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人們,在長期同自然界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步積累了辨認四方的知識,隨之創(chuàng)造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字。
東:其字形為日在木中,含義為旭日初升,旭日初生的地方就是東方;也解釋為太陽出來的一邊;它跟西方相對,古人以東方為主位。習慣上把東風指為春風。
西:其字形為鳥在巢上,即太陽西沉而鳥歸巢棲息?!傍B歸巢”就演義為方位字“西”。也解釋為太陽落下去的一邊;它跟東相對,古人以西方為賓位。習慣上把西風指為秋風。
南:其字形外框是“木”字的變形,里面的指方向。即草木接納來自南方的充足陽光,就生育得枝繁葉茂。所以,向陽處就是南方。也解釋為早晨面向太陽時,右手的一邊。它跟北方相對,古人以面南而坐為尊位。習慣上把南風指為暖風。
北:古人常把北字寫成二人相背。我們的祖先世代居住在北半球,為了更多地采集陽光,居室多為坐北朝南,背面就是北面,“背”也就演繹成了北方的“北”字。也解釋為早晨面向太陽時左手的一邊。古人以面朝北坐為卑位,北跟南相對。習慣上把北風指為寒風。
氣象學規(guī)定:風向指風的來向,并采用16方位法表示。即在東(E)、西(W)、南(S)北(N)四個象限內(nèi),再分別增加東北(NE)、東南(SE)、西北(NW)、西南(SW)以及北東北(NNE)、東東北(ENE)、南東南(SSE)、東東南(ESE)、南西南(SSW)、西西南(WSW)、西西北(WNW)、北西北(NNW)12個方位,合計16個方位即16個風向。
此外,人們常說的買東西這個詞兒,其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傳說,我國古代有一位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某日上街巧遇摯友盛漁如,朱見盛手中提著菜籃子,便隨口問道:“您干啥去呀?”盛答道:“買東西?!?/p>
朱又戲問:“您咋不說買南北呢?”盛乃根據(jù)“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與“東、西、南、北、中”相配伍的道理,解釋說:“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與金在菜籃子都裝得下;而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火與水在菜籃子是裝不得的?!睆拇艘院?,人們便只說買東西,而無人說買南北。
日常生活中,“買東西”已經(jīng)成了 人們購物的代名詞。
“東西”之所以代 指物品,源于這樣一個典故。據(jù)說,朱熹在街上遇到好友盛溫 和,便打招呼道:“你提著籃子去做什 么? ”盛溫和答道:“買東西。”
因當時沒 有“東西”這一說法,因而朱熹一時不明白他要去買什么。后來,朱熹在盛 溫和的提醒下,才知道“東西”所指何 物。
原來古人用金、木、水、火、土代指 西、東、北、南、中五個方位?!皷|”即 “木”,代表一切植物;“西”為“金”,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廣南”屬“火”;“北”乃 “水”;“ 中”屬“土”,代表一切有用的 物質(zhì)。
盛溫和所說的買“東西”是詼諧說 法,代指上街去買金木之類可裝入籃 子的物品,若說“南北”就不對了,因為 籃子是不可以裝水和火的。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凑f買“東西”而非“南北”的緣 故了。
1,雄才大略的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親率大軍進攻大夏 始光三年(公元426年),拓跋燾不顧大臣長孫嵩等人的一再阻撓,毅然采納漢人大臣崔浩的意見,親率大軍進攻大夏,后因大夏都城統(tǒng)萬城堅難下,擄其人口、牲畜而還。
次年,拓跋燾再率大軍攻夏。鑒于統(tǒng)萬城堅難攻,拓跋燾采用調(diào)虎離山之計,親率輕騎誘敵,然后經(jīng)過激戰(zhàn)大破夏軍,攻克統(tǒng)萬,基本平定大夏。
神麔二年(公元429年),拓跋燾再次力排眾議,采用崔浩提出的以輕騎奔襲柔然的戰(zhàn)略方案,率大軍進攻柔然。當年五月,拓跋燾軍至漠南,舍棄輜重,親率騎兵渡大漠突襲柔然。
柔然為游牧民族,本以行動快速飄忽著稱,但因魏軍的突然襲擊,竟然未及抵抗和轉(zhuǎn)移,被魏軍消滅殆盡,僅其可汗率族黨逃掉。拔跋燾經(jīng)此次戰(zhàn)役,基本解除了柔然的威脅。
2,劉裕擺卻月陣 晉安帝復(fù)位后,劉裕掌握了東晉大權(quán)。劉裕本來是個出身貧苦的小軍官,在士族中沒有什么地位。
他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決定發(fā)動北伐。 公元409年,劉裕從建康出發(fā),先出兵包圍了南燕(十六國之一)的國都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
南燕的國主慕容超著急了,向后秦討救兵。 當時,后秦在北方是個比較大的國家。
后秦國主姚興派使者到晉軍大營去見劉裕,說:“燕國和我們秦國是友好鄰國。我們已派出十萬大軍駐扎在洛陽。
你們一定要逼燕國,我們不會坐視不救?!?劉裕聽了使者這番威脅的話,冷笑一聲說:“你回去告訴姚興。
我本來打算滅掉燕國之后,休整三年再來消滅你們。現(xiàn)在既然你們愿意送上門來,那就來吧!” 使者走了以后,有人對劉裕說:“您這樣回答他,只怕激怒了姚興。
如果秦兵真的來攻,我們怎么對付?” 劉裕泰然說:“你就不懂得這個理兒。俗話說:‘兵貴神速’,他們?nèi)绻娴囊霰?,就會偷偷出兵,何必先派人來通知呢?這完全是姚興虛張聲勢,嚇唬我們。
我看自己也顧不過來,哪有什么能力救人呢。” 不出劉裕所料,那時候后秦正跟另一個小國夏國互相攻打,還打了敗仗,更談不上出兵救南燕。
沒有多久,劉裕就把南燕消滅了。 過了幾年,劉裕平定了南方的割據(jù)力量,再一次北伐,進攻后秦。
他派大將王鎮(zhèn)惡、檀道濟帶領(lǐng)步兵,從淮河一帶出兵向洛陽方向進攻,自己親自率領(lǐng)水軍沿著黃河進軍。 那時候,北方鮮卑族建立的北魏開始強大起來,它的勢力已經(jīng)發(fā)展到黃河北岸。
北魏在北岸集結(jié)了十萬大軍,威脅晉軍。劉裕的水軍沿著黃河前進,有時風猛水急,晉軍的船只被水沖到北岸,就受到魏兵的攻擊。
劉裕派水軍上北岸去打魏軍,魏兵就逃,等晉軍回到船上,他們又在北岸騷擾,弄得晉軍來回奔跑,沒法順利進兵。 劉裕派了一個將軍帶了七百兵士、一百輛兵車登上北岸,沿岸擺開一個半圓形的陣勢,兩翼緊緊靠著河岸,中間鼓出,當中的一輛兵車上豎了一根白羽毛。
因為這種布陣形狀像個月鉤,所以名叫“卻月陣”。 魏兵遠遠觀察著晉軍的布陣,不懂是什么意思,也沒有敢動。
一會兒,只見晉軍中間車上有人舉起白羽毛,兩側(cè)就涌出了二千名兵士,帶著一百張大弓,奔向兵車。 魏兵看看這個陣勢,也沒有什么大不了,就集中三萬騎兵向河岸猛攻晉陣。
晉陣上一百輛兵車上的弓箭齊發(fā),仍舊擋不住魏兵。 沒料到晉軍在卻月陣后面,另外布置好一千多支長矛,裝在大弓上。
這種長矛約有三四尺長,矛頭特別鋒利。魏兵正向晉軍猛攻的時候,晉軍兵士們就用大鐵錘敲動大弓,那長矛往魏軍飛去,每支長矛就能射殺魏兵三四個,三萬名魏兵一下子就被射死了好幾千。
其他魏兵不知道晉軍陣后還有多少這種武器,嚇得抱頭亂竄,全線崩潰。晉軍又乘勝追擊,殺死了大批魏兵。
劉裕打退魏軍,打通了沿黃河西進的道路,順利西進。那時候,王鎮(zhèn)惡和檀道濟帶領(lǐng)的步兵,已經(jīng)攻下洛陽,在潼關(guān)和劉裕水軍會師。
接著劉裕派王鎮(zhèn)惡攻下長安,滅了后秦。 劉裕滅了后秦,把他一個十二歲的兒子和王鎮(zhèn)惡留在長安,自己帶兵回南方。
過了幾年,晉安帝死去,劉裕認為時機成熟,就派人勸說剛剛即位的晉恭帝讓位。公元420年,劉裕即位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
這就是宋武帝。東晉王朝在南方統(tǒng)治了一百零四年,到這時候滅亡了。
3,檀道濟唱籌量沙 宋武帝劉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后,過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是姓,燾音dào)滅了十六國中最后一個小國北涼,統(tǒng)一了北方。從東晉滅亡后的一百七十年的時間里,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南北兩個政權(quán)對峙的局面。
南朝先后換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北朝的北魏,后來分裂為東魏、西魏;東魏、西魏又分別被北齊、北周代替。歷史上把這段時期合起來稱為南北朝。
宋武帝做了兩年皇帝,到第三年,就病死了。武帝的兒子宋文帝即位以后,北魏大舉渡過黃河,進攻宋朝,在黃河以南占領(lǐng)了大片土地。
宋文帝派檀道濟率領(lǐng)大軍抵抗。 有一次,北魏兵進攻濟南,檀道濟親自率領(lǐng)將士到濟水邊,在二十多天里,。
南來北往、
南征北戰(zhàn)、
走南闖北、
天南地北、
東西南北、
大江南北、
南腔北調(diào)、
北雁南飛、
上南落北、
南橘北枳、
雪北香南、
南阮北阮、
指南攻北、
通南徹北、
北門南牙、
南箕北斗、
南棹北轅、
南枝北枝、
南船北馬、
南來北去、
北去南來、
南販北賈、
面北眉南、
南航北騎、
南鷂北鷹、
北轍南轅、
雁南燕北、
南艤北駕
nán yuán běi zhé
南 轅 北 轍
【釋 義】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人人都會嘲笑南轅北轍的荒唐,但真正荒唐的是干了荒唐事的我們卻不自知自己也在南轅北轍。
【出 處】
《戰(zhàn)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注:《戰(zhàn)國策》,國別體史書,是由西漢末年劉向編輯的)
【示 例】
你想這六條要求,與中央開出的六條款約,簡直是~,相差甚遠,有什么和議可言。(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八回)
【背景】
戰(zhàn)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
季梁為了打動魏王,來了個現(xiàn)身說法,以自己的經(jīng)歷,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其實這個故事并不一定就發(fā)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相聯(lián)系,是為了讓故事顯得生動和真實,從而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在說服他人時不妨也用這種說法,將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這樣就更容易打動人。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欲舉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shù),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 文】
國君魏安厘王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 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姨嵝阉R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矣纸o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再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yè),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樹立權(quán)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yè)的目標越來越遠!”
【字詞解釋】
1. 駕:車
2. 善:技術(shù)好,善于 御:車夫
3. 中道: 半路 反:反通“返”返回。
4. 去:彈下身上的塵土
5. 數(shù):幾個,幾樣
6. 用:路費
7. 為:為什么
8. 舉:舉動 信:信用
9. 廣:擴大 尊:提高
10. 王:指建立王業(yè)
11. 恃:依仗
12.方:正在
13.之:到
14.奚:為何
15.焦:打皺 申:通“伸”,理平
16.大行:大路,寬闊的道路
17.“離王愈遠耳” “王” wàng稱霸
【寓 意】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后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并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南轅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jié)果離目標越來越遠。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轅北轍說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馳,要切和實際情況。參考資料:百科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于他的名聲太響亮了,于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后,齊王問他:「斗雞現(xiàn)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后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xiàn)在還不能沉住氣呢。
」一個月后齊王已經(jīng)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后,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只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
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fù)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yīng)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qū)б朊怨?,使齊軍受困。
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負荊請罪: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紙上談兵: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
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
孫武向?qū)m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jīng)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lǐng)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
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圍魏救趙:戰(zhàn)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
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zhàn)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shù)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zhàn)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fā)展騎兵。
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jīng)過南征北戰(zhàn),趙國成了當時有數(shù)的強國之一。竊符救趙:戰(zhàn)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
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
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quán),率領(lǐng)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據(jù)《戰(zhàn)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quán)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zhàn)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
四卿得到消息后,聯(lián)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jié)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quán),成為晉國最大的卿。
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
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
到了晉陽,趙襄子發(fā)現(xiàn)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墻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
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于魏、韓。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