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有烽火臺、魚傳尺素、飛鴿傳書、風箏、急腳遞等。
1、烽火臺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guī)模為大。
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筑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fā)現(xiàn)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2、魚傳尺素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相傳古時用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后來改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裝書信,于是,就形成了“魚傳尺素”這句成語?!棒~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又一個代名詞。
3、飛鴿傳書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
鴿子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而且特別戀家,這是它們先天具備的優(yōu)勢。但要成為一只信鴿,主要還在于訓練。
飼養(yǎng)信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放翔、競賽與使用。要想獲取理想的信鴿,除了精心選育良種與科學飼養(yǎng)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訓練。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4、風箏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fā)明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于外,結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5、急腳遞
急腳遞,中國宋代創(chuàng)制的一種傳送公文的驛傳。由軍興所需而置。
這種通信方式的特點是:由御前直接發(fā)下,不經樞密院或門下省,減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續(xù),又可保守機密,沿途接力傳送,晝夜不停,而且不入遞鋪交接,減少了在遞鋪的停留時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烽火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飛鴿傳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風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急腳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魚傳尺素
一、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guī)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筑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fā)現(xiàn)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二、鴻雁傳書
三、魚傳尺素
四、青鳥傳書
五、黃耳傳書信鴿傳書
六、風箏通信
七、竹筒傳書
樓上說的也是
參考資料:
以下列出部分我國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
【以物示意】
根據古書記載和文物考古推斷,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大概是采取以物示意的方法來傳遞信息的。
【結繩記事】
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
【擊鼓傳令】
用聲音來傳遞信息,根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的記載,最早有組織的通信活動就是通過擊鼓,用聲音來傳報邊境的軍情。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就有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于古代軍事戰(zhàn)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筑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接連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最著名的典故就是“烽火戲諸侯”。
【符節(jié)】
符節(jié)是我國古代朝廷傳達命令、征調兵將以及用于各項事務的一種憑證,用金、銅、玉、角、竹、木、鉛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時雙方各執(zhí)一半,合之以驗真假。
【信鴿傳書】
早在唐朝,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此后宋元明清,信鴿一直在人們通信生活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郵驛制度】
也是最著名的方式,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陸兼并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合驛田。
除了這些方式還有不少其他方式,不便列出。希望有幫助!
古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tǒng)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于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guī)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fā)這些文書都要登記,注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yè)得到空前發(fā)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qū),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并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guī)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guī)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fā)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并出現(xiàn)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tǒng)的國家之一。
乘馬傳遞曰驛
秦漢時期,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guī)定次序、時間傳遞。
隋唐時期: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并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宋代:“遞”,并出現(xiàn)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1.特定借代物
(1)結繩。結繩記事是一種常見的原始信息傳遞方法,
(2)刻木??棠緸榱硪环N符號語言。
(3)狼煙。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
(4)鼓。原始的信息傳遞法既有作用于視覺的,也有作用于聽覺的。作用于聽覺的信息傳遞主要借助于音響傳播工具來進行,
(5)竹號。我國怒族在喪禮時用竹號傳播信息,通過吹奏不同數量的竹號來向全村報喪。
(6)音響器具。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fā)展,聲響廣告的形態(tài)日益豐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器物都有可能成為聲響廣告的傳播媒介,
1、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
位于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于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
2、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狼煙,始于春秋時期,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
秦始皇以后,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臺,用干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后,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古詩“平沙落日大漠西,隴上明星高復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之句,正是這種原始信息傳遞法應用的真實寫照。
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