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原指北城門上的鎖和鑰匙。后借指北部的邊防要地和重鎮(zhèn)。②比喻負責守衛(wèi)某一要地的重任。《宋史·寇準傳》:“主上以朝廷無事,北門鎖鑰,非準不可?!背?處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典 故
春秋時期,秦國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領軍駐守鄭國,卻美其名曰為:幫助鄭國守衛(wèi)其國都。
公元628年,杞子秘密報告秦穆公,說他已“掌其北門之管”,即掌握了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秦國進攻鄭國,他將協(xié)作內應。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報后,覺得機不可失,便不聽大夫蹇叔的勸阻,立即派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軍率兵進攻鄭國。
蹇叔的兒子也隨部隊出征,蹇叔對自己的兒子哭著說:“你們一定會在淆這個地方遭軍隊抵御,到時我來收你的尸。”
秦軍經過長途跋涉后,終于來到離鄭國不遠的淆國,剛好被鄭國在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鄭穆公報告,一面到秦軍中慌稱自己是代表鄭國前來慰問秦軍的。弦高說:“我們君王知道你們要來,特派我送來一批牲畜來犒勞你們?!?/p>
弦高的這一舉動,引起了襲鄭秦軍的懷疑,使秦國懷疑鄭國已做好了準備,所以進軍猶豫不決。
鄭穆公接到了弦高的報告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門查看,果然看見杞子的軍隊“束載、厲兵、秣馬矣”,即人人扎束停當,兵器磨得雪亮,馬喂得飽飽的,完全處于一種作為內應的作戰(zhàn)狀態(tài)。對此,鄭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說:“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們的孟明就要來了,你們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見事情已經敗露,便分別逃往齊國和宋國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怏怏地下令撤軍。
成語“北門鎖鑰”即來自于典故中“掌其北門之管”,指軍事要地。
示 例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皇上以朝廷無事,北門鎖鑰,非準不可?!?/p>
八達嶺關城門額
八達嶺關城東門外有一座廟,名望京寺,內有石巖鑿成的大悲佛像;西門外立有牌坊,橫額書“驅胡萬里”。弘治十八年(1505年)經略邊務大理寺少卿吳一貫修建關城時,廟及牌坊皆拆毀。關城設東、西關門,西城墻下部用10余層花崗巖條石壘砌,上部砌大城磚。墻寬20余米、厚17米、高7.8米;頂部為長方形城臺,長19.8米、寬14.15米,面積280.17平方米,四面筑宇墻垛口。城臺兩側30~40米處,各建敵樓1座,以墻連通,與關城構成犄角之勢。西城墻兩側連接有南、北兩道城墻,兩墻均建于山脊之上,東低西高,成U字形,在東門相遇。城墻厚3.3米、周長2070米、高7.6米。東西門相距63.9米,城內面積約5000平方米。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東門,門額書“居庸外鎮(zhèn)”;萬歷十年立西門,門額書“北門鎖鑰”,均保存完好。
徙木立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摘自《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 譯文: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
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p>
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于頒布(變法的)法令。
支持 因為這是為了大家,他這樣先取信于民有利于他的變法
商鞅自魏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工、實行統(tǒng)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fā)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商鞅變法是分兩次進行的。第一次開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開始于公元前350年。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師公孫賈還教唆太子駟公開出來反對。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強思想統(tǒng)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王。公子虔等乘機發(fā)動反攻,誣陷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并車裂。商鞅雖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孫都繼續(xù)實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國勢繼續(xù)發(fā)展,為后來秦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通過這次變法,舊制度廢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國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秦國的戰(zhàn)斗力大大提高。 貧民擁護,因為變法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
據(jù)文獻記載,地安門在歷史上曾經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因為是皇城的北門,凡為皇帝北上出征巡視時大多要出地安門,親祭地壇諸神時也出地安門。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侵略軍曾在
地安門
地安門遭受清軍的頑強抵抗。在緊急關頭,慈禧太后帶了光緒皇帝倉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門地安門,再出內城德勝門,走避西安。1924年,馮玉祥將軍驅逐溥儀出宮時,這位末代皇帝也是從地安門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攝政王府的。早年,地安門內設置有許多為皇家服務的衙門,諸如尚衣監(jiān)、司設監(jiān)、司禮監(jiān)、酒醋局、織染局、針工局、巾帽局、火藥局、司苑局,還有鐘鼓司、供用庫、蠟庫、簾子庫、兵器庫、皮房、紙房、安樂堂等。
北門鎖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ěi mén suǒ yuè,意思原指北城門上的鎖和鑰匙,寓意軍事重地,出自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
釋義①原指北城門上的鎖和鑰匙。后借指北部的邊防要地和重鎮(zhèn)。
②比喻負責守衛(wèi)某一要地的重任。示例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皇上以朝廷無事,北門鎖鑰,非準不可?!?/p>
《宋史·寇準傳》:“主上以朝廷無事,北門鎖鑰,非準不可?!弊g文:主上認為國家已沒有戰(zhàn)事,北門上鎖也不是一定需要的。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秦國人杞子在鄭國掌握了都城北門的鑰匙,派人要秦穆公攻打鄭國。秦穆公不聽蹇叔的勸告,派大將孟明視等率軍出征。
鄭國商人弦高發(fā)現(xiàn),假裝送禮迎接秦軍,背后通風報信。晉國乘機出兵打敗秦軍。
秦穆公承認是他的罪過。擴展資料典故春秋時期,秦國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領軍駐守鄭國,卻美其名曰為:幫助鄭國守衛(wèi)其國都。
公元628年,杞子秘密報告秦穆公,說他已“掌其北門之管”,即掌握了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秦國進攻鄭國,他將協(xié)作內應。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報后,覺得機不可失,便不聽大夫蹇叔的勸阻,立即派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軍率兵進攻鄭國。
蹇叔的兒子也隨部隊出征,蹇叔對自己的兒子哭著說:“你們一定會在淆這個地方遭軍隊抵御,到時我來收你的尸?!鼻剀娊涍^長途跋涉后,終于來到離鄭國不遠的淆國,剛好被鄭國在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
弦高一面派人向鄭穆公報告,一面到秦軍中慌稱自己是代表鄭國前來慰問秦軍的。弦高說:“我們君王知道你們要來,特派我送來一批牲畜來犒勞你們?!?/p>
弦高的這一舉動,引起了襲鄭秦軍的懷疑,使秦國懷疑鄭國已做好了準備,所以進軍猶豫不決。鄭穆公接到了弦高的報告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門查看,果然看見杞子的軍隊“束載、厲兵、秣馬矣”,即人人扎束停當,兵器磨得雪亮,馬喂得飽飽的,完全處于一種作為內應的作戰(zhàn)狀態(tài)。
對此,鄭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說:“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們的孟明就要來了,你們跟他走吧!”杞子等人見事情已經敗露,便分別逃往齊國和宋國去了。
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怏怏地下令撤軍。成語“北門鎖鑰”即來自于典故中“掌其北門之管”,指軍事要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門鎖鑰。
北門之嘆:
解釋:北門:《詩經》中的一篇,有懷才不遇之意;嘆:嘆息。指懷才不遇而發(fā)出的嘆息。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北門之嘆,久已上聞,窮猿奔林,豈暇擇木乎?!?/p>
望洋興嘆:
【解釋】: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F(xiàn)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自】:《莊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p>
扼腕長嘆:
【解釋】:用手握腕,長聲嘆息。形容情緒激動的神態(tài)。
【出自】:《晉書·劉琨傳》:“臣所以泣血宵吟,扼腕長嘆者也?!?/p>
關于城門的名稱,民間習慣以城門的朝向來簡稱,如平遙城墻的六座城門分別叫南門、北門、上東門、下東門、上西門、下西門。
但是每個城門也都取有非常文雅的名稱,讀之古樸典雅 ,品之則意味深長。??南門門額為"迎曛"曛通熏,有暖、熱之意。
南門是平遙城墻的主門,"迎曛"隱含著祥和美好,喜慶大吉之意。??北門曰 "拱極"。
拱是環(huán)繞 、拱衛(wèi),極是北極星。拱極兩字體現(xiàn)了星宿光澤之下,古城德披四鄰眾望所歸 ,四方都聞風而歸附的意思。
平遙城墻北門的"拱極"是清康熙四十二年的匾,明代原來的匾額是"洗戌"兩個字。北門是城內排水的一個大通道,蕩滌全城的雨水多從這里排出,這大概就是洗字的由來吧。
"戌"就是防守、守衛(wèi),當然也就有"甲兵"的意思了。"洗戌"兩字合在一起,不就是杜甫的《洗兵馬》詩"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常不用"的意思嗎?詩圣這兩句感情強烈,呼喚和平的詩,化作"洗"一匾 ,正題出了洪武三年,天下大定,人們渴望從此天下太平的時代強音。
"平遙縣,古陶地"(文廟碑文),南門匾為"迎熏",熏陶含意,貼切而得體。除了這一層意思,"南熏"還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常用的典故。
儒"祖述堯舜",舜當年制五弦琴,歌南風詩,詩曰:"南風之熏兮,以解吾民之慍兮",意思是南風送來陣陣香草的芬芳,不知不覺的感化了百姓的愁怨。故宮里有座南熏殿,藏有歷代圣賢畫冊,古陶要受了堯舜之世淳樸民風的熏陶,滿城的百姓都可以成為圣賢的。
這么好的匾額卻有點白壁微瑕:熏與薰,在香草的氣息熏拂的意義上,是可以通用的:"迎熏"寫作熏本來沒有什么不對,表示熏陶尤為妥貼;不知什么時候一位自作聰明的古人,偏要給"熏"字添 了一個"艸"頭, 后見迎字顯得矮了點,又在迎字上添刻了一條長線,給這塊原本很好的匾上,留下永遠的畫蛇添足的劣痕。??北門、南門兩塊匾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 。
南匾熏字的。暗示南方丙丁火 ,北匾"洗"。
字的暗示北方壬癸水;同時,北匾的"洗戌"和南匾的"迎熏"相配也是一個"偃武修文"的意象。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