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 1、笛曲梅花三弄:為晉代大將桓伊所作,譜初見于明代的《神奇秘譜》,又名《落梅花》、《梅花調(diào)》。
這首笛子曲借梅花不畏嚴寒的特征,來比喻人的高尚情操和凜然正氣,因而受到廣大笛子愛好者的喜愛。相傳晉代大文學家、書法家王徽之一天離京外出游歷,在船中聽說桓伊從岸上經(jīng)過,由于他一向仰慕恒伊的笛藝,便派人請求恒伊吹奏一曲。
桓伊也久聞王的大名,于是便欣然下車為王演奏了三首曲子。吹奏完畢便徑自離去了。
兩人雖然沒有見面,卻通過笛聲達到心靈交流。可見只有用心去品味,才能真正體會笛聲的美。
2、吹笛退兵 大家可能會比較熟悉張良吹簫這個成語故事,然而同樣在漢代,也有一個吹笛退兵的故事。相傳西漢將領(lǐng)李陵率五千兵馬出居延千余里擊匈奴,反被單于的十萬鐵騎所困,已到了糧盡兵絕的景地了。
因為寡不敵眾,無法突圍。夜半更深時,李陵讓吹笛高手郭超吹起笛子,那笛聲非常悲慘,就連敵方首領(lǐng)單于聽后也禁不住涕淚雙流,并撤去圍兵離去。
笛聲能引起人的豐富聯(lián)想。如果不是凄慘的笛聲勾起匈奴人思家的愁緒,令他們想起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種種傷痛,又如何能使他們自動撤兵呢?同樣一首《梅花三弄》在夜深人靜時聽與在白天暄鬧時聽,絕對是兩種不同的感受。
好的音樂,好的笛聲只適宜靜心去欣賞。然而無論外部環(huán)境如何改變,都應(yīng)保持一顆平常心去看待,方能品味出笛子的最高境界。
中國笛子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那時先輩們點燃篝火,架起獵物,圍繞捕獲的獵物邊進食邊歡騰歌舞,并且利用飛禽脛骨鉆孔吹之(用其聲音誘捕獵物和傳遞信號),也就誕生了出土于我國最古老的樂器——骨笛。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距今約七千年)、1987年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7孔賈湖骨笛(距今約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zhèn)惙ブ裼诶ヘH、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fā)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發(fā)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制。
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xiàn)力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并且演奏技術(shù)也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shù)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一、典故 1、笛曲梅花三弄:為晉代大將桓伊所作,譜初見于明代的《神奇秘譜》,又名《落梅花》、《梅花調(diào)》。
這首笛子曲借梅花不畏嚴寒的特征,來比喻人的高尚情操和凜然正氣,因而受到廣大笛子愛好者的喜愛。相傳晉代大文學家、書法家王徽之一天離京外出游歷,在船中聽說桓伊從岸上經(jīng)過,由于他一向仰慕恒伊的笛藝,便派人請求恒伊吹奏一曲。
桓伊也久聞王的大名,于是便欣然下車為王演奏了三首曲子。吹奏完畢便徑自離去了。
兩人雖然沒有見面,卻通過笛聲達到心靈交流。可見只有用心去品味,才能真正體會笛聲的美。
2、吹笛退兵 大家可能會比較熟悉張良吹簫這個成語故事,然而同樣在漢代,也有一個吹笛退兵的故事。相傳西漢將領(lǐng)李陵率五千兵馬出居延千余里擊匈奴,反被單于的十萬鐵騎所困,已到了糧盡兵絕的景地了。
因為寡不敵眾,無法突圍。夜半更深時,李陵讓吹笛高手郭超吹起笛子,那笛聲非常悲慘,就連敵方首領(lǐng)單于聽后也禁不住涕淚雙流,并撤去圍兵離去。
笛聲能引起人的豐富聯(lián)想。如果不是凄慘的笛聲勾起匈奴人思家的愁緒,令他們想起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種種傷痛,又如何能使他們自動撤兵呢?同樣一首《梅花三弄》在夜深人靜時聽與在白天暄鬧時聽,絕對是兩種不同的感受。
好的音樂,好的笛聲只適宜靜心去欣賞。然而無論外部環(huán)境如何改變,都應(yīng)保持一顆平常心去看待,方能品味出笛子的最高境界。
李謨是開元年間唐教坊首席笛手。李謨有一次在瓜洲吹笛。當時江上舟船很多,人聲喧鬧。當李謨吹出第一聲笛音,喧鬧的人聲立即停下來。待到吹奏數(shù)節(jié)后,靜謐的江面上似有微風颯颯拂來。稍頃,滿江的舟子、賈客,都發(fā)出欷歔之聲,哀、嘆、悲、怨溢于言表。當時人們都說李謨吹笛,天下第一。
有一次他與幾位客人,在明月高懸的夜晚,登一小舟,泛江漫游,吹笛觀景賞月。笛聲曠遠清亮、宛轉(zhuǎn)飄逸。忽然岸上有人招呼,請求登舟同游。李謨他們停舟岸邊,這人上船后,請求李謨借笛讓他吹一支曲子。這個人吹奏的笛聲精妙無比,可讓山石破裂,李謨平生從未聽到過。初時,吹入散序、中序,笛聲已非同凡響。待到進入第三大段--入破時,只見吹笛人呼吸盤旋回轉(zhuǎn),指法粉碎如雨敲窗。再聽笛聲猶如千軍萬馬撕殺奔吼,又如雨打沙灘辟羅有聲。還有一次,李謨因故請假去越州。到了越州后,當?shù)氐倪_官名士或設(shè)公宴、或設(shè)私宴請他,為的是能親耳聆聽到他吹奏的笛聲。當時,正逢越州新有十幾位生員考中了進士。這些人家中都有些產(chǎn)業(yè),于是湊集二千文錢準備在鏡湖游船上聚會飲酒同樂,邀請李謨上船吹笛,以飽耳福。因為錢多人少,又相約每人可帶一位客人同來。
其中有一位參加聚會的人,已經(jīng)到了晚上方才想起這件事,沒有功夫去請別人。就近請鄰居中的一個獨孤老頭。這位老頭兒,長久居住在這荒田野地里,外面的人情事故一點也不懂得。數(shù)間茅舍只他一人居住,鄉(xiāng)里人都稱他為獨孤丈。第二天,這位進士帶著獨孤丈人一起到鏡湖聚會的地方赴宴。
酒宴開始后,只見湖水澄碧、波光蕩漾,芳草修林,景物非凡。李謨以手拂笛,立于船邊。在槳聲中,舟船漸移湖心。此時輕云籠湖,微風拂浪,波瀾陡起。李謨捧笛吹奏,笛聲初發(fā),風云齊開,水明林秀,上下澄碧,仿佛如有鬼神之工使之如此!船上的賓客都贊嘆不已,紛紛說:“就是敬天的神樂也沒有這么大的神力??!”獨孤丈一言未發(fā)。與會的人都臉現(xiàn)不快。李謨也認為這個老丈輕視自己,也怨憤不語。過了好一會兒,才又靜思一曲吹奏出來。曲調(diào)更加絕妙異常,在座的賓客沒有人不驚駭贊賞的,唯有獨孤丈還是不出一言。請他同來的這位進士也深感羞愧,對座上的賓客解釋說:“獨孤老丈常年獨居山村,不與人來往,更是很少進城。對于音樂,他一點也不懂得,請大家不必介意?!彼淖馁e客同聲刺諷獨孤老丈,老丈依然不語,只是微微笑笑而已。
李謨問道:“這位老丈你一言不發(fā),是你真的不懂音樂呢?還是一位高人?”獨孤丈才慢慢說道:“你怎么就知道我不懂音樂呢?”四座客人見李謨變了臉色,都紛紛站起向李謨道歉,勸慰李謨。正在這時,獨孤丈人沉靜地說:“請你試吹一首《涼州》吧?!崩钪儼谅嘏醯汛盗艘皇住稕鲋荨非?。曲終,獨孤丈人品評說:“李公的笛子果然吹得不錯。然而,你的笛聲摻揉進去夷狄樂曲,你是不是在龜茲有朋友??!”李謨聽了后大吃一驚,站起身參拜獨孤丈人,說:“老丈乃是方外神奇之人,恕我李謨有眼不識。我的老師確實是龜茲人啊?!豹毠抡扇擞终f:“《涼州》一曲,你吹到第十三疊誤入水調(diào),你自己知道不?”李謨恭謹?shù)鼗卮鸬溃骸袄钪冇掴g頑冥,實在不知?!豹毠抡扇松焓秩〉延到o李謨看看。李謨連忙更換一笛,用袖拂試后遞給獨孤丈人。獨孤丈人接過看看,說:“你這些笛子都不堪使用。使用它們的主人都是粗通吹笛的人。”于是又換了一只笛子,說:“這只笛子吹到入破時也要破裂的,你不會舍不得吧。”李謨說:“不敢。”于是獨孤丈人捧笛吹起來。笛聲初發(fā)即響遏云霄,四座震驚,李謨恭敬不安地立在那兒不敢動。吹到第十三疊,獨孤丈人停下來,向李謨講解他剛才吹的謬誤所在。李謨完全敬服連連拜謝。待到入破,笛子立即破裂了,不能再吹下去了。李謨再次拜謝,眾位賓客徹底折服。會散。
第二天早晨,李謨和與會的諸位賓客,一起前往獨孤丈人住所等候拜見。到那兒一看,只留有幾間空宅,獨孤丈人已經(jīng)不知何處去了。越州人得知這件奇聞后,紛紛出訪,四處尋找獨孤丈人,然而始終沒有尋到,誰也不知道他的去向。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
很早以前,我 國就有關(guān)于“笛子”的記載?!讹L俗通》記 載為漢武帝時丘仲制笛。
馬融《長笛賦》則 說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墩f文》 在詮釋“笛”字時又說:“笛,七孔篇,羌 笛三孔?!?/p>
《樂府雜錄》的記載更干脆:“笛, 羌樂也。 ”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漢靈帝 好胡笛”的記錄……從這些材料看來,關(guān)于 笛的起源問題,已不能詳考。
笛這一管樂器 的來歷,盡管有很多說法,其中比較有代表 性的說法是漢朝時張騫通西域后,從新疆、中亞細亞一帶傳入。 笛在外國起源同樣很古老。
最值得關(guān)注 的是14一15世紀間,西班牙殖民者將秘魯 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徹底的摧毀。 在這以 前,秘魯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國”, 印加人有高度發(fā)達的文化,考古學家在出土 的印加文物中發(fā)現(xiàn),印加人擁有各式各樣的 樂器,其中就有很多種笛子,而且還有由不 同材料(如獸骨和陶土)精工制造的笛。
從 地理環(huán)境看來,這些笛和其它樂器,都是印 加人的創(chuàng)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么地方傳來 由此看來笛確實是一個極古老的民間樂器。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qū)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并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中國盛唐時期制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zhì)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fā)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后笛子與市場笛子類似,由于戲曲的蓬勃發(fā)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并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fā)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diào)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于變化,易于演奏。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并在墓內(nèi)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qū)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zhàn)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橫笛的傳說故事
這是一段民間的愛情故事。說從前在一個山清水秀的苗家寨子里,住著一位年輕英俊的小伙,名叫竹郎。竹郎的家里不富裕,為了維生,他練就了一手編竹筐的手藝。他編的竹筐,按星爺?shù)脑拋碚f,那真是做工精美,價格公道,童叟無欺,所以很受寨內(nèi)外的歡迎,使得他也小有名氣。
當然,讓他出名的不僅僅是他的手藝,更重要的是竹郎在長期孤獨的革命生涯中,為了適應(yīng)不斷變化的形式,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技能——使用竹葉吹奏。小伙隨手摘下一片竹葉下來都能夠吹奏出一段甜美悅耳的音樂。少女懷春,久而久之,寨子里的各種美少女追星族也都喜歡上這位小伙了,只要他的音樂聲一響,聽見的女孩們就忍不住放開美麗的歌喉。五顏六色,讓竹郎一下失去了選擇的理智。
這些追星族里面有一位特別美麗的苗女叫做笛妹,(為了節(jié)省篇幅,關(guān)于她如何美麗的描述我也就省略了——其實我也不知道。)非常聰明。一看這么多人都在追小伙,自己如果也按照常規(guī)的方法,自然是追不上了。于是,她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天,她“偶遇”竹郎,正好竹郎在吹奏動人的音樂。一反常態(tài),她沒有合著歌唱。竹郎一看奇怪了,就停下了自己的音樂,問這個女孩是不是不喜歡他的旋律。笛妹眼珠一轉(zhuǎn),指著旁邊的竹林說:“用竹葉吹奏音樂已經(jīng)不奇怪了,有本事你就用那些竹子演奏一段音樂,那我就陪著你歌唱?!?/p>
少年心性,自然是不甘。想了許久,聰明的他以自己編織竹筐的手藝,摘下了一段直竹,將中間挖空,然后再在竹子上打了幾個小孔,試著一吹,吹出的聲音比竹葉更好聽,還能吹出不同的調(diào)來。動聽的音樂吹進了笛妹的心坎里,終于忍不住跟著合唱起情歌來。一來一去,從歌詞里,竹郎也知道了笛妹聰明的用心,深深的愛上了這位“狡猾”的小女孩。于是,小伙子便把那段演奏的竹子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姑娘。因為小伙子叫竹郎,笛妹姑娘動情的把這個定情之物叫做“竹笛”。
人類最古老的樂器就在這個傳說中誕生了。不過,每次聽這個故事我都會想,若按照這個傳說,人類最古老的樂器應(yīng)該不是竹笛,而應(yīng)該是那片被竹郎含在唇邊的竹葉。畢竟,正是依靠它,竹郎才得以成為少女的夢中情人,也正因為它,才會有了竹笛的誕生。所以,年輕的小伙們,不要忽視身邊的每一個小東西和技巧,也許它們會成為你尋找終身伴侶時的良好助手;而美麗的姑娘們也不要忘記在追求自己心儀的男孩們時,花上一點點心計或許能夠帶給他更心動的感覺。
笛子
別稱雅號:竹笛;橫笛;"橫吹"
應(yīng)用譜號:低音譜號,不移調(diào)記譜。
結(jié)構(gòu)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長管,上面開有若干小孔。 常見的六孔竹制 膜孫笛 由笛頭、吹孔(1個)、膜孔 (1個)、音孔(6個)、后出音孔(1個)、前出 音孔(2個,又名筒音)和笛尾組成。
使用材質(zhì):笛身一般為竹制。笛膜(演奏時貼于膜孔處的一個小薄片)一般用嫩蘆葦桿中的內(nèi)膜制成。
樂器特色:屬于木管樂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鳴樂器類。是典型的中國民族樂器。據(jù)傳說,笛子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笛子的表現(xiàn)力十分豐富,可演奏出連音斷音、顫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還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 無論演奏舒緩、平和的旋律,還是演奏急促、跳躍的旋律,其獨到之 處都可從中領(lǐng)略。此外,笛子還擅長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把聽眾帶入鳥語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從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 "骨哨"、"骨笛",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竟有如此的相似.而這個相似卻走過了七千多年的歷程.笛子在這七千多年歷程中的沿革和發(fā)展不由令世界驚嘆:中國竹笛藝術(shù)是如此地魂麗多姿.歷代文人曾為它寫下了無數(shù)美妙的詩篇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促杜工部潸然腸斷,使喻成龍鬢發(fā)成霜.
近年來,隨著中國考古的發(fā)現(xiàn):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國華僑收藏的戰(zhàn)國時期七個按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zhàn)國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公元168年)中兩支橫吹笛;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漢初期)一支用二節(jié)竹制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這些文物雖是鳳毛麟角,但都是中國竹笛鼻祖有力的見證.從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記載為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把笛子傳入中國的說法.
中國竹笛的種類及名稱極為豐富多彩.如以形制為名:飾龍謂: "龍頭笛".樂師在皇帝面前將雙手交叉作拱手之意來演奏謂:叉手笛;以尺寸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簫渭:"尺八".唐代傳入到日本仍謂"尺八".我國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簫即為"尺八";以典故為名如:漢代音樂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優(yōu)美,后人贊好笛子謂:"柯亭笛".《史記》記載伍子胥曾吹簫乞食于吳市中,后人謂"子胥簫"。;以材料為名,如:"銅笛"、"鐵笛"、"玉笛"、"鷹笛"、"猿臂笛"等顧名思義,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廣西侗族的"侗笛";以劇種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戲的"梆笛"、雅樂中的"雅笛"、能樂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在此不能一一例舉。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發(fā)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 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后演變?yōu)槿缃竦牡?。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于獨奏,也可參與合奏。笛子實際上是一類樂器的通稱,如果從音高上分類,笛子一般分為曲笛 (笛身較為粗長,音高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國南方)、梆笛(笛身較為細短,音高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國北方各戲種)和中笛(形狀、發(fā)音特點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間)。
在強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興旺時期,笛曲豐富,人材輩出,隨著唐朝歌舞音樂和大曲的盛行,出現(xiàn)了許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孫夢秀、尤承恩、許云封等一代神笛.漢代和晉代的馬融、蔡邕、桓尹、綠株等演奏家. 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等,遺憾的是歷代眾多的笛曲卻沒有譜子能留傳下來,就現(xiàn)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晉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從古琴譜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滔滔江河,滾滾長江.自五十年代以來中國竹笛再次掘起,更放異彩.以北派馮子存、劉管樂,南派趙松庭、陸春齡為代表的南、北二派笛風均以深厚的民間音樂功底譜寫及改編了一大批笛曲,為以后幾十年的笛曲和笛藝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在笛子的發(fā)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長江后浪推前浪,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材輩出無窮。無論從演奏技法和曲目更是脫穎、創(chuàng)新,使笛子藝術(shù)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并逐漸擺脫了南、北之分的概念。樂曲的內(nèi)容從強調(diào)地方風格到追求意境的刻畫, 廣泛吸取其它藝術(shù)品種及姐妹樂器的技法而融匯貫通,大大豐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現(xiàn)力,1991年朱踐耳先生為竹笛和22件弦樂器而作的室內(nèi)交響樂《第四交響曲》榮獲瑞士瑪麗.何塞皇后國際交響樂大賽獎.國外評贊為"具有如此奇妙的音響及不可替代的民族性",可見中國竹笛的可容性及它的廣泛性正以它那不可抗拒的能量走向世界.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