來找人要錢的話,不僅會惹起“公憤”,而且必遭“群打”,討個沒趣。這臺戲,從除夕一直演到新年的早晨。這樣,那些躲債的“看戲”者,也就可以安然無恙地回家“歡度”新年了。這一習俗,如今在臺灣民間的一些鄉(xiāng)村里仍然保持.
中國元旦的來歷
跟其他國家不一樣的是,我國歷史上的編年方式是以農(nóng)歷為主,所以中國歷史上的元旦,其實指的是正月初一,并且在漢代之前,沒有確定的日期。中國的元旦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晉書》,是唐代房玄齡等大家合著而成的。在辛亥革命之后,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在1912年,我國正式啟用陽歷,并將1月1日定為新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將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并且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
元旦的意義及別稱
元旦二字中,“元”代表著起始、開始的意思,“旦”分為“日”和“一”,“日”指的是太陽,“一”代表地平線,所以“旦”就是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的景象,結合“元”,意思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太陽升起的美景。中國古代對元旦還有其他的別稱,例如:元日、元正、元辰、元春、上日、元朔等,不過流傳最為廣泛的,還是元旦這個叫法。
元旦和春節(jié)的區(qū)別
說道新年,我國有兩個“新年”,一個是陽歷上的1月1日,也就是元旦節(jié),另一個是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一,我們正常都叫春節(jié)。對于中國人來說,春節(jié)對于我們的意義更大,人們會在春節(jié)之前開始大掃除,采購年貨,除夕夜圍爐,一起跨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正月初一開始要祭拜、互相串門拜年。而元旦的活動比較少,元旦只有一天的假期,一般會舉辦一些跨年的聯(lián)歡晚會,慶祝新年的到來。
元旦習俗
北方的元旦習俗
我國的北方冬季天氣非常的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的時候開始,農(nóng)閑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會出去干活,也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的手才會結束。因天氣非常的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腌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腌雪里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征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這個地方在這個節(jié)日的時候就會剪窗花,貼對聯(lián),文娛活動應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南方的元旦習俗
較之于北方元旦習俗之“俗”,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jié)把竹竿束于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它是“捧元寶”。
在福建這個地方,閩音“春”與“?!毕嗤?,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春飯”。春飯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廣東,元旦拜年的時候,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也是吉祥如意,來年結余的象征。
臺灣元旦習俗
在寶島臺灣,元旦這一天全家老少都要圍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擺放著火鍋,這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桌上的每樣菜都需要品嘗一下,也要象征性地喝酒,以討來年紅紅火火。
在元旦的時候,臺灣同胞會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其實就是俗稱的芥菜,臺灣人認為這種菜葉長象征命長。有些人在煮菜時還要加上粉絲,寓意著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西藏元旦習俗
在藏歷新年中,家家都需要擺上“卓索切瑪”,上面插上用酥油塑制作的彩花,祈禱來年五谷豐登。婦女要做“卡塞”這種用酥油制作的糕點招待客人。窗戶要換上新布簾,房梁和廚房要裝扮哈達,好歌善舞的牧民圍著篝火載歌載舞,展現(xiàn)出一派喜慶的氣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元旦的習俗還有很多。地大物博的祖國,元旦國內(nèi)各地習俗都是不一樣的。
這些不同的習俗匯聚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禮物。這是中華56個民族大融合的象征。這些習俗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完美結合在一起,并不斷傳承下去,構成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臺灣11月份適合旅游,北部較冷,外套必帶,如果要爬阿里山等地方,早晚較涼。南部雖然比較溫熱,但墾丁海岸還是有風,短袖估計夠嗆??梢詭нm當?shù)亩绦洌馓滋字?,熱了脫,冷了穿?/p>
注意:臺灣11月氣溫約在15到20度左右,北部山區(qū)與海邊溫度會比低一些。十一月建議穿長袖襯衫,冷的時候再加件薄外套就夠了。如果去阿里山等山區(qū)要注意帶件厚衣服。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16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