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得《石灰吟》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元朝?王冕《墨梅》)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唐?劉禹錫《酬樂天》)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漢樂府古辭《君子行》)
安能摧眉折腰世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 夢游天姥留呤別)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宋?程顥)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獄中題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趙策一》)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wù)f有沉淪。(唐朝?杜荀鶴《涇溪》)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諫逐客書》)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jīng)?小雅》)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多行不義必自斃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不飛則以一飛沖天
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p>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知迷途其未遠 覺今是而昨非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 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厚,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譯:作為君子,應(yīng)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yǎng),完成并發(fā)展自己的學業(yè)或事業(yè),能這樣做才體現(xiàn)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人有聰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貧瘠之分.農(nóng)夫不會為了土壤貧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為了愚笨不肖而放棄教育.天地間有形的東西,沒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沒有不是承載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處世要效法“坤”的意義,以厚德對待他人,無論是聰明、愚笨還是卑劣不肖的都給予一定的包容和寬忍.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fā)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論語》(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產(chǎn)生怨恨之情和矛盾了.)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fā),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xiàn)良好的意愿和正當?shù)囊?,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論語》(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譯:自己不想要的如痛苦、災(zāi)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8.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譯:遇到應(yīng)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yīng)該搶著去做.后發(fā)展為成語“當仁不讓”.)9.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譯:同心協(xié)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fā)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古代修身養(yǎng)性名言賞析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厚,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yīng)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yǎng),完成并發(fā)展自己的學業(yè)或事業(yè),能這樣做才體現(xiàn)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人有聰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貧瘠之分.農(nóng)夫不會為了土壤貧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為了愚笨不肖而放棄教育.天地間有形的東西,沒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沒有不是承載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處世要效法“坤”的意義,以厚德對待他人,無論是聰明、愚笨還是卑劣不肖的都給予一定的包容和寬忍.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fā)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產(chǎn)生怨恨之情和矛盾了.)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fā),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xiàn)良好的意愿和正當?shù)囊?,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如痛苦、災(zāi)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 (譯:遇到應(yīng)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yīng)該搶著去做.后發(fā)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xié)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fā)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是.)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常是坐立不安、憂愁苦悶的樣子.) 13.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后來發(fā)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14.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15.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于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chǎn)生.) 16.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17.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1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19.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20.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21.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 (譯:事業(yè)或?qū)W業(yè)的成功在于奮發(fā)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松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dǎo)致失敗.) 2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jīng)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jīng)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23.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24.學而不化,非學也. ——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25.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26.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黃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么區(qū)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于沒有學到道理.) 27.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
1、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2、人生在勤,勤則不匱;戶樞不蠹,流水不腐。 ——許名奎
3、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張衡
4、人生欲念千千萬,且莫圖利忘教子。 ——字嚴
5、人生有情淚沾衣,江水江花豈終極。 ——杜甫
6、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 ——徐干
7、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馮夢龍
8、人生須自重。 ——黃宗羲
9、人生世上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 ——蘭陵笑笑生
10、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 ——阮籍
11、人生若波瀾,世路有屈曲。——李白
12、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 ——白居易
13、人生留得丹心在,縱死猶聞俠骨香。 ——沈泰
14、人生結(jié)交在始終,莫于升沉中路分?!R蘭進明
15、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diào)。 ——杜甫
16、人生何適不艱難,賴是胸中萬斛寬。 ——陸游
17、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 ——李白
18、人生富貴豈有極,男兒要在能死國。 ——李夢陽
19、人生富貴駒過隙,惟有榮名壽金石。 ——顧炎武
20、人生芳穢有千載,世上榮枯無百年。 ——榭枋得
21、人生多求復(fù)多怨,天公供爾良獨難。 ——蘇舜欽
22、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魯迅
23、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張若虛
24、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唏。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曹植
25、人生處萬類,知識最為賢。 ——韓愈
26、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 ——劉禹錫
有關(guān)修身養(yǎng)性的古詩: 1、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別偏愛菊花,而是因為菊花開過后再也沒有花朵可賞了。句中隱含著對菊花獨傲寒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2、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紅色和青色的顏料,借指繪畫。
這兩句說,一生沉浸在繪畫藝術(shù)中而不覺得將近年老,富貴對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詩句贊揚了名畫家曹霸潛心藝術(shù),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宋?程顥) 不為富貴所迷惑而安于貧賤,男子漢能達到這一境界才稱得上英雄豪杰。
今賦予其新的含義,形容志士仁人不謀名利的高尚品質(zhì)。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 蹊(xī):小路。桃樹李樹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它們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實,卻吸引人們紛紛前去欣賞采摘,以至在樹下自然踩出一條條小路來。
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會贏得人們的敬仰。 5、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沒有恬淡寡欲的修養(yǎng),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沒有寧靜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擾,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諸葛亮認為,修身治學應(yīng)該首先擺脫名韁利鎖的束縛,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如果孤獨地學習,沒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會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趙策一》) 指記住過去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可以作為以后的借鑒。
8、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wù)f有沉淪。(唐朝?杜荀鶴《涇溪》) 告誡人們,一帆風順時,不要自滿疏忽,而要小心謹慎。
沉淪:指沉船、溺人。 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壞事即使很小也絕不要干,好事即使細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 對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錯即改,無錯自勉。對別人給自己提出的意見,也應(yīng)采取這種態(tài)度。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辛勤操勞,艱苦奮斗,足以成就大業(yè);貪圖安逸,放縱享樂,則必遭亡身之禍。
12、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說話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斷徹底,這是做人的準則和美德。
1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諫逐客書》) 讓:拒絕,舍棄。
就:成就。原喻指要廣納人才,才能成就大業(yè)。
也可喻指博學多聞,才有更深的造詣。 14、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宋?盧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則不如梅花香?,F(xiàn)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應(yīng)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15、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與,交付。
假如對國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豈能因為有禍患而逃避,有幸福就爭搶呢?詩句表現(xiàn)了林則徐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的高尚情懷。
16、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漢樂府古辭《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彎身提鞋(免得別人誤認為是摘瓜)。
在李樹下不要舉手正帽(免得別人誤認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懷疑的地方要謹慎,注意檢點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17、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這兩句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jīng)常局促憂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jīng)?小雅》) 景行(háng):大路。
止:語助詞,無義。兩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盡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順利通行。
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為光明正大。句意為:品德像山一樣崇高的人,就會有人敬仰他;行為光明正大的人,就會有人效法他。
19、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 擎(qíng):往上托,舉。
擎雨蓋,指荷葉,因它像撐開的雨傘。兩句的意思是:荷花衰敗,那高擎如傘的荷葉也隨之枯萎;可菊花凋謝,卻還留下了在嚴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椏。
詩句以荷襯菊,表達了對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欽佩之情。 20、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宋?鄭思肖《畫菊》) 寧愿在枝頭含著芳香死去,也不為凜冽的北風所吹落。詩人借菊詠懷,抒發(fā)堅守節(jié)操,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
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 做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意為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 君子幫助別人成就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24、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資治通鑒》) 善于借鑒別人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來對照自己的言行,就會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25、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毛詩?序》) 提意見的人沒有罪過,聽意見的人,可引以為戒。
26、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