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jīng)》,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后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1)孔子說:知之為知之的故事 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睂W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
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說“不知道”。美國現(xiàn)代物理學家費曼說:科學家總是與疑難和不確定性打交道的。
當一個科學家不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時,他就是不知道;當他有了大概的猜測時,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即使他對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時,他也會對質疑留有余地。對科學家來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的結論留有被質疑的余地,是科學發(fā)展所必須的。
學人只有秉持這樣的科學態(tài)度,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常言所謂“一事不知,學者之恥”,其本意正是在于策勵學者們不斷求索,不斷進取。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奔词故窃趯I(yè)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xiàn)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其實,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yè)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 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于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p>
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說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無損于他的科學家形象,更凸現(xiàn)了他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令人肅然起敬。
與丁肇中“三問三不知”相似的還有帕瓦羅蒂在一個大型演唱會上的表現(xiàn),他演唱時剛到高潮之際,卻突然停頓下來。舉座嘩然,連樂隊都停了下來。
帕瓦羅蒂坦誠地說自己忘記歌詞了,請求大家原諒,希望大家再給他一次表演機會。在一陣沉寂后,全場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
事后,有人告訴帕瓦羅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認自己忘了詞。相信觀眾肯定會認為是麥克風壞了而絲毫不會懷疑到你身上?!?/p>
帕瓦羅蒂微微一笑:“如果還有下次,我同樣會認錯。因為事實早晚會被人知道,那對我的聲譽影響會更大。
與丁先生相反的是,一些人尤其是個別官員,在很多問題面前往往表現(xiàn)了“萬事通”、“博學家”的“風采”,下基層、搞調研在情況不明、事情未弄清的時候就發(fā)指示、提要求、做決定,流露出一種“傲視萬眾”、“唯我正確”的態(tài)度。殊不知,一些指示、要求、決定有時與基層的實際不相符合,有的甚至離題萬里,基層照此做下去,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有一般常識的人都知道:人非圣賢,不可能生而知之,治學之要,行政之本,就在于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孜孜以求,來不得半點虛假。對不知道的東西,就不要充當“先知先覺”,更不要自認為能“升”而知之,認為自己一旦當了領導就對什么問題都有發(fā)言權。
這是做學問做官乃至做人的一個最起碼的要求。時下有些“專家”、“學者”,總喜歡對一些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發(fā)言,不負責任地亂說一通。
結果是“專家意見”并不“專業(yè)”,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有些“專家”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力在減弱。與此相對照,讓人更覺得作為學術大師的丁肇中“三問三不知”,對于學人來說十分可貴,令人警醒。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坦然與誠實,不僅是科學家、藝術家和領導干部應該具有的,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知識都是通過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得來的,與官位的大小沒有直接關系。個別官員之所以“升而知之”、“官升知識長”、“官大本領強”,其實是官僚主義在作怪,并錯誤地認為只有如此才能顯示其“水平”、“能力”和“高明之處”,才不至于混同于一般老百姓,而且自己確實“高”。
這些官員“升而知之”的做法令老百姓倒胃口、反感“事小”,給人民、國家?guī)頁p失“事大”!謹防“升而知之”,才能使個別官員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樹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實態(tài)度;才能注意學習、加強學習,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才能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實踐“三個代表”,更好地為人民、國家作貢獻。否則,總認為“升而知之”,就會堵塞其提高、前進的道路,最終貽害無窮。
(2) 孔子吃飯的故事,集中起來看,非常有趣。 孔子一生,崇拜周公、文王。
他一心克己復禮,想恢復周公、文王時代的禮制。從哪里做起呢?孔子一生堅持從自己做起,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也可以說,從吃飯做起。
《呂氏春秋·孝行覽》說:“文王嗜昌蒲了??鬃勇劧?,縮瞮而食之。
三年然后勝之?!辈颜?,水草也,根可入藥。
了,腌菜。昌蒲了,就是把昌蒲做成腌菜。
據(jù)說周文王很喜歡吃這東西,成了一種嗜好??追蜃勇犝f周文王有這個嗜好,也就吃它。
味道如何呢?恐怕不怎么樣。瞮,鼻梁;縮瞮,連鼻梁都縮起來,可見這東西不好吃。
可是周文王很喜歡吃啊,自己怎么能不喜歡吃呢?于是就硬吃。堅持了三年,習慣了。
可見,孔子的名人崇拜情結,在吃飯這件事上,表現(xiàn)。
1、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呵飸?zhàn)國,《論語·學而》(對待行人的禮儀)
看見穿孝服的,雖然平日很親密,也一定改變容顏??匆姶髦蕉Y帽的人和瞎子,雖然經(jīng)常遇到,也一定表示禮貌。遇到穿喪服的,在車上俯身表敬意,同樣那些為國家修筑城門、城墻之人,我們也要躬身行禮。
2、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呵飸?zhàn)國,《論語·子罕》(對待朋友的儀禮)
朋友死了,沒有人收殮,孔子便說:“由我來負責喪事。”朋友送禮物,即使是車馬,如果不是祭肉,不行拜禮。朋友有通財之義,故雖車馬之重不拜,祭肉則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親也。這里點出孔子交友之道:重感情,講原則。禮物重意義的重輕而非財物之厚?。患廊馍婕白嫦?,禮重,故拜。
3、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春秋戰(zhàn)國,《論語·雍也》(孔子對各個階層的禮儀)
孔子在老鄉(xiāng)中間,從來恭順謙遜,好像不會說話。但是他在宗廟和朝廷中,講話卻雄辯,但很謹慎。在朝廷中,他與同級說話,直率暢快;與上級說話,溫和恭順;國君在的時候,敬畏不安,態(tài)度嚴肅??梢娍鬃訒Σ煌诵胁煌Y儀。
4、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薄呵飸?zhàn)國,《論語·雍也》(孔子對外賓的禮儀)
國君命孔子迎接外賓,他面色馬上變得莊重,起步快速。向站著的人們作揖行禮,或左或右,他的衣服前后飄動,都很整齊。很快地行走,像鳥展開翅膀一樣。賓客走后,一定回來報告君王說:“客人已經(jīng)不回頭了?!币馑际钦f,一直等賓客走遠不再回頭作別時,自己才回來,以示慎重和禮貌。
5、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呵飸?zhàn)國,《論語·為政》(孔子對于祭祀的禮儀)
孔子齋戒,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一定改變飲食,改變住房。古代齋戒一定要洗澡,所以有浴衣。
這些都是為了節(jié)制自己的享受和快樂,以表示忠誠、崇敬和畏懼。儒家的“敬”、“畏”一直保存這種宗教性的禁欲特征,發(fā)展為宋明理學的“滅人欲存天理”的著名理論。
孔子學琴 眾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
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請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聽,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針并不是培養(yǎng)一些死讀書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發(fā)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某天師襄交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已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到“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guī)律”。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guī)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辈涣峡鬃踊卮稹拔疫€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p>
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fā)現(xiàn)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fā)問,孔了就先說道:“我已經(jīng)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p>
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對孔子講過。 孔子也可說是一流的音樂鑒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后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于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莊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 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
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tài)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
后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鬃勇犝f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p>
孔子改錯 孔子帶領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學生周游各地,講學傳道。一天,他們來到朐陽山下.師生們下了馬車,子貢在前,孔子隨后,子路、顏淵等幾個學生也都跟著登山。
孔子一鼓作氣攀到山頂,向東一看,只見天連水,水連天,一望無邊,好大的海喲!這時,天空中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迎面撲了過來。子路大聲叫道:"糟了糟了,到哪兒躲雨呀!"只見一個老漁民,左手提著漁網(wǎng),右手拿著漁叉,肩后背著漁簍,腰間系著葫蘆,迎著他們走過來,邊走邊說:"不要慌,跟我來!" 老漁民把孔子和他的學生領進了一個山洞。
這山洞面對著大海,是老漁民藏漁落腳的地方??鬃佑X得洞里有點兒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詩興大發(fā),不由地吟誦起來: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
老漁民聽了這兩句詩,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孔子問:"怎么不對呢?"老漁民說:"'千層浪','萬點坑',都不妥當。難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層,沙灘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shù)過嗎?"孔子有心聽聽高見,急忙問道:"老兄弟,你看怎么改呢?"老漁民說:"最好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
'浪層層,坑點點,數(shù)也數(shù)不清,這才合乎情理。對不?" 孔子一聽,心服口服,正想贊嘆幾句,不料子路在一旁火了,沖著老漁民說:"哎哎,圣人作詩,你怎能亂改!"老漁民也火了,厲聲問道:"誰是圣人?"子路指著孔子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這就是孔夫子、孔圣人!"孔子阻止道:"子路,不可傲慢!不可無禮!"老漁民拍著子路的肩膀說:"小伙子,圣人有圣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事事都比別人高明啊!"孔子把學生招攏在一起,嚴肅地說:"我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話錯啦!大家要記?。褐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說完,順口吟出小詩一首: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圣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從這以后,山里人就把朐(qu)陽山改名叫孔望山了。
后生可畏 孔子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 個小孩卻站在旁邊??鬃佑X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么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么好處。所 以我不愿和他們玩。
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 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鬃尤滩蛔∮謫枺骸阕诶锩妫?為什么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 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 起,于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 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嘆他說:“。
以強凌弱孔子有位朋友,名叫柳下季。
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盜跖,是春秋末、戰(zhàn)國初時奴隸起義的領袖?!氨I”,是士大夫對起義奴隸的蔑稱。
盜跖部下有九千人,橫行天下,以武力侵犯諸侯。凡是經(jīng)過的地方,大國嚴守城池,小國閉城自保,百姓叫苦。
為此,有一次孔子對柳下季說:“做父親的一定能教誨他的兒子,做兄長的一定能教育他的弟弟。否則,父子兄弟的關系也就不可貴了。
如今,先生是當世才子,弟弟是強盜,卻又不能教育他,我真為你感到羞愧。我請求替先生去勸說他。”
柳下季為難他說:“如果弟弟不聽兄長的教育,即使有先生這樣的辯才,又有什么辦法呢?況且跖的為人,思想像泉涌一樣恣肆梭流,意氣如暴風一樣變化突然,順從他心意就高興,不順從他心意就發(fā)怒,容易用言語侮辱別人。我看先生不要去?!?/p>
孔子不聽柳下季的勸告,讓弟子顏回駕車,子貢當侍,前去會見盜跖。盜跖聽說孔子來見他,勃然大怒,對通報人說:“這個人,就是魯國的偽人孔丘嗎?替我告訴他:你不種地卻吃得很好,不紡織卻穿得很好,整日里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地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樣子,以求得封侯,得到富貴。
你罪大惡極,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來加餐添菜?!笨鬃右辉僬埱蟀菀?,于是盜跖讓他進來。
孔子向盜跖行禮后,盜跖瞪大眼睛說:“孔丘,你所說的話,順從我心意的可以活命,違逆我心意的就讓你死?!笨鬃诱f:“將軍身軀魁梧,智慧能包羅天下,又勇猛、強悍,足可以南面稱王,而名字卻叫做強盜。
我很為將軍羞恥。將軍如果能聽從我的意見,我可以為您南面出使到吳國和越國,北面出使到齊國和魯國,東面出使到宋國和衛(wèi)國。
西面出使到晉國和楚國,讓他們?yōu)閷④娬?。盜跖逐漸向善。”
(出自《莊子·盜跖》)。
老子是周朝王室管理藏書的官員,知識廣博,深得孔子景仰??鬃涌赡懿恢挂淮我姷嚼献?,二人很可能在魯國有過交流,還可能曾經(jīng)在宋國相見。而對孔子影響最深的,應該是孔子45歲那年主動到周朝東都向老子問禮。
孔子與老子的此次相會是在公元前507年??鬃泳寐劺献哟竺浪┕胖?,懂得禮樂的根本,洞悉道德的宗旨,也曾經(jīng)見到過老子,更知道老子的氣象非同一般,于是與弟子南宮敬叔一道去拜見老子。
敬叔是魯國貴族孟僖子的兒子,受父囑而師從于孔子。敬叔首先向魯國國君報告,請求魯昭公給孔子提供支持,還請求允許親自陪伴老師一同前去。他對昭公說:“孔子將要訪問宗周,學習先王遺留的政教制度,考察禮樂文化的最高境界,這是一項重大的事業(yè)啊,您為什么不以車馬資助他呢?”于是,昭公給了孔子一輛車,兩匹馬,以及童仆和駕車的人。敬叔與孔子一同到了宗周。
孔子向老聃學習了禮制,與萇弘交流了音樂知識,游歷了郊社之所,考察了宗周的明堂制度,了解了宗周的宗廟、朝廷的法度??鬃釉诼逡氐氖斋@是多方面的。參觀明堂時,孔子看到四門口墻上畫有堯、舜和桀、紂的肖像,昭示了善惡、興衰,以及有關王朝興盛與滅亡的誡語。還有周公輔佐成王,抱著年幼的成王背對屏風,面向南接受諸侯朝拜的圖像??鬃优腔灿^望之后對跟從的人說:“這就是周朝興盛的原因了。明鏡是用來審察形體容貌的,借助學習古代的東西可以了解當今。如果君主不能致力學習國家、個人生死存亡的根本東西,卻以忽視、怠慢的態(tài)度對待從而陷入危亡境地,這就如同向后跑卻想追上前面的人一樣,難道不是很糊涂嗎?”
孔子在宗周參觀,進入到太祖后稷的廟堂。廟堂右邊臺階的前面立有銅人,嘴巴被封了三層,而背上有這樣的銘文:“這是古時審慎說話的人,以此為戒!不要多說話,說話多則失敗多;不要多事,事情多則憂患多;安逸快樂時一定要警戒,不要做任何使自己后悔的事情;不要認為沒有什么損害,說不定禍患將一天天地增大;不要認為沒有別人聽到,神靈會暗暗地觀察著人的行為?;鹈绯跗鸬臅r候不去撲滅,等到烈火熊熊時又將怎么辦呢?涓涓細流不去堵塞,最終一定匯集成江河……如果確實能夠謹慎行事,也就確立了福佑的基礎。人的嘴巴有什么壞處呢?它是招禍之門。好勇斗狠的人不得好死,爭強好勝的人必定遇到強硬的對手……君子知道自己不能位居天下人之上,因此甘居人下;知道自己不能位列天下人之先,因此甘居人后。溫和恭敬,謹慎仁德,使別人傾慕自己的品德;示弱處下,也沒有人凌駕于自己之上。別人都有所改變,我只是堅守本分;別人都在轉移,我卻堅定不移。胸中埋藏著我的智慧,不向別人顯示我的技能。這樣,即使我位尊爵高,別人也不會傷害我,誰能做到這些呢……”
孔子讀完這段銘文回頭對弟子們說:“你們記住這些話!這些話實在中肯,合情可信?!对姟分姓f:‘戰(zhàn)戰(zhàn)兢兢,就像面臨深淵,就像腳踩薄冰?!绻@樣立身行事,怎么會因為說話招來禍患呢?”孔子特別強調“言忠信,行篤敬”,與老子言論的精神是相通的。
孔子困惑自己所執(zhí)守的大“道”難于實行,遂請教老子。他對老子說:“如今實行‘道’真是太難了!我本來執(zhí)守大道,現(xiàn)在請求當今的國君貫徹執(zhí)行,然而沒有被接受。如今實行‘道’真是太難了?!崩献诱f:“那些游說的人過失在于巧辯,聞聽游說的人又被浮華的言辭迷惑,在這兩種情況下,是不可以舍棄大道的?!睂嶋H上,優(yōu)秀思想學說得不到真正的貫徹實行,往往是由于“學者”們的論說過于宏闊、浮華、巧辯,使“聽眾”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所以孔子說“道不遠人”,認為“道”實際就在每個人的日常坐臥之間,布道的人首先應該著眼于“人”。
孔子離開宗周的時候,老子為孔子送行說:“我聽說在送行的時候,富貴的人送給人錢財,仁德的人送給人箴言。我不是富貴的人,姑且冒用仁者的稱號,讓我送給你幾句話吧:大凡當今的士人君子,聰明智能,認識深刻,卻陷入危險而瀕臨死亡境地的,是喜好譏諷、議論別人的人;博學雄辯,胸懷大志,卻自身陷入危難境地的,是喜好揭露、昭示別人隱惡的人。作為兒子不應該時刻惦記自己的存在,作為臣下不應該在君主憎惡自己時才知道離開?!笨鬃诱f:“謹從您的教誨?!?/p>
老子深遠的“虛無”之道,其特點是“在清靜無為中順應一切變化”。老子特別給孔子講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道理。又特意告誡孔子,認為人聰明深察卻不可“好譏議人”,博辯閎達卻不可“好發(fā)人之惡”。孔子十分感慨,覺得老子就像“乘風云而上天”的蛟龍,認為老子的虛實之間隱含著太多的智慧!
從宗周返回了魯國,孔子學問精進,來跟從他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以至于孔子弟子竟有三千人之眾。他“學無常師”,從而積淀形成了深邃的智慧??鬃右簧性蛟S許多多的人請教學習,而老子是對孔子影響最大的一位。
孔子精通音樂,深諳畫理,具有很高的音樂美學素養(yǎng)。
在齊國,有一次他聽到韶樂,贊不絕口,自稱“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曾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10天后還是彈同一曲子。
師襄子說:“可以另學新曲了?!?孔子說:“曲子雖熟,技巧還不熟?!?/p>
過了幾天,師襄子又說:“技巧已熟,可以學新曲了?!?孔子說:“還沒有領會曲子志趣。”
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已經(jīng)領會曲子志趣,可以學新曲了?!?孔子道:“還未領悟出作曲者是誰。”
再過一段時間,孔子若有所悟地說:“此曲除了周文王,還會有誰能作出呢?” 師襄子肅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個開補習班的人,不僅有教無類,連補習費多寡,可享受的待遇都有明確規(guī)定: 三十而立;交三十兩銀子只能站著聽課; 四十不惑:交四十兩銀子者可發(fā)問,直到?jīng)]有疑問; 五十知天命:交五十兩銀子者可知道明天小考的命題; 六十耳順:能出得起這個價錢者,老師可以講些你喜歡聽的話給你聽,讓你耳順。 七十隨心所欲:上課要躺要睡或者不來上課隨你。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態(tài)度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
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chǎn)?!坝芯又浪难桑浩湫屑阂补В涫律弦簿?,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p>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
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闭垎栔?。
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老子是周朝王室管理藏書的官員,知識廣博,深得孔子景仰。
孔子可能不止一次見到老子,二人很可能在魯國有過交流,還可能曾經(jīng)在宋國相見。而對孔子影響最深的,應該是孔子45歲那年主動到周朝東都向老子問禮。
孔子與老子的此次相會是在公元前507年??鬃泳寐劺献哟竺浪┕胖?,懂得禮樂的根本,洞悉道德的宗旨,也曾經(jīng)見到過老子,更知道老子的氣象非同一般,于是與弟子南宮敬叔一道去拜見老子。
敬叔是魯國貴族孟僖子的兒子,受父囑而師從于孔子。敬叔首先向魯國國君報告,請求魯昭公給孔子提供支持,還請求允許親自陪伴老師一同前去。
他對昭公說:“孔子將要訪問宗周,學習先王遺留的政教制度,考察禮樂文化的最高境界,這是一項重大的事業(yè)啊,您為什么不以車馬資助他呢?”于是,昭公給了孔子一輛車,兩匹馬,以及童仆和駕車的人。敬叔與孔子一同到了宗周。
孔子向老聃學習了禮制,與萇弘交流了音樂知識,游歷了郊社之所,考察了宗周的明堂制度,了解了宗周的宗廟、朝廷的法度??鬃釉诼逡氐氖斋@是多方面的。
參觀明堂時,孔子看到四門口墻上畫有堯、舜和桀、紂的肖像,昭示了善惡、興衰,以及有關王朝興盛與滅亡的誡語。還有周公輔佐成王,抱著年幼的成王背對屏風,面向南接受諸侯朝拜的圖像。
孔子徘徊觀望之后對跟從的人說:“這就是周朝興盛的原因了。明鏡是用來審察形體容貌的,借助學習古代的東西可以了解當今。
如果君主不能致力學習國家、個人生死存亡的根本東西,卻以忽視、怠慢的態(tài)度對待從而陷入危亡境地,這就如同向后跑卻想追上前面的人一樣,難道不是很糊涂嗎?” 孔子在宗周參觀,進入到太祖后稷的廟堂。廟堂右邊臺階的前面立有銅人,嘴巴被封了三層,而背上有這樣的銘文:“這是古時審慎說話的人,以此為戒!不要多說話,說話多則失敗多;不要多事,事情多則憂患多;安逸快樂時一定要警戒,不要做任何使自己后悔的事情;不要認為沒有什么損害,說不定禍患將一天天地增大;不要認為沒有別人聽到,神靈會暗暗地觀察著人的行為。
火苗初起的時候不去撲滅,等到烈火熊熊時又將怎么辦呢?涓涓細流不去堵塞,最終一定匯集成江河……如果確實能夠謹慎行事,也就確立了福佑的基礎。人的嘴巴有什么壞處呢?它是招禍之門。
好勇斗狠的人不得好死,爭強好勝的人必定遇到強硬的對手……君子知道自己不能位居天下人之上,因此甘居人下;知道自己不能位列天下人之先,因此甘居人后。溫和恭敬,謹慎仁德,使別人傾慕自己的品德;示弱處下,也沒有人凌駕于自己之上。
別人都有所改變,我只是堅守本分;別人都在轉移,我卻堅定不移。胸中埋藏著我的智慧,不向別人顯示我的技能。
這樣,即使我位尊爵高,別人也不會傷害我,誰能做到這些呢……” 孔子讀完這段銘文回頭對弟子們說:“你們記住這些話!這些話實在中肯,合情可信?!对姟分姓f:‘戰(zhàn)戰(zhàn)兢兢,就像面臨深淵,就像腳踩薄冰。
’如果這樣立身行事,怎么會因為說話招來禍患呢?”孔子特別強調“言忠信,行篤敬”,與老子言論的精神是相通的。 孔子困惑自己所執(zhí)守的大“道”難于實行,遂請教老子。
他對老子說:“如今實行‘道’真是太難了!我本來執(zhí)守大道,現(xiàn)在請求當今的國君貫徹執(zhí)行,然而沒有被接受。如今實行‘道’真是太難了?!?/p>
老子說:“那些游說的人過失在于巧辯,聞聽游說的人又被浮華的言辭迷惑,在這兩種情況下,是不可以舍棄大道的。”實際上,優(yōu)秀思想學說得不到真正的貫徹實行,往往是由于“學者”們的論說過于宏闊、浮華、巧辯,使“聽眾”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所以孔子說“道不遠人”,認為“道”實際就在每個人的日常坐臥之間,布道的人首先應該著眼于“人”。 孔子離開宗周的時候,老子為孔子送行說:“我聽說在送行的時候,富貴的人送給人錢財,仁德的人送給人箴言。
我不是富貴的人,姑且冒用仁者的稱號,讓我送給你幾句話吧:大凡當今的士人君子,聰明智能,認識深刻,卻陷入危險而瀕臨死亡境地的,是喜好譏諷、議論別人的人;博學雄辯,胸懷大志,卻自身陷入危難境地的,是喜好揭露、昭示別人隱惡的人。作為兒子不應該時刻惦記自己的存在,作為臣下不應該在君主憎惡自己時才知道離開。”
孔子說:“謹從您的教誨?!?老子深遠的“虛無”之道,其特點是“在清靜無為中順應一切變化”。
老子特別給孔子講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道理。又特意告誡孔子,認為人聰明深察卻不可“好譏議人”,博辯閎達卻不可“好發(fā)人之惡”。
孔子十分感慨,覺得老子就像“乘風云而上天”的蛟龍,認為老子的虛實之間隱含著太多的智慧! 從宗周返回了魯國,孔子學問精進,來跟從他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以至于孔子弟子竟有三千人之眾。他“學無常師”,從而積淀形成了深邃的智慧。
孔子一生中曾向許許多多的人請教學習,而老子是對孔子影響最大的一位。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