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
生命,一次又一次輕薄過,輕狂不知疲倦——題記
我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
以寂寞的鐮刀收割空曠的靈魂
不斷地重復決絕,又重復幸福
終有綠洲搖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敗,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
樂此不疲
我聽見音樂,來自月光和胴體
輔極端的誘餌捕獲飄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著激烈,又充盈著純然
總有回憶貫穿于世間
我相信自己
死時如同靜美的秋日落葉
不盛不亂,姿態(tài)如煙
即便枯萎也保留豐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我聽見愛情,我相信愛情
愛情是一潭掙扎的藍藻
如同一陣凄微的風
穿過我失血的靜脈
駐守歲月的信念
我相信一切能夠聽見
甚至預見離散,遇見另一個自己
而有些瞬間無法把握
任憑東走西顧,逝去的必然不返
請看我頭置簪花,一路走來一路盛開
頻頻遺漏一些,又深陷風霜雨雪的感動
般若波羅蜜,一聲一聲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還在乎擁有什么。
擴展資料:
寓意:
生命要像夏季的花朵那般絢爛奪目,努力去盛開,可除了生命中的美麗,人生也難免會有不完美的地方和不如意的結局,即使是悲傷如死亡,淡然的看待,就像秋葉般靜美地接受所有的結局,最美的我已盡力去爭取經歷過了,那便沒有遺憾了。
作者簡介: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飛鳥集》、《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chuàng)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
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chuàng)辦國際大學。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tǒng)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遺言《文明的危機》。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生如夏花

最初的茉莉花 泰戈爾 呵,這些茉莉花,這些白的茉莉花! 我仿佛記得我第一次雙手滿捧著這些茉莉花, 這些白的茉莉花的時候。
我喜愛那日光,那天空,那綠色的大地; 我聽見那河水淙淙的流聲,在黑漆的午夜里傳過來; 秋天的夕陽,在荒原上大路轉角處迎我,如新婦揭起她的面紗迎接好的愛人。 但我想起孩提時第一次捧在手里的白茉莉,心里充滿著甜蜜的回憶。
我生平有過許多快活的日子,在節(jié)日宴會的晚上,我曾跟著說笑話的人大笑。 在灰暗的雨天的早晨,我吟哦過許多飄逸的詩篇。
我頸上戴過愛人手織的醉花的花圈,作為晚裝。 但我想起孩提時第一次捧在手里的白茉莉,心里充滿著甜蜜的回憶。

金色花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
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
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當你沐浴后,濕發(fā)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蔭,
走到做禱(dǎo)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
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yǎn),
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發(fā)與膝上時,
我便要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
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告別
是我走的時候了,媽媽,我走了。
當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雙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時,我要說道:"孩子不在那里?。?——媽媽,我走了。
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摩著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lián yī),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
大風之夜,當雨點在樹葉中淅瀝時,你在床上,會聽見我的微語;當電光從開著的窗口閃進你的屋里時,我的笑聲也借了它一同閃進了。如果你醒著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從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媽媽,睡呀"。
我要坐在各處游蕩的月光上,偷偷地來到你的床上,趁你睡著時,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變成一個夢兒,從你眼皮的微縫中,鉆到你的睡眠的深處。當你醒來吃驚地四望時,我便如閃耀的螢火似的熠熠(yì)地暗中飛去了。
當普耶(yē)大祭(jì)日(印度的祭神日),鄰家的孩子們來屋里游玩時,我便要融化在笛聲里,整日價在你心頭震蕩。
親愛的阿姨帶了普耶禮(普耶節(jié)饋贈親友的禮物)來,問道:"我們的孩子在哪里,姊姊?"媽媽,你將柔聲地告訴她:"他呀,他現在是在我的瞳(tóng)人里,他現在是在我的身體里,在我的靈魂里。"
榕樹
喂,你站在池邊的蓬頭的榕樹,你可會忘記那小小的孩子,
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cháo)又離開了你的鳥兒似的孩子?
你不記得是他怎樣坐在窗內,
詫異地望著你深入地下的糾纏的樹根么?
婦人們常到池邊,汲了滿罐的水去,
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搖動,好象睡著的人掙扎著要醒來似的。
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織著金色的花氈(zhān)。
兩只鴨子挨著蘆葦,在蘆葦影子上游來游去,
孩子靜靜地坐在那里想著。
他想作風,吹過你的蕭蕭的枝杈;
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隨了日光而俱長;
想做一只鳥兒,棲息在你的最高枝上;
還想做那兩只鴨,在蘆葦與陰影中間游來游去。
音樂:The Sound of The Blade
地址:/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The+Sound+of+The+Blade&lm=-1
你聽聽吧,反正我是找了好久才選的這首歌曲~~應該不錯吧.具體配哪首你自己決定吧!.
當然是泰戈爾的“最初的茉莉”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茉莉花,別名:茉莉,拉丁文名:Jasminumsambac(L.)Ait,木犀科、素馨屬直立或攀援灌木,高達3米。小枝圓柱形或稍壓扁狀,有時中空,疏被柔毛。葉對生,單葉,葉片紙質,圓形、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兩端圓或鈍,基部有時微心形,在上面稍凹入或凹起,下面凸起,細脈在兩面常明顯,微凸起,除下面脈腋間常具簇毛外,其余無毛;裂片長圓形至近圓形,先端圓或鈍。果球形,呈紫黑色?;ㄆ?-8月,果期7-9月。茉莉的花極香,為著名的花茶原料及重要的香精原料;花、葉藥用治目赤腫痛,并有止咳化痰之效。 圖片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最初的茉莉花
泰戈爾
呵,這些茉莉花,這些白的茉莉花!
我仿佛記得我第一次雙手滿捧著這些茉莉花,
這些白的茉莉花的時候。
我喜愛那日光,那天空,那綠色的大地;
我聽見那河水淙淙的流聲,在黑漆的午夜里傳過來;
秋天的夕陽,在荒原上大路轉角處迎我,如新婦揭起她的面紗迎接好的愛人。
但我想起孩提時第一次捧在手里的白茉莉,心里充滿著甜蜜的回憶。
我生平有過許多快活的日子,在節(jié)日宴會的晚上,我曾跟著說笑話的人大笑。
在灰暗的雨天的早晨,我吟哦過許多飄逸的詩篇。
我頸上戴過愛人手織的醉花的花圈,作為晚裝。
但我想起孩提時第一次捧在手里的白茉莉,心里充滿著甜蜜的回憶。
泰戈爾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賞析 讀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令我潸然淚下。
是的,有一種比生與死更遙遠的距離,不是時間上的跨古今,也非空間上的囊括宇宙,而是一種最難逾越的距離,心與心的距離。 生與死本是一種永遠無法溶合的距離,而近在咫尺卻形同陌路是單相思者的心與所愛的人更遙遠的距離。
相愛卻不能相處,有情人不能成眷屬,是千古遺憾的情人間的距離,而明明愛著卻裝著不放在心上,是矛盾而痛苦,逆離真心的距離??桑冗@更遙遠的距離,你可知?是心的冷漠,是對愛的藐視,是面對愛自己的人斷然掘上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把愛遠遠拒絕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外。
距離原本可以產生美,但這樣一種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卻是痛苦的。全詩以愛為主線,詩人敏感的字里行間,流露著痛苦而無奈的情感,不能不令人從容。
詩歌簡短而整齊,全詩由四組“不是……而是……”構成,采取對比的手法,層層深入,把讀者帶到了那種痛苦的最遙遠的距離,并把詩人情懷感染給每位讀者。讀至最后令人恍然大悟時——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實際上是心與心的距離,早已淚眼模糊。
人,為何不放下心的冷漠,把心與心的距離拉近,好好去感受別人賦予你的愛呢? 別讓心與心成為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吧!這是一種悲哀。 泰戈爾詩之賞析 在這首詩中,榕樹成了那孩子的朋友。
詩人運用第二人稱,生動描寫那孩子對一棵高大的榕樹的沉思和幻想。 “站在池邊的蓬頭的榕樹”,“池邊”是寫榕樹生長的位置,為下文進一步對話伏筆。
“蓬頭”是狀榕樹的形態(tài)。榕樹,常綠喬木,樹干分枝多,有氣根,樹冠大。
它生長在熱帶地方,在印度是一種常見喬木。在文學作品中,榕樹往往是故鄉(xiāng)的象征。
所以,詩人把榕樹想像成孩子的朋友,便于抒發(fā)思鄉(xiāng)懷母的感情。“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的鳥兒似的孩子”,詩人在這里把那孩子比作小鳥,以引起“榕樹”的回憶。
“地下的糾纏的樹根”本是看不見的,但從兒童的眼光來看,它是看得見的?!皹涓痹谶@里語帶雙關,含有“尋根不忘本”的意思。
接著描寫了三個日常生活畫面:婦人汲水,日光跳舞,鴨子游淶游去。這些生活畫面都能勾起“榕樹”對孩子的回憶。
最后,詩人把孩子想象成“風”“影子”“鴨”與榕樹須臾不離。 榕樹是故鄉(xiāng)的化身,是媽媽的化身。
那孩子面對榕樹的沉思與幻想,是思念故鄉(xiāng)、思念媽媽的表現。詩中對榕樹的描寫,則使我們聯想到媽媽的性格和形象。
《飛鳥集》讀后感 “水里的游魚是沉默的,陸地上的獸類是喧鬧的,空中的飛鳥 是喧鬧著的。但是人類卻兼有海洋的沉默,陸地的喧鬧與天空的音 樂?!?/p>
當我讀到這一句的時候,心里是滿滿的感動,暖洋洋的感覺縈 繞新間。我不想弄清泰戈爾想表達的是什么,是人類擁有的比其他 動物多的也好,或者什么其他更深入的思想也好,在那一瞬間都是 沒有意義的。
讀詩需要的就是那一瞬。在那一瞬,我看見泰戈爾站在窗前, 看著外面的景色,夜風輕輕拂面,窗外燈火輝煌。
所有的人都是那 樣專注于自己的生活。善感的泰戈爾停留在了那一個動人的畫面 里,于是有了這句詩。
許多的動人畫面就湊成了這本詩集。 我用自己最感性的一面去面對這些令人情不自禁地陷入其中的 詩句。
享受著與心站得最近的分分秒秒,人類真的擁有太多了,多 得不得不新存感激,感謝生活。 曾經見過他(泰戈爾)的一幀照片,是一九二四年四月訪問中國時,和當時一些知名作家的合影。
長長的胡須,憂郁的眼睛,和善的面孔,如同我們熟悉并尊敬的一位長輩。而他的作品,無論你什麼時候打開,也不論翻到那一頁,你都能瞬間進入那種感覺,”泰戈爾的感覺”。
他為讀者所構筑的,是一個洋溢著歡樂、傾心於愛的光明世界。《園丁集》、《飛鳥集》、《渡口》、《愛者之貽》似乎是一盞盞明亮的燈,不知讓多少失意者感到一絲溫暖和感動?!?/p>
散文和詩,於我來說,是親姊妹,而不是婆婆和媳婦?!庇谑呛?,他把小說、評論、書信揉合到散文詩中,更使作品帶有豐富多采的外貌形式。
《甘露》好似一篇小小說,《劇本》則是一篇戲劇評論,《洗衣女》猶如一篇人物素描。這種多體式散文令人耳目一新。
就像給平淡無味的散文加點鹽,泰戈爾的文章愈讀愈有情致。愛情、歡樂和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題,如同一部交響樂中的主旋律,倏高倏低,且急且緩,讓你原本平靜的心情不自禁地隨拍跳躍。
不僅僅是散文時,他的隨筆同樣讓人愛不擇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僅是要認識它,還要承受它。
依賴知識,我們可能會變得強有力,然而,只有依賴同情,我們方能獲得完善”懷著一顆同情的心,他在《一個藝術家的宗教》一文中提出“藝術家應該提醒世界”的觀點。即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應敢于宣布自己的信仰是永生不滅的“是”,相信有籠罩并滲透大地的理想,它是萬物寓於其中并在運動的終相真實。
在回答“藝術是什麼”時,他認為“藝術即人的人格”。在他看來,藝術的功能在於建造人類“真正的世界”—生氣勃勃的真與美的世界。
把藝術升華到人格的高度,這在今天看來仍具有非凡的意義。一個藝術家若沒有高尚的人格,充其量不過是“。
除了情感和靈感之外,泰戈爾還特別重視想象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
他指出:“事實是,人的心不斷豐富著不清晰的感情,那些感情總用短暫的痛苦、短暫的感情、短暫的事,遮蓋著世界人類的巨大心靈的天空,然后在天空不斷盤旋著。某個詩人依靠富有吸引力的想象,把這些感情中的一束束情感,縛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使它們在人心面前清晰起來,由此我們獲得了歡悅?!?/p>
又說:“人心的某個特殊面貌,聚集在某個詩人的想象里,通過美顯示出自己多彩多姿的驚人光彩,文學評論家應該就這個問題進行思考”(泰戈爾第22卷:116—117)。顯然,泰戈爾把想象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和評論的基礎。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