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個叫薛譚的人喜歡唱歌,他唱的歌很好聽。薛譚在學習唱歌的時候是拜當時唱歌唱得非常好的秦青為老師,向秦青學唱歌。秦青也很耐心地教他,告訴他應該怎樣練音,怎樣唱出節(jié)拍,怎樣在唱歌時投入情感等。薛譚學了一段時間后,他唱的歌好聽多了;但是他還沒有把秦青的本領全部學到手便自以為學會了,可以出師了,便向秦青提出要告辭回家。
秦青聽到薛譚不打算繼續(xù)學習而要告辭回家的意思后,也不勸阻他,就在薛譚臨行的這天,在郊外的大路旁擺設著酒為他送行。當飲完臨別酒后,秦青自己卻向著他的學生——薛譚打著節(jié)拍,自己唱著送別的歌曲。秦青唱著、唱著,他的歌聲慷慨悲壯,在樹林中縈繞,樹木都仿佛被這抑揚動聽、悲壯激昂的歌聲振動了;那歌聲優(yōu)美動聽、婉轉宏亮,在天空回蕩,連天上的彩云也仿佛是被什么阻住,也不浮動了,好像佇立在天空靜聽著。
聽到秦青為他送行唱的歌一會兒慷慨悲壯,抑揚動聽;一會兒優(yōu)美宏亮,婉轉悠揚。薛譚這才意識到自己還沒有學完秦青老師的全部技術,自己唱的歌遠不及老師唱的好,內心感到非常慚愧。于是薛譚忙向秦青道歉,請求回到老師身邊繼續(xù)學習深造。從此以后,薛譚一輩子也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了。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學無止境。要想真正學有所成,就不能只滿足于一知半解,否則便不會有任何成就。
《廣陵散》全曲共有45個樂段,描寫的是勇士聶政刺殺韓王的故事。
當年聶政的父親給韓王鑄劍,違了期限,為韓王所殺。聶政聽說韓王喜歡聽琴,就想扮作琴師接近韓王。
在山里,他請了位老師教他彈琴。為了通過關卡不讓人認出,他用漆涂臉頰,用石頭砸掉牙齒;為了改變聲音,他吞火炭把嗓子弄啞,年深月久他終于彈得一手好琴。
一天,他在京城門樓下彈琴,“觀者如堵,馬牛止聽”,韓國人都被他琴藝征服了。韓王得知有這樣一位彈琴高手,就派人把他帶進宮里獻藝。
進宮時,聶政把匕首藏在琴腹。他彈的琴曲博得韓王和群臣的贊揚。就在這時,聶政突然拔出匕首,把韓王刺死。
然后他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徹底毀壞了面容,自刎而死。韓人將他暴尸于街頭,懸千金,征聞這刺客的姓氏和籍貫。
擴展資料
《廣陵散》失傳原因:
這首曲子曲調激昂,抒發(fā)了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晉代嵇康學習老莊哲學,深受道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影響,性格瀟灑自由,憤世嫉俗,所以嵇康很喜歡彈奏《廣陵散》。
后來嵇康被與自己有過節(jié)的司馬昭和鐘會陷害,判了斬刑,在臨死之前,嵇康又彈奏了此曲,然后感嘆:“《廣陵散》于今絕矣!”就從容赴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廣陵散
伯牙斷弦的故事
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拜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為老師。
學習了三年,俞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惱, 因為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俞伯牙的老師連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對他說,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習得很好。至于音樂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方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guī)闳グ菀娝?,跟他繼續(xù)深造,你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
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fā)。一天,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連成對伯牙說:“你先在蓬萊山稍侯,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闭f完,連成劃船離開了。 過了許多天,連成沒回來,伯牙很傷心。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涌,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伯牙不禁觸景生情,由感而發(fā),仰天長嘆,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
俞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fā)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 后來,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fā)。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一個叫鐘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為你彈一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贊嘆道:“多么巍峨的 高山啊!”伯牙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稱贊到“多么浩蕩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于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游完畢要前往他家去 拜訪他。 一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后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 。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
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很高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有一日他坐船來到川江峽口處,突遇狂風暴雨。船夫速將船搖到一山崖下拋錨歇息,暴雨停后,伯牙見這高山之間的川江有別樣的風韻,不禁犯了琴癮就在船上借此情景彈奏起來。
突然琴弦斷了一根,抬頭一看,就見不遠處的山崖上有個樵夫立在那里聆聽!伯牙問到:小哥怎么會在此處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被暴雨阻于此崖。忽聽琴聲一片,不覺聽上了癮!伯牙高興的問道:“你既然聽琴,可知老夫適才彈的是什么曲子?”樵夫說到:大人所彈,乃是您見到山中川江在雨后的感慨,琴聲就像那高山一樣?。∏俾暲镂疫€聽到了山間江水流動的聲音。
俞伯牙驚呆了!他推琴而起,拱手作禮道:“真是荒山藏美玉,今天遍訪知音,今得遇小哥,此生心愿已了!便拉他面對青山作拜。伯牙又說到;我與你知音一回,就把剛才彈一曲起名叫《高山流水》吧!約定來年春暖花開之際在此聚首,以敘衷腸。
轉眼到了約定日期,俞伯牙又來到長江口,卻不見鐘子期來與他會面。一打聽才知道,子期已于年前病世!伯牙聽了頓時熱淚長流。
來到子期的墳前捶打著墓碑道:“可憐我遍訪才華才遇到這一個知音,這么年輕竟先我而去。俞伯牙跪在琴前,熱淚盈眶泣灑在琴上。
仰天叫道:子期呀,且聽伯牙再為你彈一曲吧……!俞伯牙彈完此曲,淚流滿面地說:“從此知音絕矣!”說完,他拿起琴,對著鐘子期墓前的石頭用力一摔,琴身粉碎,從此俞伯牙再也不彈琴,卻給后人留下一曲《高山流水》。 摘錄關于高山流水的典故如下: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據《列子》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
吾于何逃哉?” “高山流水”曲同樣也是出自于這個典故,伯牙可以稱作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古琴家,而鐘子期則可被稱作最早的音樂鑒賞家?,F在我們聽到的琴曲《高山流水》是清末的版本,它是后人根據鐘子期與伯牙的故事寫的,有多種譜本。
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
戰(zhàn)國時已有關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于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于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
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p>
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fā)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
《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
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后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于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jié)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
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弊悠谒篮?,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于廣陵地區(qū)(即今安徽壽縣境內)的民間樂曲。
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并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
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zhàn)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
韓王得悉后,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后,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并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
對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寓鵠鴻之志的;也有發(fā)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調基調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yōu)美動聽;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贊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十面埋伏——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明《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載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兩軍決斗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
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p>
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夕陽簫鼓》、《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
后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
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jié)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xiāng)的風姿異態(tài)。 漁樵問答——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付歌詞。
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
后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xiāng)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
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漢宮秋月——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為二胡曲?!稘h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陽春白雪——一首廣泛流傳的優(yōu)秀琵琶獨奏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jié)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成語故事:對牛彈琴
東漢末年,有個叫牟融的學者,他對佛經有很深的研究。但是當他給儒家學者宣講佛義時.卻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
儒家學者對他的這種做 法表示異議,牟融心平氣和地回答:“我知道你們都熟悉儒家經典, 而對佛經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經來給你們作解釋,不就等於白講了嗎?” 接著,牟融向他們講了“對牛彈琴”的故事,進一步表明自己的 觀點。
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彈得一一手好琴,優(yōu)美的琴聲常使人如臨其境。 有一天,風和日麗,他漫步郊野,只見在一片蔥綠的草地上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音樂家為牛彈奏一曲 的欲望。 他首先彈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盡管他彈得非常認真, 琴聲也優(yōu)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如故,只顧低頭吃草,根本不理會這悠揚的琴聲。 公明儀很生氣,但當他靜靜觀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聽不見琴聲,而實在是不懂得曲調高雅的‘清角之操”。 於是,公明儀重又彈了一曲通俗的樂曲,那牛聽到好像蚊子牛蠅、小牛叫聲的琴聲后,停止了吃草,豎起耳朵,好像在很專心地聽著。
牟融講完故事,接著說:“我用儒家經典來解釋佛義,也正是這 個道理?!?儒家學者聽了,完全信服了。
對牛彈琴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F在也用來譏笑說話的 人。不看對象,無的放矢。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俗稱古琴,一種七弦無品的古老的撥弦樂器。琴,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概括與代表著古老神秘的東方思想。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綠綺”、“絲桐”等別稱。雖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弦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歷史確實是相當悠久了。琴最早見之于典籍的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对娊洝ぶ苣稀りP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系??梢?,三千多年前,琴已經流行。后來,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并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備“琴、棋、書、畫”修養(yǎng)的傳統??鬃釉谔岢贅分蹙徒虒дf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操琴通樂是君子修養(yǎng)的最高層次,人與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范。在孔子的時代,琴樂還不僅僅是后世的君子個人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百姓的圣樂。于琴樂之中,孔子聽到了文王圣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其中,人們膜拜它,賦予它關于道德的信仰。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隨著人民生活,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伯牙彈琴遇知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借助琴來表達愛慕之心;嵇康面臨死亡,還操琴一曲《廣陵散》;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沉著、悠閑的琴音,智退司馬懿雄兵十萬;以及陶淵明彈無弦琴的故事等,都為千古傳頌。“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主要描寫的是勇士聶政刺殺韓王的故事。
《廣陵散》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zhàn)斗氣氛的樂曲,它激昂、慷慨、悲壯,給演奏者留下了充分的表現空間。
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fā)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
《廣陵散》也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最具故事情節(jié)的,時至今日得見的最長的古琴曲之一。
擴展資料:
聶政是戰(zhàn)國時期韓國人。他的父親給韓王鑄劍,因為超過了工期而被韓王殺害。聶政長大后,從母親那里得知了父親的遭遇,便立志要為父親報仇。
聶政拜師習武,學得了一些劍法,便以泥瓦匠的身份混入宮內,刺殺韓王但沒有成功。自己也被衛(wèi)士追殺,被迫逃進了深山。
聶政打聽到韓王喜歡聽人彈琴,就想扮作琴師再次進宮刺殺韓王,他便拜師苦練琴藝。為了不讓人認出自己,他往身上涂漆來改變自己的膚色,還吞下熱炭,毀壞自己的嗓音。
10年后,聶政再入韓國時,再也沒人能認出他了,他在門樓下彈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人們都被他那精湛的琴藝所折服。
不久,韓王知道了此事,便派人把聶政帶入宮中獻藝,聶政準備了一把匕首,到了宮中,他在離韓王不遠的地方擺好琴,開始演奏,韓王聽得聚精會神,連侍衛(wèi)們都豎耳靜聽,放松了警惕。
突然,聶政從琴中拔出匕首,跳到韓王面前,拽住韓王的衣襟,大喝一聲:“暴君,你的末日到了!”匕首直刺入韓王的心臟。
韓王撲通倒地,宮里的人全都嚇傻了。等他們清醒過來抓刺客是,聶政已經用匕首割下自己的眼皮、鼻子、耳朵、嘴唇,他完全毀壞了自己的面容,然后橫劍自刎。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聶政
漢朝的大才子司馬相如為景帝時武騎常侍,因不得志,稱病辭職,回到家鄉(xiāng)四川臨邛。
有一次,他赴臨邛大富豪卓王孫家宴飲。卓王孫有位離婚女兒,名文后,又名文君。
因久仰相如文采,遂從屏風外窺視相如,相如佯作不知,而當受邀撫琴時,便趁機彈了一曲《鳳求凰》,以傳愛慕之情,因相如亦早聞文君芳名。相如、文君傾心相戀,當夜即攜手私奔。
相如一貧如洗,文君亦因卓王孫怒其敗壞門風而不分給她一文錢。兩人只好變賣所有東西后回到臨邛開了家小酒鋪。
每日,文君當壚賣酒,相如打雜。后來,卓王孫心疼女兒,又為他倆的真情所感動,就送了百萬銀錢和百名仆人給他們。
司馬相如有財、有名后,又受皇帝寵幸,便宿娼納妾,竟不理會卓文君。文君因作《白頭吟》以訣別。
“皚如山上雪,皎如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裊裊,魚尾何。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0秒