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的考查角度、試題模式都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新課程理念下,試題開始由基礎知識為主、能力考查為輔的模式向注重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的模式轉變。應該說,這樣的轉變符合新課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要求。
那么,在新高考的形勢下,我們應如何應對新的轉變呢?俗話說“萬變不離其中”,只要我們在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意總結試題類型,掌握基本的答題技巧和方法 ,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由此可見基礎知識的復習在整個高三教學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
那么在教學中怎樣落實好基礎知識呢?一 依據考綱,明確目標. 《考試說明》強調的能力要求,第一條就是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話就是考察是否記全、記牢、記準了歷史《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歷史知識。
從新課程新高考來看,雖然一再強調考察能力,而準確記憶性的基礎知識的分數比重仍是相當可觀。我們知道,高考中無論選擇題還是問答題、材料分析題都是運用已知的知識解決未知問題的綜合性較強的題型,雖然我們仍很難清楚劃分基礎知識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數有幾多,但不掌握相關的歷史基礎知識,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題興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視能力訓練、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強調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防止矯枉過正,無疑是當前歷史復習中特別值得認真反思的重要問題。
《考試說明》是高考復習最重要的依據,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教師要指導學生清楚歷史考試說明中歷史知識的考察范圍,并注意形成學科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將大量的時間用在基礎知識落實上。按照<>的考查要求,考試范圍包括必修一、二、三和選修, <>列出了多少個一級子目、多少個二級子目、多少個三級子目,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些條目爛熟于心,明確它們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全面、系統(tǒng)復習基礎知識,為學生取得好成績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 緊扣課本,夯實基礎從新高考試題看,凸現了對歷史基本概念、史實以及教材中重點部分的考查。重視“雙基”,注重對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復習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夯實基礎是提高能力的關鍵。準確、系統(tǒng)地掌握教材知識(章節(jié)知識)是備考復習的基礎。
(1)導言:搭建了知識結構框架,并給具體的史實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一個定位(定性),屬宏觀知識,對學生們形成歷史結構框架極為有利,可以要求學生多加了解;(2)課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體內容,其中大字是復習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學生“記”,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如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過、影響幾大段的復雜內容,學生靠死記硬背效率低下。
這就需要化復雜為簡單,通過信息的加工重組,提取記憶要素??梢越梃b語文科的學習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點詞(動詞或名詞),簡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可結合數學的“集合”概念,對各條信息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分析重組,形成明確的知識框架,便于系統(tǒng)掌握。
其次,理解要深。要區(qū)分歷史事件的表面現象和本質內涵,特別要告訴學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
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補充,它更具體、詳實,可視情況掌握。(3)地圖、圖片和文獻資料是復習的重要內容。
教材中的歷史地圖、情景圖、圖表、漫畫等,要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圖講史,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建立緊密的圖文關系,而后再挖掘圖中的隱性知識等,從而掌握有關的基礎知識。
只有這樣才能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才能夯實基礎。三 架構體系,提升能力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
到了高三,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壞之關鍵就取決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架構歷史基礎知識的網絡體系就是形成系統(tǒng)知識體系的第一步。
有些同學認為自我架構歷史知識體系太費時間,其實這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因為整理知識體系雖頗費時日,但可以縮短以后每次復習的時間,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對課本知識的橫、縱向聯(lián)系更為清晰;同時隨知識網絡體系在不斷地深入整理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地深化和加強,這實際上就是在逐步擺脫過去的那種煩瑣的記憶過程,同時也達到了掌握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雙贏。
可見,教師應在高三一開始就要指導學生自己對課本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整個高三一年只要四個步驟培養(yǎng)就可以完成歷史的深化復習了,即:第一步構建以目錄、章節(jié)標題、課本黑體字為主線的知識網絡體系。通過整理和開發(fā)目錄、章節(jié)上的標題、課本黑體字架構成簡要的初步的歷史知識體系,以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
課本的目錄、章節(jié)標題和黑體字往往是被大家都忽視的,實際上這些都是課本的“綱”(骨架),對這些“綱”的綜合、歸納,就能形成清晰的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等等。第二步運用課本知識架構橫向與縱向聯(lián)系的知識網絡體系。
在橫向聯(lián)系上,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qū)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并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在縱向聯(lián)系上,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所屬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lián)系。
一、首先,同學們一定要培養(yǎng)對歷史學科的興趣愛好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自覺學習的先導。
有歷史興趣的同學不必說,缺乏歷史學習興趣的同學,該怎樣培養(yǎng)興趣呢?明確學習目的是根本。今天的高中學習是為今后讀大學做準備的,而上大學是要經過選拔性考試的。
高考競爭是殘酷的,要想不被淘汰,高考要考的科目你都得認真學習,都應當有興趣。 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習歷史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積累的過程,決非一時一段的努力所能達到的。
初中歷史教材注重史實,形象而生動,而高中教材則注重理論概念,較為抽象。因此,只有注重學習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適應高考形勢的要求。
在學習方法上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預習是首要環(huán)節(jié)。
課前預習有助于課中針對性地學習,突破重點難點,大大提高學習效率。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
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對照注釋或例題,參考課后練習題。
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lián)系有關知識,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準備。
課前預習中如果發(fā)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并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
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來看待。
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
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上課認真聽講是關鍵。
課中聽講要認真、要始終有激情。如果上課不認真聽講,指望下課后再復習,這是本末倒置的,也是行不通的,因為一天中能被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僅僅晚自習第一節(jié)課。
為了保證課堂效率,在時間上每節(jié)課應著重抓住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一節(jié)課的開始。預備鐘一響,就應迅速進教室,做好準備工作以便迅速進入聽講角色。
二是一節(jié)課的后半部分。這時人已較困,注意力難以繼續(xù)集中,希望同學們自我暗示,提醒自己保持注意力。
上初中我們在學習語數外時是有筆記的,可是歷史等科目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筆記,日久養(yǎng)成了學習歷史不記筆記的壞習慣。作筆記能培養(yǎng)思維的嚴謹性,同時也是一次對知識的理解記憶過程,十分重要。
思考和質疑是搞好學習的關鍵。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薄百|疑”是開啟創(chuàng)新之門的鑰匙。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蔽覀兊膶W生面子觀很重,不愿質疑,這是學習的一大礙。
課后反復復習是保證。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原理,新知識在初期是最易遺忘的,此后就逐漸難以忘記。
所以課后要及時復習。復習分為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
不同的復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復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復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
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復習,牢固掌握。 階段復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
對單元、章節(jié)知識的復習鞏固,復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lián)系,融會貫通,在階段復習時注意養(yǎng)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復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復習鞏固,因此復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復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
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復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復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化死為活巧記憶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
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lián)想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比毡居洃泴W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p>
如何記憶?除了理解記憶外,歷史有很多具體知識點是無法通過理解來記憶的,如某一時期的科技成就、同一時期幾個思想家的思想等等,這些實際上是些“死”知識。這些“死”知識可以通過下面方法來巧記。
對于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 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fā)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 特征記憶法:對于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后,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征。
(3) 規(guī)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 隔年記憶法:將發(fā)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guī)律的歷史事件。
第一輪復習的時候:一定要仔仔細細的看書,不放過每個細節(jié),然后安時間列出歷史結構圖,這一輪是注重基礎知識的。找一些針對基礎知識的題做,切記不要做難題,這輪復習完后要達到書本上的知識清晰,準確,有結構,不能還是半瓶子醋逛蕩。
第二輪復習:這是因為你的基礎知識已經比較扎實了,所以在看書時要列出專題結構圖,例如常用的按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改革等的專題來列,再加上第一輪復習時的時間結構圖,一縱一橫,可是你的歷史知識更緊湊,立體,清晰,不易遺漏知識點,尤其是第二輪復習是列出的結構圖非常有利于以后做題,例如材料解析題中常出現幾個不同的改革材料,然后題目是對這幾個改革進行比較,這事就會用到二輪復習的內容,這也提示你要注重“比較歷史”復習,對有一定聯(lián)系的歷史內容進行比較后,可以是知識記憶的更牢固,更清晰,答題時能猜出知道考點,做到“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
第三輪復習:主要是做題,因為此時已臨近高考,多做題盡可能多的找出自己的漏洞在哪里,及時進行補救,做完題時再次回歸課本,此時就著重看你掌握不好的知識了,不要再全看了,因為那樣會耽誤時間。
注意:陪你更是做題一定不要背答案,自己做完題是要與參考答案進行比較,看看有哪里多答了,有哪里少答了,參考答案為什么這樣安排,有沒有你沒看出的答題信息,要學會從題目中分答案,不懂得再問老師,注重分析過程,也就是注重思考方法,學會“漁”!而不是只吃“魚”。最后祝中記憶自己沒打出的那部分答案即可。
這只是我一個過來人的俾建,我也剛高中畢業(yè)一年,希望能給點啟發(fā)!為你加油!
說一下我自己的經驗:1、我覺得學習歷史,興趣很重要(當然也不一定是非要那種沉迷史書的癡迷興趣),只要你不要把歷史中那些有關年份、人名、事件等的知識點想成只是單調的文字就行,而是抱著一種了解史實,讀故事的心態(tài)去復習。
畢竟高三復習的那些知識,之前我們都已經是學習過N多遍的了,如果你還是一次一次重復麻木地照著課本去念、去背,我相信不會有多少效果。2、還有就是在復習過程中可以試著用聯(lián)想記憶去學習,譬如1840年開始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它的起因是由于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而接下來在戰(zhàn)爭中又涌現了哪些名族英雄,最后的結果是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它的歷史意義又有哪些。
這樣順著理下來就比較好記了,當然你也可以試著去尋找一些有助于你自己記憶的聯(lián)想方式來記,只要你嘗試著去記一下,就會發(fā)現用這樣的方法記下來的東西會很牢固,比那些什么三輪復習、二輪復習法強多了。
3、最后一點就是要對自己有信心,用輕松的心態(tài)去復習歷史(即使做不到,也努力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說一些題外話,我也是剛告別高考不久,現在都還挺感慨那時的日子的,記得那時我對歷史也不怎么怕,就是抱著感興趣的心態(tài)去學,上課也沒聽老師怎么講課,用自己的方法學習后,每次成績都還是不錯的,在班里能排到前三名吧)。
歷史吧!我自己曾學歷史專業(yè)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適合你否。
歷史嘛,多背是應該的,但要有技巧,平時要將知識點歸納起來,列成樹狀圖,先背好主干知識,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時間就要看書,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憶起當天所背過的內容,回憶不起的第二天就馬上看書。
不過一定不要死記硬背,否則你就一定會討厭歷史的.因為死記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費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張時間,也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二是記不準,易混淆,張冠李戴,錯記漏記,把觀念或原理弄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
三是記不牢,容易忘,費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記住的東西,沒有多長時間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歷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切忌死記硬背。
歷史本人小有心得,100分的卷子都是95以上,高考時也差不多是這個數,所以小有發(fā)言權。
對于歷史來講,事情發(fā)生的時代很重要,這個時代的生產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生產關系了,在生產關系這一大范疇下要講求君主的政策,是否開明,社會普遍生產力,對外開放程度,對外政策等,一般歷史出題無非就是什么時候有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與生產力對應的使用工具,而另一部分題則是考察你對當時政策和國內國際環(huán)境的理解了解程度了,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可以買一本有大事年表的書,好好看幾遍,你會發(fā)現,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產力狀況會對某些事情造成必然影響,所謂有果必有因,一件事情就是下一件事情的起因之一,這是縱向的看一下,之后看每一個時代世界上各個國家都發(fā)生了什么事,就是橫向的分析了,因為在大航海時代以后世界上各個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漸漸加強,所以基本上發(fā)生的事情就有因果聯(lián)系,不是背景就是原因,所以多融會貫通幾遍就好了,根本不用背,大量的練習題雖然不推薦,但是對某些人很必要,題可以加深記憶的,只要你認為有必要就好;還有請不要對歷史產生排斥感,這樣會使你無法很好的融匯,到時效果會不好的。如果有什么問題可以在問我,我會盡快為你解答的,希望你能在歷史上取得好的成績。
一輪復習,要跟緊老師的復習計劃掌握基礎知識,尤其是分析了解歷史大事件的時代背景、過程、影響。每次測驗后,找到不足的地方并彌補。
二輪復習,參照高考歷史大綱,鞏固知識,最重要的是熟悉脈絡,融會貫通。如看著目錄,能聯(lián)想到其詳細內容。合上書,知道這本書的線索。
最后,查漏補缺。
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不但要熟悉書本知識,更要能在做題時調動所學知識,將知識轉化為分數。如在做題中,對時間要很敏感,立刻限定范圍,排除不可能選項或確定歷史事件。 所以,每次大考后,要學會總結反思,加強自己薄弱的題目。
不妨與同學合作,如課后相互提問。也要關注時事熱點,關注現實,提高觀察敏銳度,對歷史、政治、語文科都有幫助。
高三歷史學習方法談 第一部分 :學會學習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一個不容否認的常識是,學習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學。因此,作為學生,一定要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不要一味依賴教師,而應該在教師的“教”中主動構建自己的“學”,取人所常,為己所用。
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等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預習是首要環(huán)節(jié)。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
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
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上課的時候,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fā)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要記課堂筆記,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后探討。 三、課后要進行及時的復習。
(一)、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 要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于50分鐘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宜安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一般來說,在每天固定的復習時間里,對中國古代史、中外近現代史都要有明確的量的規(guī)定,具體辦法如下: 1.確定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對教材的復習遍次,再根據每冊教材內容的多少確定每天對五本教材的復習量(即每天復習多少頁)。 2.針對中國古代史內容相對較少,而中外近現代史的內容較多且理論性較強的特點;在固定的50分鐘時間里,安排中國古代史的復習時間可用10分鐘,另兩本教材各用20分鐘,再根據每天所規(guī)定每本教材的復習時間、所要復習的量來確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復習多少頁。
3.在《中外近現代史》上冊復習完后,再復習下冊,每天所用時間、復習量、方法與上冊相同。但此時《中國古代史》已經復習了一遍,是否還要接著再復習?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中國古代史》的史實記憶相對較多,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側重于理解,因此中國古代史的復習遍次應多—些,且每天分配的時間只有10分鐘,要記住并理解其內容也應多看。 (二)、每一遍復習都要有側重點 教學中我們常聽到有些學生反映:我已經將教材看了好幾遍,但還是記不住;有些同學認為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內容,感到很枯燥。
固然,時間是記憶的保證,但記憶效果的高低與投入的時間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記憶而言,以理解為前提的記憶效果比單純的記憶要好;為此,要掌握知識應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復習不能簡單地循環(huán)往復,要有側重點、針對性;這樣可使復習以及對知識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最終達到理解并記住的效果。
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遍復習以教材內容為主,包括教材標題、大小子目及具體的內容,做到事無大小、輕重,均一一過目,理清各標題之間的關系。目錄是知識的框架,只有把握了歷史框架,才能將零碎、非有序的具體知識點歸屬弄清楚。
另外,每天看完規(guī)定的內容后,臨睡前應將白天復習過的內容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不要求將所有的內容都回憶出來(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將當天復習過的大小標題及彼此間的關系回憶出來,這樣既能鞏固主干知識,又不至于因精力過于集中而使大腦興奮影響睡眠。 第二遍復習以理清歷史線索并進行知識拓展為重點。
從目前高考試卷看,歷史學科的試題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強調對歷史發(fā)展沿革(即歷史基本線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及創(chuàng)新能力。選擇題一般是對同類知識進行設問。
在考查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時,命題者往往會提供一個陌生的背景材料,再從歷史學科的角度設計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這類試題大都涉及學科間的知識滲透。復習時要注重對歷史發(fā)展基本線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進行學科間的知識滲透,然而學生因能力所限,復習時很難深化與拓展。
第二遍復習以解決上述問題為主,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復習的重點放在歷史事件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錄、標題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采用回憶法進行(即在翻開教材前,先努力回憶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標題以及每個標題下所講的重要事件、這些事件的聯(lián)系如何),回憶不出來再翻開教材,這樣既抓住了主干知識,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知識框架的理解。 2.若覺得正在復習的內容與已復習過的內容相似時,應立即去回憶與此相似的內容是什么。
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業(yè)就應聯(lián)想到宋朝、元朝手工業(yè)發(fā)展情況,看到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便應想到教材中其他相關的內容,通過這種有意識的串聯(lián)式回憶,逐步把握歷史的基本線索,形成有序的知識結構。 3.注意知識的延伸與拓展。
延伸與拓展的知識主要是教師補充的知識。教學中,教師會經常就某個具體知識點,給學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觀點或進行一些學科滲透。
如從歷史、地理、政治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