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一)客觀性原則(二)系統(tǒng)性原則(三)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
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1.實驗法,實驗法是創(chuàng)設并控制一定的條件,并對其引起的某種心理及行為現象進行研究的方法。
2.測驗法,測驗法是指運用某種測驗測量人的某種心理現象,使之數量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3.調查法,調查法是根據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調查者提出有關的問題,讓其回答,了解某一心理活動的發(fā)生及其條件,從而了解這一心理活動的方法。
4.觀察法,觀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條件下,通過被觀察者的外部行為表現,從而了解其心理現象的規(guī)律和特征的一種研究方法。
5.深入訪談法,深入訪談法是一種非結構式訪談,在訪談的過程中調查者無須按照預定的訪談結構和問題機械地提問,被調查者也無須按備選答案對問題做出回答,是就某一主題與被調查者進行自由、深入的交談。
6.教育經驗總結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對自己日常工作中獲得的關于教育過程心理現象的整合性認識及總結,尋找其中規(guī)律性的方法。
7.文件分析法,文件分析法是指通過對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積累的有關文件進行分析,以了解其當前問題形成的原因。所謂的文件包括學生的信件、日記、周記、平時的作業(yè)、作文、考試成績以及以往在校的行為記錄等。
根據學科的研究對象、性質以及近年來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 (1)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學科性質和特點。
(2)學習心理,它是教育心理學的重心,它是建立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主要有行為主義、認知觀點和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4)群體心理也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學校是一個群體,有教師群體、學生群體,還有群體間的互動。教師必須懂得群體心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學生間的同伴關系。
(5)個體差異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教學中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得到適宜的教育,更加和諧的發(fā)展。
(6)學生心理健康,它涉及生理、心理、社會適應以及道德等多個層面。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充分地發(fā)揮潛能,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組織之間的相互關系。
(7)教育、教學的測量與評定,一個完整的測量評定過程包括測量與評定兩個方面。 (8)教師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內容。
教師在師生雙邊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研究表明,教師的特點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成績有重大影響。
根據學科的研究對象、性質以及近年來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 (1)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學科性質和特點。
(2)學習心理,它是教育心理學的重心,它是建立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主要有行為主義、認知觀點和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4)群體心理也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學校是一個群體,有教師群體、學生群體,還有群體間的互動。教師必須懂得群體心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學生間的同伴關系。
(5)個體差異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教學中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得到適宜的教育,更加和諧的發(fā)展。
(6)學生心理健康,它涉及生理、心理、社會適應以及道德等多個層面。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充分地發(fā)揮潛能,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組織之間的相互關系。
(7)教育、教學的測量與評定,一個完整的測量評定過程包括測量與評定兩個方面。 (8)教師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內容。
教師在師生雙邊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研究表明,教師的特點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成績有重大影響。
1,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包括研究對象、結構體系、基本內容、發(fā)展史和研究方法等,也就是教育心理學的學科的問題。
2,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與教育的問題。
3,學習活動與教學活動的心理規(guī)律的問題。
4,學生品德心理形成和發(fā)展的問題。
5,學生健康體質和審美心理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問題。
6,學生心理衛(wèi)生與教育的問題。
7,學生個別差異與智力開發(fā)及測量的問題。
8,現代教育技術學與個別化教學的問題。
9,學習成績評定的問題。
10,教育心理學的問題。
以上所列的十個方面,是教育心理學的基本體系和內容。當然,目前這些方面的研究還不十分成熟,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討。
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guī)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于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學校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如學生應怎樣去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有什么關系,復習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
教育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根據人的心理狀態(tài)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教育心理學的產生,就是心理學與教育結合并逐漸形成一個獨立分枝的歷史過程。19世紀,隨著心理學的發(fā)展,不少學者試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論證教育過程。赫爾巴特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將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理論基礎的學者。早在1806年,他就發(fā)表了《普通教育學》一書。該書企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闡述教育的一些問題,特別是教學的理論問題。1835年,他又寫了《教育學講授綱要》,對前書所述的一系列教育心理學思想作了補充與發(fā)揮。赫爾巴特將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對教育心理學的產生,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繼赫爾巴特之后,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嘗試應用心理學知識的,是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他于1868年發(fā)表的《人是教育的對象》,不僅在俄國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史上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于世界各國研究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史學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其后,俄國教育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發(fā)表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但由于它并沒有提供一個獨立的學科內容體系,因此,并不意味著教育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從此確立了。繼前面幾位先行者的心理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之后,類似的著作在其他各國不斷出現,但這些著作多數是把心理學知識通過推論,移植于教育的,對實際的教育心理學問題很少專門研究。這類著作的主要貢獻在于促使人們去關心教育心理學問題,但并不等于很好地解決了教育問題。由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提倡對兒童身心進行實驗研究的“實驗教育學運動”?!皩嶒灲逃龑W運動”的倡導者是德國教育家莫依曼和拉伊。他們重視對兒童身心發(fā)展與改進教育方法的實驗研究思想,深深打動了歐美的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在他們的倡導下,掀起了一場實驗教育運動。這對后來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測驗與實驗的應用、兒童身心的發(fā)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做出突出貢獻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他立志于用準確、精密的數量化方法研究和解決有關學習問題。1903年,他寫成《教育心理學》一書,后來擴展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學》,并于1913—1914年出版。在該書中,桑代克創(chuàng)建了一個教育心理學的完整體系,從而正式確立了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標志著教育心理學的正式誕生。
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從而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準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后,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tǒng)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lián)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tǒng)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為適應教育不斷發(fā)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也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由初期偏重于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律的討論,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問題,隨著教育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日益重視,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
近代科學的發(fā)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y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fā)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中國把發(fā)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學研究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心理學研究方法有很多種,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即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測驗法。 一、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觀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有系統(tǒng)地觀察記錄并分析人的行為,以期獲得其心理活動產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法。 運用觀察法時,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方式: 1、參與觀察者:觀察者是被觀察者活動中的一個成員。 2、非參與觀察者: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 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原則上是不使被觀察者發(fā)現自己的活動被他人觀察,否則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 觀察法是對被觀察者行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 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必須具有準確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觀察者的主觀臆測與偏頗是觀察法使用的關鍵。 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和記錄人在活動中表現的心理特點,以利科學地解釋行為產生的原因。 觀察法的優(yōu)點是保持被觀察對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 觀察法的缺點是觀察者處于被動地位,只能消極等待被觀察者的某些行為表現,是一種較緩慢的進程。
二、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實驗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最廣泛,也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實驗法是指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使被試產生所要研究的某種心理現象,然后進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現象發(fā)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規(guī)律性的結果。 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必須考慮三項變量:
1、自變量:實驗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實驗情境。
2、因變量:實驗者預定要觀察、記錄的變量,是實驗者要研究的真正對象。
3、控制變量:實驗變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 實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內在關系。 實驗法有兩種,即自然實驗法和實驗室實驗法。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