緹縈救父
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漢高祖在世的時候是個不得寵的妃子。她怕住在宮里受呂后的陷害,就請求跟著兒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宮里那么闊氣,因此,娘兒倆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漢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詔書說:“一個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兒也一起逮捕辦罪呢?我不相信這種法令有什么好處,請你們商議一下改變的辦法?!?/p>
大臣們一商量,按照漢文帝的意見,廢除了一人犯法、全家連坐(連坐,就是被牽連一同辦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臨淄地方有個小姑娘名叫淳于緹縈(淳于是姓,緹縈音tí yíng)。她的父親淳于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因為喜歡醫(yī)學,經常給人病,出了名。后來他做了太倉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來往,也不會拍上司的馬屁。沒有多久,辭了職,當起醫(yī)生來了。
有一次,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yī)。那病人吃了藥,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狀,說他是錯了病。當?shù)氐墓倮襞兴叭庑獭保ó敃r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可沒有兒子。他被押解到長安去離開家的時候,望著女兒們嘆氣,說:“唉,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難,一個有用的也沒有?!?/p>
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為什么女兒偏沒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里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托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
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
“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回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愿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p>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墒鞘芰肆P,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F(xiàn)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么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
漢文帝廢除肉刑,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實際執(zhí)行起來,卻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給打死了,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刑罰。后來到了他的兒子漢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罰減輕了一些。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制。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于殿前,門下省長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狀元雖亦被稱狀頭,但已不算正式名稱了。
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布后,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進士為榜眼。因為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進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體的眼部地位,所以稱作榜眼。北宋陳若拙并無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們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于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學校與薦舉變得有名無實,科舉考試卻日益受重視。
明代的科舉,分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階段。學校生員(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參加會考,教做鄉(xiāng)試,錄取的人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舉人和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生在隔年春天到禮部應考,稱為會試,錄取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同年再由天子親自在殿上出題測驗進士,稱為殿試或廷試,把會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一甲三人,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傳臚。
所謂「三元及第」就是指一連考了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第一名
進士一詞始于隋煬帝之設進士科進士第一名稱狀元,又稱“魁甲”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制度,即在吏部考試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后,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并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二、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宋哲宗時,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分別舉行考試,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舍,詩賦進士以詩賦定去留。宋代的??瓶荚嚪譃橹莞?、禮部試、殿試三級。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稱省試,殿試帶有復雜的性質。宋代在正科之外,還設立恩科。連續(xù)考十五場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
孝女曹娥救父的故事 曹娥(公元130年-143年),女,會稽曹家堡人,父親在舜江中迎潮神時為水所淹,年僅14歲的曹娥,為尋其父投水而亡;后人為紀念孝女,改舜江為曹娥江。
曹娥是會稽上虞梁湖曹家堡人,從小沒了母親,父女相依為命,她是一個十分聽話懂事的孩子,敬老愛幼,勤勞淳樸,小小年紀就學會了當家,深得鄰里的喜愛。父親曹盱是一位巫師,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在迎潮神的活動中,不幸落入水中。
這天風急浪高,滔滔江水一下把他吞沒了。曹娥得知消息后,趕到江邊,哭著呼喊自己的父親。
但父親不見蹤影,回答她的只有嗚嗚的風聲,嘩嘩的浪潮聲。之后,她快步跑回家去,一會兒,提了一籃香瓜飛快地回到江邊。
曹娥向一位打魚的鄰居借了一條船,把瓜籃拎到船上,鄰居們著急,問她要到哪里去?曹娥說:“我有救爹的辦法了,我爹喜歡吃香瓜,只要我把瓜拋到江里,如果瓜沉下去了,那一定是我爹在下面,這樣,我可以把爹救上來了?!编従觽兌紕袼?,風浪那么大,這樣太危險了,可不管鄰居們怎么勸阻,曹娥下定了決心,劃船駛進了風雨彌漫的江心。
曹娥把香瓜拋到江里,瓜浮著,順著江水向下游漂去。小船跟在后面,曹娥邊劃船,邊大聲地喊:“爹爹,女兒給你送瓜來了,你快來吃瓜呀!”。
但瓜始終沒有沉,浪峰之間只有曹娥的哭喊聲。曹娥的小船已經漂得很遠了,她沒有了力氣,喊聲慢慢地低了下去,可她仍嘶啞地喊著:“爹爹,你女兒……”這樣尋到了第7天,她突然感到漂浮的香瓜沉下去了。
“沉了”她撲到船頭,睜大了眼睛,望著江面。只見香瓜在水里若沉若浮,恍惚間,似乎也若隱若現(xiàn)地閃著父親的身影,曹娥高喊一聲“爹爹”就撲進了江中。
3天后,人們在江面上發(fā)現(xiàn)了曹盱父女的尸體。陽光下,曹娥的面容很安詳,她終于找到了父親。
鄰里們非常痛惜,含淚安葬了曹娥父女。 后人十分崇敬曹娥,把那條舜江改名曹娥江,還在江邊修起了孝女曹娥廟,以供后人紀念這位年僅14歲的孝女。
“緹縈救父”的故事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y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y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后,棄官行醫(yī)。
因為個性剛直,行醫(y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后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隨父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
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并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yī)時施仁濟世,現(xiàn)在確實是遭人誣害,她愿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并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
這個故事是中國古代故事“二十四孝”之一,人們?yōu)榱速潛P緹縈做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后人。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
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了。
緹縈的確是救了父親,漢文帝也廢除了一些肉刑。注意,是“一些”而已,具體來說,只是廢除了“黥劓”和斬“左右趾”。而且,不久后,皇帝又一而再,再而三地恢復了諸如“腐刑”之類的慘無人道的肉刑。緹縈上書救父是“孝順”的典型例子,千古以來,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孝行”。她的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倉公列傳》:
太倉公者,齊太倉長,臨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醫(yī)方術。高后八年,更受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慶年七十馀,無子,使意盡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甚精。受之三年,為人治病,決死生多驗。然左右行游諸侯,不以家為家,或不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文帝四年中,人上書言意,以刑罪當傳西之長安意有五女,隨而泣。意怒,罵曰:“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於是少女緹縈傷父之言,乃隨父西。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復生而刑者不可復續(xù),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妾原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書聞,上悲其意,此歲中亦除肉刑法。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君王,開創(chuàng)了唐朝的太平盛世,他的聰明才智在少年時代便顯現(xiàn)出來。
隋朝末有個奸臣與李淵不合。于是,他投隋煬帝之好,提出讓李淵百日之內為皇帝修建一座頗具規(guī)模的宮殿,若到時不能修好就處死李淵。于是,李淵出重金請來許多能工巧匠,百日不到宮殿就造好了。
可奸臣卻說宮殿是李淵早就修好了的。隋煬帝又召李淵到朝廷上,要將其推出去斬首,這時,殿下傳來一聲高喊:“陛下,冤枉!請刀下留人。”
原來是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他跪下叩拜,報了姓名身世,就說:“我父親冤枉!這座宮殿確實是百日之內才造好的,請陛下派人拔釘驗銹,揭瓦驗泥。新修的宮殿,釘子沒有生銹,瓦泥還是新的。如果是早修好的,釘子一定會生銹了,瓦上也會生霉斑?!彼鍩哿⒓磁扇蓑灢?,結果證明了宮殿是新造的。于是重賞了李淵父子,同時處罰了進讒言的奸臣。
倉公,又稱太倉公,姓淳于名意(前205-前140年),是臨淄人,因其做過齊太倉長,管理都城倉庫,所以習慣上稱他為倉公。
倉公師從陽慶,陽慶傳他“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他學了三年,給人治病,能預決病人生死,一經投藥,無不立愈,因此遠近聞名。倉公切脈已臻于神乎其技的程度。
由于求醫(yī)者眾,而倉公又不常在家中,所以,病家常失望而歸。日久,求醫(yī)者開始憤懣異常。就象以上所舉醫(yī)案,由于倉公能預知生死,有的病人就無藥可醫(yī),病人就責怪倉公不肯醫(yī)治,以致病人死亡。怨氣積久了,終于釀成禍祟。
漢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有權勢之人告發(fā)倉公,說他借醫(yī)欺人,輕視生命。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處倉公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按西漢初年的律令,凡做過官的人受肉刑必須押送到京城長安去執(zhí)行。因此,倉公將被押送到長安受刑。
倉公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臨行時都去送父親,相向悲泣。倉公看著五個女兒,長嘆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難,卻沒有一個有用的。”
聽完父親的哀嘆,十五歲的小女緹縈決定隨父進京,一路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臨淄相距長安兩千余里,一路上父女倆風餐露宿,嘗盡人間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長安,倉公被押入獄中。為了營救父親,緹縈斗膽上書漢文帝為父求情,請求做奴婢替父贖罪。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墒鞘芰肆P,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F(xiàn)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么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
擴展資料
該故事的出處是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原文如下:
文帝四年,人上書言淳于意受賂,以刑罪當傳,西之長安。意有五女,隨而泣。意怒,罵曰:“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于是少女緹縈傷父之言,乃隨父西之長安。
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復生,而刑者不可復續(xù),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妾愿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睍?,上悲其意,此歲即除肉刑法。
譯文:
漢文帝的四年中,有人上書告發(fā)淳于意受賄。按照刑法應當專車押送他向西到長安。淳于意有5個女兒,跟著(囚車)在哭。淳于意生氣,罵道:“生孩子不生男孩,危急時沒有人能幫忙?!边@時小女兒緹縈因父親的話感到悲傷,就跟父親向西到達西安。
上書說:“我的父親擔任官吏,齊地的人都說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應當獲罪受刑。我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復生感到悲痛,而受過刑的人不能再長出新的肢體,即使想改過自新,也沒辦法了。我希望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來贖父親的罪過,讓(他)能改過自新?!?/p>
她的書信被皇上聽到后為她的意愿感到悲傷,這一年也廢除了肉刑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緹縈救父
/trad/history/2/22/22z/22z08/22z0805.htm緹縈救父 漢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罰還是相當嚴厲的,除死刑之外還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腳。
有一次,齊國的太倉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當判肉刑。漢文帝下詔把他逮捕到長安治罪。
淳于公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他見五個女兒柔弱,不由嘆了口氣說:「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到了危機時刻就沒有用了?!勾居诠囊粋€小女兒聽了,下決心拼死也要將父親救出。
她跟在逮捕父親的官差后面,一直到了首都長安。到長安以后,緹縈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的父親是齊國的一個小官吏,齊國的百姓全都稱贊他為官廉明。
如今觸犯了法律,當被處以刑罰。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父親很想悔過自新,但人死了就不能再活,被損毀了的肉體就不能再恢復,即使他想悔過自新都不可能了。
因此我愿意把自己沒入官家當奴婢,以贖父親的刑罪,使父親有個自新的機會?!?jié)h文帝見到這封信后,覺得緹縈小小年紀竟這樣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廢除了肉刑。
劈山救母是漢族民間傳說故事之一。華山的西峰頂上,有一塊十余丈長的巨石齊茬茬被截成三節(jié)。巨石旁邊插著一把七尺高三百多斤重的月牙鐵斧。相傳,這就是當年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巨石叫“斧劈石”;鐵斧叫“開山斧”。有同名越劇、同名秦腔、同名連環(huán)畫等作品。
內容
漢代有個書生叫劉向(一名劉璽,字彥昌),上京趕考時,順道登華山一游。華山上有一座神廟,廟神華岳三娘是一位美麗善良的仙女,自從被王母派遣到華山后,一直過著孤獨寂寞的生活。這天,她正在廟中吟歌曼舞,消磨時光,突然發(fā)現(xiàn)一位書生跨進了廟門。她急忙登上蓮花寶座,化為一尊塑像。走進大殿的劉向,一眼就看到了三娘的塑像俊麗、溫柔、安閑,劉向被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該多幸福??!可惜這只是一尊沒有情感知覺的雕像。劉向懷著深深的遺憾,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取出筆墨,深情地在墻上抒寫了自己對三娘的愛慕之情。
三娘默默地看著這一切,心中不禁百感交集。面前這個書生多么英俊倜儻,文采斐然,他對自己滿懷深情,而自己又何嘗不被他深深吸引,又何嘗不愛戀他呢?可是,一個是上界仙女,一個是下方凡人,又哪能締結姻緣呢?目送悵悵離去又依依不舍的劉向,三娘再也不能平靜了。她沉吟再三,終于決定不顧天條禁令,要與劉向結為夫妻。于是,三娘便化為一民間女子,追上劉向,向他道出了真情,從而二人兩情依依,結為伉儷,恩愛無比。劉向考期將臨,三娘已有孕在身,依依惜別之時,劉向贈給三娘一塊祖?zhèn)鞒料悖f日后生子可以“沉香”為名。二人十里相送,難舍難分。
劉向在京城一舉中榜,被任命為揚州府巡按。就在他走馬上任之時,華岳三娘卻遭難了。原來,這時正值王母娘娘生日,在天宮大辦蟠桃會,各路神仙均來赴會祝壽,可是三娘有孕在身,便推脫染病而留在華山。誰知,真情被三娘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二郎神勃然大怒,責怪妹妹私嫁凡人,觸犯天條律令,要捉她上天受懲罰。三娘一身正氣,毫不畏懼,況且她隨身還有一件王母贈的寶物——寶蓮燈,此物是三娘的鎮(zhèn)山之寶,無論哪路妖魔,哪方神仙,只要寶蓮燈大放異彩,都會被震懾稱服,束手就擒的。二郎神自知不敵,就令自己的哮天犬乘三娘休息之際,偷盜而出。這樣,可憐的三娘就被二郎神壓在華山下的黑云洞中。三娘在暗無天日的洞中生下了兒子沉香,為防不測,她偷偷懇求夜叉,將兒子送到揚州,留在其父劉向身邊。
沉香長大了,漸漸懂事了,知道了母親被壓在華山下受苦,就一心想救出母親三娘。他把想法對父親說了,無奈劉向也只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嘆氣搖頭。于是沉香便獨自離家,去找母親。他吃盡了千辛萬苦,終于走到了華山??墒悄赣H在哪里呢?這個只有八歲的孩子,不知所措,放聲大哭起來。凄厲痛苦的哭喊聲,在空谷回蕩,驚動了路過此地的霹靂大仙。好心的大仙,問明情由,深為善良的三娘和受苦的孩子鳴不平,可是也無可奈何。于是他將沉香帶回自己的住所。沉香在大仙的指點下,刻苦認真的學習,漸漸學會了六韜三略、百般武藝、七十二變。十六歲生日那天,沉香向師父辭行,要去華山救母。大仙稱他有志氣,并贈給他一柄萱花開山神斧。
沉香騰云駕霧,來到華山黑云洞前。他大聲呼喚娘親,聲聲穿透重重巖層,傳入三娘耳中。三娘不由心情激蕩,百感在心。她知兒子已長大成人,一片孝心來救自己,激動不已,就將沉香喚到洞前。三娘自知哥哥二郎神神通廣大,當年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也敗在他手中;沉香又年幼,況且二郎神還盜去了寶蓮燈,兒子哪能是他對手呢?所以,三娘叫沉香去向舅舅求情。
沉香飛身來到二郎廟,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誰知二郎神鐵石心腸,不但不肯放出三娘,反而舞起三尖兩刃刀,要向沉香下手。沉香怒不可遏,覺得二郎神欺人太甚,便掄起神斧,與他打起來。兩人云里霧里,刀來斧往,山里水里,變龍變魚;從天上殺到地上,再從人間殺回天宮;直殺得山搖地動,江翻海搗,天昏地暗。這件事驚動了太白金星,派了四位大仙去看個究竟。四仙姑在云端里看了一陣,覺得二郎神身為舅舅,如此兇狠地對待一個孩子,太無情無義了。于是相互使了眼色,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沉香越斗越勇,越戰(zhàn)戰(zhàn)神,二郎神再也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寶蓮燈也落入了沉香之手。
沉香立即飛回華山,舉起萱花開山神斧,奮力猛劈。只聽得“轟隆隆”一聲巨響,地動山搖,華山裂開了。沉香急忙找到黑云洞,救出了母親。整整十六年,受盡了苦難的三娘才重見天日,她與兒子緊緊抱在一起,百感交集,淚流滿面。
后來,二郎神也向三娘、沉香認了錯;沉香也被玉帝敕封了仙職。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