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典故。
第一句是司馬喜在宋國受到臏刑,被挖去膝蓋骨,后成為中山國相國的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中山策》。
司馬喜初仕宋國,不知犯下何罪被宋人打斷膝蓋骨,因不得志而離開了宋國,來到中山國。當司馬喜謀求相位之時,中山王的妃子陰姬厭惡他。
這時田簡對他說:“趙國使者來探聽情報時,為什么不把陰姬的美貌告訴趙使呢?趙國知道后必定會請求把陰姬給他們,假如國君把她送給趙國,那么您在朝中就沒人非難了。假如國君不把她送給趙國,您就趁機勸國君將她立為王后,這樣陰姬將對您的恩德感激不盡?!?/p>
此時,陰姬和江姬正在爭奪王后的位置,司馬喜對陰姬的父親說:“如果事情成功了,就會擁有土地和子民;如果不成功,恐怕連性命也不保。假如您想要成功,為什么不來找我呢?”陰姬的父親叩頭說:“正如像您所說的那樣,這件事很難預(yù)料。
事成之后,不用說我一定會重重的答謝您的。”于是司馬喜就上書中山王說:“臣知道使趙國弱小而中山強大的方法?!?/p>
中山王看了很高興,立刻召見他,問說:“寡人愿意聽聽你的弱趙強中山的方法。”司馬喜說:“臣愿意先前往趙國,觀察其地形險要,人民生活情況和君臣是否賢能,以比較敵人的情況為依據(jù),不能預(yù)先說沒有根據(jù)的陳述?!?/p>
中山王就派他前往趙國。司馬喜見到趙武靈王說:“我聽說趙國是天下善于出產(chǎn)能歌善舞美女的地方。
現(xiàn)在我來到貴國,進入大街小巷,觀察一下人民的歌謠風俗、容貌姿色,實在沒有發(fā)現(xiàn)特別漂亮的。我去過的地方很多,周游列國沒有不知道的,從來沒看到過像中山簡姬那樣亮的美女。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她是天仙,即使竭盡全力描述都無法形容她的美。其容貌姿色肯定無人能比。
如果以她的眼眉、鼻子、臉蛋、眉宇、額角來衡量,證明了她真是應(yīng)為帝王之后,絕不是只當諸侯的妃子?!蔽潇`王聽了有些動心,高興地說:“寡人想要她,如何?”司馬喜說:“我只是私下看到她的美貌,嘴巴不知不覺就說出來罷了。
如果大王想要娶她,這不是我敢議論的,希望大王不要把此事泄漏出去?!彼抉R喜回國后,報告中山王說:“趙王并非賢君。
因為他不重道德而喜歡聲樂女色;不好仁義而好勇猛和武力。我聽說趙王想要陰姬的事?!?/p>
王很生氣。司馬喜說:“趙國是個強國,請求陰姬是一定會的。
大王如果不給,那么社稷就危險了;如果給他,那就要被天下諸侯恥笑?!蓖鯁枺骸澳强稍趺崔k?”司馬喜說:“大王馬上立陰姬為王后,如此就能杜絕趙王的想法。
因為世間只有人要娶妻妾的,沒有人要娶別人的王后的。即使提出請求,鄰國也不會答應(yīng)的。”
于是,中山王就立陰姬為王后,趙王見狀也再沒有再提及陰姬的事。田簡自認這樣能說服趙使,也可以幫助司馬喜,又可以幫助陰姬得到王后之位,還可以使趙王不能求娶陰姬。
司馬喜暗中請求趙國為自己謀求相位的事被公孫弘得知。某次中山王外出巡視,由司馬喜擔任御夫,公孫弘擔任參乘。
公孫弘乘機說:“作為人臣的,假借大國的威武,為自己謀求相位,君主認為此人怎樣呢?”王說:“我要吃他的肉,不分給別人吃!”司馬喜一聽到,立刻在馬車的橫木上叩頭說:“臣己知臣的死期將要到了。”王問:“為何?”司馬喜答:“因為臣犯了死罪!”王說:“繼續(xù)駕車吧,寡人明白了?!?/p>
過了一段時間,趙國使者果然來到,為司馬喜請求相位。中山王懷疑是公孫弘設(shè)的陷阱,公孫弘恐懼被殺害而出逃了。
于是,司馬喜成為了相邦。第二句是范雎被拷打得肋折齒落,后成為應(yīng)侯的故事。
出自《史記》。戰(zhàn)國時魏國人范睢足智多謀,但因為家境貧寒,一直無法施展本領(lǐng),投身在魏國大夫須賈門下當差。
一次,范睢跟著須賈出使齊國。在齊國時,齊王聽說范睢很有才學(xué),派人送來十斤黃金和一些酒肉,須賈大為惱火妒嫉,留下了酒肉,退回了黃金。
回到魏國后,須賈報告說范睢里通齊國,結(jié)果范睢被打的肋折齒斷,幾乎死去,還是看守可憐范睢,把他悄悄放走了,范睢只得改名“張祿”,藏了起來。 幾年后,秦國派使者來魏國,范睢的一個朋友恰好在使者住的館驛當差,使者問他:“魏國有賢能的人士愿意跟我一起西去的嗎?”范睢的朋友回答說:“我鄉(xiāng)里有個‘張祿’先生,想來見您,和您一起談?wù)撎煜麓笫隆?/p>
不過,他有仇敵,不敢白天出來?!笔拐吒嬖V他:“讓他夜里來好了?!?/p>
夜里范睢見到了使者,兩人的話還沒說完,使者就發(fā)現(xiàn)范睢是個賢才,說:“請先生明天在半路等我吧?!?第二天秦國使者告別魏國,把范睢藏在車里,回到了秦國。
秦王任命范睢為相國,在范睢治理下,秦國成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范睢在秦任丞相十多年,其“遠交近攻”的謀略對后用兵有著深遠的影響。
此外,其“固干削枝”的平內(nèi)策略,以及長平之戰(zhàn)所施反間之計,也非常讓人嘆服。這兩句話的寓意是受到挫折要堅持下去,堅持夢想,終究會成就一番事業(yè)。
典故:孫中山先生原名孫文,字逸仙,幼名帝象。
但后來最通行的卻是孫中山這一名字。1896年9月,孫中山流亡日本。
日本青年宮崎滔天、平山周經(jīng)過許多曲折,在日本橫濱中國革命志士陳少白的寓所見到了孫文。他們被孫文先生的革命熱情、見識和抱負深深感動,決心幫助孫文。
他們?yōu)閷O文的安全擔憂,勸他暫時留駐日本。孫文同意后,官崎和平山就陪同孫文找旅館。
他們繞過日比谷公園,路過中山侯爵府邸,來到對鶴館旅館,并由平山代筆為孫文登記。當時,孫文不便公開姓名。
填寫什么姓名好呢?平山執(zhí)筆躊躇一番,忽然想起剛才走過中山侯爵府時看見的那塊牌匾,于是就在旅客登記簿上寫下了“中山”兩字。但按日本習俗,中山只是個姓,還得有一個適當?shù)拿植藕?,平山又躊躇起來了。
正在這時,孫文接過登記簿,在“中山”兩字下面添上了一個“樵”字,笑著對平山說:“我是中國的山樵?!边@就是孫中山名字的由來。
孫中山先生為自己起這個名字為了表明自己的革命決心。擴展資料:孫中山的民族理念在1890年代,孫中山同梁啟超、譚嗣同、張之洞等,俱以傳統(tǒng)的“華夷之辨”的民族觀來看待近代問題。
至1900年代,以梁啟超為代表的在野知識界引入西方帶種族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倡導(dǎo)“民族主義救中國”,激蕩“排滿”思潮。1906年,孫中山對日人說出“中國革命目的在于滅滿興漢,中國建國在長城以內(nèi)”這樣的話語,正是這股以“排滿”為核心內(nèi)容的“民族主義救中國”思潮的產(chǎn)物。
至辛亥年前后,梁啟超、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觀念均有極大的進化。梁啟超于1905年首次提出“中華民族”一詞,與“排滿”思潮決裂。
孫因現(xiàn)實需要,雖然在辛亥前從未公開批評過“排滿”,但1912年元旦發(fā)布的《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書》,主張“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與梁啟超的意見已頗為相近。自此之后,保有“滿洲主權(quán)”也成為了孫中山不可動搖的一條底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孫中山。
上演圍魏救趙的李秀成事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zhàn)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zhàn)。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yè)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zhàn)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yīng)允,令田忌為將,并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lǐng)兵出發(fā)。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xué),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于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并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于見人。后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guān)于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jié)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F(xiàn)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惫?,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zhàn)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zhàn)場,龐涓復(fù)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zhàn)術(shù)。
幾種說法: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無舉蛇吞象貪心不足蛇吞象。
.引用或出處:《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睉?zhàn)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羅洪憲詩:“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p>
(清??翟灝《通俗編??禽魚》) 典故:版本一:從前有一個很窮的人救了一條蛇的命,蛇為了報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讓這個人提出要求,滿足他的愿望。這個人一開始只要求簡單的衣食,蛇都滿足了他的愿望,后來慢慢的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滿足了他。
一直到他做了宰相,還不滿足,還要求做皇帝。蛇此時終于明了,人的貪心是永無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這個人吞吃掉了。
所以,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故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版本二:從前有個叫象仔的人,救了一條小白蛇,后來,小白蛇變成了一條白龍。
有一天,象仔用白龍的一片龍肝治好了太后的病,發(fā)了大財。后來,太后的病復(fù)發(fā)了,象仔想要白龍的整塊肝給太后治病。
白龍一怒之下,一口吃了象仔。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話的來歷。
寓意:人不能太貪心,如果太貪心,就會受到報應(yīng)的。 無論是山海經(jīng)里的,還是貪心的宰相,不能太貪心,否則就會像蛇吞大象一般,三年都不能消化,就像貪心的宰相一樣,最終被蛇吃掉。
“中山狼”語出自明朝馬中錫的《中山狼傳》之中,說的是戰(zhàn)國時趙簡子去中山打獵,一只狼中箭受傷,向東郭先生求救,東郭先生救了它,可這條狼卻要吃掉東郭先生。后來人們以此比喻忘恩負義的人。
曹雪芹的《紅樓夢》中有這么一首詩: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zhì),一載赴黃粱.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孫"的繁體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qū)O紹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傳》的典故,喻兇狠殘暴而又忘恩負義的人。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qū)O紹祖的險惡狠毒。"得志便猖狂"寫得意后便為非作歹,橫行霸道。孫紹祖在家境困難時曾經(jīng)拜倒在賈門府下,乞求幫助。后來,孫紹祖在京襲了官職,又"在兵部侯缺題升",一躍成為"暴發(fā)戶"。賈家衰敗后,孫紹祖向它逼債,任意踐踏迎春。
“人心不足蛇吞相”的由來
“人心不足蛇吞相”這句話很多的人都知道,其意也很清楚,很多書上印成“人心不足蛇吞象”,許多人也認為“人心永遠不能滿足,貪心太重,就象蛇一樣,想把一頭大象吞掉”。
其實,“人心不足蛇吞相”是一個典故,其大意是:
從前有一個很窮的人救了一條蛇的命,蛇為了報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讓這個人提出要求,滿足他的愿望。這個人一開始只要求簡單的衣食,蛇都滿足了他的愿望,后來慢慢的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滿足了他。一直到他做了宰相,還不滿足,還要求做皇帝。蛇此時終于明了,人的貪心是永無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這個人吞吃掉了。
所以,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故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
學(xué)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資料、學(xué)習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參考,如學(xué)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