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詠史懷古詩論析: ⑴、初唐詠史懷古詩:以史為鑒,詠寫故去朝代的興亡,以告誡當世君主,成為初唐詠史懷古詩的一個重要主題。
此類詩作多隱括史事,興寄的成分較少。初唐四杰及盛唐諸名家都寫了不少詠史詩篇,題材也很廣泛,上自春秋吳越舊事,下到隋煬帝荒淫無道,都成了詩人們吟詠的對象。
此外,借史來抒發(fā)建功立業(yè)的懷抱,也是初唐詠史詩的一大主題。最具代表的是陳子昂《薊丘覽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臺歌》。
⑵、盛唐詠史懷古詩:盛唐詠史懷古詩寄托了詩人們對功名的熱望,表現(xiàn)他們積極進取的熱切心態(tài)。如王維《西施詠》《夷門歌》,李白《古風》其十、《登金陵鳳凰臺》,即此類。
杜甫的詠史詩借詠史抒發(fā)自己對社會的感慨。如《蜀相》《八陣圖》等。
⑶、中晚唐詠史懷古詩:詩人們通過懷古,或警策當朝統(tǒng)治者(借古鑒今),或感嘆唐帝國江河日下(借古傷今),或抒發(fā)自身在覆巢之下的憂畏之情(借古抒懷)。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懷詠,或對歷史古跡的憑吊,針砭時弊,寄托懷抱。
在中晚唐懷古詩人中,最突出的當數(shù)李商隱和杜牧。晚唐,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國勢衰微,生活在這個時代,詩人往往選取歷史上突出的亡國亂政的皇帝(甚至包括本朝的唐玄宗)以托諷,對他們的貪欲、無視歷史教訓終于自亡其國的事實加以諷刺揭露,借史實以警世人,他們堪稱中國詠史懷古詩人中的圣手。
懷古詠史
古詠史詩詞通過詩人對古代的人物和事跡的懷念,將史實與現(xiàn)實扭結到一起,以表達詩人鮮明的情感意向。這類詩詞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有感于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是非,引發(fā)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或借古以今,或借古以諷今,或感概個人遭遇,或評擊社會現(xiàn)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詞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概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因為詩詞涉及歷史,在閱讀鑒賞時有一定難度。
懷古詠史詩詞的形式標志是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后加“懷古”,“詠懷”等。內容特點是忠君報國,愛國憂民,保家衛(wèi)國等。情感傾向是表達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yè)的志向,抒發(fā)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抒發(fā)昔盛今衰的感概,暗含對現(xiàn)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憂國傷時,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任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等。
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
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xiàn)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xiàn)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yè)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xiàn)實。
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詠史懷古詩的鑒賞首先要弄清史實、典故,其次要體會意圖、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標志:
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后加“懷古”、“詠懷”等。
2.內容特點:
①表達像古人那樣建立功業(yè)志向,抒發(fā)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②抒發(fā)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xiàn)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③憂國傷時,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但由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④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
懷古詠史 古詠史詩詞通過詩人對古代的人物和事跡的懷念,將史實與現(xiàn)實扭結到一起,以表達詩人鮮明的情感意向。
這類詩詞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有感于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是非,引發(fā)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或借古以今,或借古以諷今,或感概個人遭遇,或評擊社會現(xiàn)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詞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概只是畫外之音而已。
因為詩詞涉及歷史,在閱讀鑒賞時有一定難度。 懷古詠史詩詞的形式標志是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后加“懷古”,“詠懷”等。
內容特點是忠君報國,愛國憂民,保家衛(wèi)國等。情感傾向是表達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yè)的志向,抒發(fā)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抒發(fā)昔盛今衰的感概,暗含對現(xiàn)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憂國傷時,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任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等。
1. 詞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還比較軒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隱了。
2. 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草率北伐,招致大敗的歷史事實,忠告韓侂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魯莽從事,接著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詞人收復中原的決心不變,結尾三句,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
3.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這種評價是中肯的。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