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方法匯編
論證,就是運用論據(jù)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邏輯關系紐帶。論證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正反論證、類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論證(反證法)、假設論證、及整體上的歸納論證、演繹論證、因果論證等12種
1、舉例論證法:簡稱例證法,通過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其作用“事實勝于雄辯”說服力強。(使用這種方法,一般是先分論后結論,即開門見山提出論題,然后圍繞論題逐層運用材料證明論點,最后歸納出結論。這種結構的方法,比較符合人們的思維認識規(guī)律。運用事實論證進行論證時列舉的事實可以有兩種形式,即概括總體性事實和枚舉個別事實。概括總體性事實的說服力在于事實所體現(xiàn)的普遍性,它是對事實的總體或全局的全面性統(tǒng)計或概括。采用枚舉個別事例的論證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舉幾個事例即可。枚舉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時也要考慮到經(jīng)濟原則,盡可能不要同類重復。)
2、道理論證法:用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用做論據(jù)的道理應該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一般用于整體運用歸納法的文章中,因此類文章論點一般是從具體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在很多條件下是很難完全的,結論往往未必可靠因此,常常須用理論加以衡量,就能夠保證其可靠性。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則外,各門學科的理論也可以作為論據(jù)。如物理學理論、文學理論等。理論論證的論據(jù)還可以是某些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廣為流傳的諺語、格言和成語等。)
3、引用論證法:道理論證的一種就是引用名家名言等作為論據(jù),引經(jīng)據(jù)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可以充實文章內(nèi)容,增強文章底蘊;充分證明觀點,增強說服力;展示作者的修養(yǎng)和積累(引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交代其出處,一種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出處。引用方法多變,十分靈活)。
4、對比論證法: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jù)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對比重在揭示事物間的差異性。其作用是增強論證的鮮明性,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對比論證中,可比的因素很多:一種是縱比,即把歷史和現(xiàn)狀、過去和現(xiàn)在對比;另一種是橫比,即把這種現(xiàn)象和那種現(xiàn)象,這個人和那個人進行對比;再一種是正反對比,即將不同事物作比較或對照。還有主次對比、輕重對比等。使讀者清楚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如高考一則優(yōu)秀作文題為《四幕劇》,其中的'第二幕劇。背景:一個小餐館中,一張桌子,面對面坐著兩個人,他們面前的盤子里各有半個甜面圈。a(一臉的無奈):唉! 天哪!只剩下半個甜面圈。b (一臉快樂狀 ) :上帝!真是太好了,還有半個甜面圈。文章中寫的這段話對比鮮明,對待生活的悲觀和樂觀躍然紙上,正如該文作者說:樂觀的人在被玫瑰刺傷后仍會說多美的花,悲觀的人在看到刺時就會說多糟啊。我選擇玫瑰的美,因此我選擇前者。運用對比論證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比較的雙方要具備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參照系。要進行比較,就必須具有合理的共同參照系,沒有共同的參照系,兩者就無法進行比較。所謂參照系指的是用來衡量和確定雙方優(yōu)劣長短的標準,這樣的標準必須具有客觀性,否則比較的結論不一定可靠。)
5、正反論證法:是對比論證的一種,要求先提出論點,先反后正,或先正后反,進行論證。論證鮮明有力。如《懷疑和學問》一文,論述怎樣正確對待書本、學問時,講道理,先正面說“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才是自己的學問”,再反面說“否則是盲從,是迷信”。
6、類比論證:。是將性質(zhì)、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較,根據(jù)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推理出它們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從而引出結論的方法。,類比側重于展現(xiàn)事物間的共性。其邏輯形式為:A具有a、b、c、d的屬性,B具有a、b、c的屬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屬性,屬于形式邏輯中的歸納推理。比如,‘光’和‘聲’都是直線傳播,有反射、折射、干擾等現(xiàn)象,由于‘聲’呈波動狀態(tài),推理出‘光’也呈波動狀態(tài)。類比論證屬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方式,其結論不一定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況下,有時無法獲得更確切的論據(jù)。運用類比論證,有時是有效的?!∮直热?,火星與地球均有水,空氣,及泥土等有利生物生存的因素。在某程度上支 持火星上也有生物這結論。然而,如果我們其后發(fā)現(xiàn)火星與地球在某些方面存在著差異,例如,火星上氧氣稀薄 ,氣壓低,及氣候不穩(wěn)定等,在某程度上不支持火星上有生物這個結論。又例如:《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辯論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小孩甲觀點:早晨太陽離我們遠一點。理由:如果物體離我們近一點,那麼看起來就大一點。太 陽是物體,在早晨看起來大一點。結論:早晨太陽離我們近一點。小孩乙觀點:早晨太陽離我們遠一點。理由: 發(fā)熱的物體離我們遠一點,我們就會感到?jīng)隹煲稽c。太陽是發(fā)熱的物體,在早晨時,我們會感到?jīng)隹煲稽c。結論: 早晨的物體離我們遠一點。兩個孩子在申述理由時都用了類比法,都把自己的觀點講得很清楚,都具有說服力,因此誰也沒有被對方說服,連孔子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當然太陽離我們遠近這個物理問題在孔子的時代是沒有辦 法解決的,我們這里只討論類比的論證方法。類比法富于啟發(fā)性,它深入淺出,使讀者易于領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簡練生動。如《拿來主義》第三段將中國和尼采類比,04年高考全國卷丁卷《快樂死去》將人喝酒和作家參加社會活動類比(這里又可看做比喻論證)。運用類比論證需注意以下幾點:(1)要使用同類對象進行類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屬性或相似屬性的事物是無窮多的,有的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對它們進行類比,就缺乏說服力。(2)避免單獨運用類比論證一種論證方式。最好是與其他的論證方式結合使用,使之起一種補充和豐富的作用。(3)要注意結論的可靠程度。除非個別很有把握的情況,否則結論一般只是一種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絕對化。
7、比喻論證是一種用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較抽象道理的論證方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講道理。其作用把道理講得更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且使論述生動形象,有感染力。典型如《拿來主義》第8段?!?nbsp;說嫉妒》中有這樣一段話“: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從心理上分析,嫉妒猶如毒蟲,常常會把妒者自己的心靈 啃嚙得滿目瘡痍”,“整天處于一種既不舒暢、極不安寧的境況中難以解脫”。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蟲,有力的論 證了嫉妒害己的觀點。生動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強了說服力。此外毛澤東同志寫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一文,用經(jīng)常掃地和洗臉,比喻黨內(nèi)要經(jīng)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去克服缺點、糾正錯誤?!独^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一文中,“糖衣裹著的炮彈”,形象地說明了資產(chǎn)階級的陰險、毒辣;“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萬里長征”比喻整個過程,“第一步”比喻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但這一勝利,還只是整個革命進程的“第一步”,這就形象地說明奪取全國勝利,不僅不能驕傲,而且應堅持兩個“務必”,才能達到目標的道理。運用比喻論證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用來作為喻體的事物,應當是為大家所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這樣,才能既通俗又生動地說明另一個事物。二是比喻應當貼切、自然,要能恰到好處地說明被論證事物的特點??梢园牙蠋煴扔鞒上灎T、春蠶,說明他們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卻不能將他們比喻成能使別人干凈起來,可它們自己卻像越來越臟的抹布、掃帚,這樣運用比喻法,叫“引喻失義”。三是因為比喻的雙方缺乏本質(zhì)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論述一個問題,不能僅靠幾個比喻,應把它和例證法、分析法等結合起來使用。
有的議論文以寓言或者神話作比喻進行論證。因為寓言和神話雖然都屬虛構,但它們實質(zhì)上是人們對社會現(xiàn)象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的。引用這些比喻能增強論證的效果。例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群眾、堅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二者的區(qū)別在于:類比論證一般為同類相比,推理結論是否正確還有待實踐證明;而比喻論證必須是性質(zhì)不同的事物間有相似點,直白易懂不須再證明。
8、歸謬論證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駁方法和先假設對方的論點是正確的,然后加以言理引申,,得出荒謬的結論來證明對方論點的謬誤的方法。也稱‘反證法’。比如有的人愛趕時髦,認為“流行的都是好的”, “流行感冒也是流行的,那也是好的啰”揭示其論點的荒謬。又如,由于觀念的緣故,有人盲目排外,認為外國的都不好,就可以用“外國的東西都不好,可電燈也是外國人發(fā)明的,那我們是不是該廢除電燈,而繼續(xù)點油燈呢” 揭示其論點的荒謬。
9、假設論證:是一種事實推論的方法,假設要根據(jù)一定的事實提出,對客觀事物的假定說明,并經(jīng)過實踐證明就可成為理論。比如,一本書印了十萬冊,假設每本只有一個讀者,就能有十萬個讀者。
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歸謬論證的結論是采取反證方式來得出;假設論證是按已知事實來客觀性的邏輯認定。
10、歸納論證:也就叫“事實論證”。它是用列舉具體事例來論證一般結論的方法。這是一種從材料到觀點,從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是從對許多個別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歸納出一個共同的結論的推理形式。
11、演繹論證:也叫“理論論證”,它是根據(jù)一般原理或結論來論證個別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論據(jù)來證明特殊性的論點?!?/p>
12、因果論證:它通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因果關系來證明論點。 因果論證可以用因證果,或以果證因,還可以因果互證。原因與結果具有時間上的先后關系,但具有時間先后關系的現(xiàn)象并非都是因果關系;除了時間的先后關系之外,因果關系還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即結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在議論文體中,根據(jù)客觀事物之間都具有這種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的規(guī)律性,通過提示原因來論證結果,就是因果論證。
運用因果論證,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層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結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還要分析同因異果、異因同果以及互為因果。一般來說,在因果論證中要重視以下的因果分析:
1.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時某種結果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這時就必須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結果的最本質(zhì)的最核心的因素來論證論點。
主要原因,有時指的是與論點關系最密切的原因,它可能會因不同的議論目的而發(fā)生轉變。應當根據(jù)各種原因與論點之間的關系,著重分析主要原因來論證結果,對其他次要原因,應根據(jù)它們所起的作用以及與論點的關系,有所區(qū)別地對待,比較重要的次要原因作簡要分析,不重要的原因,提示一下即可。這樣,論證過程就能有主有次,有面有點,有詳有略,既準確又精煉。
2.分析產(chǎn)生的原因。原因有時是多層的,有些現(xiàn)象看起來似乎是發(fā)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們的背后,卻還有產(chǎn)生它們的原因。對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個層面上,把它當成最終因素,論點就可能不深刻,也難以把問題說透,這樣的因果論證,其說服力是有限的。遇到這種情況,應當一層一層地追究下去,不可輕易罷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終極的原因為止。一般來說,越是表層的原因,越是為大家所熟知的,其論證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層的原因,就越能說明問題的實質(zhì),就越有說服力。
3.分析異因同果、同因異果和互為因果。這類分析也就是力圖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是辯證邏輯的要求。關鍵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結果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異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聯(lián)系的眼光看問題,深入分析下去,卻可以發(fā)現(xiàn)在它們的背后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這時就排除了表面現(xiàn)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質(zhì)。
同因異果也是事物之間的常見的相互聯(lián)系。同樣的原因,在不同的條件下,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中也是很常見的,同樣一項改革措施,對不同條件和狀況的人們所造成的結果就大不一樣。在運用因果論證時,有時就必須分析同因異果的關系,才能使論點深化和得以確立。
互為因果更具有辯證邏輯的特點。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互相轉化,是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例如,在生態(tài)平衡的領域里,就廣泛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分析互為因果的關系,不僅要提示兩個事物之間存在的這種聯(lián)系,而且必須說明在什么條件下,因果才會發(fā)生互相轉化。
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都有它內(nèi)在的因果關系。提示出這種因果的必然關系也就闡述了道理,明辨了是與非。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精選資料一: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基本的論證方法:包括三大類五種:歸納法、例證法、演繹法、類比法、比較法。
①歸納法。歸納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它透過許多個別的事例或分論點,然后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性,從而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歸納法能夠先舉事例再歸納結論,也能夠先提出結論再舉例加以證明。前者即我們通常所說之歸納法,后者我們稱為例證法。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②演繹法。演繹論證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發(fā)推導出關于個別狀況的結論,其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聯(lián)系是務必的。演繹法有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多種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論。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組成。如大前提“凡金屬都能夠導電”、小前提“鐵是金屬”、結論“因此鐵能導電”。
③比較法。比較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常將它分為二類,一類是類比法,另一類是比較法。類比法是將性質(zhì)、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一樣事物加以比較,從而引出結論的方法。比較法是透過性質(zhì)、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對立的不一樣事物之間的比較來證明論點的方法。
(4)駁論方法:駁論有三種方法,即①反駁論點、②反駁論據(jù)、③反駁論證。由于議論文是由論點、論據(jù)、論證三部分有機構成的,因此駁倒了論據(jù)或論證,也就否定了論點,與直接反駁論點具有同樣效果。一篇駁論文能夠幾種反駁方式結合起來使用,以加強反駁的力量和說服力。
①反駁論點,即直接反駁對方論點本身的片面、虛假或謬誤,這是駁論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駁論據(jù),即揭示對方論據(jù)的錯誤,以到達推倒對方論點的目的;正因錯誤的論點論據(jù)務必引出錯誤的論點。③反駁論證,即揭露對方在論證過程中的邏輯錯誤,如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的矛盾,對方各論點之間的矛盾,論點與論據(jù)之間矛盾等等。
精選資料二:
議論文常見的四種論證方法
議論文是學生在各級各類應考或平時練筆中選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文體。從各級各類的考場作文評閱及平時作文批改狀況來看,許多學生之因此不能寫出一篇說理透徹的議論文,是正因不能恰當或綜合運用議論文常見的一些論證方法。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七種: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比較法、歸謬法、歸納法和演繹法。下方細談四種在議論文寫作時常用也比較好用的論證方法。
一、例證法
例證法也叫事例論證,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論點正確的一種方法。它是議論文寫作中最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事實強于雄辯”,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證法,務必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事例要典型、確鑿、有影響力。一般來講,應優(yōu)先思考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園、家庭、市井街頭的瑣碎事例。
2、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切忌拖泥帶水,過于詳細。舉例是為了證明觀點,不是為了弄清事實,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單一狹隘,要豐富廣闊,要點面結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輝。同類事例掌握多時可思考采用句式排比列舉。
4、事例列舉之后要簡短分析,不能將例證法變成事例整理,忌有例無證。
5、勤于積累,精于篩選。“書到用時方恨少”,平時多讀書報,摘記、剪貼是主要手段。積累多了,自然能融會貫通、左右逢源。
二、引證法
引證法也叫道理論證,是透過引用名人名言、古詩文名句、反映科學規(guī)律的俗語諺語警句等來證明自己觀點正確可信的一種論證方法。
引證法在考場或平時練筆寫作中的使用頻率僅次于例證法。由于引證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認的思考結晶,能夠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已為無數(shù)事實所證明,因此具有巨大的說服力。
怎樣用好引證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針對性要強。每句名言都產(chǎn)生于特定的背景,都應用于特定的交際目的,即使談同一個問題,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選取。要仔細分析每個道理論據(jù)的特有功能,將它引用到最恰當?shù)恼Z言環(huán)境之中。
例如:強調(diào)立志的重要性,要選用“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強調(diào)志向高潔遠大,要選用“燕雀怎知鴻鵠之志”,某同學沉湎于上網(wǎng),要選用“玩物喪志”,某同學不能只持之以恒、一暴十寒,要選用“有為之人立長志,無為之人常立志。”
2、要簡潔,不宜過多。議論是在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在說他人的見解。引用他人的話,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話,自己的話應是議論的主體,應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過多的引文,很容易將自己的分析淹沒。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的區(qū)別。直接引用務求文字、甚至標點均準確無誤;間接引用只須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稱的轉換。
三、喻證法
喻證法是用設喻來論證論點的方法。
在議論文中,設喻能夠使論點更易懂、更風趣、更容易獲得讀者的認同。喻證法能化抽象為具體、化艱深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
運用喻證法務必注意以下三點:
1、以小見大,就近取譬。要精選生活中細小的、人們熟悉的事物做為設喻的喻體。喻體如果不是讀者常見熟知的,就達不到喻證的目的。
2、喻體不求形似,求神似。做為喻證的喻體與做為比喻的喻體不一樣。比喻的喻體是為了強調(diào)特征,描繪事物,側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證的喻體是為了闡發(fā)觀點,以正視聽,力求神似,以義取形。必須要對自己所要論爭的對象和用來設喻的事物之間的對應關聯(lián)進行細致入微的體味與揣摩。
3、精剖喻體,絲絲入扣?!赌脕碇髁x》中魯迅先生的喻證法運用得是很經(jīng)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chǎn)”;用“孱頭”、“混蛋”、“廢物”來批判三種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錯誤觀點和態(tài)度;用“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來比喻文化遺產(chǎn)的幾個組成部分;用“占有”、“挑選”、“創(chuàng)新”來說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三個步驟。十分貼切,渾然一體,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絕。
四、比較法
比較法也是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分比較與類比兩種。
1、類比法
所謂類比,就是借助某個或某幾個類似的故事、實例或寫作者安排的情境,進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類比的事物大致有這么幾種:古今中外的史實、神話傳說、寓言、寫作者自己創(chuàng)設的情境等。
運用類比要注意所選取的“類體”要同類,不能相對或相反;在類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語破的,一刀見血。
2、比較法
所謂比較,就是把正反兩方面的論點和論據(jù)加以剖析對照,到達否定錯誤觀點,樹立正確論點的目的。
運用比較要注意所選取的“對體”的正與誤、是與非、新與舊的區(qū)別要十分明顯,要有突出的互相對立的關聯(lián);務必要對所要論述的對象的矛盾本質(zhì)有深刻的認識;能夠是人對人、物對物,也能夠是縱向比較或橫向對照。
當然,以上所概括的這幾種論證方法,僅僅使用其中的一種,有時論述也會過于單薄。為強化說服力,許多議論文兼用多種論證方法。但是,使用多種論證方法必須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種,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精選資料三: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及各自作用
舉例論證運用具體事例,真實可信,增強文章說服力。
道理論證引用名言,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
比較論證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
比喻論證道理講得通俗易懂,語言生動形象,容易被人理解。
引用論證能夠增強文章說服力或文采,使論證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回答者:gufeiyi|四級|2010-5-2121:19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如引用故事則屬于舉例論證,如引用名言則屬于道理論證)、比較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常有“同樣”“諸如此類”等詞語)還有排比論證
①舉例論證
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②道理論證
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③比較論證
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jù)作比較,在比較中證明論點。
④比喻論證
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shù)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⑤歸納論證
也就叫“事實論證”。它是用列舉具體事例來論證一般結論的方法。
⑥演繹論證
也叫“理論論證”,它是根據(jù)一般原理或結論來論證個別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論據(jù)來證明特殊性的論點。
⑦類比論證
是從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類事例子方法,即從一般到特殊的論證方法。
⑧因果論證
它透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因果關聯(lián)來證明論點。因果論證能夠用因證果,或以果證因,還能夠因果互證。
⑨引用論證
“道理論證”的一種,引用名家名言等作為論據(jù),引經(jīng)據(jù)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引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交代其來源,一種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來源。
①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②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③比較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jù)作比較,在比較中證明論點;
④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采用“以爾之矛,攻爾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shù)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⑤歸納論證,也叫“事實論證”。它是用列舉具體事例來論證一般結論的方法。
⑥演繹論證,也叫“理論論證”,它是根據(jù)一般原理或結論來論證個別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論據(jù)來證明特殊性的論點。
⑦類比論證,是從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類事例子方法,即從特殊到特殊的論證方法。
⑧因果論證,它透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因果關聯(lián)來證明論點。因果論證能夠用因證果,或以果證因,還能夠因果互證。
⑨引用論證:“道理論證”的一種,引用名家名言等作為論據(jù),引經(jīng)據(jù)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引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交代其來源,一種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來源。
其中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五種:
一、事實論證。
這是一種從材料到觀點,從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是從對許多個別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歸納出一個共同的結論的推理形式。使用這種方法,一般是先分論后結論,即開門見山提出論題,然后圍繞論題逐層運用材料證明論點,最后歸納出結論。這種結構的方法,比較貼合人們的思維認識規(guī)律。運用事實論證進行論證時列舉的事實能夠有兩種形式,即概括總體性事實和枚舉個別事實。概括總體性事實的說服力在于事實所體現(xiàn)的普遍性,它是對事實的總體或全局的全面性統(tǒng)計或概括。采用枚舉個別事例的論證方式,不好求全面周到,只需枚舉幾個事例即可。枚舉事例要求有必須的典型性,同時也要思考到經(jīng)濟原則,盡可能不好同類重復。
二、理論論證
理論論證的目的是要證明論點具有普遍性和規(guī)律性。由于論點一般是從具體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其實質(zhì)是歸納法,而歸納法在很多條件下是很難完全的,因此,有理論加以衡量,就能夠保證其可靠性。
理論論證的邏輯形式是演繹推理,就是將歸納所得的論點,用人類已知的科學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則外,各門學科的理論也能夠作為論據(jù)。如物理學理論、文學理論等。理論論證的論據(jù)還能夠是某些經(jīng)過時刻檢驗的、廣為流傳的諺語、格言和成語等。
三、比較論證
比較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常將它分為兩類:一類是類比法,另一類是比較法。
1、類比論證。類比論證是根據(jù)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論兩者在其他屬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邏輯形式為:A具有a、b、c、d的屬性,B具有a、b、c的屬性,因此,B可能具有d的屬性,屬于形式邏輯中的歸納推理。類比論證屬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方式,其結論不必須為真,只有必須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狀況下,有時無法獲得更確切的論據(jù)。運用類比論證,有時是有效的。
類比法富于啟發(fā)性,它深入淺出,使讀者易于領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簡練生動。使用這一方法要注意,類比對象應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屬性,要防止出現(xiàn)機械類比的毛病。由于用來類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因此類比推理的結論具有或然性,論述復雜問題時只用類比說理就會顯得不夠充實。
類比論證有必須的哲學依據(jù),正因世界是多樣的,又是統(tǒng)一的。從思維方式來看,類比論證不拘于事物表面上的差異,把不一樣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考查,試圖在異中求同,是包含了辯證法的因素的,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有其好處,許多類比的結論雖然不必須是真實的,但是能夠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假說。但是,作為一種論證方式,由于它是一種或然性推理,其結論不是完全可靠,因此在表述上多用“可能”;另外,即使一個基本正確的類比結論中,也包含著某些謬誤。一般來說,類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決于共有屬性和推出屬性之間的聯(lián)系。如果共有屬性和推出屬性之間的聯(lián)系密切,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聯(lián)系程度低,結論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無關的,就不能進行類比。
運用類比論證需注意以下幾點:(1)要使用同類對象進行類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屬性或相似屬性的事物是無窮多的,有的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對它們進行類比,就缺乏說服力。(2)避免單獨運用類比論證一種論證方式。最好是與其他的論證方式結合使用,使之起一種補充和豐富的作用。(3)要注意結論的可靠程度。除非個別很有把握的狀況,否則結論一般只是一種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絕對化。
2。比較論證。比較論證則是一種求異的思維方式,它側重于從事物的相反或相異的屬性的比較中來揭示需要論證的論點的本質(zhì)。
比較論證方式的運用范圍很廣,正因能夠進行比較的事物很多,中與外、古與今、大與小、強與弱等,都適合于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分析和闡明了兩者的差異可對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夠確立論點了。比較能夠是兩個對象之間的比較,也能夠是同一對象自身前后不一樣階段之間的比較,前者稱為橫向比較,后者稱為縱向比較。運用縱向比較的論證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邏輯的靜態(tài)決定的層面上,否則,有時會顯得說服力不夠。
運用比較論證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比較的雙方要具備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參照系。要進行比較,就務必具有合理的共同參照系,沒有共同的參照系,兩者就無法進行比較。所謂參照系指的是用來衡量和確定雙方優(yōu)劣長短的標準,這樣的標準務必具有客觀性,否則比較的結論不必須可靠。
四、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用比喻作論證,拿比喻者之理去論證被比喻者(論題)之理。在比喻論證中,比喻者是一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著必須的關聯(lián)和道理,被比喻者則是一種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雖然是兩類不一樣的事物,但在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們之間具有推理關聯(lián)。比喻論證是以比喻者作論據(jù)去論證被比喻者(論題)的論證方式。
運用比喻論證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用來作為喻體的事物,應當是為大家所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這樣,才能既通俗又生動地說明另一個事物。二是比喻應當貼切、自然,要能恰到好處地說明被論證事物的特點。能夠把老師比喻成蠟燭、春蠶,說明他們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卻不能將他們比喻成能使別人干凈起來,可它們自己卻像越來越臟的抹布、掃帚,這樣運用比喻法,叫“引喻失義”。三是正因比喻的雙方缺乏本質(zhì)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因此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論述一個問題,不能僅靠幾個比喻,應把它和例證法、分析法等結合起來使用。
有的議論文以寓言或者神話作比喻進行論證。正因寓言和神話雖然都屬虛構,但它們實質(zhì)上是人們對社會現(xiàn)象的概括,在必須程度上是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的。引用這些比喻能增強論證的效果。例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群眾、堅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五、因果論證
在自然界和社會中,各種現(xiàn)象之間是普遍聯(lián)系的,因果聯(lián)系是現(xiàn)象之間普遍聯(lián)系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因果聯(lián)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聯(lián)系,沒有一個現(xiàn)象不是由必須的原因引發(fā)的;而當原因和一切必要條件都存在時,結果就必然產(chǎn)生。所謂原因,指的是產(chǎn)生某一現(xiàn)象并先于某一現(xiàn)象的現(xiàn)象;所謂結果,指的是原因發(fā)生作用的后果。原因與結果具有時刻上的先后關聯(lián),但具有時刻先后關聯(lián)的現(xiàn)象并非都是因果關聯(lián);除了時刻的先后關聯(lián)之外,因果關聯(lián)還務必具備一個條件,即結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在議論文體中,根據(jù)客觀事物之間都具有這種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的規(guī)律性,透過提示原因來論證結果,就是因果論證。
運用因果論證,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層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結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還要分析同因異果、異因同果以及互為因果。一般來說,在因果論證中要重視以下的因果分析:
1。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時某種結果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這時就務必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結果的最本質(zhì)的最核心的因素來論證論點。
主要原因,有時指的是與論點關聯(lián)最密切的原因,它可能會因不一樣的議論目的而發(fā)生轉變。應當根據(jù)各種原因與論點之間的關聯(lián),著重分析主要原因來論證結果,對其他次要原因,應根據(jù)它們所起的作用以及與論點的關聯(lián),有所區(qū)別地對待,比較重要的次要原因作簡要分析,不重要的原因,提示一下即可。這樣,論證過程就能有主有次,有面有點,有詳有略,既準確又精煉。
2。分析產(chǎn)生的'原因。原因有時是多層的,有些現(xiàn)象看起來似乎是發(fā)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們的背后,卻還有產(chǎn)生它們的原因。對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個層面上,把它當成最終因素,論點就可能不深刻,也難以把問題說透,這樣的因果論證,其說服力是有限的。遇到這種狀況,應當一層一層地追究下去,不可輕易罷休,要一向到提示出最終極的原正因止。一般來說,越是表層的原因,越是為大家所熟知的,其論證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層的原因,就越能說明問題的實質(zhì),就越有說服力。
3。分析異因同果、同因異果和互為因果。這類分析也就是力圖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是辯證邏輯的要求。關鍵是考查和分析不一樣原因和結果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異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聯(lián)系的眼光看問題,深入分析下去,卻能夠發(fā)此刻它們的背后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這時就排除了表面現(xiàn)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質(zhì)。
同因異果也是事物之間的常見的相互聯(lián)系。同樣的原因,在不一樣的條件下,可能產(chǎn)生不一樣的結果。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中也是很常見的,同樣一項改革措施,對不一樣條件和狀況的人們所造成的結果就大不一樣。在運用因果論證時,有時就務必分析同因異果的關聯(lián),才能使論點深化和得以確立。
互為因果更具有辯證邏輯的特點。事物在必須條件下的互相轉化,是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例如,在生態(tài)平衡的領域里,就廣泛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聯(lián)。分析互為因果的關聯(lián),不僅僅要提示兩個事物之間存在的這種聯(lián)系,而且務必說明在什么條件下,因果才會發(fā)生互相轉化。
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都有它內(nèi)在的因果關聯(lián)。提示出這種因果的必然關聯(lián)也就闡述了道理,明辨了是與非。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diào)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diào),加強語氣等;
4、比較:強調(diào)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diào)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比較、借代、象征等表現(xiàn)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能夠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正因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正因該詞生動形象地描述了……
副詞(如都,大都,十分只有等):不行。正因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狀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刻,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不能。正因: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規(guī)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聯(lián)。
(3)這些詞是遞進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時刻、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刻+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說)+說明對象+說明資料(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現(xiàn)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比較手法、諷喻手法、象征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夸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辟、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yōu)美、絢麗、含蓄、質(zhì)樸、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tǒng)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于評價詩歌的思想資料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指出其用心好處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資料,能夠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lián)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資料觀點:1概括主旨;2聯(lián)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個性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準確、簡明、規(guī)范。
易混術語區(qū)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qū)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記敘、描述、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xiàn)手法:起興、聯(lián)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征、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比較、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聯(lián)區(qū)別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透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后卻發(fā)現(xiàn)詩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述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tài)、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tài)”分為動態(tài)和靜態(tài);“味”是觸覺角度。
答題舉例(06浦東新區(qū)模擬)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為題,以擬人化的手法鋪寫了眾多山的不一樣性情,賦予其以人的靈性:無論是南方的山靈秀不失狂野,還是北方的山健壯而不失嫵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嚴而沉默……總之,作者在對不一樣地域山的不一樣風格的描述中筆意縱橫,令人飽覽山之情味,行文大氣而穩(wěn)重?;卮?:同意。首先,運用了超多擬人、比喻等修辭格,把山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賦予豐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選材大氣,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個性,給讀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與人之關聯(lián)升華作結,拓展了思考空間:大氣盡顯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為學生服務的,是為學生升入高校服務的,而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設立難題,為難學生,它會為學生帶給了舞臺和機會,所出的題就應能夠解答,但務必是有道理、有準備、有基礎的。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