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莊子的《逍遙游》
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越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篙之間,此亦飛之至.而彼且奚適也!”
譯文
窮發(fā)(沙漠)的北邊有叫冥海的地方,叫做天池.有一種魚,它身寬數(shù)千里,不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象垂到天邊的云.舞動翅膀飛翔就象羊角似的旋轉(zhuǎn)垂直上飛就有九萬里,在云(和大氣)層之上,背靠著青天,然后準備南飛,要到南冥(南海)去.小澤里的斥鴳笑它說:“你將飛往什么地方呢?我騰空而上,不過幾仞(一仞為八尺)就下來,飛翔在蓬草、篙草之間,這樣的飛翔也是很快活極至.而它將怎么適應環(huán)境??!”
自魏晉以降,對逍遙游的提出解釋者眾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茲就各家論述逍遙游之義,以了解逍遙之本義,并藉此說明對莊學研究之流變。
(一)向秀、郭象逍遙解: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劉孝標注引向秀「逍遙義」云:
「大鵬之上九萬,尺鴳之起榆枋,小大雖差,各任其性,茍當其分,逍遙一也。然物之蕓蕓,同資有待,得所待,然后逍遙耳。唯圣人與物冥而循大變,為能無待而常通,豈獨通而已? 又從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則同于大通矣?!?
上文在「逍遙義」現(xiàn)存正式注解上,此為第一解。向秀在解釋莊子逍遙的意義,應以隱意體會方式,方能理解,因此他在「莊子逍遙篇注」中說:
「夫莊子之大意,在乎逍遙游,放惡為而自得,故極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適。達觀之士,宜要其會歸,而遺其所寄,不足事事曲與生說,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耳?!?
依向秀之意,宇宙任何物體,不論大小,只要適性,都可以逍遙。此說在當世得到共鳴。其后郭象推展向義,其「逍遙游」題解:
「 夫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于其間哉?」
又:
「夫大鳥一去半歲,至天池而息;小鳥一飛半朝,搶榆枋而止,此比所能則有閑矣,其于適性一也?!?
「夫質(zhì)小者,所資不待大,則質(zhì)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極,各足稱事,其濟一也?!?
「茍足于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責于小鳥,小鳥無羨于天池,而榮愿有余矣。故小大雖殊,逍遙一也?!?
由上得知,向、郭對逍遙的解釋有兩個很重要的觀念:一為性分自足,一為無待。所謂性分自足者,即萬物雖小大之別,然若皆能自足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貴于小鳥,小鳥無羨于天池,而榮愿有余,小大雖殊,逍遙皆同。因此推而及之,則世間萬物,各足于所受,無不逍遙。而基于性分自足之理,向、郭將無待之逍遙,推至有待之逍遙,即無待固逍遙,有待亦逍遙,構(gòu)成宇宙之大逍遙。如郭象注「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曰:
「夫唯與物冥而循大變者,為能無待而常通,豈自通而已哉。又順有待者使不失其所待,所待不失,則同于大通矣?!?
向、郭對逍遙的解釋,一方面可能是受到魏晉時代紛亂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文人生命朝不保夕,知識分子于此對生命的存在意義,不能不有深刻之反省,而向、郭所標舉的「適性」成為人生的方向,心靈無奈的抒發(fā),在局促的政治壓力下,使人保有一分玄境與逍遙。
另外,向、郭逍遙義,與當時的人物才性論也有密切關(guān)系。劉邵論性謂人才各有所宜,不在乎大小的問題,與向、郭適性說頗近。故向、郭言「性分」,采取才性論相同立場,皆純就被決定之材質(zhì)而言,任之順之,不及修養(yǎng)轉(zhuǎn)化的過程,顯示出個人的最高意識,各適其性,不機自張,各人既自為一獨性,則不必求其轉(zhuǎn)化,則不受任何格套束縛,圣人亦無以異乎凡人,同皆齊一的價值。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
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它和人一樣,有自己的思想。它每日誠心向佛祖禱告,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夢寐以求的飛鳥。
終于,它的行為感動了佛祖。于是,佛祖將它變化成為巨鳥,賜名就叫鵬。
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如愿飛起的時候,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這只鵬鳥,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水花,高達三千里,然后拍擊大翼,憑借旋風直上高空九萬里。
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力量便不夠。聰明的鵬鳥為了可以輕松一點的托起自己龐大的身軀,便高飛至九萬里,這樣,呼嘯的狂風就在它的身下托著它,然后它便可以憑借風力飛行。
一路上,鵬鳥遇到百般挫折,但它為了可以早點到達南海,不顧一切,飛了六月之久,方才停歇下來。 寒蟬與小灰雀譏笑它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穿過榆樹和檀樹的樹枝,有時飛不到樹上去,就掉落在地上,為什么要飛九萬里高那么費勁地去南海呢?它可真是沒我們倆聰明啊!”到近郊野林去,帶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搗米準備干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準備糧食。
寒蟬和灰雀這兩個小東西懂得什么呀! 小聰明比不上大智慧,壽命短的小年比不上壽命長的大年。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么是一年的時光,這就是小年。
楚國的南邊有棵叫冥靈的大樹,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也有棵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大年。只活了800歲的彭祖現(xiàn)在卻因長壽而聞名于世,大家都把他同冥靈、椿樹相比,豈不可悲可嘆嗎?。
1.感覺最早可追溯至自莊子的《逍遙游》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2.杜甫《泊岳陽城下》也曾提及“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倍鸥Φ摹蚌H鵬圖南”注入了自己的思想
江國逾千里,山城近百層。
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
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
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鯤鵬圖南就是指志向彌堅,毫不氣餒,繼續(xù)拼搏,也有在一處碰壁就該換個地方東山再起的意思
來自莊子的《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鯤鵬展翅九萬里
故事首先講鯤鵬的習性和生活憑借。入:
在那長北很北的北面,有一片大海。海中有一種魚,它的名字叫鯤。這個鯤啊,很大很大,那個大的程度,說不清楚有幾千里。后來變成了一只鳥,它的柷字叫做鵬。這個鵬很大很大,僅只它的脊背,就說不清有幾千里。有一次發(fā)了怒,振翅而飛,翅膀像是遮天的烏云。這只鳥啊,在海上飛翔,是要飛到南海去。所謂南海,也就是人們說的天池。
《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奇事的志書。其中有這樣的廉潔:“大鵬要遷往南海,展開它的翅膀,拍起的浪頭高達三千里,盤旋而上,駕著云氣,離開海面九萬里;飛行了六個月,才到達南海,歇息了下來?!碑斔w翔在高空時,飄浮在它下面的云氣,就像是野馬在奔騰。就像是塵埃在卷動,就像是眾生的氣息在涌動。人在地面向上而望的時候,只見天之蒼蒼,不知道哪里是它的本色,這是因為它太高遠了,高得沒有極限呀!現(xiàn)在大鵬從天上往下俯視,就像是人們從地面向上仰視一樣,那是因為它自身飛得太高了,高得無法看清地面的本色。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