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高麗藏本《四十二章經(jīng)》(最近于舊寫本的一種),此章是這樣的:佛言: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棄去垢成器必好。
學(xué)道以漸深去心垢,精進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行退即修罪。可見,其中所指的罪,是指“修罪”,即修行的過失,其罪障類于五種善法障中之慢緩障,即因懈怠故;于諸善法,不勤方便。
又類于“有罪障”所描述之由所余隨一心法諸隨煩惱之所染污。彼既生起如是煩惱隨煩惱纏;堅著不舍。
也就是說,修行太過勤苦容易使身體疲憊,身體疲憊會產(chǎn)生厭煩心理,正是這個厭煩心理成了修行者的慢緩障和有罪障,使修行者被此厭煩心理纏縛無法進益,并不是說犯了比丘戒或菩薩戒。
內(nèi)容:迦葉摩騰、竺法蘭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集了四十二段話,編集成了這部《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又繪畫釋迦牟尼佛像供養(yǎng),由是東土佛法僧三寶具足,是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始?!斗鹫f四十二章經(jīng)》集結(jié)了佛陀關(guān)于持戒、忍辱、斷欲、精進、觀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語錄。
通攝大小乘一切教義。
據(jù)歷史記載,《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第一部重要經(jīng)典著作。通篇言簡義豐,明了易懂,通攝大小乘一切教義,涵諸法要。
擴展資料:
四十二章經(jīng)的賞析:
在這部經(jīng)中,從第二章起,有很多章節(jié),一再強調(diào)要:斷欲絕求、割愛去貪、舍愛得道、財色招苦、色欲障道、欲火燒身、意馬莫縱、正觀敵色、欲火遠離、心寂欲除,乃至直心出欲。在四十二個章節(jié)中,共有十一個(四分之一強),反復(fù)強調(diào)斷欲割愛,絕求去貪,直心離欲的問題。
由此可見,斷欲去貪對修道得道的重要性了,這也可知,宣化上人所以要作此淺釋和出版此經(jīng)的苦口婆心了。所以,實在也可以說,這部經(jīng)典,真是拯救西方社會,乃至世界各國社會,因誤用物質(zhì)文明而產(chǎn)生嚴(yán)重流弊的一帖良藥了。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這部經(jīng)的名字有七個字,這七個字有通、有別。通,就是這一個“經(jīng)”字,這是一個通名,佛所說一切經(jīng)典的通名就叫“經(jīng)”。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十二章經(jīng)
內(nèi)容簡介 · · · · · ·
《四十二章經(jīng)》是我國最早譯出的佛教經(jīng)典,而且是一部含有較多早期佛教思想的佛經(jīng)。經(jīng)中主要闡明人生無常等佛教基本教義和講述修習(xí)佛道應(yīng)遠離諸欲、棄惡修善及注重心證等重要義理,且文字平易簡明,可視為修習(xí)佛教之入門書。
目錄 · · · · · ·
經(jīng)序
序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第二章 斷欲絕求
第三章 割愛去貪
第四章 善惡并明
第五章 轉(zhuǎn)重令輕
第六章 忍惡無嗔
第七章 惡還本身
第八章 塵唾自污
第九章 返本會道
第十章 喜施獲福
第十一章 施飯轉(zhuǎn)勝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
第十七章 明來暗謝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觀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獄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
第二十六章 天魔嬈佛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第三十章 欲火遠離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滅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
第三十五章 垢凈明存
第三十六章 展轉(zhuǎn)獲勝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滅
第三十九章 教誨無差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第四十二章 達世知幻
在理上說,是的,佛說的都是從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來的,都是真理。
然而信不信,就看個人意愿了。佛是老師,只是教授、分享、描述,不強迫。
【文摘恭錄】《佛陀的啟示》 依照佛教的看法,人類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他上面再沒有更高級的生靈或力量,可以裁決他的命運。
“人應(yīng)當(dāng)自作皈依,還有誰可以作他的皈依呢?”[注一]佛曾經(jīng)這樣說過。他訓(xùn)誡他的弟子們,當(dāng)自作皈依,切不可向任何人求皈依或援手。
[注二]他教導(dǎo)、鼓勵、激勸每一個人要發(fā)展自己,努力自求解脫;因為人的努力與才智,足可以自解纏縛。佛說:“工作須你們?nèi)プ觯驗槿鐏韀注三]只能教你們該走的路?!?/p>
[注四]我們把佛叫做“救主”,意思是說,他是發(fā)現(xiàn)以及指點我們解脫之道——涅盤——的人而已。這道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踐履的。
在這條責(zé)任自負的原則下,佛的弟子們是自由的。在《大般涅盤經(jīng)》中,佛說他從不想到約束僧伽(和合僧團)[注五],他也不要僧伽依賴他。
他說,在他的教誡中,絕無秘密法門。他緊握的拳中,并沒有隱藏著東西。
換言之,他一向沒有什么“袖中秘笈”。[注六] 佛準(zhǔn)許他的弟子們自由思想,這在宗教史中是向所未聞的。
這種自由是必要的,因為,根據(jù)佛的話,人類的解脫全賴個人對真理的自覺,而不是因為他順從神的意旨,行為端正,因此靠神或其他外力的恩典,而得到解脫以為酬傭。 佛有一次到憍薩羅國一個叫做羈舍子的小鎮(zhèn)去訪問,那鎮(zhèn)上居民的族姓是迦摩羅。
他們聽說佛來了,就去拜見他,向他說: “世尊,有些梵志和出家人來到羈舍子,他們只解說弘揚他們自己的教義,而蔑視、非難、排斥其他教義。然后又來了其他的梵志出家人,他們也同樣的只解說弘揚他們自己的教義,而蔑視、非難、排斥其他教義。
但是對我們來說,我們一直都懷疑而感到迷茫,不知道在這些可敬的梵志方外人中,到底誰說的是真實語,誰說的是妄語?!?于是,佛給了他們?nèi)绱说慕陶],在宗教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是的,迦摩羅人??!你們的懷疑、你們的迷茫是正當(dāng)?shù)模灰驗閷τ谝患梢傻氖拢菓?yīng)當(dāng)生起懷疑的。
迦摩羅人??!你們要注意不可被流言、傳說、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據(jù)宗教典籍,也不可單靠論理或推測,也不可單看事物的表象,也不可溺好由揣測而得的臆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為實,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們的導(dǎo)師?!饶α_人?。≈挥性谀阕约捍_知某事是不善、錯誤、邪惡的時候,你才可以革除他們。
而當(dāng)你自己確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時你再信受奉行?!?/p>
[注七] 佛所教的尚不只此。他告訴他的比丘們:弟子甚至須審察如來(佛)本身。
這樣,他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隨師尊的真正價值。[注八] 根據(jù)佛的教誨,疑是五蓋[注九]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不得如實見到真理,并能障礙一切進步。
疑卻不是一種罪惡,因為在佛教理沒有盲信這一條。事實上,佛教里根本就沒有其他宗教里所謂罪的觀念。
一切惡法的根本是無明與邪見。不可否認(rèn)的是: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堅定,就不可能有進步。
但同樣不可否認(rèn)的,在沒有確實明了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墒窍肭筮M步,就絕對必須祛除疑惑;而祛除疑惑,又必須確實明了。
叫人不懷疑,叫人必須要信,是沒有道理的。僅僅說一聲“我相信”,并不能表示你已有了知與見。
一個學(xué)生做數(shù)學(xué)題目的時候,到了某一階段,他不知道該怎么演算下去。這時他就生起疑慮和惶恐,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進步。
想進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須解除疑惑。解除疑惑的門徑很多,僅靠說一聲“我相信”或“我不懷疑”,并不能解決問題。
強迫自己去相信與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睿智。 佛為了祛疑解惑,素極熱切。
就在他圓寂前幾分鐘,他還數(shù)度要求他的弟子們,如果他們對他的教誡仍有所疑的話,應(yīng)向他提出問題,而不要到后來再后悔沒有把這些疑問搞清楚??墒撬牡茏觽兌紱]有出聲。
那時他所說的話極為感人。他說:“假使你們因為尊敬你們的師尊而不肯提出問題的話,甚至有一個人肯告訴他的朋友也好。”
(這意思就是說:他可以將所疑的告訴他的朋友,而由后者代替他向佛陀發(fā)問。)[注十] 佛不但準(zhǔn)許弟子們自由思考,他的寬大為懷,尤令研究佛教史的人吃驚。
有一次,在那爛陀城,佛接見了一位有名而富有的居士,名叫優(yōu)婆離。他是耆那教主尼乾若提子(摩訶毗羅[注十一])的在家弟子。
摩訶毗羅親自選派他去迎佛,和佛辯論有關(guān)業(yè)報理論方面的某些問題,想將佛擊敗,因為在這些問題上,佛的觀點與尼乾若提子有所不同。可是出乎意料之外,討論論的結(jié)果,優(yōu)婆離卻相信佛的觀點是對的,他老師的看法反而錯了。
所以,他就求佛收他做佛的在家弟子(優(yōu)婆塞)。但佛叫他不要急著作決定,要慎重考慮一番。
因為“像你這樣有名望的人,審慎考慮是要緊的?!碑?dāng)優(yōu)婆離再度表示他的愿望的時后,佛就要求他繼續(xù)恭敬供養(yǎng)他以前的宗教導(dǎo)師們,一如往昔。
[注十二] 在此,我們要加一句話,就是:這種富于同情、了解的精神,在今天不但應(yīng)當(dāng)適用于宗教方面,也適用于其他方面。 這種寬容與了解的精神,自始就是佛。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涂足油。
佛這種說法,就是教人不要執(zhí)著一切,你凡是有所執(zhí)著,就不能得到人空、法空。人空,把人也沒有了;法空,把法也沒有了。本來人也不空,法也沒有空,一般凡夫來看,這是有人、有法。你若是想證果,到圣人的果位,你必須要把這人也看空了,法也看空了,這樣人空、法空,人的執(zhí)也沒有了,法的執(zhí)也沒有了,這兩種執(zhí)著沒有了,就破這一切的執(zhí)著,得到一切的空理,所以人也空了,法也空了。你人若不空,不能證圣果;你法若不空,不能得到圣人的智慧'。
所以佛說這一段文,是教人把一切一切妄想執(zhí)著都要放下;你能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的自在;得到真正的自在,那也就是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得到真正的自由,你愿意活著,就活著;愿意死,就死。來去自由,行動自由,一切一切都得到自由了,這是真正的自由,不是皮毛上的自由。
我所知道就這兩個答案了 如果還有請補充 答案: 一,看看鹿鼎記 你就知道了 金庸的 小說 二,四十二章經(jīng):是東漢傳入中國的,是佛教理論合集。
四十二章經(jīng),是佛經(jīng),經(jīng)文很短,一共非四十二章節(jié)各章內(nèi)容大略如下︰(1)說出家沙門行道得果和四果的意義;(2)說沙門道法應(yīng)少欲知足;(3)說十善惡業(yè)和在家修五戒十善亦能得道;(4)說有過應(yīng)悔,改過滅罪,后會得道;(5)說以慈心對惡人;(6)說人以惡來反禍自身,如送禮不納還自持歸;(7)說惡人害賢者,如仰天而唾,又如逆風(fēng)以土坌人還污己身;(8)說博施福大;(9)說隨喜人施亦得福報;(10)較量施福何者最大;(11)說天下有五難;(12)說垢去明存,猶如磨鏡;(13)說行道者善,志與道合者大,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最明;(14)說心垢(三毒五蓋)盡,乃知生死所趣,諸佛國土道德所在;(15)說學(xué)道見諦,如持炬火入于暗室,其冥即滅;(16)說應(yīng)念道不應(yīng)稍忽;(17)說恒念無常則得道疾速;(18)念道得信根其福無量;(19)念四大無我;(20)華名危身,如香自燒。(21)財色如刀上蜜,貪之截舌;(22)妻子情欲,患甚于牢獄;(23)愛欲莫甚于色;(24)愛欲之于人,如逆風(fēng)執(zhí)炬有燒手患;(25)佛訶玉女如革囊眾穢;(26)為道不為情欲所惑,保其得道,如水中木順流入海;(27)意不可與色會合;(28)無視女人,見之當(dāng)如蓮花不為泥污;(29)人為道去情欲,當(dāng)如草避火;(30)說止息淫欲當(dāng)先斷心;(31)說無愛即無憂,無憂即無畏;(32)堅持精進,欲滅得道;(33)說學(xué)道調(diào)心,應(yīng)如調(diào)琴弦緩急得中;(34)說學(xué)道應(yīng)漸漸去垢,如鍛鐵;(35)說人不為道,生老病死其苦無量;(36)說人離三惡道乃至信三寶值佛世等八種難得;(37)說為道須念人命在呼吸間;(38)說離佛雖遠,念戒必得道;(39)說佛經(jīng)如蜜,中邊皆甜,行者得道;(40)說為道須拔愛欲根,如摘懸珠,終有盡時;(41)說沙門行道,當(dāng)如牛負重行于泥中,急求出離;(42)輕視富貴如過客,視金玉如礫石。
四十二章經(jīng)“第四章”內(nèi)容:第四章 善惡并明佛言。
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
何等為十。身三。
口四。意三。
身三者。殺。
盜。淫。
口四者。兩舌。
惡口。妄言。
綺語。意三者。
嫉。恚。
疑。如是十事。
不順圣道。名十惡行。
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全文如下: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 后漢迦葉摩騰 竺法蘭同譯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
離欲寂靜。是最為勝。
住大禪定。降諸魔道。
于鹿野苑中。轉(zhuǎn)四諦法輪。
度[忄喬]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復(fù)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
世尊教敕。一一開悟。
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佛言。辭親出家。
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
進止清凈。為四真道行。
成阿羅漢。阿羅漢者。
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
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
阿那含者。壽終靈神。
上十九天。證阿羅漢。
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
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
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
愛欲斷者。如四肢斷。
不復(fù)用之。 佛言。
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
識自心源。達佛深理。
悟無為法。內(nèi)無所得。
外無所求。心不系道。
亦不結(jié)業(yè)。無念無作。
非修非證。不歷諸位。
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佛言。剃除須發(fā)。
而為沙門。受道法者。
去世資財。乞求取足。
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
愛與欲也。 佛言。
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
何等為十。身三。
口四。意三。
身三者。殺。
盜。淫。
口四者。兩舌。
惡口。妄言。
綺語。意三者。
嫉。恚。
疑。如是十事。
不順圣道。名十惡行。
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眾過。
而不自悔。頓息其心。
罪來赴身。如水歸海。
漸成深廣。若人有過。
自解知非。改惡行善。
罪自消滅。如病得汗。
漸有痊損耳。 佛言。
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
汝自禁息。當(dāng)無鎮(zhèn)責(zé)。
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
行大仁慈。故致罵佛。
佛默不對。罵止。
問曰。子以禮從人。
其人不納。禮歸子乎。
對曰。歸矣。
佛言。今子罵我。
我今不納。子自持禍。
歸子身矣。猶響應(yīng)聲。
影之隨形。終無免離。
慎勿為惡。 佛言。
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
唾不至天。還從己墮。
逆風(fēng)揚塵。塵不至彼。
還坌己身。賢不可毀。
禍必滅己。 佛言。
博聞愛道。道必難會。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睹人施道。
助之歡善。得福甚大。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shù)百千人。
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飯惡人百。
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
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
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
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
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
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
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
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
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佛言。
人有二十難。 貧窮布施難。
豪貴學(xué)道難。棄命必死難。
得睹佛經(jīng)難。 生值佛世難。
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
被辱不鎮(zhèn)難。 有劫不臨難。
觸事無心難。廣學(xué)博究難。
除滅我慢難。 不輕未學(xué)難。
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
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xué)道難。
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
善解方便難。 沙門問佛。
以何因緣。得知宿命。
會其至道。佛言。
凈心守志??蓵恋馈?/p>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斷欲無求。當(dāng)?shù)盟廾?/p>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
何者最大。佛言。
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佛言。
忍辱多力。不懷惡故。
兼加安健。忍者無惡。
必為人尊。心垢滅盡。
凈無瑕穢。是為最明。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
十方所有。無有不見。
無有不聞。得一切智。
可謂明矣。 佛言。
大懷愛欲。不見道者。
譬如澄水。致手?jǐn)囍?/p>
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
故不見道。汝等沙門。
當(dāng)舍愛欲。愛欲垢盡。
道可見矣。 佛言。
夫見道者。譬如持炬。
入冥室中。其冥即滅。
而明獨存。學(xué)道見諦。
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
行無行行。言無言言。
修無修修。會者近爾。
迷者遠乎。言語道斷。
非物所拘。差之毫厘。
失之須臾。 佛言。
觀天地。念非常。
觀世界。念非常。
觀靈覺。即菩提。
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佛言。當(dāng)今身中四大。
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佛言。人隨情欲。
求于聲名。聲名顯著。
身已故矣。貪世常名。
而不學(xué)道。枉功勞形。
譬如燒香。雖人聞香。
香之燼矣。危身之火。
而在其后。 佛言。
財色于人。人之不舍。
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
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
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
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
豈憚驅(qū)馳。雖有虎口之患。
心存甘伏。投泥自溺。
故曰凡夫。透得此門。
出塵羅漢。 佛言。
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
其大無外。賴有一矣。
若使二同。普天之人。
無能為道者矣。 佛言。
愛欲之人。猶如執(zhí)炬。
逆風(fēng)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天神獻玉女于佛。欲壞佛意。
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
去。吾不用。
天神愈敬。因問道意。
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佛言。夫為道者。
猶木在水。尋流而行。
不觸兩岸。不為人取。
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
亦不腐敗。吾保此木。
決定。
四十二章經(jīng)》,一卷,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共譯。
是我國最早翻譯的佛教經(jīng)典。 據(jù)《高僧傳》卷一載,迦葉摩騰,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經(jīng)。
竺法蘭,中天竺人,諷誦經(jīng)典數(shù)萬章,為天竺學(xué)者之師。東漢明帝夜夢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請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到中國。
二人居于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同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經(jīng)典──《四十二章經(jīng)》。 全經(jīng)共計四十二章,故稱《四十二章經(jīng)》。
內(nèi)容簡短扼要,最長者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經(jīng)中對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只作簡要說明,而重點在闡述沙門之證果、善惡諸業(yè)、心證、遠離諸欲、人命無常等教義,并明示出家學(xué)道之要。
其說理方式,平易簡明,是佛教的入門書。 關(guān)于本經(jīng)譯出之緣由,有數(shù)種異說,不過歷代經(jīng)錄都認(rèn)為是迦葉摩騰及竺法蘭于我國譯出。
本經(jīng)序分記載世尊成道說法的前后事跡。正宗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四十一章。
前三章是三乘共教行果,以了脫生死為本。第四章至第八章是五乘善惡通義,說明世間、出世間善惡因果。
第九章至第三十八章是大乘不共法,說明大乘不共行,并包括六度萬行。如第十章至第十二章為布施度,第十三、十四章為持戒度,第十五章為忍辱度,第十六章為禪定度,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六章為般若度,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六章為精進度。
第三十九章至第四十一章總明教、理、行,說明是教當(dāng)信,是理當(dāng)解,是行當(dāng)修。 各章大意如下: 第一章:出家證果。
出家有三: 一、辭親,出世俗家。 二、悟道,出五蘊家。
三、證果,出三界家。 第二章:修出家行。
沙門以斷欲去愛,悟無為法為最。 第三章:割愛去貪。
說明沙門行是去財(去世間資財)、色(出家)、名(乞求取足)、食(日中一食)、睡(樹下一宿)五欲。 第四章:善惡并明。
說明十善十惡的內(nèi)容。 第五章:轉(zhuǎn)重令輕。
教人懺悔改過,罪自消滅。 第六章:忍惡無瞋。
第七章:惡還本身。佛以“不受禮”譬喻為惡者終當(dāng)自受,誡人勿為惡。
第八章:塵唾自污。害賢招報,如唾天揚塵,反自污坌。
第九章:返本會道。世智辯聰,徒增我慢,道必難會;必須以堅定的信心體道,才能成就一切智。
第十章:喜施獲福。以“一炬之火分千炬”,譬喻見人行施隨喜的功德。
第十一章:施飯轉(zhuǎn)勝。開示行施時,“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列舉人有二十難,說明修道的障礙。
第十三章:問道宿命。心凈無欲,真智顯露,曠劫之事,一念皆知。
第十四章:請問善大。行道守真為善,志與道合為大。
第十五章:請問力明。忍辱多力,必為人尊。
忍辱心垢滅盡,是為最明。 第十六章:舍愛得道。
以“水”譬喻人心的澄濁及見道的方法。 第十七章:明來暗謝。
以“持炬入暗室”譬喻行者見道。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
闡述第一義諦是言語道斷,不為物拘。 第十九章:假真并觀。
覺悟天地、世界一切無常,明識靈覺之性,速能得道。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
說明無我如幻。 第二十一章:名聲喪本。
以“燒香”譬喻有情迷真逐妄,終至喪身。 第二十二章:財色招苦。
以“刀上舐蜜”譬喻不舍財色的禍害。 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獄。
說明妻子的禍患遠超于牢獄。 第二十四章:色欲障道。
色欲于諸欲中為害最烈,所以說其大無外。 第二十五章:欲火燒身。
以“執(zhí)炬逆風(fēng)而行”說明愛欲的禍患。 第二十六章:天魔嬈佛。
敘述佛退魔嬈。 第二十七章:無著得道。
以“木頭尋流而行”譬喻行者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必定得道。 第二十八章:意馬莫縱。
告誡弟子,莫與色會。 第二十九章:正觀敵色。
正念觀察眾生: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 第三十章:欲火遠離。
以“披干草遇火”譬喻修道者須遠離欲火。 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
舉“迦葉佛偈”說明修行人斷心的重要。 第三十二章:我空怖滅。
謂人若能離愛,則憂怖自除。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
學(xué)道如同一人與萬人作戰(zhàn),必須精進勇猛,才能得道。 第三十四章:處中得道。
比喻學(xué)道如彈琴,必須緩急適中,才能得道。 第三十五章:垢凈明存。
以“鍛鐵去滓”譬喻修道人必須去除心垢,道行才能清凈。 第三十六章:展轉(zhuǎn)獲勝。
明示證得佛果,圓滿菩提是十分難行。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
闡明持戒近佛,違戒遠佛。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滅。
以問答闡明人命在呼吸之間。 第三十九章:教海無差。
以“食蜜”譬喻信受佛陀的教法。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
說明修行以心道為主。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
以“牛負重行淤泥”比喻行道的人要直心念道,才能出離苦海。 第四十二章:達世知行。
本章總結(jié)全經(jīng),說明佛陀以智慧觀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有劫不臨難不對,是“有勢不臨”
佛說,人有二十種事很難辦到。貧窮的時候做布施很難,富有尊貴時去學(xué)道很難,明知會死,卻義無返顧地舍棄生命,這很難。能閱讀到佛經(jīng)很難,我們短暫的生命能遇到佛出世,這很難。對外界不貪戀,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這很難。見到美好的事物不貪求,這很難。被侮辱不嗔恨,這很難。不倚仗自己的勢力,不趨炎附勢,這很難。無論遇到什么事情,心不執(zhí)著,這很難。學(xué)問圓滿很難。滅除自己的驕慢心,這很難。自己有學(xué)問或技能,不輕視沒有相關(guān)知識的人,很難。以平等心對待一切人與事,很難。善護口業(yè),口不說別人的是非,很難。遇到真正的助你解脫的導(dǎo)師,很難。能真正的認(rèn)識到自己的本性,修習(xí)解脫正道,這很難。能根據(jù)眾生的根基而度脫眾生,這很難。能保持內(nèi)心的寂靜,不被外物所動,這很難。懷著慈悲的心,用種種方便利益眾生,這很難。
比丘問佛:是什么因緣,可以知道宿世命運,可以得到究竟的解脫。佛說:清凈內(nèi)心,堅守志向,就可以達到解脫。比如磨鏡,污垢盡去光明就會顯現(xiàn)。斷球自己的欲望,無所追求,就會了知宿命。比丘問佛:什么可稱為善,什么最大?佛說:如法修行,守住本心是為善,志在解脫是為大。沙門問佛:什么力量大,什么最明覺?佛說:忍辱力量大,是因為不懷惡心的原因,并且安穩(wěn)。忍辱的人沒有惡意,必定會被人們尊敬,除盡內(nèi)心的塵垢,清凈無穢,就是最明。沒有天地,被今天所纏縛。十方世界的一切,無所不見,無所不知,無所不聞,具足一切智慧,就是明覺。
佛說:人有很多過錯,卻不思悔改。稍微放縱自己的心,就會有罪過上身。就像水匯入大海,逐漸變得深廣。如果人有過錯,自己知道錯了,改惡行善,罪業(yè)就會消滅。就像生病之后出了汗,就代表疾病漸漸好了。
佛說:惡人聞善,就會來擾亂。你應(yīng)該控制住自己,不要責(zé)罰他,那個作惡的人,自己的惡行就會懲罰他。
佛說:有人聽說我行正道,對眾生行大仁慈,就誹謗佛,佛默然不回應(yīng)。誹謗聲就停止了。佛問道:你送禮物給人,那個人不接受,禮物不是不歸你?有人回答說:是歸我。佛說:現(xiàn)在有人罵我,我現(xiàn)在不接受,那個人獨自遭受禍患。就是歸自身了。就像聲音的回聲,影子隨行身體,不可脫離。所以一定要謹(jǐn)慎,不要造惡。
佛說:惡人害賢人。就像抬頭向天吐痰,痰不會到天上去,必定還會掉向吐痰人自己;逆著風(fēng)揚塵沙,塵沙不會到別的地方去,還會撲到自己身上。圣賢不可傷害,否則災(zāi)禍就會毀滅自己。
再看看哪地方不明白?
現(xiàn)把《四十二章經(jīng)》的各章內(nèi)容簡介如下:第一章是說出家沙門行道和四果的意義;第二章是說沙門道法應(yīng)該少欲知足;第三章是說在家男女能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戒條,也能得道;第四章是說犯有過錯就應(yīng)悔改,改正了錯誤之后也能得道;第五章是說要用好心腸對待惡人;第六章是說人作惡會禍及自身,就像送禮別人不收只好拿回;第七章是說惡人害賢人,就像仰天吐唾沫,天不會被他的唾沫弄臟,而唾沫掉下來正好落在自己頭上,又像迎風(fēng)揚塵土,最終弄臟的是自己的身體;第八章是說施舍得多福氣就大;第九章是說隨喜人施也得福報;第十章是說較量施福何者最大;第十一章是說世界有五難;第十二章是說污穢的東西去掉后就會干凈,就像擦鏡子一樣,鏡子上的臟東西抹掉后,就變得明亮;第十三章是說行道者善,志與道合者大,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最明;第十四章是說心垢(三毒五蓋)盡,乃知生死所趣,諸佛國土道德所在;第十五章是說學(xué)道見諦,就像持著火炬進入暗室,黑暗就立即消失;第十六章是說應(yīng)念道不應(yīng)稍息;第十七章是說恒念無常則得道疾速;第十八章是說念道得信根其福無量;第十九章是說念四大無我;第二十章是說華名危身,如香自燒;第二十一章是說貪求財色,就像舔刀刃上的蜜糖,很可能會割破舌頭;第二十二章是說妻子情欲,患甚于牢獄;第二十三章是說愛欲莫甚于色;第二十四章是說愛欲之于人,就像迎風(fēng)持火炬有燒手的禍患;第二十五章是說佛訶玉女如革囊眾穢;第二十六章是說修道不要被七情六欲所誘惑,保其得道,就像一根木頭順流而下,不碰撞兩岸,就會順利地流到大海;第二十七章是說意不可與色會合;第二十八章是說無視女人,見之當(dāng)如蓮花不為泥污;第二十九章是說人為道去情欲,當(dāng)如草避火;第三十章是說止息淫欲當(dāng)先斷心;第三十一章是說無愛即無憂,無憂即無畏;第三十二章是說堅持精進,欲滅得道;第三十三章是說學(xué)道調(diào)心,就像調(diào)弦緩急得中;第三十四章是說學(xué)道應(yīng)漸漸去垢,就像鍛鐵;第三十五章是說人不為道,生、老、病、死其苦無量;第三十六章是說人離三惡道乃至信三寶值佛世等八種難得;第三十七章是說為道須念人命在呼吸間;第三十八章是說離佛雖遠,念戒必得道;第三十九章是說佛經(jīng)如蜜,中邊皆甜,行者得道;第四十章是說為道須拔愛欲恨,就像摘懸殊,終有盡時;第四十一章是說沙門行道,當(dāng)如牛負重行于泥中急求出離;第四十二章是說輕視富貴如過客,視金石如礫石。
全經(jīng)文字雖然很短,但敘述卻生動活潑,特別是妙用各種比喻,娓娓道來,頗具說服力。 一出家證果章 二達理崇道章 三割愛取足章 四轉(zhuǎn)惡成善章 五改過滅罪章 佛言。
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
罪來赴身。如水歸海。
漸成深廣。若人有過。
自解知非。改惡行善。
罪自消滅。如病得汗?jié)u有痊損耳。
六忍惡無瞋章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撓亂者。
汝自禁息。當(dāng)無嗔責(zé)。
彼來惡者而自惡之。福德之氣常在此也。
七呵佛招禍章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
行大仁慈。故致罵佛。
佛默不對罵止。 問曰。
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
禮歸子乎。對曰歸矣。
佛言。今子罵我。
我亦不納。子自持禍。
歸子身矣。猶響應(yīng)聲。
影之隨形。終無免離。
慎勿為惡。 八害賢滅已章 佛言。
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
哇不污天還從己墮。逆風(fēng)飏塵。
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
禍必滅己。 九守志會道章 佛言。
博聞愛道。道必難會。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十助施得福章 佛言。睹人施道。
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shù)千百人各以炬來。
分取火去熟食除冥。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 十一舉田較勝章 佛言。
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
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
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
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十二尊親顯孝章 佛言。
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
二親最神也。 十三詳難勉行章 佛言。
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
豪貴學(xué)道難。棄命必死難。
得睹佛經(jīng)難。生值佛世難。
忍色離欲難。見好不求難。
有勢不臨難。被辱不瞋難。
觸事無心難。廣學(xué)博究難。
不輕未學(xué)難。除滅我慢難。
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
會善知識難。見性學(xué)道難。
隨化度人難。對境不動難。
善解方便難。 十四守導(dǎo)凈命章 沙門問佛。
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
佛言。凈心守志可會至道。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斷欲無求。當(dāng)?shù)盟廾?/p>
十五行善志大章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
何者最大。佛言。
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十六忍力心明章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佛言。
忍辱多力。不懷惡故。
兼加安健。忍者無惡。
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污無瑕穢。
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
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
可謂明矣。 十七澄濁見道章 佛言。
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jǐn)堉?/p>
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
故不見道。汝等沙門。
當(dāng)舍愛欲。愛欲垢盡。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9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