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新蟬》
宋 李復
病耳不堪聽,仍悉露下時。才能升木杪,便解入云吹。
漫有真仙契,猶多風樹悲。美陰如可托,后患亦須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
少留歸騎促歌筵。為別莫辭金盞酒,
入朝須近玉爐煙。不知重會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蝶戀花·梨葉疏紅蟬韻歇》
宋 晏殊
梨葉初紅蟬韻歇。銀漢風高,玉管聲凄切。
枕簟乍涼銅漏徹。誰教社燕輕離別。
草際蟲吟秋露結。宿酒醒來,不記歸時節(jié)。
多少衷腸猶未說。珠簾夜夜朦朧月。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睂懗隽藘和断s前的專注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睂懗隽舜贯灂r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剝蓮蓬時的稚態(tài)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睂懗隽藘和7麓笕朔N瓜時的討人喜歡的樣子
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眱和悄菢犹煺婵蓯?。“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薄睂懗隽藘和断s前的專注,“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剝蓮蓬時的稚態(tài),“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出了兒童模仿大人種瓜時的討人喜歡的樣子。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薄?/p>
1、《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新蟬》 宋 李復 病耳不堪聽,仍悉露下時。
才能升木杪,便解入云吹。 漫有真仙契,猶多風樹悲。
美陰如可托,后患亦須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
少留歸騎促歌筵。為別莫辭金盞酒, 入朝須近玉爐煙。
不知重會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蝶戀花·梨葉疏紅蟬韻歇》 宋 晏殊 梨葉初紅蟬韻歇。
銀漢風高,玉管聲凄切。 枕簟乍涼銅漏徹。
誰教社燕輕離別。 草際蟲吟秋露結。
宿酒醒來,不記歸時節(jié)。 多少衷腸猶未說。
珠簾夜夜朦朧月。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想要去捕捉鳴叫的蟬,趕緊把嘴巴閉上,一動也不動。
寫出了兒童的天真,以及兒童對于捕蟬前的專注。
出處:《所見》
作者:袁枚
朝代:清
原文: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原文譯文:
放牛的兒童正騎著黃牛,正在高聲的歌唱,聽見蟬叫后,想要去捕捉,趕緊把嘴巴閉上,拉住牛,一動也不動。
通過前后對比,描寫出了兒童的天真活潑,對于捕蟬的專注。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與創(chuàng)作背景:
袁枚熱愛生活,辭官后僑居江寧,“小住倉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張抒寫性情,所寫多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空靈流利,新奇眩目。此詩也即是詩人在生活中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后停住歌聲準備捕捉蟬的這一幕場景后,詩興大發(fā)而創(chuàng)作。
此詩寫了作者偶然所見牧童騎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過對牧童的動作神態(tài)變化的描寫,表現了牧童天真活潑機智靈活的性格和熱愛大自然情趣的特點。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全詩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fā)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用語活潑自由、淺顯明了。
今天,翻書的時候突然看到一首《所見》,雖然只是寫一個兒童的一系列動作,但整首詩給人的感覺輕松愉快,充滿一種歡樂的氣氛,沒有其他詩詞那種壓抑,傷感,一時興起就收集了一些描寫小孩子的詩詞邀請大家一起放松一下,隨便懷念一下自己的兒童時代。
1、《所見》清代: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楊萬里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3、《村居》清代: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4、《小兒垂釣》唐代: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5、《池上》唐代: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6、《舟過安仁》宋代:楊萬里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7、《牧童 / 令牧童答鐘弱翁》唐代:呂巖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8、《村晚》宋代:雷震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