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尸 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勛,他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
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說:“為什么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一味夸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
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數(shù)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
賞大于功,先生為什么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zhàn)死在邊疆荒野的戰(zhàn)場上,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尸體就行了(馬革裹尸),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
一個月后,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馬革裹尸”形容視死如歸的決心。打草驚蛇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shù)娜?,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guī)。
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shù)牟肯逻`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
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fā)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么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币馑季褪钦f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后來,大家就根據(jù)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草木皆兵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
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zhàn)。 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后,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
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后續(xù)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于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后,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并建議晉軍在前秦后續(xù)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
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
當時正是隆冬時節(jié),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細看去,那里桅桿林立,戰(zhàn)船密布,晉兵持刀執(zhí)戟,陣容甚為齊整。
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
那里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在八公山下。
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shù)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么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后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zhàn)。
結果,秦兵在后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zhàn),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東漢末年,曹操在鎮(zhèn)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qū)后,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zhàn),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jù)有河內(nèi),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jù)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yè)。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彼€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jié),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
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御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zhàn)自潰?!?/p>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后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jù)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墻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
這是對付優(yōu)勢之敵的一種作戰(zhàn)方法?!窘腋投稹窟@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
破釜沉舟、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兵荒馬亂、烽火連年。
讀音及解釋:
1. 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2. 堅壁清野【jiān bì qīng yiě】:堅壁:堅固壁壘;清野:清除郊野。對付強敵入入侵的一種方法。使敵人既攻不下?lián)c,又搶不到物資。
3. 揭竿而起【jiē gān ér qǐ】:揭:高舉;竿:竹竿,代旗幟??沉藰涓僧斘淦鳎e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4. 兵荒馬亂【bīng huāng mǎ luàn】: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zhàn)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5.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zhàn)火或戰(zhàn)爭。指戰(zhàn)火連年不斷。
出處:
1. 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p>
2. 堅壁清野:《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今東方皆已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p>
3. 揭竿而起: 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4. 兵荒馬亂: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p>
5. 烽火連年: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p>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zhàn),當時項羽大敗章邯。
這場戰(zhàn)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nóng)民軍取得了戰(zhàn)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lián)軍統(tǒng)帥,戰(zhàn)爭開始由滅秦之戰(zhàn)逐漸向楚漢戰(zhàn)爭轉變?!緢员谇逡啊窟@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zhèn)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qū)后,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
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
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zhàn),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
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jù)有河內(nèi),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jù)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yè)。
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p>
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jié),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御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
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zhàn)自潰?!?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
后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jù)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墻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yōu)勢之敵的一種作戰(zhàn)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去防守邊疆。
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nóng);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nóng)。
他倆原來并不認識,現(xiàn)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
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
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并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后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
大伙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xié)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xiāng)占領了。
大澤鄉(xiāng)的農(nóng)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
多泛指人民起義?!境啬撼科匆簦?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戰(zhàn)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jīng)常作戰(zhàn)。
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嘆~,三載依劉。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zhàn)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zhàn)者,以奇勝?!?/p>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zhàn)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里還有閑情逸志弄這筆墨。”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戎相見】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
指用戰(zhàn)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
比喻戰(zhàn)火或戰(zhàn)爭。指戰(zhàn)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
[草木皆兵] 此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東晉時,強秦一直想吞并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九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zhàn)。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里。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zhàn)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今中國安徽瓦埠湖一帶)
決戰(zhàn),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yōu)勢扭轉戰(zhàn)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zhàn)。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zhàn)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zhàn)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淝水之戰(zhàn)。
關于戰(zhàn)爭的成語【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zhàn),當時項羽大敗章邯。
這場戰(zhàn)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nóng)民軍取得了戰(zhàn)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lián)軍統(tǒng)帥,戰(zhàn)爭開始由滅秦之戰(zhàn)逐漸向楚漢戰(zhàn)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zhèn)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qū)后,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
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
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zhàn),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
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jù)有河內(nèi),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jù)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yè)。
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p>
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jié),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御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
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zhàn)自潰?!?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
后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jù)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墻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yōu)勢之敵的一種作戰(zhàn)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去防守邊疆。
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nóng);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nóng)。
他倆原來并不認識,現(xiàn)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
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
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p>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并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后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
大伙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xié)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xiāng)占領了。
大澤鄉(xiāng)的農(nóng)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
多泛指人民起義?!境啬撼科匆簦?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戰(zhàn)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jīng)常作戰(zhàn)。
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例子: 嘆~,三載依劉。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zhàn)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zhàn)者,以奇勝?!?/p>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zhàn)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里還有閑情逸志弄這筆墨。”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戎相見】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
指用戰(zhàn)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
比喻戰(zhàn)火或戰(zhàn)爭。指戰(zhàn)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