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柳詩歌賞析 柳樹是古代詩歌中的重要意象。
圍繞它,無數(shù)文人學士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的華章名篇。研究它們,分析它們,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提高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一環(huán)。
現(xiàn)擇其一些名篇加以分析。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該詩運用擬人手法,將柳樹比成一個風姿綽約的小家碧玉,嫵媚動人,又運用設問加比喻的妙句,把春風比做一位能工巧匠,歌頌了充滿生機的春光,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贈柳 李商隱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詩歌首聯(lián)作者好象站在云天之上,視野從長安的章臺街巷延伸到楚地的郢路,到處都是滿目的柳樹。人人都說它風流無比,我來到這兒又正是它最漂亮的時節(jié)。
沿著小橋一路走去,小橋到了盡頭,而放眼望去,順著長堤看去,一眼望不到頭。頸聯(lián)對仗工整,表現(xiàn)了作者對柳樹的熱愛之情。
尾聯(lián)“忍”其實是不忍。怎能忍心看著柳絮飄花,飛上酒樓,撲打酒旗。
因為柳絮一飛,春天就即將過去。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春光的熱愛。
柳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復帶煙。
本詩描寫的是秋日之柳,卻先從春柳寫起。柳條飛舞,追逐著東風,在酒筵之上,跟隨著舞女翩翩起舞。
旖旎的春光使人如癡如醉,樂而忘返。三四句卻陡起波瀾,如何肯到了凄清的秋日,在斜陽之下,在陣陣蟬鳴聲中,垂柳又該多么傷感呢?詩歌欲揚先抑,寄托了作者個人的無限感慨,自傷時光飛逝,而個人卻無報國之門,郁郁不得志。
李商隱對柳很有感情,在他的詩集中,單以柳為題的詩,就多達十幾首,詩句中用到柳字的就更多了。大致分來,有下面幾種情況。
一、詠柳喻人 在眾多植物中,楊柳抽絲發(fā)芽是較早的,因此常為敏感的詩人捕捉來描寫春天。約定俗成,楊柳成為春天的象征。
這類詩的代表作是《贈柳》:“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p>
首聯(lián)寫柳樹從北到南,無處不在?!把谟场薄皡⒉睢睂懗隽肆蛎骰虬?、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點出時間是春天。
頷聯(lián)寫柔長的柳枝在春風的吹拂下,翩躚起舞?!帮L流”“婀娜”寫了柳的體態(tài)輕盈,宛若妙齡女郎,非常動人。
頸聯(lián)、尾聯(lián)寫綿延不斷的柳色牽引著詩人的目光,越過橋堤,來到了繁華的人間。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而其中也暗含離凋謝不遠的意味,透露出詩人的痛惜之情。
全詩八句,純用白描,篇中不著一個“柳”字,卻句句寫柳,而字里行間仿佛晃動著一位窈窕女郎的身影,婀娜多情。詠柳實際是詠人,對柳的愛憐也就是對人的依戀和思念。
二、詠柳自傷 楊柳柳枝纖細苗條,與美女的身材相吻合,因此古人常以楊柳作為美女的寫照。這類詩的代表作是《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詩寫的是寫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你看,在士女如云的樂游苑上,在繁華似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飄然起舞的舞女在熱鬧的舞筵上結合了起來,分不清誰是舞女,何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優(yōu)美!而眼前的秋柳,卻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種景象。
“清秋”“斜陽”“秋蟬”點染了環(huán)境的凄涼,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詩人正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表達了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
全詩句句寫柳,卻不著一個“柳”字。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
詩人年輕時充滿幻想和信心,懷有遠大抱負,正如洋溢著勃勃生機的春柳。然而由于黨爭傾軋,詩人一直過著一種沉淪的生活,詩中經(jīng)歷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嘆身世的真實寫照。
三、詠柳送別 柳諧音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絲柔長,風吹而成纏綿難舍之狀,故古人常折柳送別。
這類詩的代表作是《離亭賦得折楊柳》:“暫憑尊酒送無聊,莫損愁眉與細腰。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對于無可奈何的分別,只能暫時憑借杯酒來驅(qū)遣離愁。
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保重身體。除了死亡沒有比分別更痛苦的了,春風就不要吝惜長長的柳條,讓分別的人們盡量攀折吧!面對楊柳依依,枝條曼舞,一派多情難舍之狀,友人卻要分別而去,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生怨? 四、渲染氣氛 在李商隱的詩中,有不少詩句借用柳樹,或正襯,或反襯,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
前者如《隋宮》中的兩句:“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闭驿秩玖怂宄鰢蟮钠鄾鼍跋?。
后者如《二月二日》中的兩句:“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花、柳、蜂、蝶是春天生命與活力的標志,但它們卻不會顧及人的悲歡哀樂,這和失去了生命的春天的詩人形成了鮮明對照,從而反襯出詩人的凄苦心境。
《詠柳》賞析 馬茂元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寫楊柳,該從哪兒著。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愁(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唐·李白)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
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 (唐·李白)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唐·白居易)
水心如鏡面,千里無纖毫 (唐·白居易)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唐·王維)
天壤之間,水居其多 (宋·蘇軾)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
江帶峨眉雪,川橫三峽流 (唐·李白)
初驚銀河落,半灑云天里 (唐·李白)
波濤萬里堆琉璃 (唐·杜甫)
水真綠凈不可睡,魚若空行無所依 (宋·樓鑰)
青山不老,綠水長存 (明·羅貫中)
水萬物之本源也 (春秋齊國·管仲)
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戰(zhàn)國趙國·荀子)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jīng):蒹葭》)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罚?
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愁(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唐·李白)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 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 (唐·李白)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唐·白居易) 水心如鏡面,千里無纖毫 (唐·白居易)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唐·王維) 天壤之間,水居其多 (宋·蘇軾)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 江帶峨眉雪,川橫三峽流 (唐·李白) 初驚銀河落,半灑云天里 (唐·李白) 波濤萬里堆琉璃 (唐·杜甫) 水真綠凈不可睡,魚若空行無所依 (宋·樓鑰) 青山不老,綠水長存 (明·羅貫中) 水萬物之本源也 (春秋齊國·管仲) 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戰(zhàn)國趙國·荀子)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jīng):蒹葭》)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罚?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劉禹錫:《竹枝詞》)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柳意象是中國詩歌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而蘊含極豐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種榮格所說的蘊含著集體無意識的原始意象,積淀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國文學的特有風貌。
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發(fā)軔于《詩經(jīng)》,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可從從別離、相思、鄉(xiāng)思、時間意識等方面審視。
1、《詩經(jīng)》的影響?!对娊?jīng)》中有四首詩說到柳,其中影響最大的要算《采薇》,其“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六朝詩歌中就留下了很深的痕跡:“浮云玉葉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蕭子顯《燕歌行》);“桂華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劉孝綽《校書秘書省對雪詠懷》);“雜桂還如月,依柳更疑星”(陳后主叔寶《宴光璧殿詠遙山燈詩》);“春心自浩蕩,春樹柳攀折。共此依依情,無奈年年別”(江總《折楊柳》);“含露桃花開未飛,臨風楊柳自依依” (隋煬帝楊廣《四時歌·東宮春》)等。
古代詩人罕有不讀《詩經(jīng)》的,在他們吟讀時,《詩經(jīng)》中柳意象就會潛移默化地進入詩人的心靈,并沉積下來。當詩人創(chuàng)作時,它便會發(fā)生作用。
2、民間“折柳贈別”風俗的影響。六朝社會動蕩,人生別離也就成了一種常見的社會現(xiàn)象。
在柳與人之間已具備“心有靈犀一點通”(指異質(zhì)同構)的情況下,人們就非常樂意把柳當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負載體。親朋別離,折下一條細柳枝,什么話都不說,便表達了送者對離別者戀戀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希望離別者不論走到哪里,都要像柳那樣成活發(fā)達,隨遇而安,更希望能把故友的綿綿情絲永遠留在心里,早日歸來。
“幽幽桂葉落,馳道柳條長。折榮疑路遠,用表莫相忘”(顧野王《芳樹》)。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雜曲歌辭《送別詩》)等,或希望遠行人早日歸來,或希望友誼長存,即使在很遠的地方也不要忘記。漢代出現(xiàn)了第一首專門反映折柳送別的《折楊柳行》,六朝時則有30多首,還出現(xiàn)了《月節(jié)折楊柳》這樣十三首連在一起的組歌,并由樂府歌詞發(fā)展到文人的專門創(chuàng)作。
六朝時僅梁就有劉邈、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等人寫了《折楊柳》。也許折柳贈別更合六朝文人高雅飄逸的心態(tài),故而反映折柳贈別的詩在六朝大量產(chǎn)生。
但還須注意的是,當時還有折梅贈別的習俗。賀徹《賦得長笛吐清氣詩》中的“柳折城邊樹,梅舒嶺外林”是互文,意思是城邊的柳樹梅樹被折來送別,只有嶺外的梅柳才能舒適地生長。
陸凱《贈范曄詩》中“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則是折梅表離別之情的名句。但折梅贈別遠不及折柳贈別繁盛,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柳比梅種植普遍得多,便于就地取材;二是柳枝弱,枝條長而下垂,容易攀折。
3、“柳”與“留”、“絲”與“思”、“絮”與“緒”諧音。中國人善于使用諧音表達情感,柳及其相關物的這種諧音便易于成為表達情感的媒介,這在六朝詩歌中大量存在。
“垂絲被柳陌”(盧思道《贈劉儀同西聘詩》)、“懸絲拂城轉(zhuǎn)”(岑之敬《折楊柳》)、“柳絮時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蕭繹《和劉上黃春日詩》)等都可以有諧音雙關之意。何況“,柳”還有聚之意《周禮天宮》“柳轂”注疏:“柳者諸色所聚?!?/p>
《釋名·釋喪制》“柳車”注疏:“柳,聚也,眾飾所聚,亦其形僂也?!薄熬邸币簿褪橇艟鄣囊馑?。
4、柳是六朝詩人生活環(huán)境中的常見之物,易于入詩。柳生命力強,隨處可插。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睕r且古人很早就喜歡種柳,先秦《石鼓詩》中有“何以橐之,惟楊及柳”,在這里,種柳就很帶有一股文化味兒。
種的柳多了,柳樹也就隨處可見。不管是屋前“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陶淵明《擬古詩》),還是園邊“折柳攀場圃,負綆汲潭壑”(鮑煦《秋夜詩》);不管是路邊“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梁簡文帝蕭綱《樂府上之回》),還是水邊“柳條恒拂岸,花氣盡薰舟”(梁元帝蕭繹《赴荊州泊三江口詩》)、“垂柳覆金堤,蘼蕪葉復齊”(隋煬帝楊廣《昔昔監(jiān)》)都有柳樹垂拂。
畢竟,詩人的詩反映的是現(xiàn)實世界,所使用的物象也只能是他們所看到、所熟悉、曾經(jīng)引起他們情感波動的物象。這些物象往往成為了人的審美對象。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一個物象顯示或者使我們憶起生活,一如我們所了解于生活的那樣,我們覺得它們美镲”⑷ 5、柳具有獨特的表現(xiàn)性。,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為它看上去像一個悲哀的人,而是因為垂柳枝條的形狀、方向和柔軟性本身就傳遞了一種被動下垂的表現(xiàn)性。
柳絲柔長,象征情意綿綿;紛舞不定的柳絮又與游子飄零、分離時的離情別緒飛揚合拍;柳枝下垂,跟感慨離別時的人們那壓抑低回的情態(tài)同構。柳的這種獨特表現(xiàn)性使其具有獨特審美性,詩人抒寫離別,自然就會覺得“落絮游絲亦有情”(杜甫《白絲行》)。
柳是春天之物,其榮枯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一種歲月流逝的滄桑之感。這樣,柳不僅具有離別相思、鄉(xiāng)思等象征喻義,而且還具有時間象征喻義。
柳意象既可以個體生命形象作為時間流的象征,也可以類生命形象作為時間流的象征,因而就出現(xiàn)“人們無。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該詩運用擬人手法,將柳樹比成一個風姿綽約的小家碧玉,嫵媚動人,又運用設問加比喻的妙句,把春風比做一位能工巧匠,歌頌了充滿生機的春光,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贈柳 李商隱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詩歌首聯(lián)作者好象站在云天之上,視野從長安的章臺街巷延伸到楚地的郢路,到處都是滿目的柳樹。人人都說它風流無比,我來到這兒又正是它最漂亮的時節(jié)。沿著小橋一路走去,小橋到了盡頭,而放眼望去,順著長堤看去,一眼望不到頭。頸聯(lián)對仗工整,表現(xiàn)了作者對柳樹的熱愛之情。尾聯(lián)“忍”其實是不忍。怎能忍心看著柳絮飄花,飛上酒樓,撲打酒旗。因為柳絮一飛,春天就即將過去。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春光的熱愛。
柳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復帶煙。
本詩描寫的是秋日之柳,卻先從春柳寫起。柳條飛舞,追逐著東風,在酒筵之上,跟隨著舞女翩翩起舞。旖旎的春光使人如癡如醉,樂而忘返。三四句卻陡起波瀾,如何肯到了凄清的秋日,在斜陽之下,在陣陣蟬鳴聲中,垂柳又該多么傷感呢?詩歌欲揚先抑,寄托了作者個人的無限感慨,自傷時光飛逝,而個人卻無報國之門,郁郁不得志。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詠柳之詩代有名作,傳誦不衰。
其中推為絕唱者,當屬明代楊慎的《柳》詩。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正德六年試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時任經(jīng)筵講官,因為人率直,犯顏直諫,被明世宗廷杖謫戍云南永昌,死于貶所。楊氏博聞強記,著述極富。
有明一代無出其右者。其詩深受六朝影響,取法有別于前后七子,格不甚高,而清新流麗。
沈德潛說他“于李何諸子外,拔戟自成一隊,隨題賦形,一空依傍”(《說詩 語》)?!读吩娍胺Q其代表作。
“垂楊垂柳綰芳年,飛絮飛花媚遠天”。首聯(lián)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外在形象展示出柳枝、柳絮的內(nèi)心世界。
垂楊垂柳是寫拂地而垂的柳枝柳絲,綰是打結,“綰芳年”即打結系住芳年,不讓年光流動。楊氏以前,詩人寫柳枝多用于惜別,如《詩經(jīng).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唐代李嘉佑《自蘇臺至望亭驛,悵然有作》“遠樹依依如送客”;劉禹錫《柳枝詞》“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李商隱《贈柳》“堤遠意相隨”。
凡此皆從惜別著眼。楊氏大概受晉代傅玄“安得長繩系日車”和唐人張 《詠柳》“如憑細葉留春色,須把長條系落暉”的啟發(fā),想象出長長的柳絲,似欲系住芳年。
芳年本極抽象,著一“綰”字,隨具情態(tài)和形象,它出手可捫,打結可系。飛絮飛花是寫漫天飛舞的柳絮、柳花,“媚”是取悅,“媚遠天”即起舞取悅遠天,討取遠天青睞。
楊氏以前,詩人寫柳絮,或鄙其輕薄無情,如韓愈《晚春》“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或惜其不為人重,如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楊氏一反前人窠臼,認為柳絮不是無情之物,它也懂得用輕柔的舞姿去取悅遠天。
這兩句化實為虛,用簡筆勾畫出一幅春光旖旎的景色,賦予無情感之柳枝、柳絮以人的心理情感?!耙晕矣^物,故物皆著我之主觀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
一“綰”一“媚”,表達了柳枝柳絮的內(nèi)在情感,詩人的惜春之情自在言外。“金距斗雞寒食后,玉娥翻雪暖風前”。
頷聯(lián)從李商隱《柳》詩“已帶黃金縷,仍開白玉花”脫出,加以點化。金距斗雞是指在雞爪上裝備金屬片,有如武士帶甲,進可攻擊敵人,退可保護自己。
斗雞之俗,由來已久,《左傳》記載:“季郈之雞斗,季氏介其羽,郈氏為之金距?!边@里是用金距斗雞來比喻柳枝的纏繞、起伏。
時當寒食之后,金黃的柳枝上下不停地擺動,活象雞格斗時伸出的爪子。玉娥即白蝴蝶,梁元帝有“柳絮飄春雪”句,楊氏信手拈來,賦之以更生動的形象,意謂在暖風吹拂下,雪白的柳棉翩翩起舞,漫天飛楊,就象白蝴蝶翻動著翅膀。
用“金距斗雞”喻柳枝,落實“綰”字,用 “玉娥翻雪”喻柳絮,落實“媚”字,比喻貼切,造語新穎,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頷聯(lián)分承首聯(lián),由虛入實,展示了柳之外在形態(tài),即柳枝動態(tài),柳絮舞姿。
“別離江上還河上,拋擲橋邊與路邊”。這里的“別離”句是承一、三句寫柳枝,“拋擲”句是接二、四句寫柳絮。
江上、河上是折柳贈別之地,橋邊、路邊是柳絮飄落之所。漢代有“折柳”之俗,用來贈別寄遠。
古人辭家遠行,因陸路不便,常取道水上,親友餞行多在江岸或河畔,南朝江淹《別賦》所謂“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即是說的這種情況。離別時送行者折柳以贈,取平安之意,寄祝愿之情,離別雙方似乎都有了一種精神寄托。
這兩句是說,或在江上,或在河上,柳枝被離人紛紛折離本根,替人垂淚,代人傷別;柳絮在盡情狂舞之后,或飄橋邊,或落路邊,既無人惜,也無人管。頸聯(lián)轉(zhuǎn)寫枝之纏綿,絮之失落。
而枝之別離本根,正如人之背井離鄉(xiāng);絮之飄泊無依,亦如人之依傍都空。從章法上看,它承上啟下,勾綰緊密。
且語語雙關,寫柳亦是寫人,物我無間,虛實相生。也委婉、曲折地道出作者謫居遠地,思歸不得的抑郁心情。
至此,詩的筆調(diào)也帶上較重的傷感色彩?!坝巫踊晗嗳?,美人腸斷翠樓煙”。
曰“魂消”、曰“腸斷,”皆言別后思念之深,傷心已極。浪跡絕塞的游子面對高懸的一輪孤月,被青青柳色撩撥起無限的鄉(xiāng)愁;孤居深閨的美人被迷茫的柳煙牽動綿綿的離恨。
前六句寓情于景,寫來不動聲色,后兩句借景抒情,也把感情推向最高點。從章法上看,前六句穿插寫柳枝、柳絮,至尾聯(lián)如二水分流,匯入一川,使全詩渾成一體。
初讀此詩,很容易把它當成一首簡單的詠物詩。其實,這里面包含了作者的身世和感慨。
作者明則處處寫柳,實則處處寫人。亦即說,作者乃是托物言志,所謂言在此而意在彼。
寫柳是陪襯,通過寫柳寄寓身世感慨才是楊氏志之所之。試看首聯(lián),垂楊垂柳之“綰芳年”,表達的正是作者自己的心事,逝者如斯,歲月不饒人,包含著作者自傷遲暮,老大無成的苦惱。
而“媚遠天”的“媚”字,不能簡單的看作是作者受了六朝人的影響,單純追求字面的華麗,它其實是作者孤居心靈的獨白,作者謫居云南,看京城的天自然是很遙遠,遠而不可企及。此處之天,表面上看是指自然之“天”,實則是指當朝皇帝_楊氏自身命運的主宰者明世宗。
意謂自己雖遭遷謫,頭童齒豁,但對皇帝依舊忠誠,不改初衷。但天高。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3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