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博物館基礎知識是什么,我自己找了一些資料,你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博物館基本知識 1、什么是博物館: 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
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huán)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
博物館的社會職能: 1.收集、保藏文物標本和其它實物資料 2.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3.進行愛國主義思想道德教育 4.科學研究 5.豐富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生活 博物館的特征 以實物為基礎,組織形象的陳列,進行直觀的宣傳教育。實物性、直觀性同學術性的相互結合構成博物館的顯著特征。
博物館的類型(共分為5大類): 歷史博物館、紀念博物館 、文化藝術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 、綜合性博物館 2、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xiàn)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fā)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
從小里說,這是源遠流長的地方歷史的重要見證;從大里說,這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精神紐帶。博物館不單純是一個市民文化補習的地方,更重要的,它應該成為市民休閑的主要場所之一,獲得多少知識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難得的靜謐、幽雅氣氛,并在這個氣氛中放松在工作、學習中繃緊的心弦成為來博物館的主要目的。
博物館的文物是靠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達到歷史與現(xiàn)在人的對話,它已成為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對人類文化遺存、自然遺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歷史發(fā)展】 博物館現(xiàn)象最初萌發(fā)于人們的收藏意識。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統(tǒng)治者就注意尋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歐亞非大帝國的軍事行動中,把搜集和掠奪來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里士多德曾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教學,傳播知識。亞歷山大去世后,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繼續(xù)南征北戰(zhàn),收集來更多的藝術品。
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chuàng)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
博物館一詞,也就由希臘文的“繆斯”演變而來。 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不同,繆斯神廟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里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y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
傳說在洗澡時發(fā)現(xiàn)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數(shù)學家歐幾里德都是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的。 繆斯神廟這座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在公元5世紀時被毀于戰(zhàn)亂。
現(xiàn)代意義的博物館在17世紀后期出現(xiàn)。在18世紀,英國有一位內科醫(yī)生漢斯·斯隆,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
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他決定把自己將近八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
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在法國巴黎成立。
1974年協(xié)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它的首要職責。 從1977年開始,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把每年的5月18日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并且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
今年是第22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無論以前人們曾有過多么的輝煌的文明,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著文明,文明卻無法永生——這是永恒的法則。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某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這個途徑就是博物館。 還有一種說法:“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就出現(xiàn)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
到了19世紀的后半葉,我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我國出現(xiàn)得比較晚,僅有一百來年的時間。
日語中的“博物”一詞來源于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詞,而這一來源于拉丁文的詞又是出于希臘文meusion一詞,它的意思是一個專門為供奉希臘神話中掌司詩歌、舞蹈、音樂、美術、科學等活動的九個女神meusin的場所。 在古代希臘,另外有一種與現(xiàn)代博物館性質比較接近的專為保藏寶物的機構,它是一種專門保存版畫、珠寶、王室的旗幟和權杖以及其它珍貴飾物的收藏機構。
這種寶物庫在歐洲其它的國家也有發(fā)現(xiàn)。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收藏內容的擴大,原來一些寶物庫逐漸使用了當時流行的拉丁文museum。
在德國慕尼黑,兩種不同名稱的博物館同時存在了很長的時間。隨著時代的轉移和社會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改了名稱并擴大了規(guī)模的博物館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寶物庫,終于成為今天流行的為廣大群眾開放的博物館。
【博物館類型】 隨著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博物館的數(shù)量和種類越來越多。劃分博物館類型的主要依據,是。
參考書目:
623考古及博物館學基礎 (分A、B卷)
1. 《新中國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文物出版社)、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宿白著,文物出版社)
3. 《 20 世紀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叢書》 2000 - 2005 斷代考古八本(文物出版社) -
博物館方向: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王宏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三禮通論》(南京師大出版社)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史綱要》( 翦 伯贊,中華書局)
古代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6.5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