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詩的研究報告 關于古詩詞名句的調(diào)查報告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 怎樣寫調(diào)查報告 調(diào)查報告,是一種應用文體。
它要求我們對特定對象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精準的歸納整理,科學的分析研究,得出較為科學的結(jié)論,并形成一份匯報性材料。 調(diào)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一)標題可用“關于****的調(diào)查報告”這一樣式。
(二)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jié)尾三部分。 1.前言:要求精練概括,切入主題。
2.主體:必須詳述調(diào)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分析得出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結(jié)論。 3.結(jié)尾:小結(jié)全篇。
根據(jù)以上信息,結(jié)合課本上的要求,我們就會知道:這次的古詩詞名句的調(diào)查報告是要求我們對自己熟悉的,或耳熟能詳?shù)墓旁娫~名句進行歸納整理,形成一份匯總性質(zhì)的文章。 調(diào)查課本上的古詩詞名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出自《水調(diào)歌頭》,作者是宋代的蘇軾。詩句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自《題西林壁》,作者是唐代的李白。
詩句的意思是:為什么不知道廬山真正的樣子呢?正因為我身在廬山當中,眼界十分狹窄,所見到的只能是局部。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含楊柳風。
出自《絕句》,作者是宋代的一個名叫釋志南的和尚。詩句的意思是:這如杏花一般的細雨飄灑在身上,衣服像是要濕卻并不會濕;那跟楊柳一樣的和煦春風撲面而來,怎么可能會讓人產(chǎn)生寒意呢?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出自《渭城曲》,作者是唐代的王維。詩句的意思是:請你再喝下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一路西行,你將不會再遇上像我一樣的好朋友了。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出自《蟬》,作者是唐代的虞世南。
詩句的意思是:因為蟬站在高處,所以能把叫聲傳播得很遠很遠,并不是人們常說的,蟬是借助秋風把叫聲遠遠傳出去的。 找出自己喜歡的古詩詞名句 在我們學過的、聽過的、見過的古詩詞名句中,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把它們找出來,說說這些詩句各出自哪首詩?這些詩的作者是誰?他們是哪個朝代的人?這些詩句分別是什么意思? 如,有個同學找出了一些有關描寫冬景的古詩詞名句: 冬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詩句的意思是:這雪好大好猛啊!好像忽然吹來一夜春風,把千樹萬樹潔白的梨花都催得盛開,爭奇斗妍。
冬愁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出自《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是唐代的韓愈。
詩句的意思是:回頭望長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斷的秦嶺。我的家在哪里?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藍田關積雪擁塞,連馬也踟躕不前。
冬行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出自《觀獵》,作者是唐代的王維。
詩句的意思是:獵物藏身的蒿草都枯萎了,獵鷹的眼睛顯得特別銳敏;平原上的積雪已經(jīng)化盡,獵馬腳下少了沾帶,奔馳起來便會更加輕快。 冬恨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出自《劍南詩稿》,作者是宋代的陸游。詩句的意思是: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就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甲的戰(zhàn)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讀了上面的例子,你是不是也想將自己找到的古詩詞名句進行分類,然后再按要求寫出詩句的出處、作者及詩句的意思,并整理出一份調(diào)查報告呢? 學寫調(diào)查報告 題目:關于古詩詞中帶有花鳥名句的調(diào)查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課本上出現(xiàn)的只是一小部分。為了進一步體悟古詩詞中帶有花鳥的名句,我們可以采用上網(wǎng)查找、到圖書館翻閱資料等方法學習、研究古詩詞名句,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二、調(diào)查方法 1、上網(wǎng)查找與到圖書館翻閱相結(jié)合。 2、請教有關專家、老師或大哥哥、大姐姐,幫助自己查閱、整理。
三、調(diào)查人員 安徽南陵縣籍山一小育才文學社胡玲玉、陳昕 四、調(diào)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帶“花”字的詩句 出自唐杜甫《春夜喜雨》,詩句的意思是:天亮后,看看這帶著雨水的花朵,嬌美紅艷,整個錦官城變成了繁花似錦的世界。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出自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詩句的意思是:紛亂的花朵漸漸的迷離了我的眼睛,淺淺的青草剛剛可以埋沒馬蹄。 2、帶鳥的詩句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出自清 高鼎《村居》,詩句的意思是:綠草茂盛,黃鶯飛舞,這正是二月早春時節(jié),輕拂堤岸的楊柳,也沉醉在煙霧之中。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出自唐王維《鳥鳴澗》,詩句的意思是:明月高升,照亮了大地,驚動了山里的鳥兒,不時地在春天的山澗中鳴叫。 五、小結(jié)。
通過歸納、整理,我們學習了一些帶有花鳥的古詩詞名句。我們知道,在這些詩句中,有對花鳥的喜愛與贊美,也有借花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習作: 關于“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研究報告 安徽南陵縣籍山一小育才文學社 葉彩云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出自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是這樣說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中國,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沒有不喜歡唐詩宋詞的。
不管你是科學家,文人,抑或農(nóng)工商貿(mào)之流,甚至日理萬機的政客,奔波謀生之余,觥籌交錯之時,云淡風輕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觸景生情,心搖魄動,均可以吟出一兩句對景的唐詩宋詞來。在下雖然愚鈍,每遇塵世繁劇、心煩氣躁之事,夜來輾轉(zhuǎn)反側(cè),只要翻開枕邊古人詩詞一冊,讀它幾首,亦可氣嫻心定,陶然入夢矣!
俺要《在心靈里建立起一座唐詩公園》,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麼東西令唐詩宋詞有這麼大的勾魂攝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詩宋詞反映的人性對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對真、善、美的向往;是人們厭倦了俗世爾虞我詐,對回歸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畫論《林泉高致》中說:“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yǎng)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焙呛?,這個“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真是一語中的,人們誰不喜歡自由,誰喜歡那個禁錮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塵囂韁鎖”?
郭熙在這里雖是論畫,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詩、書、畫本屬一體,用之于整個文學藝術,也是非常恰當?shù)摹R虼藭鴮懶造`,謳歌人類對自由、自然、平等、仁愛的渴望,就是文學藝術,也是唐詩宋詞之屬永不退色的主題。
不信?你翻開唐詩宋詞看看,尤其是詞,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寫性靈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寫人性的向往,抒發(fā)對自由的渴望的才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煜的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打動過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之說,真真是所言不虛啊。
就說說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義詩人,也有說他是浪漫主義的。什麼浪漫主義?不讓他想入非非,關他在監(jiān)獄了,還浪漫得起來麼?所謂浪漫主義,不過是“自由主義”的一個飾詞而已。他的那些追求個性解放,謳歌清風明月的浪漫主義詩歌,大家耳熟能詳了,咱且不一一舉例,咱就舉這首著名的: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呵呵,俺要說這首詩是歌頌自由的,你相信麼?是呀,這里沒有提到一個“自由”的字眼,怎麼是歌頌“自由”呢?你知道不?這是李白懷著愛國之心,要與安祿山斗一斗的,誰知錯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種重獲自由的心情,還用提嗎?因此“白帝彩云”、“猿聲不住”、“千里一日”、“輕舟已過”云云,無非表達詩人重獲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寫景敘事的,實則“自由隱在意象”里。人們在欣賞它的明麗、輕快的意境的同時,不自覺地感受到自由的可愛。這就是我們喜歡這首詩的根本原因,連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說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點不信了!其實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歡自由、自然,喜歡美,除了在政壇上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個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蓋不住了。
小時候俺讀唐詩宋詞,就遇到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有些詩人詞家,同時又是政治家、理學家,他在自己詩詞里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和他的演說呀,論文呀,就是面對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樣的截然不同。
比如歐陽修吧,看他的論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著那個“理”紋絲不動。這個呢,俺就不用舉例,唐宋八大家文選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開看一看??墒悄?,當你翻開他的六一詞,我的個乖乖,那簡直就是另外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實實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戲歌伎啊,無一不是行家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p>
相信同學們一定很耳熟吧!沒錯,這就是唐朝詩人王安石的<>。 今天我與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句詩。
它的全文是:“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p>
讓我來向大家解釋一下它的意思:在墻角有幾枝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只有它獨自開放。從遠處看非常像雪,但卻不是雪。
因為它散發(fā)著清香。相信當時梅花給王安石的映象一定是美麗而堅強的。
在寒風中讓他深有感觸。這首詩體現(xiàn)出梅花堅定的品質(zhì)。
同樣,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像梅花一樣,體現(xiàn)出堅定的毅力。遇到困難,不要退縮,要去思考,尋求解決的辦法。
這就是我從中得到的啟示。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毕嘈磐瑢W們一定很耳熟吧!沒錯,這就是唐朝詩人王安石的<<;梅花>>。
今天我與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句詩。它的全文是:“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弊屛襾硐虼蠹医忉屢幌滤囊馑迹涸趬怯袔字γ坊?,在寒冷的冬天只有它獨自開放。從遠處看非常像雪,但卻不是雪。因為它散發(fā)著清香。相信當時梅花給王安石的映象一定是美麗而堅強的。在寒風中讓他深有感觸。這首詩體現(xiàn)出梅花堅定的品質(zhì)。同樣,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像梅花一樣,體現(xiàn)出堅定的毅力。遇到困難,不要退縮,要去思考,尋求解決的辦法。這就是我從中得到的啟示。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
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景,寫山。
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
“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
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 后兩句寫所想。
“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lián)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
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黃河中的一個小崗上,后被洪水沖沒。
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山名)下瞰大河?!笨梢姏_沒是宋以后的事了。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唐代詩人。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因為當時有鸛雀棲息其上而得名。它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鸛雀樓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樓體壯觀,結(jié)構奇巧,風景秀麗。唐、宋兩朝,文人學士登鸛雀樓欣賞美景,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其中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于海內(nèi)外。
千百年來,鸛雀樓一直是供游人登高遠望山河,放歌抒發(fā)情懷的游覽勝地,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激勵著炎黃子孫的振興之志。鸛雀樓經(jīng)歷了唐、宋兩朝,可惜被元初(公元1272年)的一場戰(zhàn)火燒毀了,后來又由于黃河泛濫,淹沒了遺址,使數(shù)百年來無數(shù)觀光的游人只能望河興嘆,空留下無盡的遺憾。
鸛雀樓已于1999年開始重建,2001年落成。
調(diào)查報告是人們對某一情況、事件、經(jīng)驗或問題經(jīng)過深入細致的調(diào)查研究而寫成的書面報告,它反映了人們通過調(diào)查研究找出某些事物的規(guī)律,并提出相應的措施和建議,是社會調(diào)查實踐活動的成果。學習撰寫調(diào)查報告,有助于同學們進一步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把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結(jié)合起來,全面提高自身素質(zhì)。
怎樣撰寫調(diào)查報告
[例題] 以“發(fā)揚勤儉美德,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為主題,以周圍學生調(diào)查對象,根據(jù)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表現(xiàn),寫一份調(diào)查報告,題目自擬。
撰寫調(diào)查報告,要做到以下幾點:
1、著力點要明確:
首先,要深入調(diào)查,占有材料。這是寫好調(diào)查報告的基礎和先決條件。為此,就應該親自了解第一手材料。既要了解“面”上的材料,又要了解“點”上的材料;既要了解正面材料,又要了解反而材料;既要了解現(xiàn)實材料,又要了解歷史材料。如上例中,同學們就要認真回顧平時手頭搜集到的有關于“勤儉是美德,是事業(yè)成功的重要因素,奢侈浪費導致事業(yè)失敗”方面的詳細資料。
其次,要認真分析,找出規(guī)律。這是調(diào)查的目的。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礎上,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總結(jié)出事物的規(guī)律。此例中,除了要有具體的事例或數(shù)據(jù)外,還要對占有的資料分門別類加以總結(jié),如以“盲目攀比,鋪張浪費”、“勤勞節(jié)儉、合理消費”為門類加以歸納,從中找出規(guī)律性。
再次,要立場正確,觀點鮮明。調(diào)查報告要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如上例中,調(diào)查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解決亂花錢、互相攀比、超前消費等不良習慣和問題。
最后,要概括事實,有敘有議。不能光羅列現(xiàn)象,而且要適當?shù)剡M行分析、議論,闡述觀點。如上例,在做到有事例和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的社會原理進行理性分析,分析要觀點全面。
2、報告格式要規(guī)范
(1) 標題。
①單標題,如上例標題可擬成:《中學生合理消費的調(diào)查報告》,以清楚交代調(diào)查的內(nèi)容。
②雙標題,可擬成《合理消費----XX中學調(diào)查報告》
③標題不用“調(diào)查報告”字樣,也可用一般文章題目形式,如可擬成《中學生應該養(yǎng)成合理消費的好習慣》。
(2)
前言。這部分內(nèi)容,往往對調(diào)查的時間、地點、對象、范圍作必要的交代,總領全文。如上例中調(diào)查地點可以是XX中學整所學校,也可以將初一整個年級作為調(diào)查對象,還可以隨機抽查的學生為調(diào)查對象,調(diào)查內(nèi)容主要是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和表現(xiàn)兩個方面。
(3)
主體。主體是具體敘述調(diào)查內(nèi)容、列舉事例和數(shù)據(jù)并做恰當?shù)淖h論和分析,概括出經(jīng)驗或規(guī)律,是表現(xiàn)調(diào)查報告主旨的關鍵部分。在材料的安排上,要把調(diào)查得來的大量材料歸納整理出若干條目,采用小標題式寫法,要注意層次清楚,條理分明。有的可按問題的幾個方面或幾個問題并列地安排材料,即采用“橫式結(jié)構?;有的可按事物發(fā)展過程的順序來寫,即采用?縱式結(jié)構”。
(4) 結(jié)尾。結(jié)尾是調(diào)查報告的結(jié)束語,也作歸納性說明或總結(jié)全篇的主要觀點,也可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參考資料:希望我的答案對您有用處,謝謝
話說有點偏,希望對LZ你有所幫助噢~ ———— 一、古詩“專題學習”的內(nèi)容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
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流傳久遠的詩詞名篇。為了便于學生積累、體驗、感悟,我在小學高段古詩教學中進行了“專題學習”的嘗試。
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構建了古詩“專題學習”的模塊。使學生愛讀古詩,會讀古詩,提高了大多數(shù)同學的文學素養(yǎng),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古詩“專題學習”的模塊主要分“人物專題”和“題材專題”兩大類。學生通過大量古詩的誦讀積累,從古詩題材、風格和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進行同中察異,異中見同的比較、感悟,從而更全面地認識詩作者,更準確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傾向,進入作品美的意境,提高對古詩詞的欣賞水平和能力。
(一)“人物專題學習” “人物專題學習”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積累詩人的各種作品。在大量作品的誦讀中體會不同詩人由于生活經(jīng)歷、感情氣質(zhì)、藝術素養(yǎng)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各自獨特的格調(diào)、氣派和趣味,也就是詩的風格。
比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灑脫,杜甫之詩沉郁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如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把握詩人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人物專題學習”以詩人的寫作風格為主線,然后進行相同或不同風格的作品對比賞析。即當教材中出現(xiàn)某個詩人的作品時,要引導學生以這個詩人為專題,收集詩人所寫的詩歌,并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進行拓展對比,整理體現(xiàn)詩人風格的詩句。
在大量詩句的體驗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性,從而喜愛讀古詩?!叭宋飳n}學習”可以分同一詩人作品的專題學習和不同詩人作品的專題學習。
1、“同一詩人作品”的專題學習 同一詩人的作品比較欣賞主要是先把某一詩人的作品進行收集羅列,然后可以根據(jù)風格的相同和不同,主題的相同等,設計幾個專題進行專題性學習。 (1)同一詩人相同風格古詩專題學習。
如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課前,讓學生收集、誦讀有關李白寫的詩歌,對李白詩歌的風格有初步感受。課中,主要展開對比欣賞,合作交流充分感受詩人的獨特的詩風。
教學時可以預設如下提示: ● 自由讀詩,借助注釋、發(fā)揮想象,向同學、老師說說詩歌展示了怎樣一幅畫面。 ● 感情誦讀,結(jié)合詩風,合作探討,向同學、老師談談你體會到的詩人要表達的情感。
● 拓展朗讀,滲透積累,對比欣賞,和同學、老師聊聊有關反映詩人風格的詩句。 《望廬山瀑布》是李白山水詩中的代表作。
詩人用豐富的想象,熱情奔放的語言,展現(xiàn)了廬山瀑布的壯觀雄美。特別是“飛流直下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
這種雄奇豪放的詩風,經(jīng)過專題學習,學生發(fā)現(xiàn)下列詩句中也有充分體現(xiàn): ▲ “白發(fā)三千丈……,” 《秋浦歌》 ▲ “天門中斷楚江開……” 《望天門山》 ▲ “桃紅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當學生在大量地閱讀、對比分析李白的作品后,一定會感受到他大氣磅礴、飄逸灑脫的詩風。 (2)同一詩人不同風格古詩專題學習。
主要是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拓展進行不同詩風的作品對比欣賞,如把王維的山水詩和邊塞詩作為一個專題學習。王維是唐代有名的山水詩人,他擅長音樂和國畫,他在《竹里館》、《鹿柴》等詩中用白描的手法描繪出了空山深林的幽靜(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表達自己對幽靜環(huán)境的喜愛(“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p>
)自然平淡的語言中充分體現(xiàn)了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獨特詩風。但他在早年也寫過具有激昂、雄渾之氣勢的詩篇,如《使至塞上》、《少年行》、《從軍行》、《燕支行》等。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暮云空磧時驅(qū)馬,秋日平原好射雕?!薄攲W生讀著有明顯不同風格的詩句時,對古詩的表達形式的豐富性也有了感性的認識。
此外,還可以分同一詩人同一主題(題目)古詩專題學習。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和《靜夜思》都是寫月亮這個主題的古詩,組織學生進行對比賞析。
通過感悟不同時期,詩人對月的不同感受:兒童時期對月亮的認識是“白玉盤”、“瑤臺鏡”,這種幼稚而美好的認識隨著歲月的流逝,人生經(jīng)歷的豐富在變化,明月就成了“思念故鄉(xiāng)”的代名詞。使學生體悟到詩歌就是詩人的心理路程,是詩人的情感流露。
2、“不同詩人作品”的專題學習 不同詩人作品的專題學習主要是把兩個或幾個詩人的作品進行對比賞析,這是人物風格賞析的主要方法。一般建立在同一人物風格專題學習的基礎上。
在具體古詩研讀中,深刻感受到詩人的寫作風格特色。 (1) 不同詩人相同風格專題學習。
當學生對陸游、蘇軾、辛棄疾的寫作 風格有一定了解、感悟后可以把他們?nèi)说淖髌愤M行一個主題進行教學。如選取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辛棄疾的《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等詩。
當學生對比賞析了陸游夸張的描繪(“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蘇詞磅礴的氣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和辛詞的壯闊的境界“。
結(jié)題報告摘要本課題的研究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通過詩歌鑒賞理論知識做鋪墊,加上教師精練做指導,以及高考前適度專題訓練, 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賞析的實踐能力。
整個課題研究過程遵循“詩歌鑒賞理論—實踐—理論”的規(guī)律。通過教給學生鑒賞古典詩歌理論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通過誦讀、實驗、練習、創(chuàng)作等方法,適時、適地、適度地教給學生正確的鑒賞方法。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加深了學生古典詩歌的積淀,綜合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同時也促進了課題組參與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改變。結(jié)題報告一、課題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問題?這個問題的內(nèi)涵是什么?)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詞集意境美、情感美、語言美,韻律美于一體,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用心去誦讀、去體會。
兩千年前,先哲孔子身體力行傳播“詩教”。今天,我們同樣要重視古詩詞教學。
從承載文化遺產(chǎn)這方面而言,古典詩歌有著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特別是進入高中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必修和選修課本中都收錄了大量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到唐詩宋詞,無不反映出現(xiàn)代教育對高中生文學作品賞析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
培養(yǎng)學生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發(fā)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但目前高中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認識僅限于讀讀背背,滿足于名句默寫能掙到分,并沒有深入理解詩歌的意境內(nèi)容和情感;目光也僅限于課內(nèi)詩詞,并沒有廣泛涉獵延伸到課外,閱讀數(shù)量不足,質(zhì)量不高;對詩歌的鑒賞僅限于淺層次的感知,懵懂亂猜,沒有掌握系統(tǒng)科學的方法。
針對學生學習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急需教師“答疑解惑”“授之以漁”,對學生進行古典詩詞賞析方法的指導。由于古詩詞作為古代的一種文學存在,包含有豐富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歷史知識,作為最精粹的漢語言文學,又包蘊有豐富的情感和表達手段,因此,學會賞析古典詩詞有一定的難度,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對于教師來說,也時常會遇到費時費力地教,學生能力卻難以提高的窘境。大多數(shù)教師面對古典詩詞的教學,都會產(chǎn)生許多困惑,有自身文學素養(yǎng)的欠缺,有欣賞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體應用的困難,也有對基礎薄弱學生的教之乏術。
學術界也缺少對中學生賞析古詩詞方法的具體指導,所以,在中學教學實際當中,確實有必要進行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研究。本課題嘗試通過教學實踐和探究解決高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的指導(如通過朗讀、背誦、默寫、賞析、解題等學習方法),致力于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
二、理論依據(jù)及意義研究的理論、實踐、政策依據(jù)?!陡咧姓Z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學生“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我國古代詩文名篇,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的“必修課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高考考綱》規(guī)定古詩詞默寫和欣賞是必考內(nèi)容。
近幾年高考對古代詩歌考查的要求是:(1)鑒賞其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其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本課題提供了直接的賞析方法理論指導,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如“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如“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等,可以作為我們教學研究中的參考。
我校的常規(guī)活動“晨讀暮誦”,為同學們朗讀背誦古詩詞提供了時間保障。學校每年都會有“中華經(jīng)典頌”詩歌誦讀比賽,為學生展示古詩詞朗誦才華提供了舞臺。
進行這一課題研究,1.有助于幫助指導高中學生進行古詩詞賞析,落實課標有關古詩詞的學習要求;2.有助于幫助參與研究教師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提高指導能力;3.有助于提高學生高考古詩詞部分成績;4.也有助于總結(jié)出普遍而具體的方法供其他教師和同學們作為參考。三、研究的目標、內(nèi)容、方法、步驟及過程研究目標: 1.讓學生在接觸、了解、誦讀、鑒賞經(jīng)典古詩文的同時,感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其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2.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理論知識,激發(fā)學生詩歌學習興趣。 3.在實踐中探索研究高中學生古詩詞賞析學習方法。
4.汲取詩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養(yǎng)料,成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研究內(nèi)容: 1.更新古詩詞教學理念,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2.激發(fā)學生品讀詩歌的興趣。 3.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增強語感,提升鑒賞能力。
4.注重詩歌鑒賞、答題方法的傳授。研究方法、步驟及過程:結(jié)合教學實際,課題成員進行了明確的分工。
各個年級身體力行,進行課題的實驗與研究。1.開展活動各年級根據(jù)各自年級的指定篇目開展古詩詞背誦活動,掀起了學習古詩詞的熱潮,夯實了古詩詞的積累,為感悟賞析打下了堅實基礎。
2.拓展練習各年級本著課內(nèi)總結(jié)方法,課外提高能力的原則,在課內(nèi)學習的基上,適當進行了。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