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會考總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fā)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jié)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jié)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qū)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qū)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后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于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于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于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云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于大氣對于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于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yè)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在學習當中,需要利用初中地理只是來全方位的分析、解決問題,需要多多練習,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作業(yè),參加考試,并回答各種問題,那么我們怎么能快速、準確、完全解決這些難點?這要求我們了解并輕松解決這些難點,慢慢提升自身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提高初中地理理解問題能力的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
了解書本的關鍵--這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前提
各種地理事問題都與位置密不可分,掌握具體的位置知識是初中地理的關鍵,位置可以通過各種地圖反映出來,如地理教科書,其中包含豐富的知識(知識和技能),在學習當中,需要知道書本是怎樣描述各種出現的問題,總結、分析,以及它們的分布在地圖上的表現方式,并將兩者結合,形成各種地理事物、位置的等高線圖,從而了解所有的初中地理要求理解的內容以及技能,明確每種現象的特征、位置、怎樣形成以及其他要點,這樣能使初中地理的成績有一定的提升,并正確回答地圖、閱讀地圖等各種地理問題,例如,了解影響氣候的原因、規(guī)律,還掌握了溫度、降水和其他氣候數據,有可能根據相關氣候數據、氣候圖表(如每月和年降水數據),變化和降水等或某一地點的位置、特征等,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回答,可以詳細的分析各個問題,然后進行針對性的解決.
并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并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后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后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書本知識點集合
1、印度洋流——夏順冬逆 2、地轉偏向力——北右南左 3、沙丘被風坡陡迎風坡緩 4、華北平原夏秋鹽分較低,春東反鹽 5、月球周期:27.32日 6、極地東風——南逆北順 7、氣旋中心為低壓中心,如臺風;伏旱、寒潮為反氣旋 8、日地距離——1.5億千米 9、臺風過境時的氣壓變化情況:高低高 10、地球近日點公轉速度較快 11、北半球下半年全球日出——東北(除極晝區(qū)) 12、澳大利亞:當地冬季配種、剪羊毛;收割小麥、犁地 13、經度一度實際距離為111千米 14、北美中部的沙塵暴天氣多出現于秋季10-11月 15、我國領土最南端曾母暗沙屬于珊瑚島 16、我國中部與西部地區(qū)最大的貿易中心分別是武漢和西安 17、一些植物的土壤環(huán)境:荷花指示水濕環(huán)境、駱駝刺指示干旱環(huán)境、堿篷指示堿土環(huán)境、鐵芒箕指示酸性土壤環(huán)境 18、土地資源——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19、農業(yè)地域類型:1)、水稻種植業(yè)2)、大牧場放牧業(yè)3)、商品谷物農業(yè)4)、混合農業(yè)5)、乳畜業(yè) 20、我國第一個雙遺產為泰山
解題方法與思路
理清區(qū)位分析的要點,形成思維模式
1、自然區(qū)位要素:地形、氣候、土壤、水源
2、經濟區(qū)位要素:資源、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等
3、社會區(qū)位要素;開發(fā)歷史、工農業(yè)基礎、政策、政治、國防等
4、地形特征:地形類型、地勢傾斜狀況、海拔高度
5、河流水系特征:水系結構、流程、流域、河道、流向
6、區(qū)域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氣候、植被、土壤類型、河流水文特征
7、氣候形成因子:緯度位置、大氣環(huán)境、下墊面、人類活動
8、河流的水文特征:有無冰期、徑流量、水位變化情況、含沙量
9、出現凌汛的條件:冬季結冰、從低緯向高緯流、
10、判斷海水鹽度高低:降水量與蒸發(fā)量的大小、有無河流注入和注入量的大小、風水其余枯水期、洋流(暖流經過高)
11、判斷和劉航運價值:徑流量、落差、通航里程、流域經濟狀況
12、評價一個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的條件:
1)、歷史條件2)、自然3)、交通4)、工業(yè)基礎5)、科技6)、勞動力7)、政策8)、市場9)、原料10)、水利工程等
13、鹽場形成的條件:有平坦的海灘、利于蒸發(fā)的天氣
14、浴場形成的條件:1)、營養(yǎng)鹽類豐富,浮游生物眾多2)、海水上泛將海底營養(yǎng)鹽類帶至表層3)、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營養(yǎng)物質4)、大陸架(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物質5)、寒暖流交匯 ····存在問題:過度捕撈、海洋污染 ······結局措施:限制捕撈、防治海洋污染、做到捕養(yǎng)結合
15、建港條件:河寬水深、靠近城市、陸路交通方便、背風避浪水深、與其他交通方式聯(lián)系
16、航空港:地形平坦開闊、坡度適當、云霧天少、風速小、地勢較高、地質條件較好、距城市位置適中、經濟條件
17、咸潮成因:降水少、無序采砂、生活用水增加、海平面上升
18、環(huán)境問題的表現:(1)、環(huán)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物污染、海洋污染等(2)、生態(tài)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鹽堿化、森林減少、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減少
19、自然災害:(1)、氣象災害:熱帶氣旋、暴雨洪澇、寒潮、沙塵暴、干旱、冰雹等(2)、地質災害:火山地震、海嘯、泥石流滑坡(3)、水文災害:洪澇、凌汛 (4)、生物災害:病蟲害、疫情、生物入侵、赤潮
這是我下載的,如果需要的話 ,給我郵箱我給你發(fā)過去 會考復習資料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
“宇”指空間,“宙”指時間。隨著天文望遠鏡以及空間探測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宇宙觀測的尺度達到上百億年和上百億光年的時空區(qū)域。
天體包括:閃爍的恒星、明亮的行星、圓缺多變的月亮、輪廓模糊的星云、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尾的慧星以及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等。天體系統(tǒng)的各個級別: 河外星系 總星系 恒星世界 銀河系 太陽系—地月系地球是一顆行星,太陽是一顆恒星,月球是一顆衛(wèi)星。
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陽,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是月球,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是冥王星。目前我們能觀測到的宇宙的范圍是總星系。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是:⑴地球擁有一個安全和穩(wěn)定的宇宙環(huán)境(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且太陽很穩(wěn)定)⑵地球自身條件優(yōu)越:①日地距離適中,使地球表面有適于生命存在的氣溫(表面平均氣溫為15℃)②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使地球有適中的引力并形成適于生命存在的大氣層。③地球上有液態(tài)水。
9.太陽是一個巨大熾熱的氣體球,主要成分是氫和氦。10.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這稱為太陽輻射。
11.太陽輻射能量來源于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12.太陽輻射能維持著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
是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所用的能源。 13.我們可以直接利用太陽能為生產和生活服務,而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后積累下來的太陽能。
14.太陽大氣層從里向外可分為:光球、色球、日冕三層。黑子出現在光球層,耀斑出現在色球層。
15.太陽活動的周期是11年。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耀斑爆發(fā)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16.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對地球氣候有影響(影響降水量的多少);②對地球電離層有影響(會使無線短波通訊發(fā)生中斷);③對地球磁場有影響(產生“磁暴”現象)。 17.我國太陽能最豐富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最貧乏的地方是云貴高原及四川盆地。
18.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已由空間探索階段逐步進入到空間開發(fā)利用的階段。 19.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上天,開創(chuàng)了從太空觀測、研究地球和整個宇宙的新時代;而載人航天飛機的成功發(fā)射則標志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從間接觀測階段進入到逼近觀測和直接取樣的階段。
20.“天空實驗室”是美國專門觀測和研究太陽及日地關系的宇宙空間站。 21.宇宙資源有:①空間資源;②太陽能資源;③礦產資源。
22.人類利用人造衛(wèi)星從不同角度觀測地球及利用高真空、強輻射、失重等宇宙條件進行各種在地球無法進行的科學實驗,是利用宇宙的空間資源。宇宙中的礦產資源主要儲存在小行星上。
月球中有而地球沒有的燃料元素是3He。 23.空間垃圾大約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而且體積越來越大。其對航天器有重大損害。
24.宇宙垃圾產生的原因有:工作壽命終止的航天器;因意外或有意爆炸產生的碎片;航天員扔出的垃圾等。 25.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 自 轉 公 轉 旋轉中心 地軸 太陽 轉動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周 期 1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 1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速 度 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一樣 1近快,7遠慢 赤道線速度最大,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減小 產生的現象 晝夜交替、不同經線地方時不同、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等 四季交替、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高度從直射點分別向南北遞減)、五帶的形成等 26.大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主要由干潔空氣、水汽、固體雜質三部分組成。
27.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中,最多的是氮,其次是氧。 28.氮是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是一切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臭氧因能吸收紫外線而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能吸收紅外線而對地面有保溫的作用;水汽和雜質也能吸收紅外線。
29.大氣的熱力作用主要表現為: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大氣的溫室效應 30.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有:吸收、反射、散射。其中大部分可見光不被大氣吸收而能透過大氣到達地面;天空云層越厚越多,反射越強,這使白天溫度不太高,夜晚溫度不太低。
31.太陽出來前天已亮,或太陽下山了天卻還未黑,是由于大氣的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呈尉藍色是由于大氣的散射作用。
32.大氣的熱量直接來自于地面輻射,大氣中的水汽和塵埃也主要是來自于地面。 33.就整個地球多年平均狀況來看,地球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即熱量收支平衡。
34.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是熱力環(huán)流,它是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開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 35.當地面受熱的時候,近地面的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而當地面遇冷的時候,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36.風是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總是從高壓流向低壓;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37.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
第一節(jié) 遼闊的疆域 一. 位置優(yōu)越 1 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2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3 緯度位置及優(yōu)越性 4 海陸位置的優(yōu)越性 二. 國土遼闊 1 S=960萬Km2 (世界第三) 2 東南西北四個端點: 東: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相交處。 南:曾母暗沙 西:帕米爾高原 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 3 漫長的陸界(2萬多KM),14個陸上鄰國 4 我國的領海和內海: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5 漫長的海岸線及眾多的島嶼 臺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和南海諸島 6 6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 三、級行政區(qū)劃 1、?。ㄗ灾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 2、縣(自治區(qū)、自治縣、市) 3、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 4、民族自治 5、34個省級行政區(qū):23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和2個特區(qū) 6、北京是祖國的首都 第三節(jié) 眾多的人口 一、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二、人口增長過快及帶來的問題 1、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 (1)、人口基數大 (2)、人口增長快 2、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 (1)人口壽命延長,死亡率下降 (2)出生率較高 3、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增長快帶來的負擔 三、實行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 1、人口數量的增長要同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的承載量相適應 2、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四、我國人口分布不均勻 1、人口地理分界線:黑河——騰沖 2、東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 3、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第三節(jié)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1、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占92%,其他55個少數民族占8% 2、獨特的民族風情 3、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和保存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二、民族的分布 1、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1)漢族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 (2)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 2、我國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 3、國家?guī)椭魃贁得褡宓貐^(qū)加速經濟和文化發(fā)展 4、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地勢和地形 一、中國的地勢 1、特點: 東低西高 東部:平原、丘陵 西部:山地、高原、盆地 呈三級階梯: 2、影響: 對氣候: 對河流: 對交通: 二、地形復雜多樣 1、五種基本地形齊全: 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 高原、云貴高原。
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東南丘陵、山東丘陵、遼東丘陵。 2、主要的山脈 (1)山脈的走向 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三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 巨大的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六盤山。 西北-東南: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
(2)山脈構成地形的骨架 各種走向的山脈把全國分成若干地形區(qū),山脈常成為地形區(qū)的界線。 3、復雜的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東部主要為平原和丘陵,是農業(yè)發(fā)達、城鎮(zhèn)集中、經濟繁榮的地區(qū)。
三、山區(qū)面積廣大 1、山地面積:約占1/3 山區(qū)(山地、丘陵、崎嶇的高原):約占2/3 2、山區(qū)發(fā)展的優(yōu)劣勢 優(yōu)勢:發(fā)展旅游、采礦、農業(yè)多種經營;部分水熱條件好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發(fā)展種植業(yè) 。 劣勢: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
3、開發(fā)利用山區(qū)的注意點: ?注意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建設 ?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節(jié) 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 一、南北氣溫的差異 1、我國冬季的氣溫分布特點:南北氣溫相差懸殊 2、我國夏季的氣溫分布特點:南北普遍高溫 3、原因:緯度、地形 4、溫度帶的劃分及其分布 (1)劃分標準:活動積溫 (2)溫度帶: 自北向南: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還要加上高原氣候區(qū)(地高天寒)。
(3)溫度帶的分布: 二、東西干濕的差異 1、我國降水量的地區(qū)分布: 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 注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一月0℃等溫線基本重合,即秦嶺—淮河一線。 2、干濕地區(qū)的劃分及其分布: (1)劃分依據:氣候的濕潤程度(降水量與蒸發(fā)量的對比關系) (2)干濕地區(qū):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
3、我國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面積廣大,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區(qū)。 三、氣候復雜多樣 1、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
2、氣候復雜多樣的影響 四、季風氣候顯著 1、季風: 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有顯著變化 2、冬、夏季風的特性 冬季風:寒冷干燥 (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夏季風:溫暖濕潤(形成我國的雨季) 3、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 (1)劃分標準:夏季風能否到達 (2)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特征: 季風區(qū):降水豐富,集中于夏季 非季風區(qū):降水稀少,全年比較干旱 4、災害性天氣 第三節(jié) 河流和湖泊 一、我國的河流 1、內流河與外流河 判斷依據:最終是否流入海洋 2、內流區(qū)與外流區(qū) 3、主要的河流: (1)內流河 塔里木河: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2)外流河——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特征: ?水量較大,主要靠雨水補給, ?汛期。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fā)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jié)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jié)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qū)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qū)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后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于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于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于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云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于大氣對于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于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
初中地理知識復習提綱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huán)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后成一點。
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
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3、經線和經度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
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于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于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jié)變化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
由于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jié)的變化。6、五帶的劃分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
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qū),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
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qū),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qū)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
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
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10、世界海陸的分布地球上海洋面積占了71%,而陸地面積僅占29%。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
大部分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
南極洲主要位于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huán)繞。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蕩。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qū)。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qū),主要集中在環(huán)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
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14、氣溫的變化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
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后(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
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5、世界氣溫的分布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并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
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
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一般規(guī)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qū)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qū)降水多,內陸地區(qū)降水少。17、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全年多雨區(qū):在赤道附。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7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