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用得適當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辭效果,顯得既典雅風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語言更加精練,言簡意賅,辭近旨遠。運用典故是借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愿望或情感。
具體有以下作用:
1、用典可以強化論點,利用經(jīng)典的例子可以強化我們的論點,增加我們的說服力。
2、用典還可以豐富我們的為文章內(nèi)容增加我們的閱讀體驗,不至于那么簡單枯燥。
3、用典還可以更加凸顯出我們的論點,明確我們的論證中心。幫助我們圍繞中心論點。
4、用典故還可以借古喻今,把一些不能直說的話可以放在典故的故事當中引出來。
5、用典故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抒發(fā)內(nèi)心的心情。表達自己的志向。相當于就是用典故中的人物來作為自己的榜樣和學習的對象。用不同典故可以寫出不同的心情,有一些成功的典故,可以描述自己內(nèi)心的愉悅和開心。一些失敗的典故可以抒發(fā)內(nèi)心的壯志未酬和失落的心情。
擴展資料:
用典是漢語詞語,意思是用事,是一種寫作手法,多見于詩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和思想。引用典故。
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zhuǎn)道出作者之心聲,即所謂“據(jù)事以類義”也。如前“命意”章中蘇東坡之詩,即借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典故,委婉表達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難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用典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guān)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p>
典故依據(jù)《詞?!方忉專?/p>
1、典制和掌故;
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這樣看來,典故的釋義要比掌故來得寬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間化、俚俗化、口語化,與逸聞、佚事往往成雙出對;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句。因此,它更書面化、正規(guī)化,是正統(tǒng)文學的一個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為野史,典故則像是正史。事實上,我們習慣把古文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稱之為典故,而把一些積古的老人口頭所述的話,統(tǒng)括為掌故,當然這個掌故與長于世故有別。此外,掌故往往給人以長篇累牘之感,而典故則用很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整個故事的大概,以成語等固定的詞或短語約定俗成了下來。譬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守株待兔、邯鄲學步、畫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讀題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講了怎樣的一個故事。所以,典故通常與成語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成語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過程中形成的固定詞組或短語。成語典故是漢語詞匯中的特殊部分。它們結(jié)構(gòu)簡練、含義豐富,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但是,許多成語典故中,字面上不易準確理解,必須認真加以查考。這是成語典故逐漸被人們遺忘和棄用的主要原因。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
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guān)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典故的釋義要比掌故來得寬泛。
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間化、俚俗化、口語化,與逸聞、佚事往往成雙出對;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句。因此,它更書面化、正規(guī)化,是正統(tǒng)文學的一個分支。
如果把掌故比喻為野史,典故則像是正史。事實上,我們習慣把古文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稱之為典故,而把一些積古的老人口頭所述的話,統(tǒng)括為掌故,當然這個掌故與長于世故有別。
此外,掌故往往給人以長篇累牘之感,而典故則用很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整個故事的大概,以成語等固定的詞或短語約定俗成了下來。譬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守株待兔、邯鄲學步、畫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讀題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講了怎樣的一個故事。
所以,典故通常與成語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成語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過程中形成的固定詞組或短語。
成語典故是漢語詞匯中的特殊部分。它們結(jié)構(gòu)簡練、含義豐富,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但是,許多成語典故中,字面上不易準確理解,必須認真加以查考。這是成語典故逐漸被人們遺忘和棄用的主要原因。
分類 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 等 歷史典故,如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等 文學典故,如 曉風殘月,大江東去 等 文化典故,如 牛郎織女 等 掌故和典故雖然有區(qū)別,但它們又同宗同脈,同根同源。一般來說,適合于掌故的分類,典故也適合。
譬如,我們把掌故按內(nèi)容分為文學掌故(如:《西游記》掌故)、文化掌故(如:飲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飾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國十大名曲》掌故)、歷史掌故(如:三國掌故)、地方景點掌故(如: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為上述類型,但無論掌故和典故都是為文學創(chuàng)作服務(wù)的,它們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
此外,掌故和典故還可以按國別分類,外國文學中也有典故,由于國外不像中國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蓋的范圍更廣,分類也更多,如數(shù)學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典故的運用 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xiàn)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詩詞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隱、蘇東坡為甚。有人說李商隱“好積故實”,如《喜雪詩》,一篇中用了18個典故。
事實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詩而來的,詩與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國也不例外,就是反對用典的人,其詩作中也往往自覺不自覺用起典故來。
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典故的凝縮委婉和詩歌的簡練生動有關(guān)。在創(chuàng)作詩詞中如何能運用好典故呢?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這樣在需要時才能用得上,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社會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關(guān)典故。
要避免創(chuàng)作時頭腦空空聯(lián)想不到有關(guān)典故。如:“將立夏,嘆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寫詞。
一騎青衫穿煙雨,沐霧早上,悠然過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飛,剪云亂徑,紛紛柳絮可入詩。
黃昏去樓榭,憑欄拍遍,周圍渺人煙。正是一年絕好處,我獨賞,最樂事。
往年此時,紅男綠女漸漸來,嬉笑別谷雨,清明寒食傷親怨,總有淡淡思。觀料峭突巖,草長鶯飛啼,人在圖畫中,畫在人眼里,兩般競相趣。
常言勸君不惜光陰舊,到老恐悔環(huán)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閑看:天池之上競船渡,橫往縱來總是直!我自帶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遙備得陳年柴,三五刻后茶香起。不邀友,不宴賓,閑庭孤獨身,一杯茗苦天地泣。
雨中天池別有景,涓涓滴打散不盡,人生亦如斯,喜怒哀樂總無窮,何必悲嘆息?一任雨打風吹去,平生終歸止。日已從中,霧散虹熠云淡卻,長空一片清凈。
不見蓑衣釣,浮萍游魚鬧。此番自然能幾時,明年歸來難再持!不由恨。
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鳥鳴棲。手無金描筆,只能喃喃語。
心亂緒,披發(fā)歸鬧市,人喚猶沉癡?!保ㄟx自改梧桐落雨《歸家》) (二)要準確理解有關(guān)典故的正確含義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錯,用偏,產(chǎn)生笑話,影響意思表達,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漢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運用在男女相愛中貼切,運用到其他親情,友情,交情上就會不當或牽強;比如“望帝”這個典故渲染的是一種悲哀的氣扮,如果用于喜慶就不當了。
(三)寫詩詞要特別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據(jù)句子聲韻文字的需要變換調(diào)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詩詞中就有各種各樣提法:“子期”、“知音”、“弦斷”、“高山一弄”、“子期耳”、“鐘期聽”、“流水引”、“斷弦人”、“伯牙高山”、“鐘歿廢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斷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種用法。其實還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關(guān)鍵字是不能改變的,如:“伯牙”、“鐘期”、“琴”、“弦”、“斷”等字就不好換為別的字。
(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
【成語詞條】大義滅親
【成語拼音】dà yì miè qīn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結(jié)構(gòu)】偏正式
【感情色彩】褒義詞
【產(chǎn)生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大義:大道理,正義;親:親屬。原指為君臣大義而絕父子的私情?,F(xiàn)指為維護正義而不顧親屬間的私情
【語法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維護正義
【典故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應(yīng)用舉例】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死活只有一個黨?!?/p>
【近義詞】大公無私 不徇私情 六親不認
【反義詞】徇情枉法 徇私舞弊
【成語故事】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石碏曾經(jīng)勸諫衛(wèi)莊公,希望教育好莊公之子州吁。莊公死,衛(wèi)桓公即位,州吁與石碏之子石厚密謀殺害桓公篡位,為確保王位坐穩(wěn),派石厚去請教石碏。石碏恨兒子大逆不道,設(shè)計讓陳國陳桓公除掉了州吁與石厚
【成語詞條】義不容辭
【成語拼音】yì bù róng cí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結(jié)構(gòu)】主謂式
【感情色彩】中性詞
【產(chǎn)生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義:道義;容:允許;辭:推辭。道義上不允許推辭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應(yīng)該如此
【典故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8回:“且玄德既為東吳之婿,亦義不容辭?!?/p>
【應(yīng)用舉例】錢鐘書《圍城》:“今天的談話,是~,而心非所樂?!?/p>
【近義詞】義無反顧 匹夫有責 理所當然
【反義詞】推三阻四
【成語故事】東漢時期,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大舉進攻孫權(quán)與劉備。赤壁之戰(zhàn)大敗而歸,經(jīng)過休整又一次親率大軍南下伐吳。孫權(quán)召集群臣商議對策,謀士張昭認為必須聯(lián)合劉備,請劉備出兵共同抗曹,劉備是東吳的女婿,抗曹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成語詞條】入鄉(xiāng)隨俗
【成語拼音】rù xiāng suí sú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結(jié)構(gòu)】連動式
【感情色彩】中性詞
【產(chǎn)生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俗:風俗,習慣。到一個地方,就順從當?shù)氐牧曀?/p>
【語法用法】作賓語、分句;指順從當?shù)氐牧曀?/p>
【典故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大寧道寬禪師》:“雖然如是,‘且道入鄉(xiāng)隨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語,此土唐言?!?/p>
【應(yīng)用舉例】王朔《橡皮人》:“我?guī)愎涔浣?,給你買幾件薄衣服,~。”
【近義詞】入境問俗 因地制宜
【成語詞條】異口同聲
【成語拼音】yì kǒu tóng shēng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結(jié)構(gòu)】主謂式
【感情色彩】中性詞
【產(chǎn)生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異:不同。大家說得都一樣。形容人們的說法完全一致
【語法用法】作謂語、狀語;指大家說得都一樣
【典故出處】晉·葛洪《抱樸子·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眾,本無至心,而諫怖者,異口同聲?!?/p>
【應(yīng)用舉例】浩然《艷陽天》第56章:“組織互助組那會兒,全院的人~:‘搞!’”
【近義詞】有口皆碑 不約而同 眾口一詞
【反義詞】眾說紛紜 大相徑庭
【成語詞條】回心轉(zhuǎn)意
【成語拼音】huí xīn zhuǎn yì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
【感情色彩】中性詞
【產(chǎn)生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回:回頭;心:心思;轉(zhuǎn):扭轉(zhuǎn);意:意圖。重新考慮,改變原來的想法和態(tài)度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消除嫌隙,重歸于好
【典故出處】元·高則誠《琵琶記》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轉(zhuǎn)意時節(jié),且更耐看如何?”
【應(yīng)用舉例】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他知道如果母親不能~,她就不能再讀書?!?/p>
【近義詞】棄舊圖新 洗心革面 一改故轍
【反義詞】執(zhí)迷不悟 一意孤行 義無反顧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主劉備病死,他的大臣雍闿投降吳國,吳國派他擔任永昌太守,他走馬上任。永昌郡守將呂凱忠于蜀國,不肯放雍闿進城,特地給雍闿回了一封文書,希望他能回心轉(zhuǎn)意,將會有所作為的,再大的官都可以做
喔,確實你自己也可以查查成語詞典哈~~
以典入詩 別有意趣——古詩詞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詩,是歷代詩人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
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guān)人、地、事、物之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佳句,來表達詩人的某種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的內(nèi)涵與深度,即稱“用典。”用典也是詩歌的一種修辭手法,可避免一覽無余的直白,還可給讀者在詩行間留下聯(lián)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確,用典用得巧妙、恰當,可以使詩詞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zhuǎn),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達到古詩人常說的:力透紙背,擲地有聲!下面,我主要講四點,一是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個問題。首先具體說一下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
如: 泊秦準 (杜牧) 煙籠塞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詩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個典故,南朝陳后主所作的《玉樹后庭花》,被后人稱為為“亡國之音”。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tǒng)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于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chǎn)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所以,詩人這里是借陳后主因荒淫享樂終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tǒng)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如: 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中引用了一個典故。
據(jù)《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采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jié)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這里詩人身在密州,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馮唐這樣的人前來,抒發(fā)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首詞用了四個典故,典中套典,我們就說一下最后用的廉頗的典故。
廉頗為趙名將,趙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趙,趙王想用廉頗,派人去了解他的情況。
廉頗一心為國,當著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飯、十斤肉,披掛上馬,以表示可以上陣,而使者受人賄賂,卻謊報廉“一飯三遺屎”,趙王以為廉老,終于不用。詞中概括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借以表達自己想報效國家卻無人過問甚至還被小人中傷的悲憤之情。
由此我們也看出,詩人往往對統(tǒng)治者的批評,因為不能正面直說,用典就是最好的辦法。 三、引發(fā)聯(lián)想,創(chuàng)新意境。
如: 破陣子(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fā)生。詩中“八百里”“的盧”涉及兩個典故:一是據(jù)《世說新語》記載,晉王愷以牛“八百里駁”與王濟作賭注,王濟獲勝后殺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運用這兩個典故,創(chuàng)造一個雄奇的意境,不由讓讀者仿佛看到戰(zhàn)爭爆發(fā)前犒勞出征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zhàn)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
四、簡潔精練,內(nèi)涵豐富。 如: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這里運用了向秀聞笛、王質(zhì)遇仙兩個典故表達貶官二十多年后回歸時的感受。
以“聞笛賦”隱含對當時統(tǒng)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抒發(fā)了對死去舊友深深的懷念之情;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時間太久,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了。短短的十四個字,就表達出了如此復(fù)雜的情感,這豈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用典還使詩歌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結(jié)構(gòu)嚴謹。
在增加詩歌內(nèi)涵的同時,還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們來說詩詞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從形式來看,常用和常見的主要有引用歷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詩句兩種。 引用歷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借以抒懷言志或影射時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
后世對她的詞評價頗高,稱其“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詞壇叢話》)。相對而言,李清照的詩流傳下來的極少,但這一首卻一掃其詞的婉約纏綿,風格悲壯飄逸,最為人所贊嘆!詩的一、二句語氣激昂慷慨,鏗鏘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隨即用典: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劉邦的主將韓信于垓下設(shè)十面埋伏,項羽殺出重圍,敗退至烏江。
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去重振旗鼓,東山再起,像當年率八百兒郎那樣破釜沉舟,還可背水一戰(zhàn)!但他羞愧難當,自言“無顏見江東父老”,終不肯渡,遂。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guān)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典故,依據(jù)《詞?!方忉專?/p>
1、典制和掌故;
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這樣看來,典故的釋義要比掌故來得寬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間化、俚俗化、口語化,與逸聞、佚事往往成雙出對;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句。因此,它更書面化、正規(guī)化,是正統(tǒng)文學的一個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為野史,典故則像是正史。事實上,我們習慣把古文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稱之為典故,而把一些積古的老人口頭所述的話,統(tǒng)括為掌故,當然這個掌故與長于世故有別。此外,掌故往往給人以長篇累牘之感,而典故則用很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整個故事的大概,以成語等固定的詞或短語約定俗成了下來。譬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守株待兔、邯鄲學步、畫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讀題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講了怎樣的一個故事。所以,典故通常與成語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成語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過程中形成的固定詞組或短語。成語典故是漢語詞匯中的特殊部分。它們結(jié)構(gòu)簡練、含義豐富,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但是,許多成語典故中,字面上不易準確理解,必須認真加以查考。這是成語典故逐漸被人們遺忘和棄用的主要原因。
掌故和典故雖然有區(qū)別,但它們又同宗同脈,同根同源。一般來說,適合于掌故的分類,典故也適合。譬如,我們把掌故按內(nèi)容分為文學掌故(如:《西游記》掌故)、文化掌故(如:飲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飾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國十大名曲》掌故)、歷史掌故(如:三國掌故)、地方景點掌故(如: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為上述類型,但無論掌故和典故都是為文學創(chuàng)作服務(wù)的,它們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還可以按國別分類,外國文學中也有典故,由于國外不像中國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蓋的范圍更廣,分類也更多,如數(shù)學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典故包括:
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 等
歷史典故,如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等
文學典故,如 曉風殘月,大江東去 等
文化典故,如 牛郎織女 等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