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譯文
春天和煦的陽光照不到的背陰處,生命照常在萌動,苔蘚仍舊長出綠意來。苔花雖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貴的牡丹一樣熱烈綻放。
二、原文
清代·袁枚《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擴展資料
賞析:
苔蘚自是低級植物,多寄生于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會因為環(huán)境惡劣而喪失生發(fā)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一點并歌而頌之,很有眼光。
這首短詩含意實在豐富,就如從一粒沙照見大千世界。無名的花,悄然地開著,不引人注目,更無人喝彩。就算這樣,它仍然那么執(zhí)著的開放,認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
1,《陋室銘》劉禹錫: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翻譯:苔蘚爬上臺階染出一片碧綠,草色映入竹簾映得漫屋青色。
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多識的人,來往的沒有不學無術(shù)之徒。2,《苔蘚山歌》顧況:野人夜夢江南山,江南山深松桂閑。
野人覺后長嘆息,帖蘚粘苔作山色。翻譯:晚上做夢到了江南山,山上松桂高聳,郁郁蔥蔥,一覺睡醒后發(fā)出長長的嘆息,堪堪將附著的苔蘚作為山色。
3,《南山田中行》唐代:李賀秋野明,秋風白,塘水漻漻蟲嘖嘖。云根苔蘚山上石,冷紅泣露嬌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徑斜。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白話譯文:秋風掠過,秋野明凈,池塘積水深又清,草中蟲兒唧唧鳴。長滿苔蘚的山石,浮起濃密的云氣。
掛著露珠的秋花,在嬌滴滴地哭泣。九月,荒地里的稻子參差不齊,發(fā)著冷光的螢火蟲在斜徑上低飛。
石縫里滲出的泉水滴入沙地,鬼火如墓中漆燈,花朵似的點綴著松林。4,《古歌》唐代:沈佺期玉階陰陰苔蘚色,君王履綦難再得。
璇閨窈窕秋夜長,繡戶徘徊明月光。譯文:玉石做的階梯一片陰綠,是苔蘚的顏色,君王卻是難得再踏足這里了。
女兒的閨房秀麗,秋夜漫長,明月的光輝在窗子前徘徊。5,《寄華山僧》唐代:賈島五更鐘隔岳,萬尺水懸空。
苔蘚嵌巖所,依稀有徑通。譯文:苔蘚嵌在巖石中的地方,依稀有一條小路可以暢通。
擴展資料:苔蘚植物是一種小型的綠色植物,結(jié)構(gòu)簡單,僅包含莖和葉兩部分,有時只有扁平的葉狀體,沒有真正的根和維管束。苔蘚植物喜歡有一定陽光及潮濕的環(huán)境,一般生長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濕的森林和沼澤地。
比較高級的種類,植物體已有假根和類似莖、葉的分化。植物體的內(nèi)部構(gòu)造簡單,假根是由單細胞或由一列細胞所組成,無中柱,只在較高級的種類中,有類似輸導組織的細胞群。
苔蘚植物體的形態(tài)、構(gòu)造雖然如此簡單,但由于苔蘚植物具有似莖、葉分化,孢子散發(fā)在空中,對陸生生物仍然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在植物界的演化進程中,苔蘚植物代表著從水生逐漸過渡到陸生的類型。
中國的苔蘚植物十分豐富。全世界有苔蘚植物23000種,中國約有2800多種,占全世界的12.2% 。
中國苔蘚植物的特點是:(1)特有類群豐富。根據(jù)近幾十年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僅見于中國的特有苔蘚屬和主要分布于亞洲東部(僅少數(shù)涉及鄰近地區(qū))的東亞特有苔蘚屬共35個,占中國苔蘚植物屬數(shù)的7.09%。
它們共含有48個種、亞種或變種,占中國苔蘚植物種總數(shù)的2.2%。這些特有屬、種在中國西南部橫斷山區(qū)、長江流域中游山區(qū)和東南沿海山區(qū)存在3個分布中心;(2)在系統(tǒng)發(fā)生上居關鍵位置的類群多,如原始類型藻苔目(Takakiales)藻苔科(Takakiaceae)藻苔屬(Takakia)的兩個種;藻苔(T. lepidozioides)和角葉藻苔(T. ceratophylla)在中國西藏地區(qū)的察隅、波密及米林縣的高寒山地都有發(fā)現(xiàn);(3)熱帶、亞熱帶成分占優(yōu)勢。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苔蘚。
王安石 《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唐 李白 《古 風》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fā)。唐·杜牧《題新竹》數(shù)莖幽玉色,晚夕翠煙分。
聲破寒窗夢,根穿綠蘚紋。漸籠當檻日,欲得八簾云。
不是山陰客,何人愛此君。唐·黃巢《詠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描寫松的古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描寫竹的古詩:題吾友梁鐵君俠者畫竹(清)康有為生挺凌云節(jié),飄搖仍自持。
朔風常凜冽,秋氣不離披。亂葉猶能勁,柔枝不受吹。
只煩文與可,寫照特淋漓?!八{(diào)歌頭·詠竹”錢樟明有節(jié)骨乃堅,無心品自端。
幾經(jīng)狂風驟雨,寧折不易彎。依舊四季翠綠,不與群芳爭艷,揚首望青天默默無聞處,蕭瑟多昂然。
勇破身,樂捐軀,毫無怨。樓臺庭柱,牧笛洞蕭入垂簾。
造福何論早晚?成材勿計后,鱗爪遍人間。生來不為已,只求把身獻。
無數(shù)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行人。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唐.杜甫《詠春筍》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唐.杜甫《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宋.蘇軾《于潛僧綠筠軒》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陸游竹勁由來缺祥同,畫家雖巧也難工。細看昨夜西風里,若今瑯玕不向東。
――明.徐渭《風竹》細細的葉,疏疏的節(jié);雪壓不倒,風吹不折。――清.鄭板橋《題墨竹圖》雨后龍孫長,風前鳳尾搖;心虛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題畫竹》待到深山月上時,娟娟翠竹倍生姿。空明一片高難掇,寒碧千竿俗可醫(yī)。
――清.王慕蘭《外山竹月》對竹 黃庚門對南鄰竹,青青玉萬竿。雖然無地種,且得隔籬看。
露葉晴猶濕,風枝夏亦寒。但教休翦伐,何用報平安。
居竹軒 倪瓚翠竹如云江木春,結(jié)茅依竹住江濱。階前迸筍從侵逕,雨后垂陰欲覆鄰。
映葉黃鸝還自語,傍人白鶴亦能馴。遙知靜者忘聲色,滿屋清風未覺貧。
碧筒飲 張雨采綠誰持作羽觴,竹林人共晚樽涼。玉莖沁露心微苦,翠蓋擎云手亦香。
飲水龜藏蓮葉小,吸川鯨恨藕絲長。傾壺誤展林郎袖,笑絕耶溪窈窕娘。
種竹 洪希文移得霜根趁雨栽,墻陰踏破一方苔。甫能引汝清風到,未暇招渠俗子來。
猿訝便立書案立,鶴之早避釣船回。不妨更了歲寒計,早晚栽松兼種梅。
盆竹 釋善住瓦缶不多土,娟娟枝葉繁。豈知幺鳳尾,元是古龍孫。
蒼雪灑禪榻,細香浮酒樽。王猷來此見,應亦為消魂。
詠竹 王吉夜里照時金瑣碎,清風拂處玉玲瓏。歲寒別有非常操,不比尋常草木同詠竹 玄虛子寒巖鴉秀無多種,惟有瑯干過歲華。
直節(jié)正當恬養(yǎng)素,虛心恰合道生涯。迎風瑟瑟清未冷,戴雨瀟瀟凈更嘉。
誰并真常君子器,偏宜仙洞道人家。梅花:山園小梅林和靖 唐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梅王安石墻角數(shù)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足雪 ,為有暗香來。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李商隱匝路亭亭艷,非時裊裊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江梅唐·杜甫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憶梅唐·李商隱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庭梅詠寄人唐·劉禹錫早花常犯寒,繁實??嗨?。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闌?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問調(diào)金鼎,方知正味難。梅》:王安石華發(fā)尋春喜見梅,一株臨路雪倍堆。
鳳城南陌他年憶,香杳難隨驛使來。陸游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短m》:傅 玄《秋蘭篇》秋蘭映玉池,池水清且芳。
芙蓉隨風發(fā),中有雙鴛鴦。雙魚自踴躍,兩鳥時回翔。
君其歷九秋,與妾同衣裳。徐豐之俯揮素波,仰掇芳蘭。
尚想嘉賓,希風永嘆?!吨瘛罚航袢漳巷L來,吹亂庭前竹。
低昂中音會,甲刃紛相觸。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
風霽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籬菊。
此君知健否,歸掃南軒綠。——作于元豐二年(1020)湖州於潛僧綠筠軒宋·蘇軾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若對此君欠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
《蘇軾詩選注》《菊》:菊城吟獅龍氣象竟飛天,再度輝煌任自威!淡巷濃街香滿地,案頭九月菊花肥。陶淵明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嘆庭前甘菊花 杜甫庭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明日蕭條盡醉醒,殘花爛漫開何益?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jié)根失所纏風霜。
王維輞川集十二首
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
北垞湖水北,雜樹映朱闌。逶迤南川水,明滅青林端。
仄徑蔭宮槐,幽陰多綠苔。應門但迎掃,畏有山僧來。
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
桂尊迎帝子,杜若贈佳人。椒漿奠瑤席,欲下云中君。
檀欒映空曲,青翠漾漣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日飲金屑泉,少當千馀歲。翠鳳翊文螭,羽節(jié)朝玉帝。
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
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漪。不學御溝上,春風傷別離。
秋山斂馀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
結(jié)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山中儻留客,置此芙蓉杯。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