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密碼子的定義,信使RNA上的連續(xù)的三個堿基就確定一種氨基酸,稱為一個密碼子。
題設中的表1:家豬的mRNA UAUAUAUAUA,由左向右,三個字母,三個字母依次分開,每三個字母就是一個密碼子。則在表1中就有UAU,或者是AUA。
查表2,得到UAU對應的氨基酸是酪氨酸,同樣根據表1:野豬mRNA UUUUUUUCUCUC ,由左向右,三個字母,三個字母依次分開,每三個字母就是一個密碼子。則在表1中就有UUU,UCU,CUC。
查表2,得到UUU對應的是苯丙氨酸,UCU對應的是絲氨酸。故問題1解答為:可能的氨基酸為酪氨酸和苯丙氨酸。
也可以填寫酪氨酸和絲氨酸。問題2解答為:推斷是①每3個堿基就是一個密碼子,決定著一種氨基酸。
②一種氨基酸可以有多個密碼子決定。③有的密碼子不是決定氨基酸種類的,只是決定終止信號的。
生物必修2復習提綱(必修)第二章 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節(jié) 減數分裂一、減數分裂的概念減數分裂(meiosis)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細胞過程中所特有的細胞分裂方式。
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連續(xù)分裂兩次,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體細胞減少一半。(注:體細胞主要通過有絲分裂產生,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一次,新產生的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
二、減數分裂的過程1、精子的形成過程:精巢(哺乳動物稱睪丸)? 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復制(包括DNA復制和蛋白質的合成)。前期: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稱聯會),形成四分體。
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常常發(fā)生對等片段的互換。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排列在赤道板上(兩側)。
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末期:細胞質分裂,形成2個子細胞。
減數第二次分裂(無同源染色體)? 前期:染色體排列散亂。中期:每條染色體的著絲粒都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并分別移向細胞兩極。
末期:細胞質分裂,每個細胞形成2個子細胞,最終共形成4個子細胞。2、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卵巢w.w.w.k.s.5.u.c.o.m三、精子與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的比較 精子的形成 卵細胞的形成不同點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動物稱睪丸) 卵巢 過 程 有變形期 無變形期 子細胞數 一個精原細胞形成4個精子 一個卵原細胞形成1個卵細胞+3個極體相同點 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都是體細胞的一半四、注意:(1)同源染色體①形態(tài)、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
(2)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的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因此,它們屬于體細胞,通過有絲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們又可以進行減數分裂形成生殖細胞。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體分離并進入不同的子細胞。所以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無同源染色體。
(4)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變化規(guī)律(5)減數分裂形成子細胞種類:假設某生物的體細胞中含n對同源染色體,則:它的精(卵)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可形成2n種精子(卵細胞);它的1個精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2種精子。它的1個卵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1種卵細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點和意義 特點: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細胞相互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精子的頭部進入卵細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細胞核就和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體的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的數目,其中有一半來自精子,另一半來自卵細胞。
意義: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具有重要的作用。六、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圖像辨析步驟:一看染色體數目:奇數為減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極)二看有無同源染色體:沒有為減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極)三看同源染色體行為:確定有絲或減Ⅰ注意:若細胞質為不均等分裂,則為卵原細胞的減Ⅰ或減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體分家—減Ⅰ后期姐妹分家—減Ⅱ后期第二節(jié) 有性生殖1.有性生殖是由親代產生有性生殖細胞或配子,經過兩性生殖細胞(如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成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2.脊椎動物的個體發(fā)育包括胚胎發(fā)育和胚后發(fā)育兩個階段。 3.在有性生殖中,由于兩性生殖細胞分別來自不同的親本,因此,由合子發(fā)育成的后代就具備了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強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這對于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章 遺傳和染色體第一節(jié) 基因的分離定律一、相對性狀性狀: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的形態(tài)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為方式等。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的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二、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1、實驗過程(看書)2、對分離現象的解釋(看書)3、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測交(看書)例:現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斷它是顯性純合子(AA)還是雜合子(Aa)?相關概念1、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顯性性狀:具有相對性狀的兩個親本雜交,F1表現出來的性狀。隱性性狀:具有相對性狀的兩個親本雜交,F1沒有表現出來的性狀。
附:性狀分離:在雜種后代中出現不同于親本性狀的現象)2、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 DNA分子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段P67)等位基因:決定1對相對性狀的兩個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相同位置上)。3、純合子與雜合子純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fā)育成的個體(能穩(wěn)定的遺傳,不發(fā)生性狀分離):顯性純合子(如AA的個體)隱性純合子(如aa的個體)雜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fā)育成的個體(不能穩(wěn)定的遺傳,后代會發(fā)生性狀分離)4、表現型與基因型表現型:指生物個體實際表現出來的性狀。
基因型: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關系:基因型+環(huán)境 → 表現型)5、雜交與自交雜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體間相互交配的過程。
自交:基因。
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在F1產生配子時,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現為自由組合,這一規(guī)律就叫~。
語句:1、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① P:黃色圓粒X綠色皺?!鶩1 :黃色圓?!鶩2:9黃圓:3綠圓:3黃皺:1綠皺 。②解釋:1)每一對性狀的遺傳都符合分離規(guī)律。
2)不同對的性狀之間自由組合。3)黃和綠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圓和皺由另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
兩親本基因型為YYRR、yyrr,它們產生的配子分別是YR和yr,F1的基因型為YyRr。F1(YyRr)形成配子的種類和比例:等位基因分離,非等位基因之間自由組合。
四種配子YR、Yr、Yr、yr的數量相同。4)黃色圓粒豌豆和綠色皺粒豌豆雜交試驗分析圖示解: F1:YyRr→黃圓(1YYRR、2YYRr、2YyRR、4YyRr):3綠圓(1yyRR、2yyRr):黃皺(1Yyrr、2Yyrr):1綠皺(yyrr)。
5)黃圓和綠皺為親本類型,綠圓和黃皺為重組類型。3、對自由組合現象解釋的驗證:F1(YyRr)X隱性(yyrr)→(1YR、1Yr、1yR、1yr)X yr →F2: 1 YyRr:1Yyrr :1yyRr :1 yyrr。
4、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1)基因重組使后代出現了新的基因型而產生變異,是生物變異的一個重要來源;通過基因間的重新組合,產生人們需要的具有兩個或多個親本優(yōu)良性狀的新品種。5、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 1)正確地選擇了實驗材料。
2)在分析生物性狀時,采用了先從一對相對性狀入手再循序漸進的方法(由單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在實驗中注意對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狀進行記載和分析,并運用了統(tǒng)計學的方法處理實驗結果。
4)科學設計了試驗程序。 6、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的比較:①相對性狀數: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是1對,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2對或多對;②等位基因數: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是1對,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2對或多對;③等位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位于不同對的同源染色體上;④細胞學基礎: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是在減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在減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⑤實 質: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是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現為自由組合。
第三節(jié)、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名詞:1、染色體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種生物體細胞中全部染色體的數目、大小和形態(tài)特征。觀察染色體組型最好的時期是有絲分裂的中期。
2、性別決定:一般是指雌雄異體的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3、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的染色體叫做~。
4、常染色體:與決定性別無關的染色體叫做~。5、伴性遺傳:性染色體上的基因,它的遺傳方式是與性別相聯系的,這種遺傳方式叫做~。
語句:1、染色體的四種類型:中著絲粒染色體,亞中著絲粒染色體,近端著絲粒染色體,端著絲粒染色體。2、性別決定的類型: (1)XY型:雄性個體的體細胞中含有兩個異型的性染色體(XY),雌性個體含有兩個同型的性染色體(XX)的性別決定類型。
(2)ZW型:與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體的個體是雄性,而異型性染色體的個體是雌性。蛾類、蝶類、鳥類(雞、鴨、鵝)的性別決定屬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種先天性色覺障礙病,不能分辨各種顏色或兩種顏色。其中,常見的色盲是紅綠色盲,患者對紅色、綠色分不清,全色盲極個別。
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體上,而Y染色體的相應位置上沒有什么色覺的基因。4、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在寫色覺基因型時,為了與常染色體的基因相區(qū)別,一定要先寫出性染色體,再在右上角標明基因型。)
:色盲女性(XbXb),正常(攜帶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由此可見,色盲是伴X隱性遺傳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 b基因就會色盲,而女性必須同時具有雙重的b才會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遺傳特點:男性多于女性 一般地說,色盲這種病是由男性通過他的女兒(不病)遺傳給他的外孫子(隔代遺傳、交叉遺傳)。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傳給男性)。
6、血友病簡介:癥狀——血液中缺少一種凝血因子,故凝血時間延長,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種伴X隱性遺傳病,其遺傳特點與色盲完全一樣。附:遺傳學基本規(guī)律解題方法綜述一、仔細審題:明確題中已知的和隱含的條件,不同的條件、現象適用不同規(guī)律:1、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A、只涉及一對相對性狀; B、雜合體自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為3∶1;C測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1∶1。
2、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 A、有兩對(及以上)相對性狀(兩對等位基因在兩對同源染色體上) B、兩對相對性狀的雜合體自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為 9∶3∶3∶1 C 、兩對相對性狀的測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1∶1∶1∶1。3、伴性遺傳:A已知基因在性染色體上 B、♀♂性狀表現有別、傳遞有別 C記住一些常見的伴性遺傳實例:紅綠色盲、血友病、果蠅眼色、鐘擺型眼球震顫(X-顯)、佝僂?。╔-顯)等二、掌握基本方。
高一生物必修(1)知識點整理 第一章 走近細胞 第一節(jié)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相關概念、細 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 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植物沒有系統(tǒng))→個體→種群 →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
主要特征: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
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第二節(jié)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 一、細胞種類: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huán)狀DNA分子)集中的區(qū)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 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 英國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設計與制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 荷蘭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tǒng)一性。
第二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jié)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tǒng)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O、H、N、S、P; 細胞含量最多4種元素:C、O、H、N; 水 無機物 無機鹽 組成細胞 蛋白質 的化合物 脂質 有機物 糖類 核酸 三、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jié)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相關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肽 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更多請查看 中生物版塊。
必修二 1、減數分裂的概念(理解) 減數分裂:特殊的有絲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細胞 減數分裂是進行 有性生殖 的生物在產生成熟生殖細胞 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 減半的細胞分裂。
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 ,而細胞分裂 兩次 ,減數分裂的結果是 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 原始生殖的細胞 的減少一半。 實質: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xù)分裂兩次結果新細胞染色體數減半。
2、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規(guī)律(理解)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體 2n 2n 2n n n n 2n n 3、精子與卵細胞形成過程及特征:(理解) 1、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細胞—精子 2、卵原細胞—初級卵母細胞—次級卵母細胞—卵細胞 減數第一次分裂 減數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體 2n 2n 2n n n n 2n n 染色單體 4n 4n 4n 2n 2n 2n 0 0 DNA數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染色體八個時期的變化22211121,染色單體在第一次分裂間期已出現;請注意無論是有絲分裂還是減數分裂的前期或間期細胞中染色體數目=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 3、精子的形成與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的比較 精子的形成 卵細胞的形成 不同點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過 程 變形期 無變形期 性細胞數 一個精原細胞形成四個精子 一個卵原細胞形成一個卵細胞 相同點 成熟期都經過減數分裂,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體細胞的一半 精原細胞是 原始 的雄性生殖細胞,每個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都與 體細胞 的相同。 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精原細胞的體積增大,染色體復制,成為初級精母細胞,復制后的每條染色體都由兩條 姐妹染色單體 構成,這兩條 姐妹染色單體 由同一個 著絲點 連接。
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 父方 ,一條來自母方 ,叫做 同源染色體 ,聯會是指 同源染色體 兩兩配對的現象。 聯會后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 染色單體 ,叫做四分體 。
配對的兩條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離,分別向細胞的兩極移動發(fā)生在 減數第一次分裂 時期。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減半發(fā)生在 減數第一次分裂 。
每條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兩條姐妹染色體也隨之分開,成為兩條染色體發(fā)生在 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期。 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兩個次級精母細胞,經過減數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個 精細胞 ,與初級精母細胞相比,每個精細胞都含有數目減半 的染色體。
初級卵母細胞經減數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兩個細胞,大的叫做 次級卵母細胞 ,小的叫做 極體 , 次級卵母細胞 進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個大的 卵細胞 和一個小的 極體 ,因此一個初級卵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一個 卵細胞 和三個 極體 。 4、配子的形成與生物個體發(fā)育的聯系(理解) 由于減數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體組成具有多樣性,導致不同配子遺傳物質的差異,加上受精過程中卵細胞和精子結合的隨機性,同一雙親的后代必然呈現多樣性。
配子的多樣性導致后代的多樣性 5、受精作用的特點和意義(理解) 特點: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細胞相互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精子的頭部進入卵細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細胞核就和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體的數目又恢復到提細胞的數目,其中有一半來自精子有一半來自卵細胞 意義: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具有重要的作用 經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 中的數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 精子(父方) ,另一半來自卵細胞(母方) 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的比較。
精卵的分化能力比較高,因為受精卵就是生物最最原始的狀態(tài),完全沒有分化的痕跡。
而干細胞可以分為全能干細胞,多能干細胞,專能干細胞。它們的的分化能力逐漸遞減。
全能干細胞就是胚胎干細胞,胚胎即使在桑椹胚時也有一部分分化成胎盤了。更不用說囊胚期了。
骨髓就是多能干細胞的一種,雖然它還可以分化成多種器官細胞,但它只是一種特殊的已經分化的成熟細胞而已。而轉能干細胞就只能分化成一種特定的細胞。
所以對比之下受精卵肯定比任何一種干細胞的分化能力高受精卵是生命個體的第一個細胞 就是說它是一個生命的起點 生命個體所有的部分都由受精卵分化而來 而干細胞只是受精卵經過一定時間分裂分化后產生的 "二級分化細胞" 其分化能力是遠遠不如受精卵的。
生物必修2知識點必修②第一章第一節(jié)1.孟德爾通過分析 豌豆雜交實驗 的結果,發(fā)現了 生物遺傳 的規(guī)律。
2.孟德爾在做雜交實驗時,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這叫做 去雄 。3.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做 相對性狀 。
4.孟德爾把F1顯現出來的性狀,叫做 顯性性狀 ,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叫做 隱性性狀 。在雜種后代中,同時出現 顯性性狀 和 隱性性狀 的現象叫做 性狀分離 。
5.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說:(1)生物的性狀是由 遺傳因子 決定的,其中決定顯現性狀的為 顯性遺傳因子 ,用 大寫字母 表示,決定隱性性狀的為 隱性遺傳因子 ,用 小寫字母 表示。(2)體細胞中的 遺傳因子 是成對存在的, 遺傳因子 組成相同的個體叫做 純合子 , 遺傳因子 組成不同的個體叫做 雜合子 。
(3)生物體在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 成對的遺傳因子 彼此分離,分別進入 不同的配子 中,配子中只含有 每對遺傳因子 的一個。(4)受精時, 雌雄配子 的結合是隨機的。
6.測交是讓 F1 與 隱性純合子 雜交。7.孟德爾第一定律又稱 分離定律 。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 遺傳因子 成對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 遺傳因子 發(fā)生分離,分離后的 遺傳因子 分別進入不同配子中,隨 配子 遺傳給后代。第一章第二節(jié)1.孟德爾用純種黃色圓粒豌豆和純種綠色皺粒豌豆作親本雜交,無論 正交 還是 反交 ,結出的種子(F1)都是 黃色圓粒 。
這表明 黃色 和 圓粒 是顯性性狀, 綠色 和 皺粒 是隱性性狀。2.孟德爾讓黃色圓粒的F1自交,在產生的F2中發(fā)現了黃色圓粒和綠色皺粒,還出現了親本所沒有的性狀組合 綠色圓粒 和 黃色皺粒 。
3.純種黃色圓粒和純種綠色皺粒豌豆的遺傳因子組成分別是YYRR和yyrr,它們產生的F1遺傳因子組成是 YyRr ,表現為 黃色圓粒 。4.孟德爾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1(YyRr)在產生配子時,每對遺傳因子彼此 分離 ,不同對的遺傳因子可以 自由組合 。
F1產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種: YR、Yr、yR、yr ,數量比例是: 1:1:1:1 。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 隨機 的,雌、雄配子結合的方式有 16 種,遺傳因子的結合形式有 9 種: 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
性狀表現有 4 種: 黃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圓粒、綠色皺粒 ,它們之間的數量分比是 9:3:3:1 。5.讓子一代F1(YyRr)與隱性純合子(yyrr)進行雜交,無論是F1作 母本 ,還是作 父本 ,后代表現型有 4 種: 黃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圓粒、綠色皺粒 ,它們之間的比例是 9:3:3:1 ,遺傳因子的組合形式有 9 種: 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
6.孟德爾第二定律也叫做 自由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 分離 和 組合 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 同一性狀 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 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 自由結合。7.1909年,丹麥生物學家 約翰遜 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一詞起名叫做 基因 ,并提出了 表現型 和 基因型 的概念。
8.表現型指 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 ,控制 相對性狀 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叫做 基因型 。第二章第一節(jié)1.減數分裂是進行 有性生殖 的生物在產生 成熟生殖細胞 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 減半 的細胞分裂。
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 一次 ,而細胞分裂 兩次 ,減數分裂的結果是 成熟生殖細胞 中的染色體數目比 原始生殖的細胞 的減少一半。2.精原細胞是 原始 的雄性生殖細胞,每個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都與 體細胞 的相同。
3.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精原細胞的體積增大,染色體復制,成為初級精母細胞,復制后的每條染色體都由兩條 姐妹染色單體 構成,這兩條 姐妹染色單體 由同一個 著絲點 連接。4.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 父方 ,一條來自 母方 ,叫做 同源染色體 ,同源染色體 兩兩配對的現象叫做聯會。
5.聯會后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 染色單體 ,叫做 四分體 。6.配對的兩條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離,分別向細胞的兩極移動發(fā)生在 減數第一次分裂 時期。
7.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減半發(fā)生在 減數第一次分裂。8.每條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兩條姐妹染色體也隨之分開,成為兩條染色體發(fā)生在 減數第二次分裂 時期。
9.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兩個次級精母細胞,經過減數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個 精細胞 ,與初級精母細胞相比,每個精細胞都含有數目 減半 的染色體。10.初級卵母細胞經減數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兩個細胞,大的叫做 次級卵母細胞 ,小的叫做 極體 , 次級卵母細胞 進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個大的 卵細胞 和一個小的 極體 ,因此一個初級卵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一個 卵細胞 和三個 極體 。
11.受精作用是 卵細胞 和 精子 相互識別,融合成為 受精卵 的過程。12.經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 體細胞 中的數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 精子(父方),另一半來自 卵細胞(母方) 。
第二章第二節(jié)1.基因與染色體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1)基因在雜交過程中保持 完整性 和 獨立性 ,染色體在配子形成和受精過程中,也有相對穩(wěn)定的 形態(tài)結構 。
(2)在體細胞中。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