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相桓公 管仲的祖先曾經(jīng)是名門望族,其父管莊曾作過齊國集團的高管,后來家道中落,到管仲這一代時已經(jīng)很貧窮。
為了謀生,管仲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他幾次想進入齊國的管理層,但都沒有成功。
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倆一起經(jīng)商,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
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
鮑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于他家貧困。
多分給他錢,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參加戰(zhàn)斗,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
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后,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yǎng),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管仲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lǐng),鮑叔牙卻不這樣看。
他認為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于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兩人結(jié)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公元前674年,齊國CEO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按照長子繼位的傳統(tǒng),太子諸兒成為齊國集團新CEO,是為齊襄公。
太子諸兒雖然居長即位,但品質(zhì)卑劣,齊國前途令國中老臣深為憂慮。 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一雙好友,給兩個公子當師傅,實為美談。 幾年后,齊國集團內(nèi)亂終于爆發(fā),齊襄公被殺死。
經(jīng)過激烈的斗爭,鮑叔牙說服了齊國高管同意護立公子小白為新CEO,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后,急于擴大齊國集團的實力,因此準備請鮑叔牙出任總經(jīng)理(齊相)。
鮑叔牙卻向他推薦管仲:“管仲有五點比我強。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quán)術(shù)安穩(wěn);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訂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zhàn)。”
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 齊桓公問管仲,“我想使國家富強、社稷安定,要從什么地方做起呢?” 管仲回答說:“必須先得民心?!?/p>
“怎樣才能得民心呢?”齊桓公接著問。 管仲回答說:“要得民心,應(yīng)當先從愛惜百姓做起;國君能夠愛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為國家出力。
而愛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國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講安定的國家常富,混亂的國家常貧,就是這個道理?!?/p>
這時齊桓公又問:“百姓已經(jīng)富足安樂,兵甲不足又該怎么辦呢?” 管仲說:“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戰(zhàn)斗力要強,士氣必須旺盛。士氣旺盛,這樣的軍隊還怕訓(xùn)練不好嗎?” 齊桓公又問:“士兵訓(xùn)練好了,如果財力不足,又怎么辦呢?” 管仲回答說:“要開發(fā)山林、開發(fā)鹽業(yè)、鐵業(yè)、發(fā)展?jié)O業(yè),以此增加財源。
發(fā)展商業(yè),取天下物產(chǎn),互相交易,從中收稅。這樣財力自然就增多了。
軍隊的開支難道不就可以解決了嗎?” 經(jīng)過這番討論,齊桓公心情興奮,就問管仲:“兵強、民足、國富,就可以爭霸天下了吧?” 但管仲嚴肅地回答說:“不要急,還不可以。爭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輕舉妄動。
當前迫切的任務(wù)是百姓休養(yǎng)生息,讓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不然很難實現(xiàn)稱霸目的?!?由于管仲系統(tǒng)地論述了治國稱霸之道,使齊桓公的全部問題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正式任命管仲為總經(jīng)理(相),主持政事,為表示對管仲的尊崇,稱管仲為“仲父”。
經(jīng)過近30年的苦心經(jīng)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周王室乃至眾諸侯公認的霸主。管仲雖然為齊桓公創(chuàng)立霸業(yè)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但他仍然謙虛謹慎。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還給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
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評 述 反觀管仲的一生,令我們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如果沒有鮑叔牙的理解和推薦,也就沒有管仲的豐功偉業(yè)。從鮑叔牙在他不得志時的幫助和理解,到向齊桓公推薦為相,再到后來一直默默輔佐管仲,我們能夠看到真正的朋友交往之深之真,朋友不是拉幫結(jié)派保護自己的小利益,朋友應(yīng)該是幫助對方更好地發(fā)展。
所以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友也”。 應(yīng)該說,管仲是最早的法家理論的實踐者。
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依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國。
管仲重視發(fā)展經(jīng)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币簿褪菄业陌捕ㄅc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jīng)濟發(fā)展關(guān)系十分密切。
管仲認為,國家富強的基礎(chǔ)首先是得民心,人民愿意擁護和服從領(lǐng)導(dǎo)者,領(lǐng)導(dǎo)者的政令才能流暢地施行下去。得民心就是先要愛惜百姓,讓百姓感覺到領(lǐng)導(dǎo)者的寬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們自然就愿意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領(lǐng)導(dǎo)者。
而愛惜百姓的基礎(chǔ)就是大家跟著領(lǐng)導(dǎo)者一起行動,只要聽從領(lǐng)導(dǎo)者的指揮,就能夠吃飽飯、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夠讓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孫后代的生活逐步好。
三國時代群雄角逐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人才的較量,每一個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的崛起無不以優(yōu)秀人才為后盾;沒有人才優(yōu)勢,也就無所謂事業(yè)上的成功,曹操對此深有體會:“吾起義兵誅暴亂,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同上)
在如何吸引和任用人才問題上,曹操“雄”、“奸”并存的雙重性格也得到了明顯的反映。
早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曹操就非常中重視網(wǎng)羅人才;建都許昌之后,又一再下達“求賢令”,以朝廷的名義招納賢士,試圖把散落在民間的人才都聚集起來。
在選擇人才的標準上,曹操以其政治家的獨特氣魄,一反過去以門閥和名氣取人的傳統(tǒng)標準,主張不拘一格,“唯才是舉”。著名的《八月令》竟然明確地提出要起用那些“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的人才,這是對以門閥品第為唯一標準的傳統(tǒng)人事制度的一次猛烈沖擊。對于曹操“識拔人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的選才標準,連宋代保守主義政治家司馬光也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羅致到了人才,還有個如何任用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曹操亦有獨到之處,這就是清人趙翼所概括的“以權(quán)術(shù)相馭”。至于具體的做法,趙翼有一段精彩的論述:
蓋曹操當初起時,方欲籍眾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楊阜所謂曹公能用度外之人也。及其削平群雄,勢位已定,則孔融、許攸、婁圭等,皆以嫌忌殺之;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甚至楊修素為操所賞拔者,以厚于陳思王而殺之;崔琰素為操所倚信者,亦以疑似之言殺之;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矯偽,以備一時之用,所謂以權(quán)術(shù)相馭也。(《二十二史札記》)
曹操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需要人才幫助打天下時,他可以虛心納士,和劉備、孫權(quán)一樣對有用之才極盡禮遇。曹操厚待劉備、關(guān)羽的事情是盡人皆知的,其實他給予自己重要的謀臣將士的優(yōu)待遠在劉、關(guān)二人之上,故大多能得人死力。
尤為難得的是,曹操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能用度外之人,即對有用的人才做到不記前嫌,即使是仇敵也不念舊惡,不加報復(fù),表現(xiàn)了一個政治家的博大胸懷和恢弘大度。
例如官渡之戰(zhàn)后,發(fā)現(xiàn)許多“許下及軍中人”與袁紹暗通的書信,有人提出要查清之后收而殺之,曹操卻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同上),遂命“皆焚之”。
又如陳琳,原是袁紹的部下,曾為其起草討曹檄文,直罵到曹操祖宗三代。但歸附曹操之后,仍然受到重用,并未遭受報復(fù)。
再如張繡,與曹操有殺子之仇。但張繡歸降后,曹操不計前嫌,仍拜他為揚武將軍,并結(jié)為兒女親家。官渡之戰(zhàn)中,張繡力戰(zhàn)有功,后又擊破袁譚,曹操論功行賞,增邑二千戶,其他“諸將未有滿千戶者”。(《三國志·魏書·張繡傳》)
然而,曹操對于人才的恩惠、友誼和禮遇、寬大等都直接服務(wù)于其政治目的,他的目的很明確,籠絡(luò)人心、以讓人才為其所用;一旦達不到這一目的,或者過去倚仗的人才對其產(chǎn)生了異心,那么就毫不留情地加以剪除。
曹操智囊團的首席人物荀彧的遭遇就很能說明問題,他“棄紹從操”之后,在政治方面給予了曹操很大的支持,曹操也與他頗為投緣,甚至稱贊其為“吾子房也”。但荀彧自幼受儒家禮法教育,畢竟心存漢室,他之所以為曹操出謀劃策就是希望能通過曹操“削群雄,以匡漢室”,所以當他看到曹操權(quán)位日高,欲加國公和九錫時,便和曹操在政治上產(chǎn)生了嚴重的分歧;他明知曹操有僭越之心卻不肯附和,這就成了曹操實現(xiàn)個人野心的絆腳石,于是遭到嫉恨。關(guān)于荀彧的結(jié)局,有人說是被曹操用藥酒毒死,也有人說是受脅迫而自殺身亡,總之是不得善終。
像這樣先受禮遇后遭忌殺的自然并非荀彧一人,還有不少早年曾為曹操的統(tǒng)一大業(yè)建立功勛的人,到后來卻不得不通過回避隱退以求自保。曹操的重要謀士程昱就以“知足不辱”為由,自動交付兵權(quán),乞求退休;而賈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嫌,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jié)高門。”何夔見“太祖性嚴,掾?qū)俟拢诱取?,便“常畜毒藥,誓死不辱”。這些史實都說明在曹操后期的高壓政策下,他的臣屬們進退維谷,忐忑不安的心理狀態(tài)。
因此,將曹操對人才既任用又猜疑的態(tài)度比照起來看,他在人才問題上奉行的其實是實用主義的方針。為了建立統(tǒng)一天下的王霸事業(yè),他重視人才、禮遇人才,表現(xiàn)了他有囊括英才的雄才大略和容納人才的恢弘大度;但是為了維護個人的絕對權(quán)威,他又猜忌、枉殺人才,表現(xiàn)了其在人才問題上奸詐詭秘的另一面
1、秦孝公用商鞅
秦孝公重用衛(wèi)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zhàn),并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同時,不斷增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lián)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chǔ)。
2、齊桓公用管仲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是為平定宋國的動亂。
后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
前679年,各諸侯與齊桓公在鄄(juàn)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此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鄣等小國。
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擊,于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3、唐太宗用魏征
魏征是李建成手下有名的謀士,多次建議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謂李世民的大仇人。但魏征為人耿直,有才干,是個忠臣,李世民不記前仇,任用他為諫議大夫。魏征不斷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議,使李世民對他十分佩服,經(jīng)常將魏征請入居室,詢問得失,魏征愈來愈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為秘書監(jiān)、侍中、宰相,并封他為魏國公。
李世民曾說:“我好比山中的一塊礦石,礦石在深山是一塊廢物,但經(jīng)過匠人的鍛煉,就成了寶貝。魏征就是我的匠人!”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說,用銅制成的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的鏡子,可以參照政治的興衰;用人作為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績與過錯。我經(jīng)常保持著這三面鏡子,現(xiàn)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鏡子。
4、漢武帝用董仲舒
董仲舒他提出了天人感應(yīng)、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漢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jīng)三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后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
5、劉備用諸葛亮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占據(jù)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guān)羽、張飛,三次到臥龍崗諸葛草廬山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后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F(xiàn)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百里溪是春秋時代,秦穆公的謀士,他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來的,秦穆公象撿了個寶。委之以重任。所以百里溪又叫五羊皮大夫。
韓信,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羽,后經(jīng)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于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傅說。典籍記載傅說本為胥靡(囚犯),本無姓,名說,在傅巖(一作傅險)筑城。武丁求賢臣良佐,夢得圣人,醒來后將夢中的圣人畫影圖形,派人尋找,最終在傅巖找到傅說,舉以為相,國乃大治,遂以傅巖為姓。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的輝煌盛世。
等等,孟子說: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
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這些都是破格提拔的故事。
劉邦: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徹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鄙显唬骸肮湟?,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比撼颊f服。
劉邦目不識丁,地痞無賴,最終之所以登上帝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全是因為他懂得人才的重要性
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缺個縣令,誰可以當任這個職務(wù)呢?”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去當?!?/p>
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的是誰可以去當這個職務(wù),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逼焦Q贊說:“好!”于是任命解狐為南陽縣的縣令,果然非常稱職,老百姓都很稱贊。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京城里缺個軍尉,誰可以擔任這個職務(wù)呢?”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的是誰可以擔任軍尉這個職務(wù),不是問誰是我的兒子?!?/p>
平公稱贊說:“好!”于是又任命祁午為軍尉,果然也很稱職,大家都贊揚他。
最是求賢若渴的人和最氣息認可的詩。
曹操《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典故:
十月,袁紹從河北運來糧草萬余車,派大將淳于瓊等帶萬余人看守,屯于離袁紹大營四十里的烏巢。這時袁紹謀士許攸因向袁紹獻偷襲許都之計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來投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曹操大喜,跣足出迎,之后親率精銳步騎五千人,軍隊人銜枚,馬勒口,換袁軍軍裝乘夜從小路偷襲烏巢。
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zhì),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曹操為維護和發(fā)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yè)服務(wù),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diào)“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zhì)、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從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學(xué)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資料、學(xué)習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參考,如學(xué)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