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連音奏法包含手臂“落下去”和“提起來”兩個動作階段:
第一動作階段——“落”,手臂松弛自然,在離鍵面適當的高度,手臂徹底放松,讓手迅速地“掉落”到所要彈的鍵盤上,彈出結實、飽滿的聲音。這時手指牢牢地站立在鍵盤上,手臂、手腕自然地垂落下去,手腕略低于手,保持好拱形的基本手型,掌關節(jié)不能塌陷,手指第一關節(jié)要穩(wěn)固,支撐住從肩、臂傳遞下來的全部重量。除正在觸鍵的指尖和指尖關節(jié)用力外,其余手指以及手掌、手腕、手臂、肩直至整個上半身都保持松弛狀態(tài),使肩和臂的重量暢通無阻地“凝聚”在指尖上。這種彈奏法就是所謂的“重量彈奏法”。
第二動作階段——“提”,肩、臂充分放松,通過肩、臂和腕把手提起來,提起的手指呈自然放松的彎曲狀。“提”,既是前一個音彈奏完畢之后的間歇休息(呼吸),又是彈奏后一個音作準備。一落一提,構成一個連續(xù)動作,完成非連音奏法的全過程。
鋼琴有三種基本彈奏法——非連奏、連奏與斷奏 非連奏在鋼琴作品中的應用極其廣泛,所有那些要求顆粒性聲音效果的跑句,訓練手指快速跑動技巧的練習曲,樂曲中很難的經過句,華彩段,還有展示手指技巧的“無窮動”樂曲等都需要運用非連奏彈奏法來演奏。
由于這種快速手指技巧在鋼琴演奏技巧中占有的特殊重要地位,同時也因為手指快速跑動技巧有著特殊的訓練難度因此,19世紀以來,許多作曲家和鋼琴家為訓練手指獨立、靈活、清楚、均勻而譜寫了大量的練習曲以及各式各樣的手指基礎練習這些東西基本上都需要運用非連奏方法來練習和演奏。非連奏在鋼琴作品中應用的廣泛和在演奏技巧中占有的要地位反過來有力地強調了它在訓練中、尤其在基礎訓練中的重要意義,要求我們必須格外加以重視。
從基礎算起,解決手指技巧至少需要8~10年,甚至更多時間的刻苦努力。 此篇文章主要描述的是其非連奏的部分1非連奏的應用 非連奏的聲音效果 : 結實、明亮、集中而富有顆粒性 借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大珠小珠落玉盤”那種晶瑩透明的聲音來描繪非連奏的聲音效果是非常貼切的。
對聲音效果有明確概念非常重要,它是我們訓練練習中必須確立的聲音目標,是檢驗我們彈奏法的學習和運用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所以,給孩子們聽好的演奏,認真地記住老師示范和要求,在練習中強調孩子用耳朵鑒別,對學習掌握基本彈奏法都非常關鍵。
非連奏的觸鍵要點 非連奏的觸鍵要點可歸為4點: 1、觸鍵的指尖要牢固,使之具有一定堅硬度; 2、抬起手指,使指尖與琴鍵具有一定揮動距離; 3、下鍵快(包括相對應的起鍵快),觸鍵瞬間具有一種爆發(fā)力,使指尖前端觸鍵,使手指的揮動有較快的速度; 4、觸鍵面小,用指尖前端觸鍵,使手指的傳力非常集中 非連奏的學習與輔導 根據以上觸鍵要點,學習非連奏方法要抓住3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輔導。 一、強調抬指:(抬指的目的是為了形成擊鍵距離和訓練手指擊鍵的揮動動作。
) 基礎訓練中,手指擊鍵的發(fā)力部位只要是第三關節(jié)(即指掌關節(jié))。沒有經過彈奏訓練的手,不會天生具有演奏鋼琴所需要的手指獨立揮動能力。
從手指動作本身而言,這是運動技巧范疇的訓練,按照運動技巧訓練的規(guī)律,大運動量是一條重要原則。所以,初學者強調把手指抬高一些,強調手指起、落動作的清晰明確是必要的。
教學中,我們注意到許許多多孩子都懶于抬指,對這一技術動作的要求非常被動,使得教師和家長不得不斷地加以提醒。如果是這樣,訓練就很難奏效。
因此,輔導中重視和引導孩子養(yǎng)成自覺抬指的習慣比守在孩子旁邊叫嚷著讓他們抬指要聰明和有益得多。 二、指尖牢靠 懶散和松軟的指尖狀態(tài)是初學琴人的通病,幼兒更是如此。
但是,如果指尖癱軟,指甲關節(jié)因不牢固而凹陷,擊鍵的力就會因手指支撐的軟弱而散失,使聲音疲軟、松散。 指尖牢靠,對于初學者的孩子有兩層意義上的困難。
首先,指尖的牢靠是指尖彈奏前的準備姿勢,小孩在沒有養(yǎng)成有意識的手指準備習慣之前,手指狀態(tài)是散軟而隨意的,要他們做到手有準備,就必須要做到頭腦有意識。這是第一層困難,第二層困難在于小孩子極不容易掌握好這種牢靠的分寸和適度。
不適度的牢靠就成了過度緊張,過度緊張使整個彈奏僵硬是很難糾正的壞毛病,練習和輔導中要特別警惕和加以避免。 非連奏的指尖準備應該保持一種放松而不癱軟,牢靠而不過分緊張的狀態(tài)。
當然,掌握這種適度需要很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過緊或過松都會反復出現,而進步只能在曲線發(fā)展中慢慢取得。
三、快下鍵 快速敏捷而有力的下鍵是掌握非連奏彈奏方法最困難的任務。幼兒的手指十分松軟,小腦還未發(fā)育健全一,生活中也還沒有做多少用力的事,缺乏如何用力的體驗。
因此,讓他們快下鍵就很難體會,很難做到。我認為,許多時候寧讓孩子停了琴上練習,在生活或游戲中體驗某種用力方式,從中獲得啟發(fā),再應用到觸鍵練習中去,也許更能奏效。
譬如,讓孩子體驗一學用釘錘釘釘子如何用力,教他們響亮地擊掌,用雙手去拍打飛著的蚊子……等等。這是一種用心去積聚自己的力量,再在瞬間以爆發(fā)性集中使出力來的實例。
它同非連奏觸鍵前力量的準備和瞬間發(fā)力擊鍵是完全相同的。所以,當孩子們有了這樣一些用力方式的體驗后,通過比喻啟發(fā)他們,領會起來就容易得多。
這是在我的教學中完全得到了證實的有效方法。 另外,用兩個音的符點節(jié)奏音型練習手指的快速擊鍵也是良好的訓練方法。
如:指法可分別從1.2指,練到4.5指。要求兩者之間連接既快又清楚,練習時,譜例所提示的節(jié)奏型只是一種參考,運用時的實際掌握原則應該是使短音符盡可能短(但必須清楚,結實),而長音符幾乎可以停頓兩拍。
這樣聽得長些可以幫助為下一次作好準備,如果用這種音型寫練習又怕誤以為是裝飾音練習,其效果和要求又是另一回事了。 有一種方法在桌面上彈。
琴鍵觸動就會發(fā)音,有時孩子并不仔細聽那聲音的效果,或去聽聲音是否具有顆粒性。手指彈下去,有聲音發(fā)出來,他就認為對了。
而用手指在桌面上彈時你會發(fā)現如果指尖軟,下鍵慢就會沒。
“非連音”對于初學者來講確實是一個比較難以理解的概念,顧名思義它不是連奏也不是斷奏,是介于而者之間的一種演奏方法??梢苑Q之為“半連音”或“半斷音”。從邏輯上來講我們應該把它叫做斷音,因為它畢竟是一個斷開的音,沒有和其它的音連起來演奏。因此它應該屬于斷奏的范疇。但實際的演奏和大家通常認為的斷奏有一定的區(qū)別,才細致地把它劃分出來。
非連音有兩種不同的奏法,即上臂斷奏和前臂斷奏。
先說說上臂斷奏。這種演奏方法要求肘部、前臂、手腕、手掌連成一個整體,抬起上臂帶動肘部以下的鉛筆部分,使整個手臂的力量集中在手指頂端沉落于琴鍵之上。發(fā)音后手臂不必立即抬起,保持夠音符的時值。單音演奏時大拇指可以抵住二指或三指的第三指關節(jié)給予有力的支持。這種演奏方法可以使學生體會放松演奏并借助手臂重力來演奏的的方法,體會肘、腕的調節(jié)作用,控制觸鍵力度,使弱奏時鋼琴發(fā)出深沉、圓潤的聲音,強奏時發(fā)出響亮、濃厚的聲音。
所謂前臂斷奏,是不許要抬起上臂,只須揮動肘部以下的部分的斷奏。一般會用它來演奏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構成的片段。巴赫時代的作品中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都使用這種方法來演奏,不需要任何符號來記錄區(qū)分。
“非連音”由不同的記號來表示聲音的長短。在一條橫線下加上小點,我們可以稱之為半斷音,就是帶一點連貫意味的斷音。在弧線下面加上小點的,叫做半連音,就是帶一點斷開以為的連音。很多人籠統地把他們稱之為長斷音。這種叫法是為了和跳音區(qū)別開來。半連音和半斷音的演奏方法基本相同,即手臂把手指自下而上提起來。不同的是半斷音帶有強音意味,而半連音是讓這些標有符號的音稍微分開的意味。
保持音的演奏也和非連音的演奏相似,他要求演奏者在琴鍵上停留的時間是音符的百分百的,又不能與下一音粘連著。保持音的演奏應該在非連奏演奏的基礎上家一個小小的動作,那就是手指上升前往琴鍵跟部做一個小小的推動動作,這樣更能夠保持住聲音的飽滿。
非連音和跳音的區(qū)別是擊鍵后跳音利用了琴鍵的反彈力,而非連音則是手指在琴鍵上保留一定的時間,跳音短促集中,非連音飽滿結實。
非連音 斷音 斷奏 跳音的區(qū)別:
1、非連音指的是那種既不是連音又不是跳音的音符(也就是介于連音和跳音之間的那種)。
2、“斷音”這個概念在各種書籍和文獻里不太統一(不僅是在中國,在全世界也不統一),“斷音”有時和“非連音”意思一樣,有時和“跳音”意思一樣,因此你看到“斷音”這個詞時需要根據語境來具體情況具體理解,平時如果自己使用“斷音”這個詞,也一定不要引起歧義。
3、“斷奏”指的就是“斷音奏法”,就好比你問“音樂”和“音樂家”有什么區(qū)別一樣。
4、跳音就是指那種短促的音符(彈的時候很輕巧,就像跳起來一樣,我想你學過鋼琴應該明白吧)。
擴展資料:
鋼琴演奏技巧
音階:音階24個大小調是比較重要且有用的。很多大型奏鳴曲、樂曲、協奏曲都有很多地方有音階,因此需要將音階掌握好。彈音階要注意的是讓所有音發(fā)出來的聲音都要一樣,不能有輕有重,一定要注意手指的控制能力,如果彈音階的時候還是有的重有的輕,控制不好力度,。
琶音:琶音包括24個大小調琶音跟屬7減7琶音。這個是建立在音階之上的東西,主要練習手指之間的擴張和伸縮能力,也是很重要的練習。鋼琴曲中琶音部分占很大一部分,各式各樣的琶音都會出現,但都是24個大小調屬7、減7和弦的琶音變形模式。
八度:8度的演奏技巧有兩種,第1個只用手腕技巧,第2個用手臂和手腕一起來完成。如果彈篇幅很長的8度片段就需要手腕技巧,如果彈最后結尾那一小部分8度就需要手臂的力量,這樣才能彈出氣勢輝煌的效果。
如果是兩只手一樣的8度片段,就需要手腕和手臂的配合使用,如果只用手腕或手臂就很難彈出ff的力度和很好的跳躍。
輪指:常用的輪指有3個指的,有4個指的。彈的要有較好的顆粒性,不能有任何模糊和混亂的成分在里面。比如說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的開頭部分就需要很連貫的輪指。
和弦:和弦方面主要還是練習方法問題。不管是幾個音的和弦彈下去都要整齊,不能有前有后,P的和弦演奏要非常輕巧、干凈利索, f的和弦要有種金屬般的聲音,彈下去的音就要沉下去,不能彈下去的和弦給人一種發(fā)飄的感覺。
大跳:這個說白了就是很機械的動作,尤其是2個8度以上的大跳純粹是技巧方面的事情,這個一開始慢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慢練才能讓肌肉松弛下來,記住八度演奏琶音的位置,而且慢練的時候需要弧度,這樣快彈的時候就不至于錯音較多。
手指獨立練習:掌握這個技巧需要對鋼琴的彈奏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什密特鋼琴教程是有一定難度的一本鋼琴指法練習,但是彈過之后就會發(fā)現原來不可解決的技巧問題都不是困難的了。李斯特的夜鶯就是非常好聽的一首小樂曲,但是很多人總也彈不利索,就是手指獨立問題沒有根本解決。
三六度和弦練習:這個是較難的技巧之一,重要是指法跟手指柔韌性,也是一個重要的技巧。對于右手較容易練習,3 、6度音階還能能彈清楚,速度也沒問題,但是對于左手,速度跟清楚只能做到1個,3、6度雖然較難彈,但能堅持練習,會有一定收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鋼琴
跳音就是指那種短促的音符(彈的時候很輕巧,就像跳起來一樣)。
非連音指的是那種既不是連音又不是跳音的音符(也就是介于連音和跳音之間的那種)?!皵嘁簟边@個概念在各種書籍和文獻里不太統一(不僅是在中國,在全世界也不統一),“斷音”有時和“非連音”意思一樣,有時和“跳音”意思一樣,因此你看到“斷音”這個詞時需要根據語境來具體情況具體理解至于“斷奏”,從字面上就看出來了,和“非連音”、“斷音”、“跳音”根本就不是一個層面的概念,“非連音”、“斷音”、“跳音”都是音,而“斷奏”是奏法。
所以“斷奏”指的就是“斷音奏法”。
一、將五聲調式音階引入鋼琴基本練習的必要性 學習鋼琴演奏,必須學習音階、琶音這些基本練習。
它們是鋼琴演奏的“基本功”?!安徽撗葑嗄姆N風格,哪個時代的作品,都離不開大量的音階、琶音”○1。
在基本練習中,“音階的手指練習是基礎的基礎”○2。 在我們平時學習的音階基本練習中,最常接觸的音階練習是自然大調、和聲小調、旋律小調這三種。
它們“都是由一個三音組與一個四音組構成,通過大指轉彎,把這兩組連接起來。”○3 即1、2、3、1、2、3、4或4、3、2、1、3、2、1這樣的指法規(guī)律。
○4 通過這些練習能夠使我們在演奏樂曲的音階式進行片斷時得心應手。 然而,當我們接觸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時,特別是那些根據古曲、民歌等改編的作品中,運用了能夠體現中國民族風格的五聲調式。
在學習和演奏這些作品時,就會遇到五聲調式的音階進行。由于五聲調式音階是由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組成,這時,自然大調、和聲小調、旋律小調那種1、2、3、1、2、3、4式的指法規(guī)律便不適用了。
因此,在演奏中國風格的作品前,進行一些專門針對五聲調式音階的基本練習,對于演奏好這些作品,特別是其中五聲調式音階的進行片斷是很有幫助,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五聲調式音階的基本特征 中國五聲調式是由五個按純五度排列起來的音構成,其順序為宮、徵、商、角、羽。
將這五個音放在一個八度內,構成五聲調式音階,即我們熟知的宮、商、角、徵、羽的順序。 可以看到,五聲調式音階只有五個音,剛好由五個手指完成這五個音的彈奏。
這與有七個音構成的自然大調、和聲小調、旋律小調有明顯的區(qū)別。 以C自然大調和C宮調的右手作比較來看: 譜例一:C自然大調: C宮調 : 從譜例上我們能夠看到兩者除了音的個數不一樣外,在進行實際彈奏上還有區(qū)別。
自然大調的七個音是一個挨著一個的,每個音之間都是二度音程,中間沒有“間隙”;它的指法是由一個三音組與一個四音組通過大指轉彎連接起來。 五聲調式音階中,角到徵、羽到宮這兩對音之間的音程是三度,就是說在彈奏到這兩對音的進行時有距離要“跨越”;它的指法是由一個三音組與一個二音組構成,在跨越角到徵、羽到宮這兩個相對較長的音程后連接起來的。
這些特征不僅是五聲調式音階與自然大調、和聲小調、旋律小調的區(qū)別,而且是將五聲調式音階作為基本練習的重點和難點。 三、五聲調式音階的幾種基本練習方法 將五聲調式音階作為基本練習,雖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在進行實際的練習時,還是應當遵循基本練習的一般方法。
1、五聲調式音階的五指練習法。 將我們的五個手指一一對應地放在五聲調式音階的五個音上,就可以進行五指練習了。
在練習時要注意的是,角到徵、羽到宮這兩對音之間的音程是三度,這相對于以前全是二度音程的音階練習來說是距離較長的,所以在練習時就應著重解決。 參照譜例一,在C宮調中,3、4指彈奏相距三度的角音和徵音,它們的指間距離較長,是練習的重點。
練習時可以從非連音開始。因為非連音“要求手指在快速跑動中,既不是非常連貫,又不是跳的狀態(tài),同時聲音的質量是均勻的,顆粒性的連續(xù)進行”○5。
這樣的練習可以特別為3、4指彈奏的長距離音程作準備。 接下來練習連音。
連音要求保證音色、音量的統一以及兩音的連續(xù)性。由于3、4指平時很少彈奏這樣長距離的音程,4指又是五個手指中最弱的一個,所以在彈奏角音到徵音的進行時,4指可以不像彈二度音程那樣直接下鍵,而是要將4指向要彈的音伸一下,才能完成下鍵動作;在彈奏徵音到角音的進行時,4指要保持穩(wěn)定向3指過渡,同時3指要向角音的方向伸一下。
這樣的練習能夠激發(fā)3、4指運動的主動性,充分調動大腦對3、特別是4指的控制能力。 前面講到,羽音到宮音也是一對音程為三度的兩個音。
但是在上述練習中,羽音右手為5指,左手為1指,這樣五指練習中就沒有羽音到宮音的進行。這時我們可以用改用別的調式,如d商調式,就可以練習羽音到宮音的進行了。
譜例二 d商調: 在這個調式的練習中,左手3、4指,1、2指;右手2、3指,4、5指在音程距離較長的位置上。它們中間,除1、2指能夠天然地適應這一較長的音程距離,其它的手指多少都會有點“吃力”。
事實上也正是在“吃力”的情況下,才能夠使手指得到鍛煉。 按照這種方法可以推出用其它各個調式加以練習,如e角調式、G徵調式、a羽調式等。
還可移至D宮調、E宮調、F宮調……等等。這樣移調的練習使得五個手指各個指之間都可以得到充分地鍛煉。
特別能夠鍛煉2、3指,3、4指,4、5指的主動性,拉伸它們跨越運動的距離。使手指在彈奏五聲調式音階的進行片斷時自如地運用。
2、參照哈農練習的五聲調式練習 單單按上述五指練習內容練習,不足以滿足練習的數量。這時我們可參照前人的指法練習方法,對五聲調式的五指練習進行套用。
這樣就大大豐富了練習的方式和內容?!白兓木毩暡粌H可以提高練習的難度,豐富練習的內容;而且可以使練習具有新鮮感,使頭腦能始終保持清醒,思想高度集中?!?/p>
○6 這里我們可以參照《哈農鋼琴練指法》將五聲調式套用進去。例如。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