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前半句風(fēng)雖大包含著讓風(fēng)來帶走痛苦的希望,因為作者本身不能排遣,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外力來幫他解脫,幫他豁達。
后半句都繞過我靈魂,將靈魂具體化,象征著作者的痛苦和難以排遣的愁緒。風(fēng)已經(jīng)很大了,但還是繞過了,說明憂愁之巨,連風(fēng)都無法撼動。
原文及出處:
《路人》
作者西貝
不知為何,明明想和你說話;
卻騙你說,風(fēng)雨正好,
該去寫點詩句。
不必嘲諷我,你笑出聲來,
我也 必當(dāng)天籟。
不必懷有敵意,你所有心計,
我都當(dāng)是你對我的心意。
我的宿命分兩段,
未遇見你時和遇見你以后。
你治好我的憂郁,而后賜我悲傷。
憂郁和悲傷之間的片刻歡喜,
透支了我生命全部的熱情儲蓄。
想飲一些酒,讓靈魂失重,
好被風(fēng)吹走。
可一想到終將是你的路人,
便覺得,淪為整個世界的路人。
風(fēng)雖大,都繞過我的靈魂。
擴展資料
《路人》所表達的情感:
西貝想要的是“風(fēng)雖大,都經(jīng)過我的靈魂。”要是經(jīng)過我的靈魂了,就會怎樣?那就是靈魂會被風(fēng)吹走,靈魂不在了,那就只剩下皮囊了。
悲傷是沉重的,所以想飲一些酒,好讓自己能輕松一點??墒且幌氲?,于你而言,我與你身邊的路人無異,終究只算一個過客,這種悲傷便揮之不去。愛而不得,是刻進心里的痛,我飲再多的酒也無法輕易忘記你,這身邊吹過的風(fēng)啊,再怎么大,也帶不走這種遺憾。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路人
1、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
2、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佚名《詩經(jīng).邶風(fēng).擊鼓》
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4、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佚名《鳳求凰.琴歌》
6、這次我離開你,是風(fēng),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鄭愁予《賦別》
7、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李白《三五七言》
8、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9、君若揚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曹植《明月上高樓》
10、凄涼別后兩應(yīng)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納蘭性德《虞美人》
夢繞魂牽
“夢繞魂牽”意思是說靈魂被牽著走了,夢里都是圍繞著一件事物或者一個人的。比喻被某件事或某個人深深地吸引了。
基本內(nèi)容
發(fā) 音 hún qiān mèng rao
釋 義:形容對某種事物十分專注。
出 處:宋代,劉過《醉太平》詞:“思君憶君,魂牽夢縈,翠銷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p>
用 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指十分思念。
近義詞:日思夜夢、神魂顛倒
反義詞:大夢初醒、恍然大悟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用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成語
年代:古代成語
同韻詞:玉階彤庭、鼓角齊鳴、虧心短行、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大器晚成、高屋建瓴、白黑分明、知人之明、天下太平、天理人情
英語翻譯:miss very much
成語示例:
1、近鄉(xiāng)情怯,是為什么呢?為的是多年魂牽夢縈在作還鄉(xiāng)夢?!哧枴肚№嵤隆?/p>
2、孫凱的童話理想是他那段魂牽夢縈的內(nèi)蒙插隊生活,那個時期的伙伴與氛圍成為他編織理想的源泉,有過或不曾有過的故事都編織到孫凱的理想王國之中。
3、50多年風(fēng)風(fēng)雨雨,魂牽夢縈,她永在我的心中。
4、那就是我魂牽夢縈的老家?!独霞摇だ衔荨だ相l(xiāng)》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談到了治學(xué)經(jīng)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
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边@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fēng)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xué)問成大事業(yè)者,首先要有執(zhí)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biāo)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边@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后兩句詞,原詞是表現(xiàn)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yè),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有用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jīng)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后悔。
第三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笔且媚纤涡翖壖病肚嘤癜浮吩~中的最后四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xué)賞析已無交涉。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他以此詞最后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xué)問、成大事業(yè)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復(fù)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在《文學(xué)小言》一文中,王國維又把這三境界說成“三種之階級”。并說:“未有不閱第一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xué)亦然,此有文學(xué)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yǎng)也?!蓖鯂S所引詞句第一為晏殊《蝶戀花》,第二為柳永《蝶戀花》,第三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這句話是英國作家王爾德說的,原文是“漂亮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出自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后來作為貓頭鷹的書名《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 ,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出現(xiàn)。
大概的意思為:漂亮的外表都差不多,沒什么特別,然而想要找到一個內(nèi)在有趣的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寓意:不要過多地追逐人的外在,看一個人不能浮于表面,還要看到內(nèi)在,了解這個人的本質(zhì),內(nèi)在美才最有價值,也最值得珍惜。
美麗的外表是稀缺資源,令人趨之若鶩。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漂亮的外在,是吸引別人關(guān)注的第一要素,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兩個人是否能從陌生人發(fā)展成熟人,再變成朋友或者戀人,外在就不是先決條件了,而心心相惜的靈魂,才是持續(xù)的吸引力。而大多數(shù)有趣的靈魂掩藏在平庸的皮相之下,人們發(fā)現(xiàn)不了,也沒有機會去發(fā)現(xiàn)。
生命的旅途,一程有一程的風(fēng)景,一程有一程的盛放。
打開心靈的窗子,靜看時光旖旎著一曲花開花落,用一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來生活就會快樂,人生的最美,便是來自心靈深處的通透與清歡。喜歡在飄雪的靜夜,盈一眸恬靜,書一抹情懷,看那雪花落入紅塵最深處。
遠離塵世喧囂,將心靈放空,盡情的體會那份曠達與純凈。生命的旅途中,會有不期而遇的欣喜,也會有痛徹心扉的清醒,一地落紅,氤氳了冷暖;一樹梅開,繾綣了浮華,雪如拂塵,能撣去俗世的無奈,也能讓靈魂凈化。
打開心靈的窗子,靜看時光旖旎著一曲花開花落,紅塵驛站,總會有人來人往,曾經(jīng)的美好,未曾辜負,落花散盡,風(fēng)輕云淡。人之累由心而起,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時光的紙箋上刻下的不都是滄桑,還有歲月沉淀的那份靜美。生命的旅途,一程有一程的風(fēng)景。
回看人生的畫卷,曾經(jīng)的片段,總有一些相遇,會停留在心底;總有一些人,給過我們溫暖的陪伴。是誰把光陰里的純美,雕成一朵心花,用無痕的筆墨,溫潤著生命的色澤?是誰將靈魂繾綣,在一滴水的世界里,滋潤出花間的情愫,于匆忙的時光中,相聚與分離?一場心雨 ,淋濕了經(jīng)年的詩句,獨處的意境中,總會渲染心底的那一抹風(fēng)景。
斟一盞記憶的茶,讓往事在杯中蕩滌,歸去的路口,時光已從指間的縫隙蛻化成惆悵,低眉處,不過是自己素描的那一片花影。一段光陰的背后必有暗角存在,那些無果的追求終敵不過日月婆娑,天邊飄過的,只是一抹浮動的云彩。
人生的路上,請珍惜一起看風(fēng)景的人,或許在下一個轉(zhuǎn)角,便會揮手告別。所有的故事,有一天都會在歲月的素箋上泛黃,吟一曲心音,書一抹眷戀,不為渲染心事,也不為將誰記起,只為在淺色的流年里,學(xué)會寬容和感恩,待到青絲綴滿霜華,驀然回首,若還有暖意,便是時光贈予的明媚。
一條路能走過多少坎坷;一顆心能容下多少悲喜; 一份愛能承受多少別離,一個故事能演繹多少輪回,一段光陰能包容多少曾經(jīng),生命的旅途總會有分分合合;光陰的轉(zhuǎn)角總會有來來去去,時光,跌跌撞撞,生命,浮浮沉沉,一個轉(zhuǎn)身能帶走多少過往,一眼回眸能書寫多少滄桑。是不是迎著陽光,就不會有陰霾?是不是不再想起,就不會再有悲傷?路在腳下,心在路上,生命的音符里,從來就沒有重復(fù)的篇章。
轉(zhuǎn)身,微笑,用善在歲月中修行,讓心在輾轉(zhuǎn)中安然,即便昨天的故事在心中成為斷點,明天的路我依然會用明媚演繹精彩。其實,每一個渡口都可以??浚部梢詳[渡,溫暖,一直在身旁。
人生是一段旅程,沒有起點,不知終點。來往皆是客,懂得便是緣,所有的故事,都會落幕,轟轟烈烈的,畢竟是過眼煙云。
禪悟之道,貴在明心,荏苒時光,記住美好,刪繁就簡,定格歲月的片段,任生命的潮水涌動,我心自安然。人生一場繁華一場景,世間情緣皆風(fēng)煙,一隅紅塵,半生煙雨,彈指之歡,如蓮開落,浮生一夢,何必執(zhí)念,緣來緣去,曲終人散,只道是尋常。
生命回眸的片段,將往事烹煮成清茶,有多少可以百味無悔?又有多少能夠在心間落地為塵?陌上紅塵,有多少人,在刻骨銘心中,頃刻相逢;又有多少人,在云淡風(fēng)輕里,匆匆別離。菩提樹下,以蓮的恬淡隨遇而安,將世事歸入塵風(fēng),守著淡淡的煙火,把生活過成一場漫不經(jīng)心,把日子過成隨緣隨喜,靜守簡單流年,將心擇一方凈土詩意棲息,擁有一份寧靜閑適的喜悅,把忘不掉的美好,塵封在歲月風(fēng)煙及不到的地方,當(dāng)指尖輕觸時,恍如花香,在意志薄弱時,溫潤心境。
人生,無論繁華與平淡,都是屬于自己的風(fēng)景,要學(xué)會面對,對生命要熱愛,對生活要熱忱,對人生要豁達和從容,得意看淡,失意看開,生命的旅途,有坎坷就會有歷練,有浮沉就會有懂得,有陽光就會有希望,有雨落就會有詩意,人生的味道淡久而生香,生命的本真寧靜而致遠。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但不過分注重結(jié)果;堅持自己所選擇的,但不過分執(zhí)著,從絕望中找尋希望,從寂寥中學(xué)會仰望,請相信,總有一扇窗是為夢想而開,總有一扇門是為機遇而留,修煉一顆感恩純善的心,用溫暖描繪愛的畫面,用簡單書寫生命的樂章,讓快樂久久,幸福綿長。
清簡如素的日子,采擷一份靜暖,品味一盞茶的安靜,一闋詞的清幽,讓溫潤在心間里開出明媚的花朵。用一份感恩的心,把溫暖種進流年里,把快樂播撒在生活中,把簡單寫進生命的詩行,將善良安放在靈魂的渡口。
那份安暖與從容,便是心靈的自由。生命,疊加著一個個光陰的故事,紅塵路上,誰能沒有悲喜,最美的是經(jīng)歷清霜疏雨后的莞爾。
一直相信,生活給你撒下一片陰霾,就會在不遠處還你一縷陽光,生命在邊走邊悟中圓滿,那些經(jīng)年的詞章,終是豐盈了歲月的平平仄仄,厚重了生命章節(jié),一只清淡的筆,不再書寫滄桑的印記,將愛與時光相融,陽光便會溢滿心海,人生的最美,便是來自心靈深處的通透與清歡。今夜,素雪紛飛,給心境尋一份安暖走過寒涼,惟愿回眸處笑容暖暖,心悠然。
第一種境界的詩句引自晏殊的《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種境界的詩句引自柳永的《鳳棲梧》: 獨倚危樓風(fēng)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dāng)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的詩句引自辛棄疾的《青玉案》; 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娥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由王國維的三境界論,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劃分法:知之、好之、樂之;豐之愷認為:“物質(zhì)、精神、靈魂”這是人生三層境界;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也有人說為知、為己、為人;有人認為理想、事業(yè)、愛情;還有人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钡鹊?,林林總總,琳瑯滿目.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歷程,是個復(fù)雜而多變的過程,對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而剖析一下?!翱瓷绞巧剑此撬??!?/p>
這種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初識世界,純潔無瑕,一切都是新鮮的、陌生的,眼睛看見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不會故意認錯,以致說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有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點:一群大人在進行智力競賽,主持人說“6”“9”不掉頭,就出了個題:“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競賽題目決不會就字面那么簡單,結(jié)果誰都不敢立即搶答,而是苦苦思索。
突然,一個6歲的小女孩爭著說等于15,人們都向她投去異樣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寶貝的答案正確時,人們才收回目光,并責(zé)怪自己的思想太復(fù)雜了,錯過了搶答的時機。這里說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p>
這種境界是針對中年人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復(fù)雜了,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腦去認識這個世界。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fù)雜,感覺到社會并不那么單純,現(xiàn)實也并不那么美好,經(jīng)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進入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復(fù)雜的。人不愿意再輕易地相信什么。
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嘆息,以致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借古諷今,指桑罵槐,指鹿為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這山望著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凈,欲壑難填,永遠也沒有滿足的境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p>
這是針對那些走過大半輩子或經(jīng)歷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經(jīng)歷了種種事件,看過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種曾經(jīng)滄海的感覺,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也許經(jīng)歷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會為無謂的事或無傷大雅或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而傷腦費神。
任爾紅塵滾滾,我自清風(fēng)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他們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觀棋者、看戲人的角度來看事物,也許事情會簡單許多,正如蘇軾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王國維所道“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們都希望能到達人生的最高境界,即這第三境界,體味那戰(zhàn)勝自我,超越極限后一覽眾山小的勝利感,然而在這自我提煉、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許多優(yōu)秀的品質(zhì)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悠悠歲月中,我們都是匆匆過客,所有的故事都沒有結(jié)果而結(jié)果,我們只有從容走過,無需彷徨,無需猶豫,無需茫然。我們應(yīng)當(dāng)往第三種境界發(fā)展,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外云卷云舒?!?/p>
人從煩惱和執(zhí)著中來,應(yīng)到無煩惱無執(zhí)著處去。其實凡事看開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說明了人應(yīng)當(dāng)看戲者,觀棋者嗎。
也許別人是對的,但我們也沒有錯,很多事情都無法挽回,再偉大的事情最終也成云煙,所有瘋狂之后總歸于平靜,我們除了平靜又能怎樣呢?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對一切,平靜珍惜一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云春夢,接受世事無常。
正如徐志摩《再別康橋》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8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