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欣賞古典詩歌的時候,了解典故的含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我們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詩詞中典故的運用,按其來源來說一般可分為三種。
一、引用歷史典故。
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到孫權(quán)、劉裕、劉義隆、廉頗等幾個歷史人物及他們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對時事的看法,表達了自己的理想抱負(fù)和壯志難酬的慨嘆。
此外,經(jīng)常入典的歷史故事有:“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對大將武功的推崇;“新豐客”“新豐”,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楚狂”“接輿”,喻不滿現(xiàn)實、佯狂處世的隱士,用來抒發(fā)牢騷,或表示甘于隱匿的思想;“青?!奔凑丫?,用來描寫塞外景色,抒發(fā)征人悲壯凄涼的情懷;“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歸云”“五湖煙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激流勇退,遨游江湖,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南冠”“楚囚”,指被羈絆的正義之士,或指詩人身陷囹圄;“王謝堂前燕”,以王謝家族盛衰為喻,寄托吊古傷今的情懷;“高山流水”“伯牙琴”,指知己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以及在才學(xué)、技藝方面的互相了解與合作。
二、引用神話傳說。
如李商隱《無題》中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古以為是可望而不可即之地;“青鳥”,是西王母跟前的信使,專為她傳遞音信。詩人借“蓬山”比喻意中人遠隔萬重的仙境,與會無期,怎不令人愁絲縈懷?只好請“青鳥”去殷勤問候,表達了詩人對意中人的惦念之情和內(nèi)心的無限惆悵。
借用神話傳說入典的,常見的還有:“滄海桑田”,比喻時局變化和人事變遷;“爛柯人”暗示了在外時間的長久,又表現(xiàn)出世態(tài)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回雁峰”,相傳雁到此不再南去,遇春而回,表達返回故國的愿望;“桂魄”“蟾桂”,代稱月亮;“化鶴”“歸鶴”,表示人生變幻,反映一種消極的出世思想;“赤松子”指仙人,表現(xiàn)尋仙訪道的思想和生活;“七夕”“鵲橋”“星橋”“牽??椗钡?,常用來寫男女愛情的忠貞;“巫山神女”“云雨巫山”“云雨”,多用來詠懷與巫峽有關(guān)的古跡,或?qū)懩信畱偾?;“天狼”,表示有?zhàn)事;“折桂”,指登科及第。
三、引用、化用前人語句。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有“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兩句,早在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中就用“心若懷冰”來比擬心靈的純潔,后來鮑照《白頭吟》中用“清如玉壺冰”比喻清白高潔的品格,再后來唐人用“冰壺”比喻為官清廉高潔。這樣,在王昌齡的這兩句詩句中,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更能表達自己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引用前人詩句入典,常見的還有:“玉樹后庭花”“后庭花”,據(jù)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后主制作的樂曲,這靡靡之音使陳朝走向滅亡,后人用這首曲表淫靡之音、亡國之音;“陽春白雪”,用來稱贊那些不容易被大眾接受的高雅的藝術(shù)作品;“關(guān)山”“關(guān)山月”,是邊地音樂,表達遠離家鄉(xiāng)、戍守邊關(guān)的將士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二毛”,指人屆中年,頭發(fā)斑白,表示年歲漸長,日見衰老;“山陽聞笛”“聞笛”,表示追念故友,緬懷友誼;“五柳先生”“五柳”,指高人隱士,或高人隱士隱居之地;“采薇”,表示隱退之志,以示高潔;“式微”,表示國勢或門祚衰落,或自己政治上不得意,打算歸隱田園;“登樓”,表示登高遠眺,千里江山盡收眼底的情景,同時又喚起思家念鄉(xiāng),懷念故國的憂傷情緒;“魯叟”,孔子的代稱,有時也比喻老儒,常借此感嘆道之不行,個人不得施展其抱負(fù);“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也比喻活躍的思想、不羈的性格;“新亭淚”“新亭風(fēng)景”,表示對國勢衰頹、山河變色的感傷,寄寓愛國憂時的情懷等。
總之,了解典故的出處,懂得典故中的意蘊,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詞。
1、《錦瑟》——唐代李商隱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譯文: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
典故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后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jīng)何往。
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
2、《行路難·其一》——唐代李白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
譯文:象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
典故是: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jīng)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
3、《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代劉禹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譯文:懷念故去舊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典故是:“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quán)而被殺害。后來,向秀經(jīng)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zhì)。相傳晉人王質(zhì)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jīng)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jīng)亡故。
4、《江城子·密州出獵》——宋代蘇軾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譯文:帶著傳達圣旨的符節(jié)到云中,什么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jié)去邊地云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
典故是:持節(jié)云中,指漢文帝與馮唐的故事。云中太守魏尚治軍有方,匈奴一旦入侵,必所殺甚眾,后因報功時多報了六顆首級,魏尚被文帝貶官,漢文帝派遣馮唐“持節(jié)”赦免他的罪過,使其重任云中郡太守。
5、《野望》——唐代王績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典故是:相傳周武王滅商后 ,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詩詞的用典,是指在詩詞中借用歷史故事或神仙故事來抒情。
還有一種說法,借用或點化前人的詩文佳句來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詩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
于是形成了一種堆典體。堆砌典故很使人費解,有人就說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賣弄淵博。
其實也不盡然。 辛棄疾的詞,用典是最多的。
賀新郎----綠樹聽鵜鴃,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覓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guān)塞黑,更長門翠攆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常絕。
易水蕭蕭西風(fēng)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常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個典故。
1、“馬上琵琶關(guān)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親典故?!锻趺骶o序》 2、“更長門翠攆辭金闕-”------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被打入長門宮典故。
3、“看燕燕,送歸妾”--------衛(wèi)國皇后莊姜的典故?!对娊?jīng)。
燕燕》 4、“將軍百戰(zhàn)----故人常絕”-----西漢將軍李陵與蘇武的典故。 5、“易水蕭蕭----悲歌未徹”------荊軻刺秦典故。
《史記》 6、“啼鳥還-----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鵑啼血的典故。 7、“誰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園序》、《贈孟浩然》詩句意。
古代詩人寫詩用典的人不少,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但在詞中,辛棄疾用典是最多的。
你可以查一查辛詞。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見。
荊軻刺秦 荊軻(? - 前227) 據(jù)說本是齊國慶氏的后裔,戰(zhàn)國末期人,人稱慶卿,后遷居衛(wèi)國,始改姓荊。
他喜好讀書擊劍,曾向衛(wèi)元君游說,不為所用。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取衛(wèi)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作為秦東郡的治所,將衛(wèi)元君遷至野王(今河南泌陽),成為秦的附庸。
荊軻于是到四方游歷,結(jié)識了許多豪杰志士。在榆次,他與蓋聶討論劍法,話不投機,蓋聶怒目而視,他就揚長而去。
在邯鄲,他與魯句踐奕棋賭博,爭棋路,魯句踐對他加以呵斥,他仍是不予計較,悄然離去。隨后,荊軻來到燕國,與當(dāng)?shù)氐墓吠婪蚝蜕瞄L擊筑的高漸離交上了朋友。
荊軻喜好喝酒,整天與狗屠夫、高漸離一起在街市喝酒,然后,高漸離擊筑,他和著樂聲唱歌,唱著唱著就哭起來了。田光也與荊軻成為至交,知道他并非等閑之輩。
田光決定以自己的生命來激勵荊軻為太子丹效力,對荊軻講了將他推薦給太子丹的事,希望他能很快到太子宮去,說完就自殺而亡。荊軻見太子丹,告訴他田光已死。
太子丹再三跪拜,淚流滿面,后悔不迭。太子丹對荊軻說:「秦王要兼并天下之地,臣服海內(nèi)之人,貪婪至極。
現(xiàn)在,秦國已經(jīng)滅了韓國,又南伐楚,北討趙。趙國支持不住,肯定要降秦,接下來就是燕國了。
燕國力弱民少,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而各諸侯國害怕秦王,又不敢合縱。
我私下以為,如果有一位勇士出使秦國,以重利相誘,劫持秦王,迫使他全部歸還諸侯的土地,那當(dāng)然最好不過了。如若不行,干脆殺了他,然后乘其內(nèi)亂,諸侯合縱,一定能打敗秦人。
只是我至今還不知道派誰合適,請荊軻幫我留意?!骨G軻思忖再三,回答道:「這是國家大事,我才干鴛駑下,恐怕不能勝任。
」太子丹急忙叩頭,再三請求他不要推辭。荊軻終于答應(yīng)了,太子丹馬上尊荊軻為上卿,安排他住在最好的房舍里,每天去問安,供給他三牲具備的飲食,送給他各種珍寶,車騎美女由他隨意享受。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將王翦率兵破邯鄲,俘趙王遷,隨即北進,兵臨易水,作攻燕的準(zhǔn)備。太子丹見情況已萬分危急,就催促荊軻上路。
荊軻說:「要到秦國去,必須有信物,否則秦王不會相信。秦國以金千斤和邑萬家懸賞緝拿樊將軍,希望給我樊將軍的首級與燕國督亢的地圖,拿去進獻,秦王一定會高興地接見我,我這才能實現(xiàn)計劃。
」太子丹說:「樊將軍在危難之際來投奔,我不忍心殺他,請你另想辦法?!骨G軻見此,就自己去見樊于期,說:「秦國也太狠毒了,把將軍的父母宗族都戮沒,又以重金大邑求購將軍的首級,將軍怎么辦?」樊于期仰天長嘆,流著淚說:「我恨透了秦王,只是不知怎么辦。
」荊軻就說:「我有辦法既能為將軍報仇,又能解燕國的憂患?!埂甘裁崔k法?」「希望能得到將軍的頭顱,拿去獻給秦王,在秦王見臣時,臣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刀刺進他的胸膛。
將軍覺得如何?」樊于期知道自己的仇能報了,毅然自刎。太子丹聽到消息,急忙趕來,伏尸痛哭,然后將樊于期的頭顱裝進一只匣子里。
荊軻帶了一把涂滿劇毒藥物的匕首,以十三歲就殺人不眨眼的勇士秦舞陽作為副使,從薊都(今北京)出發(fā)。太子丹和賓客都穿了白衣服為他送行。
到了易水邊上,祭了道路之神,就要上道了,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著筑聲唱起了變征之歌,人們無不涕淚交加,痛切異常。 荊軻唱道:「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返……」 樂調(diào)由凄厲變?yōu)楸瘔?,送行的人都怒發(fā)沖冠、熱血沸騰。
荊軻毅然登車西去。 到秦以后,荊軻給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迭了千金的厚禮,請其向秦王稟報燕使前來進獻樊于期頭和督亢地圖的消息。
秦王政大喜,穿了朝服,設(shè)九賓的隆重禮節(jié),在咸陽宮接見燕使者。荊軻捧著裝有樊于期頭的匣子,秦舞陽捧著裝地圖的匣子,走了進來。
到了宮殿臺階前,秦舞陽突然嚇得變了臉色,大臣們都感到奇怪。荊軻笑著看了秦舞陽一眼,說道:「北方蠻夷小人,從來沒有見過天子,所以害怕了。
請大王原諒?!骨赝鯇ηG軻說:「把秦舞陽捧的地圖拿來。
」荊軻送上地圖,秦王打開地圖,一把匕首露了出來。荊軻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起匕首就向秦王胸部刺去。
秦王一驚,站了起來,掙斷了衣袖。秦王想拔劍,劍太長,又硬,一下子拔不出來。
荊軻追刺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大臣們一時都驚愕得不知所措,而帶有武器的侍衛(wèi)郎中又都在殿下,沒有詔諭不能上殿。
情況太突然,來不及召郎中上殿,所以荊軻還在追逐秦王。侍醫(yī)夏無且首先清醒過來,提起手上的藥袋就向荊軻砸去,其它人叫喊道:「大王背劍!」秦王猛地將劍轉(zhuǎn)到背后,拔出劍就將荊軻的左腿砍斷。
荊軻跪在地上,將匕首用力投向秦王。秦王一閃,匕首嵌在了銅柱上。
秦王將荊軻連砍八劍。荊軻倚著柱子大笑,說:「我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生擒你,以迫使你將諸侯的土地退還。
」郎中們沖上殿,將荊軻殺死。 秦王政憤怒地下詔,增兵遣將,由王翦統(tǒng)帥伐燕。
二十一年(前226),攻克燕都薊,燕王和太子丹退保遼東,秦將李信緊追不舍。代王嘉致信燕王喜,說道:「秦軍之所以追得這么緊,是想得到太子丹。
如果大王能殺了太子丹獻給秦王,燕國就能保住?!固拥?。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