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目前所使用的樂理體系源于歐洲,是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音樂基礎理論的結晶。
中國傳統的音樂基礎理論主要是“律學”和“樂學”。20世紀20年代,我國音樂家蕭友梅先生編寫了《普通樂學》;30年代,應尚能先生編寫了《樂學綱要》,都是作者本人所接觸到的一些西方音樂理論。
不僅不系統,而且其中一些內容也不屬于樂哩。直到40年代,英國音樂理論家柏頓紹先生才將當時歐洲的樂理進行了初步的歸納與總結,編寫了《樂理初步》;我國音樂家繆天瑞先生編譯了此書;50年代,前蘇聯音樂理論家斯波索賓先生結合俄羅斯音樂編寫了《音樂基本理論》;60年代,我國音樂理論家、中央音樂學院李重光先生在此基礎上編寫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理論基礎》,50多年來被國內很多專業(yè)學校,特別是中等專業(yè)學校和高師音樂系(科)廣泛使用。
盡管后來我國又出版了一些樂理方面的專著,如1985年出版的天津音樂學院繆天瑞先生的《基本樂理》(修訂本),1990年出版的西南師范大學賈方爵先生的《基本樂理》,1996年出版的天津音樂學院孫從音先生和曲阜師范大學馬東風先生合編的《基本樂科教程——樂理卷》,2001年出版的武漢音樂學院童忠良先生的《基本樂理教程》等等,但截止目前,李重光先生的《音樂理論基礎》還是有較大影響的一部樂理教材。
我們目前所使用的樂理體系源于歐洲,是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音樂基礎理論的結晶。
中國傳統的音樂基礎理論主要是“律學”和“樂學”。20世紀20年代,我國音樂家蕭友梅先生編寫了《普通樂學》;30年代,應尚能先生編寫了《樂學綱要》,都是作者本人所接觸到的一些西方音樂理論。
不僅不系統,而且其中一些內容也不屬于樂哩。直到40年代,英國音樂理論家柏頓紹先生才將當時歐洲的樂理進行了初步的歸納與總結,編寫了《樂理初步》;我國音樂家繆天瑞先生編譯了此書;50年代,前蘇聯音樂理論家斯波索賓先生結合俄羅斯音樂編寫了《音樂基本理論》;60年代,我國音樂理論家、中央音樂學院李重光先生在此基礎上編寫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理論基礎》,50多年來被國內很多專業(yè)學校,特別是中等專業(yè)學校和高師音樂系(科)廣泛使用。
盡管后來我國又出版了一些樂理方面的專著,如1985年出版的天津音樂學院繆天瑞先生的《基本樂理》(修訂本),1990年出版的西南師范大學賈方爵先生的《基本樂理》,1996年出版的天津音樂學院孫從音先生和曲阜師范大學馬東風先生合編的《基本樂科教程——樂理卷》,2001年出版的武漢音樂學院童忠良先生的《基本樂理教程》等等,但截止目前,李重光先生的《音樂理論基礎》還是有較大影響的一部樂理教材。
有些孩子在彈鋼琴識譜時,除了音符以外,什么都看不見,這是很危險的 技術絕對要教,因為沒有技術表現不了曲子,但技術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教音樂,我們的教學往往僅停留在技術這各層面,這就很危險。應該不但是一些基礎訓練、樂理、理論學習,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受音樂,讓他們感到音樂有多美,教會孩子表現音樂,因為音樂也是一種語言,音樂就像說話一樣有感情。而現在普片聽到的情況就是像打字機一樣打音符,所以鋼琴老師非常重要的任務是,要調動孩子們的音樂感受能力和表現欲望.
孩子學鋼琴要進行音樂感受能力的訓練,方法去百度貼吧搜索:學鋼琴最怕走彎路
如何培養(yǎng)學生音樂鑒賞能力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鑒賞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yǎng)、增強身心健康、形成完整的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高中生,應采取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關系,進而為終身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高中生的音樂基礎比較差,在音樂鑒賞方面的能力也比較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是擺在每位音樂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筆者認為:只有開啟學生感知音樂之門、搖動樂理之槳,學生才能具備對音樂形象的感知和理解音樂的能力。只有積極主動參與音樂鑒賞活動、增強音樂思維,學生才能真正遨游音樂的海洋。
借用天籟之音,開啟感知音樂之門 所謂音樂鑒賞是鑒賞者通過聆聽去感知評判音樂作品,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悅和認識的滿足。由于學生差異很大,不少學生苦于“不懂”音樂而無法提高鑒賞能力,而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是邁進音樂殿堂的鑰匙,是開拓學生思維的空間、改善思維方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因此在鑒賞音樂時要注意體會聲音在我們心理產生的效應。首先讓學生聽一些客觀的聲音,引導學生體會它們在心里所產生的感覺。
例如:山澗泉水的潺潺水聲,叮叮咚咚……明亮的音色錯落有致,給人的感覺是不是輕盈活潑、寧靜又安逸?秋雨瀟瀟,沙沙沙沙……那均勻不斷的雨聲隨著深秋的寒風拍打著玻璃窗,當你獨處時,是否感覺到孤獨寂寞,思念親人? 隨后可以有意識地選擇典型短小的樂曲片斷,讓學生鑒賞體會。比如柔和婉轉的旋律,學生是否會有靜謐安逸的感覺;簡潔明快的旋律是否會有欣喜歡快的感覺。
經過不斷地體會,在音樂形象和學生的感受之間會建立一種比較固定的聯系,積累一定的經驗。學生就能逐漸從情、意、理等方面去領略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它所產生的美。
這樣,學生對音樂也就漸漸地產生了極積探知的興趣,那么感知音樂的大門也隨之敞開了。 搖動樂理之槳,暢游音樂海洋 鑒賞音樂必須先了解音樂語言,這其實就像鑒賞文學作品必須理解文學語言一樣。
那么,音樂語言是如何表現的?旋律、節(jié)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都是它的表現要素。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美,是通過各種要素才能表達的,只有掌握和理解音樂的表現要素,才能更好更深地鑒賞作品。
因此要鑒賞好音樂,首先要有音樂知識作為基礎,(當然憑感覺的鑒賞也是有的,那只是低層次的)。如上述各種自然音響,是何節(jié)奏型構成?而人們在這些情景中其心境是歡樂,平和,還是驚恐等等……如何用曲調來表現?它的音樂背景——和聲織體又如何設置?對學生來說,真正獲得對音樂風格、特點、形式等要素的理性認識,才能提高學生的分析和鑒賞能力。
總之這些都離不開樂理知識,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忽視樂理基礎知識。特別是基層學生沒有受過良好的樂理知識訓練,到高中還得補這一課。
一定要教給他們暢游音樂海洋之船槳。 培養(yǎng)聆聽音樂習慣,暢想音樂之美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聆聽是鑒賞作品的關鍵。
聆聽,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鑒賞與評價的能力。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有意識有目的,帶著簡單的啟發(fā)性問題去聆聽的習慣。
只有當學生成為自覺的有意識的聆聽者,才能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想象是參與鑒賞作品的目的,“想”就是學生在聆聽音樂中,根據音樂展開聯想和想象。
通過音樂鑒賞能開闊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想象的廣闊性、獨立性,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也是我們鑒賞教學的最終目的。如鑒賞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可以讓學生隨著恬靜優(yōu)美的音樂進入平靜凝思,然后在豐富的內心體驗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結果想象為平靜的江水、朦朧的月夜、幽靜的田園、仙女的舞姿……接著教師適當地介紹作品的內容,然后學生展開更深、更細致的想象,讓想象更趨完美。 鑒賞經典名曲、提高音樂素養(yǎng) 高中生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階段,我們要引導他們去發(fā)現美、認識美、接受美。
他們喜歡音樂,但大多只限于通俗音樂、流行歌曲。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和音樂鑒賞水平,就應該把高雅音樂引入課堂,用高雅、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教育、鼓舞學生。
從而陶冶其情操,美化其心靈,提高其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因此,在學生具有了初步的能力和經驗后,要引導他們鑒賞完整的樂曲。
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常常喊出時代的強音,展示民族大眾的身影,成為一面歷史的明鏡。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這部大型的聲樂作品在當時演出后,成為鼓舞中國人民奮起抗敵的戰(zhàn)斗號角。
樂曲生動描繪出黃河浩浩蕩蕩的壯觀風貌、黃河船夫在驚濤駭浪中頑強搏戰(zhàn)、黃河兒女在黃河兩岸勞動生息的景象,同時也揭露和控訴了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形象生動地刻畫了戰(zhàn)士們?yōu)楸Pl(wèi)黃河、保衛(wèi)國家而英勇戰(zhàn)斗的雄偉畫面。 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可以使人的精神處在積極狀態(tài)下,并進一步強大、豐富、充實。
通過不斷地對優(yōu)秀、經典音樂作品的鑒。
黑臉的音符叫“四分音符”。
它比二分音符又小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4的時值八分音符是四分音符的一半。
在節(jié)拍中,眾多的音符都是以一拍為單位的,(這也叫做“單位拍”),這一個重要的時間段 — 一拍,就是音樂的基礎,它是用指定的音符來代表的。也就是用各種不同的音符,比如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等,做為基礎的一拍,然后有強有弱的循序漸進。
下面我用最最通俗的來講,什么是拍子。 “拍子”用簡單的話來說你用一個手掌來拍。
手掌一下、一上,這就叫做一拍,(如果用兩只手對拍的話,那么一張一合,就叫一拍)單單拍下去,叫做半拍,再抬起來,也是半拍,這樣算起來一上、一下加起來就是一拍。(等于半拍加半拍) 在我國的戲曲里,通常把拍子叫做“板、眼”,“板”就是重拍,“眼”就是弱拍。
打起拍子來是這樣的:用手掌拍擊一下,這樣稱為“板”,再用食指點一下,這樣稱作“眼”。象京劇里常說“慢三眼”這是什么意思呢?這“三眼”表示有三個弱拍,加上一個強拍,實際就是指4/4拍。
如果平時說一個人唱歌“沒板沒眼”的,也就是說明這個人的節(jié)奏不好,拍子不準確。 音樂的拍子,是根據樂曲的要求而定的,比如當樂曲尋求規(guī)定的速度是每分鐘60拍,那么每拍占的時間是每分鐘的60分之一,也就是一秒,(半拍為二分之一秒),如果規(guī)定的速度為每分鐘120拍的時候,那么每一拍占的時間是半秒鐘(半拍是1/4秒),現在是半秒鐘打一拍,前面是一秒鐘打一拍,顯然后者要比前者快,(后面講速度一節(jié)中我們還會講到),以此類推。
這也就是拍子的時值,當拍子的時值定下來之后,比如四分音符為一拍時,八分音符就相當于半拍,全音符相當于4拍,二分音符相當于二拍。而十六分音符則是1/4拍,換句話說,也就是一拍里有一個四分音符,有兩個八分音符,有4個16分音符。
再比如以八分音符為一拍,四分音符就是兩拍,二分音符是四拍,全音符是八拍,而十六分音符即半拍,這樣,當拍子的時值確定后,各種時值的音符就與拍子連在一起。 如2/4拍。
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jié)有2拍。叫做2/4拍,一小節(jié)里有兩拍,第一拍是強拍,第二拍是弱拍。
在一個小節(jié)里,只有一個強拍,一個弱拍出現,然后每小節(jié)不斷重復出現。這種2/4的節(jié)奏很適合隊列行進的時候使用,所以大部分進行曲都采用這種2/4拍的形式。
"拍子"--也叫"搖臂"。低檔汽車發(fā)動機內部配件,與氣門銜接,也叫“氣門搖臂”。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