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學語文教材教法、語言文學概論、美學。古代漢語
現(xiàn)代漢語
教學內(nèi)容包括緒論、語言、文字、詞匯、語法、修辭六章。緒論簡介語言文學的基礎知識及現(xiàn)代漢語的基本特點。其它五章,分專題闡述有關理論,交聯(lián)系實際分析各方面具體的語言文學現(xiàn)象。
寫作
寫作通論:包括主題、題材、結構、表達方式、語言等基本理論與基礎理論與基礎知識。寫作文體論:講授消息、通訊、散文等記敘類文體、思想評論、文學評論、雜文等認識論類文體,以及科普小品、調(diào)查報告等應用類文體的寫作理論和操作技巧。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含作品選)
根據(jù)中國現(xiàn)代文學自身發(fā)展和我國新民主義革命形勢展的特點,分三個時期。第一編:“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文學(1917-1927);第二編: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文學(1927-1937);第三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時期文學(1937-1949)。先概述每個時期的文學史,然后重點講述每個時期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文學概論
本課程包括導論、文學活動、文學生產(chǎn)、文學消費與接受五大部分,導論論述了文學理論的性質以及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建設問題。其余四部分分別對文學的性質及文學現(xiàn)象各環(huán)節(jié)進行論述,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文學及文學現(xiàn)象的基本特征。
中國當代文學(含作品選)
本課程以1949年建國以來的中國文學為主要研究對象,重視文學自身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與文學自身的特點,著意通過文學觀念的演變,對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戲劇文學、影視文學這六大文學體裁各自的文本,在當代中國4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作面面觀,從而形成縱橫交織的開放式史論構架。
古代漢語課程內(nèi)容包括:古漢語語音、語法、詞匯、修辭、古書的標點、注解、翻譯、古代文化常識。按時代和文體講授先秦諸子的散文、韻文、唐宋詩詞等文選,要求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掌握古漢語語音、語法知識,能閱讀古代漢語文獻。
中國古代文學(含作品選)
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歷史及其規(guī)律,掌握中國古代文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選講各個歷史時期主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外國文學(含作品選)
該課程內(nèi)容分歐美與亞非兩部分,以歐美文學為主。這部分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從古代到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文學;中篇為十九世紀中、后期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下篇介紹二十世紀前半期的歐美文學。該課程以略古詳近,重點突出為講授原則,著重講授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歐洲近代文學,對其中成就較高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又給以更多的篇幅;在注意介紹文學史的單位知識的同時,著重分析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培養(yǎng)學生理解、分析文學現(xiàn)象和文學作品的能力。
語言學概論
語言學的定義、分類、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語言的本質、發(fā)生、發(fā)展、分化統(tǒng)一、相互影響;語言的交際功能、與思維、與社會的關系,語言的系統(tǒng)性、符號性,語言和言語、音位、語義、語言學方法論;語音、語法、詞義、文字和書面語。
美學
1、美學的哲學基礎;2、美感結構分析;3、審美發(fā)生;4、美感形態(tài);5、審美欣賞與批評;6、審美教育;7、美學史上有重要意義的理論框架的分析(美的本質論)。
語文教學論
語文教學論的性質與教學任務、體系與研究;中學語文科的性質、目的和任務;中學語文教學的師生觀;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與教材;閱讀教學;作文教學;聽說教學;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備課與編寫教案;中學生課外活動指導。
什么是中文基礎知識現(xiàn)代漢語基礎知識 一、教學課時:6課時。
二、教學重點:現(xiàn)代漢語基礎知識三、一般知識概況:現(xiàn)代漢語是由漢語而得名,是現(xiàn)代漢民族的共同用語?,F(xiàn)代漢語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語音、詞匯、語法三大部分。
語音----語言是聲音和意義的結合體,人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通常要借助聲音體現(xiàn)出來,這種語言的聲音叫語音,通常被喻為物質的外殼。詞匯----詞匯又叫語匯,是一種語言或一個人所使用的詞和短語的總和。
它是全部使用中的詞語的總和,包括了所有的詞,通常被喻為建筑的材料。語法----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共同理解,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語言組合的法則,是詞的變法規(guī)則及聯(lián)詞成句的規(guī)則的綜合。
如果說語言是工具和武器,那么,語法則是檢驗說話或作文的尺度。四、漢字: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勞動人民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
1.漢字的性質----音、形、義的統(tǒng)一體,總屬表意系統(tǒng)。魯迅先生說:“識別一字,口誦耳聞其聲,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神俱用,一字之功乃全?!?/p>
這說明,真正識別一個漢字,必須從它的讀音、字形和意義三方面去掌握,缺少哪一個方面都是不完全的。目前,高考語文試卷第一大題的前三小題,考察的就是這三項內(nèi)容。
因此,同學們在復習時,應加大這方面的力度,在認知新字的同時,注意補正自己積累的舊字,以備高考和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之用。例:“賅”,音gāi,左形右聲,義:完備,全。
覆”,音fù,上形下聲,義有三項:①蓋住。②底朝上翻過來。
③同“復”。2.漢字的發(fā)展演變:漢字屬表意系統(tǒng)的文字,是用表意體系的符號表示漢語里的詞或語素的,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漢字是音形義的統(tǒng)一體的特點。
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狀的字,所以又叫方塊字、非拼音文字。漢字經(jīng)過五千多年的發(fā)展變化,其演變過程是: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又稱鐘鼎文)秦秋大篆----秦代小篆(又稱秦篆)漢代隸書----魏晉及今天的草書、楷書、行書。
金文(鐘鼎文),戰(zhàn)國之前,稱銅為金?!肚G軻刺秦王》中提到樊將軍時,有“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句,正確譯文應該是“秦王用一千斤銅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購取他的頭”。
隸書分兩種:①秦隸(古隸) ②漢隸草書分兩種:①章草(隸書草寫體) ②今草(晉以后的草書)楷書又叫正書、真書,產(chǎn)生于東漢末年。甲骨文到秦代小篆,統(tǒng)稱“古文字”。
漢代隸書到草書、楷書、行書,統(tǒng)稱“今文字”。通常,人們把“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3.漢字的造字法----六書。漢代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把漢字的造字結構分為六種,簡稱六書。
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法,轉注和假借是用字法。①象形,許慎曰:“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語出,日月是也”,也就是用線條來描畫實物形狀特征的造字方法。
如“日”、“月”、“目”、“水”這幾個字,就是用線條畫的太陽、月亮、人的眼睛和水流。象形字是獨體字,無論筆畫多少,如“舞”、“魚”、“龍”都是囫圇一個字,不能再加分析。
這種字,許慎共歸納364字,占4%。試卷中常見的象形字:(1)人體類:人、女、夫、心、手、牙、毛、目、耳、舌、身、面、鬼、舞、大、尸、口、欠、臣、首。
(2)動物類:犬、牛、羊、蟲、肉、羽、貝、角、虎、兔、馬、鳥、魚、鹿、象、飛、鼠、燕、龍、龜(3)植物類:木、禾、米、竹、瓜、耒、韭、桑、齊(4)服飾、器物類:刀、匕、丁、力、兒、幾、巾、弓、戶、片、瓦、戈、立、冊、矛、矢、衣、舟、網(wǎng)、車、鼎(5)天文地理類:山、川、土、云、氣、井、火、丘、永、行②指事,許慎曰:“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也就是用象征性符號或在此基礎上附加指事性筆畫的造字方法。這種字,許慎共歸納125字,占1.1%。
(1)象征性符號:上、下、合、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2)附加指事性筆畫:刃、寸、元、丹、曰、尺、甘、本、末、朱、血③會意,許慎曰:“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抦,武信是也”,就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組合起來,從它們之間的關系中體現(xiàn)新義的造字方法。會意字是合體字,分為兩類:一類是同體會意,即用兩個相同的字組成,如“從”、“雙”;一類是異體會意,即用兩個不同的字組成,如“休”、“囚”。
這種字,許慎共歸納1167字,占12%。試卷中常見的會意字:從、眾、雙、棘、晶、淼、比、出、森、林、磊、突、友、男、婦、牧、苗、武、采、明、谷、災、召、幼、美、甜、利、何、吹、尾、吠、決、劣、尖、坐、見、初、刪、矗④形聲,許慎曰:“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就是由表意符號和表音符號組合成字的造字方法。
如“秧”表意符號為“禾”,表音符號為“央”,組成一個新字,植物幼苗的意思。這種字,許慎歸納6797字,占82%。
形聲字有八種結構方式:(1)左形右聲:哼(從口,亨聲)河(從水,可聲)祥(從示,羊聲)?。◤娜猓瑤茁暎?)右形左聲:領(從頁,。
如果你是高中生,那么你所問的語文知識就包括: 1、字音、字形,是漢語詞典中的常用字. 2、詞語、成語的使用.高考題中一般都是填空. 3、標點符號的使用. 4、句子的結構,就是考試中的改病句. 5、對說明文段的把握,指的是在有限時間內(nèi)理解文意并回答問題. 6、對文言文段的閱讀理解,要理解文章的大意,并能對關鍵的動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通假字進行解釋,能翻譯關鍵句子的大意(高考翻譯要求直譯,即文白能夠對照,只翻譯大意是不行的). 7、能默寫著名的詩句. 8、能欣賞較簡單的詩作,并能抓住主要風格特點進行賞析. 9、能閱讀現(xiàn)代文段,并針對問題給出答案,找出作者寫作的風格及主題思想. 10、能根據(jù)所給的例句進行仿句練習. 11、能按要求在限定時間內(nèi)寫出作文. 另外根據(jù)各省的命題不同,還會有差別,不過大的類別就是這些了.。
漢語,指漢民族的語言,又稱中文、華文、華語,屬于漢藏語系,屬分析語,有聲調(diào)。
漢語的文字系統(tǒng)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 一般意義上,“漢語”這個詞多指現(xiàn)代標準漢語,以北京音為標準音、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典范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
在中國大陸漢語語言文字課本中稱為語文。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大陸之“普通話”,臺灣之“國語”和新加坡之“華語”,在取音上是有一定程度的差異的,亦有一些漢字的讀音在三者中根本不同[來源請求]。
漢語是聯(lián)合國規(guī)定的六種正式語言之一,亦為當今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也是目前學習人數(shù)增長最快的語言[來源請求]。在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等地,漢語被定為官方語言。
漢語從口語上來說其各分支相似性極低,可類比羅曼語族各語言。因此有不少西方語言學家據(jù)此將漢語視為一個語族。
而從文字、使用者(漢族)、政治、文化的統(tǒng)一性的角度來看,大部分中國學者認為漢語是個語言。中國大陸和臺灣以現(xiàn)代標準漢語為通用語言。
香港與澳門以粵語作為通用語言。境外華人多以粵語為通用語,亦以現(xiàn)代標準漢語、客家話、閩南話或其他漢語方言作為社區(qū)交際通用語言。
漢語作為以表意文字為文字系統(tǒng)的語言,文字高度的統(tǒng)一與規(guī)范,現(xiàn)代漢語有統(tǒng)一和規(guī)范的語法。但是漢字在表音上面并不直接而確切。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漢字的讀音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并導致方言發(fā)音差異特別大。但是漢語書面語言規(guī)范,減少了因為方言差異造成的書面交流障礙。
白話文運動之前所使用的書面語叫做“文言”,是一種以上古漢語所使用的以“雅言”為基礎的書面語。白話文運動之后所推動的書面漢語通常被稱為“白話”,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現(xiàn)代書面語。
在現(xiàn)代漢語的書面語中,文言已經(jīng)很少使用了。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