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
葉紹翁 〔宋代〕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
①蕭蕭:風聲。②動:打動。③客情:旅客思鄉(xiāng)之情。④挑:捉。⑤促織:俗稱蟋蟀,在其他當?shù)赜置序小"藁h落:籬笆。
相關翻譯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秋風吹來不由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
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一點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相關賞析
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由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這首詩寫羈旅鄉(xiāng)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xiāng),而著重于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于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讀一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和幼年吧。 “挑”字用得極為精確。這首詩在最終兩句用了一個修辭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是因為:夜深了,但籬笆下面還有一盞燈在發(fā)亮?!?/p>
錢鐘書《宋詩選注》說:“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比粞a上陳廷焯評姜詞所云:“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苦,最為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內心深處的悲哀了。
這首詩是詩人旅居異鄉(xiāng),靜夜感秋所作,抒發(fā)了羈旅之愁和深摯的思鄉(xiāng)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江上秋風瑟瑟寒,梧葉蕭蕭吹心冷。詩中一個“送”字令人似乎聽到寒氣澈骨之聲。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于句首,一開始就引發(fā)讀者聽覺形象的聯(lián)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而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幽靜。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似乎含有澈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huán)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點出“秋風”。“月寒江風起”,來自江上的陣陣秋風,觸發(fā)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xiāng)的莼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此詩作者耳聞秋風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涼,實際上是用以襯托旅居心境的蒼涼。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恰當,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兩句,從庭內移到野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次序,應該前后互移。詩人意緒紛亂,難以入眠,回身步出野外,以排遣環(huán)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觸。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xiàn)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生動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凄然情傷、低回不已,構成明顯的對比。
暗夜中的一盞燈火,在詩人心靈的屏幕上映現(xiàn)出幼年日子的片斷,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詩人陷入了對故鄉(xiāng)的深重思念之中。他以“籬落一燈”隱喻自己的“孤棲天邊”,借景物傳達一片鄉(xiāng)心,與“江上”句相關聯(lián),收束全篇,尤覺秋思彌漫,引人遐想。
詩歌流露出留戀幼年日子之情。兒童夜捉促織,勾起詩人對幼年日子的回憶。這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慨嘆,末兩句點題,寫野外所見。這首詩言語流通,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長于經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最終以景結情,詞淡意遠,耐人咀嚼。
我們是專業(yè)的WordPress網站建設團隊,提供高品質的WordPress主題。新主題微信公眾號:www-xintheme-com,歡迎熱愛WordPress的每一位朋友關注!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4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